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现实意义研究

2021-02-08李沈航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意义

李沈航

摘  要:群众史观以其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成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与中国实际情况的深度融合中,形成了中国化的群众史观,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之一。学习与领会群众史观,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群众史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5-0071-03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主要内容

群众在历史的整体向前发展中具有与众不同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第一次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这是其创立唯物史观之后的又一大发现,也成了唯物史观的重要支柱之一。

第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活动实践共同参与了历史创造,共同对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造成了决定影响。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一切的社会历史活动与思想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思想与活动的总和。”[1]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来之后,人们对于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背后根源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于什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什么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生产力的变化从根源上对整个社会关系进行重新塑造和改变,劳动者这一群体在生产力的变化中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的人口构成中,劳动者的比重占据绝对地位,他们直接参与生产或提供服务。由此可以发现,社会历史整体上是由人民群众参与并主导创造的,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不需要被质疑的。

第二,物质与精神财富由人民群众创造。人类的基本物质需求基于人类参与物质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基础,并以此支撑人类开展其他活动。人类也创造了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整体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所凝聚的伟大智慧,承载伟大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方面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第三,英雄来自人民。英雄人物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基础就是人民创造的,这些影响归根结底来自人民,都会经历从普通人再成长为英雄的过程,所以说英雄来自人民。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道路,既是对其自身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是将其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群众史观的中国化大体也是经历如此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群众史观成了支撑我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指引理念,中国共产党人不单是对群众史观进行了较好地传承,也不乏创新之处,形成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一)毛泽东的群众史观理论

立足于过去中国在革命与建设中的经验总结,毛泽东创造性地指出群众史观中国化的可能性,充分肯定了群众在社会历史领域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群众史观。

一是论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毛泽东对此观点的总结来自于他对辛亥革命以及五四运动等历史经验的深入观察与科学系统的总结。他坚定地指出所有的社会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人民创造的,即由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物质与精神财富,并由他们决定社会变革方向。这个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即“社会主义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2]等到毛泽东开始领导中国革命时,他更是深刻意识到来自人民的雄伟力量,指出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根本力量。

二是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前者指出伟大的人民可以运用自己的力量团结起来争取解放,至于党的工作则是围绕人民展开,积极努力为人民服务,主动学习来自群众的智慧。群众观点也是党的根本观点与路线,也是党进行一切活动的根本依据,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实际中自发运用和体会群众观点。可以说,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多伟大的成就,重要的法宝就是因为拥有了群众路线,同样也是由于对群众观点的深入贯彻,使得我党拥有了用不同于其他党派的特征。总体来说,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群众史观的中国化表现,为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发挥了引导性的作用。

三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服务。这要求党开展的所有工作归根到底都是站在人民利益的角度考虑,努力给人民提供物质福利,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和基本精神文化需求。

(二)邓小平的群众史观理论

一是提出 “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放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背景下加以阐发,综合考量历史与现实,根据国情和党情的变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新的内容与意义,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为群众史观开拓了新的境界。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创新性地指出判断改革的成功与否之关键,判断党的工作有效與否之关键,主要是看党的工作能不能提高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改善人民生活[3]。这三个标准的确立本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本质更清晰明确的阐述,本质上是对群众史观的更深入理解,真正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邓小平创造性地对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与实践三者关系联合考虑形成了“三个有利于”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了新时代的群众观点与路线,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是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工作从解放转变为求发展,邓小平强调要重视群众的物质利益,建立“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富裕程度也可以是有差别的,涵盖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更要强调精神上的富裕。

(三)江泽民的群众史观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于人民的力量和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以江泽民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国情的转变,形成了“三个代表”的理论,再一次发展了群众史观。该理论对我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一直代表我国的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三个代表”思想中,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与现实利益得到了切实的关切,对帮助人民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加以关注。

(四)胡锦涛的群众史观

在全面建设小康时期,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妥善处理了来自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因素影响并承担起了改革发展的重任,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中国化进行了又一次的有益诠释。

科学发展观指出,党所有工作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发展中普惠人民,通过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让人民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权益得到满足,一同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基于此可以发现,“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群众史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全新运用和发展,再一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五)习近平的群众史观

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注意深入人民群众,关切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思想,对我国的发展与群众情况得以深入了解,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形成了更具先进性与现实性的群众史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在二十一世纪又有了全新的生命力。

这一发展理念基于结构严谨而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群众史观的新认识。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正是他们的社会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财富。人类社会的主题永远离不开发展,而一切发展活动又都基于人民,其根本的发展目的也是为了人民的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所作所为,初心都是为了人民谋权益。这一发展理念,要求我党在发展的过程中平衡好人民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所有工作的最高标准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服务[4]。既然发展是为了人民,那么就需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基于事实寻找相应的方法论,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抓好教育、医疗、就业等重大社会问题,让老百姓能够切身体会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发展为了人民,归根结底就是要把党的奋斗目标与之连接,帮助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这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最好的诠释。

发展依靠人民。这是群众史观对人民之于社会历史重要性的最精要阐述。社会发展需要依赖人民的力量,这就要求我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学会倾听人民的意见,鼓励人民大胆创新,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发展依靠人民。

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有资格参与享受社会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国家建设是广大中国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的伟大事业,全体人民也理所应当参与到分享这一伟大事业的成果[5]。共享这一概念要求党做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做好公平正义的维护工作。近些年来,我國经济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在一些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养老等领域,不公问题仍较为突出。为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做好公平正义的维护工作,从而解决好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矛盾。

从前往后看,从群众路线到以人民为中心,本质上都是一脉相承,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不断融合并不断清晰以人为本的主线,从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也是其理论在中国的一种新阐释。群众史观的不断创新,让其能够应用到更高的高度和更加广泛的实践范围,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的理论特性与生命力,证明其是符合时代要求和适应我国实际情况的好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群众史观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群众史观对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更有力的依据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把利益看得尤其重要,社会出现了各种腐败现象,许多官员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人民群众,损害群众的利益。

有些官员有了官本位思想,认为自己的地位高于群众,不能为群众着急的事情而去忧心,也不能帮助群众解决心中的困扰,产生了远离群众的危险,不符合群众史观的基本原则。

执政党必须深刻认识与理解群众史观,明白在历史与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所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始终对人民保持敬畏心态,加强同人民的联系,重视人民的权益,如此才能得到人民来自内心的拥护与爱戴。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得益于马克思群众史观的中国化并因此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群众史观引导和帮助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群众史观在在中国传播后,基于中国的实际而有了全新的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群众史观,包括群众观点;评判人民核心利益的标准;服务人民的宗旨;确立了党的价值追求与导向。这既是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继续创新,也为我党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价值引导。

(三)群众史观为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的指引

历史的主体是人民,马克思的群众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对当代大学生有重要指导意义。当代大学生属于群众的一员,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历史的向前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关心周围的世界,当好主人翁。大学生也要与人民群众积极接触,要从他人那里学习优秀的技能和文化,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群众史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01.

[3]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习近平.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3-12-27.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44.

(荐稿人:李玉印,四川文理学院校地合作处副处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