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经典诵读”的文化育人功能
2021-02-08金彦彤
金彦彤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最深刻的表现,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生活规律,这些经验规律在时间和实践的打磨洗礼中,在反复的验证和总结中,传承至今,成为具有中华民族先进性及代表性的文化。文章提出通过诵读经典这一途径来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育人功能。研究发现,加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学习,不仅是知识传承的途径,也是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民族意识与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典文化;诵读经典;传统文化;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5-0056-03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传承,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独特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体现着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可见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非同一般,其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将其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习内容,更是有着深远意义。在当今多元化的学习形式中,主要探讨以“诵读”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中现状分析
调查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传播中一直存在着不少问题,诸如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熟知度不高、未形成浓厚学习氛围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伴随着多方面因素,主因仍是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之现今网络文化的冲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得到充分体现[1]。面对此现状,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高校应有意识地将家国情怀教育、文化自信教育、和谐社会理念及人格修养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中均提到加大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诸多学校开始各出奇招,在校园内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各类文化活动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育人能力逐步成为共识,教育部门也通过各类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竞赛,以真正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修改及文化素质。
(二)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释了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联系,强调弘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增强文化自信首先必须立足优秀的传統文化知识,知其意方能悟其理,守其则方能践其行[2];其次要深思如何找到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结合点,找到有效的传播方式及表现形式,思想文化的价值,只有在有效传播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彰显。
(三)更新学习及传播方式的必要性
现今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对知识的接受显示出精炼化的趋势,对生动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更高的接受程度。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改变原有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是有必要的,也需结合学生年龄、原有文化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进一步探索尝试。譬如央视等官方媒体近年来就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综艺节目的融合,把传统文化融入综艺节目中,利用高雅的表现形式,激发青年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掀起学习新浪潮[3]。如《中国诗词大会》带领民众走进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中,感受中华古典文化的魅力所在,也给快节奏工作生活的现代人提供一种新的解压方式,用诗词的意境美来浸润民众的心,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目的[2]。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除充分利用目前优秀综艺节目的影响力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积极尝试以诵读的形式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化的殿堂,感受文学艺术的妙趣所在。
二、经典诵读育人功能的体现
(一)启迪思想智慧
传统文化能够达到对人的思想进行启迪的作用。传统文化是古代伟大人物对自然、社会与人文的认识,伟人将这些思想变成文字、歌曲、画卷等流传下来,这些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接受社会、时间的检验,验证着其合理性及哲理性。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能够提高人们思想的高度,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群体,更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在诸多的学习方法中,诵读学习是较为普遍的一种。首先,古文的写作讲究押韵,起承转合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古文尤其适合诵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古文的魅力所在;其次,学生在进行古文诵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利用多感官进行学习的过程。古人云:读书谓三道,眼到心到口到。诵读就是对学生的多感观进行调动,从而加强记忆。
高校老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授时,可尝试组织学生进行经典作品晨读,让学生提前查阅诗文的背景、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篇目的详细了解有助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大脑的思考,一边读一边进行思考。比如高校学生在进行《论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孔子及其弟子的背景故事对孔子语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知其意[4]。当学生能够读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时,根据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文字大意,意识到志向的强大作用,从而树立不可动摇的的人生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成长为更好的人。这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启迪人生的作用。
(二)树立行为标杆
思想是学习的先导,思想教育不仅是理论的学习和知识点的讲解,而且是思想观念认同并转变的过程,是知行合一的体现[3]。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坚定文化自信,涵养文化根脉,凝聚精神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转变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大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诵读经典作品,不仅是文化知识的积累过程,也是思想认识的提升过程,更是通过思想提升改造行为的过程。每一次的诵读都能够加深大脑对某一观点的认知过程,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具体的概念,通过知识量不断地积累正面积极的认识,最终导致行为的转变。
教师可通过组织竞赛、开设公选课等形式营造学习氛围,培养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大环境中接受熏陶和影响[4]。教师在要求学生学习经典作品时,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竞赛,以赛促学,帮助学生对自身知识体系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强。随着知识量的持续积累、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认知水平的逐步提高,进而达到改善行为方式的目的。还可尝试开设经典作品诵读类的公选课,课上可带领学生一起有感情地进行优秀作品诵读,如李大钊的《青春》、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国》等作品。可带学生一起尝试“以诗和歌”的方式进行学习,歌颂先进事迹,领略经典篇章的文学魅力,不仅让学生看到历史长河中这些优秀人物砥砺前行的身影,感受这些英雄人物身上饱含着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豪情和爱国主义情怀,在学习过程中可同时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优秀作品的文学之美,也引导学生感悟我们百年大党的初心本色[4]。教学过程中既带领学生感受体会了诵读过程的音律美,也通过诵读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教师在各类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引导,突出优秀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检视自己,修正自身言行,并积极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要加强知识点的学习与日常行为的有效衔接。如读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等语句时,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注意留意观察身边人的优点进行学习,反思自身缺点,如有应及时进行修正[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蕴含的哲理有着极好的育人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使其思想与行动辩证统一。
(三)助益思政育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之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学校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好素材,思政育人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浸润,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当代青年大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特点及实际情况善于发现并总结传统文化的现代表现形式,充分利用并整合网络资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来呈现课堂,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吸引学生,真正实现有效的“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青年大学生中进一步弘扬,其方式和手段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2]。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情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已成为当今各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趋势。诵读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种学习方式,历代文人经常通过诵读来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通过诵读能够更加准确地感悟并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习者对诵读作品感情基调的把握。诵读也存在诸多的衍生形式,远至中国古代的说书,近至现代兴起的有声书,还有已广为受众接受的广播电台节目都很好地说明了声音具有其他传播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诵读作为学习优秀文学作品的一种方式,对教师课程授课来说具有很强的辅助性,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学习方式。
教师应当注重教授学生的诵读技巧,让学生对诵读的起承转合有一定程度了解,对经典作品的思想感情有放把握,让学生感知诵读的魅力所在,进而激发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帮助其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美所在,以实现美育。教师还可尝试带领学生组建朗读、诵读类学生社团,使学生的兴趣系统化、规范化。社团的成立有助于学生们进一步对诵读技巧进行探究,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还能够扩大传统文化诵读学习在校园中的影响力,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教师可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差异性,开展情景式诵读等场景再现式的诵读活动,让大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诵读经典作品,以更深入地感受文学美,助力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高校应持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样化手段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切实做到知、行、信的统一,自觉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经典诵读的学习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生对美的感知,以达到美育的目的;能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美的熏陶下,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引导自身行为,加深对文化传承的思考,通过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子华,刘庆. 高校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在意蕴与建构路径[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01):107-112.
[2] 于春梅,赵旭,潘贺男. 试析“经典诵读”融入高校社会责任教育的路径[J]. 理论观察,2019(07):152-154.
[3] 常文伟,王博涛,周鹏,等. 新媒体视域下民办高校经典诵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长江丛刊,2019(34):25-26.
[4] 范增.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经典诵读现状与对策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2019(04):77-78.
[5] 潘贺男,于春梅,赵越. “经典诵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探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4):166-168.
(荐稿人:段渝波,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