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Ⅱ期疗法治疗湿热瘀结型子宫腺肌病的疗效
2021-02-06胡慧娟李雅静王美霞蔡彬彬田小英
胡慧娟 李雅静 王美霞 蔡彬彬 田小英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对子宫肌层的良性浸润,产生弥散性子宫增大,其症状主要引起继发性痛经、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疼痛、不孕、难治性贫血等,对患者身体健康、生活状态造成较大影响。该病在中医属“癥瘕”“痛经”等范畴。作者采用中医Ⅱ期疗法治疗湿热瘀结型子宫腺肌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湿热瘀结型子宫腺肌病患者100例。诊断标准:(1)符合《妇产科学》中子宫腺肌病西医诊断标准:①典型进行性痛经及月经过多等月经失调史;②妇科检查;③影像学诊断。(2)符合“中药新药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湿热瘀结证”辨证标准:主症:①经行腹痛,刺痛、痛有定处,或性交痛,或持续性盆腔疼痛,或肛门坠痛;②月经过多;③经色紫黯或有血块或夹黏液。次症:①下腹包块;②经期延长或月经提前;③带下量多,色黄;④口干不渴;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⑥小便短赤。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涩。以上主证①必备,②③中一项以上,次证具备≥2项,结合舌脉即可辨证为本证。(3)纳入标准:符合西医子宫腺肌病诊断标准、湿热瘀结证辨证标准;年龄18~45岁女性;近2个月内未服用对试验结果有影响的药物。(4)排除标准:月经过多导致Hgb<60 g/L;CA125≥400 IU/L或怀疑有恶化;就诊前3个月使用西药治疗且未停用者;尚在哺乳期者;单个腺肌瘤达手术指征者;合并黏膜下肌瘤、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者;合并盆腔恶性肿瘤;合并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重大内科疾病者。(5)脱落标准:因失访造成临床观察资料不全;擅自中断治疗或自行加用其他治疗药物。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脱落6例(因中断治疗),对照组脱落4例(失访),最终完成90例,观察组44例,对照组46例。两组年龄、BMI、病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项目经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n 年龄(岁) BMI(kg/m2) 病程(月)观察组 44 37.6±5.2 20.7±4.1 20.6±5.3对照组 46 36.4±5.9 21.2±3.7 22.1±4.7
1.2 方法 (1)观察组:经期服用腺肌汤(全方组成:三七、肉桂、三棱、莪术、制乳香、制没药、土鳖虫、水蛭、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海藻、续断、花麦肾),每日加水煎煮250 ml,分2次温服,并配合痛经1号贴(组方:白芷、元胡、乳香、没药、细辛打磨成粉状加黄酒调成糊状)穴位贴敷子宫穴、关元穴、三阴交;非经期服用消癥汤(全方组成:三棱、莪术、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皂角刺、石见穿、牡蛎、海藻、橘核、荔枝核、制乳香、制没药),每日加水煎煮250 ml,分2次温服,并配合痛经1号灌肠液(组方:红藤、三七、败酱草、丹参、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保留灌肠,连续15天。(2)对照组:月经周期第5天每天服用去氧孕烯炔雌醇(妈富隆)片(荷兰欧加农公司),1片/d,共服用21天。下次月经来潮第5天重复上述治疗方案。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
1.3 观察指标 (1)安全性观测指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A125、EMAb、月经失血评分(PBAC)、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AS)、子宫体积(子宫体积计算公式为0.522×d1×d2×d3)及临床症状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 (1)临床痊愈:治疗后经行腹痛完全消失或经行腹痛积分降低率≥90%,经量恢复正常(行经总量<80 ml),阴道出血3~5天内停止,治疗后CA125恢复正常,子宫体积恢复正常。(2)显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基本消失,经行腹痛积分降低率≥70%,<90%,治疗后疗程内经量较治疗前减少1/3或<100 ml,阴道出血5~7天内停止,CA125较前减少1/2,治疗后子宫体积较前减少30%。(3)有效:治疗后经行腹痛减轻,经行腹痛积分降低率≥30%,<70%;经量有所改善,阴道出血7~10天内停止;治疗后CA125较前减少1/3;子宫体积较前减少10%。(4)无效:治疗后经行腹痛无变化或有加重趋势;经量无明显改善,阴道出血未停止;治疗后CA125无明显变化;子宫体积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体积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子宫体积比较[cm3,(±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子宫体积比较[cm3,(±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4 125.21±3.31 120.10±3.13*对照组 46 124.76±3.49 116.78±3.52*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125、EMAb值比较 见表3、4。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125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A125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4 90.58±3.72 74.84±3.21*对照组 46 84.89±4.89 78.17±3.67*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MAb比较(n)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量PABC、VAS评分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BC、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s)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BC、V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月经量PABC 痛经VA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4 101.80±8.75 75.82±3.57*# 7.31±1.08 2.68±0.78*#对照组 46 101.82±9.68 82.71±6.42* 7.53±0.11 3.95±0.72*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表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4 16.76±2.96 5.69±1.62*#对照组 46 17.07±3.22 10.13±2.74#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7。
表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可归属于中医“痛经、癥瘕、不孕”的范畴[1],其主要病机为“瘀血阻滞”,临床上以“湿热瘀结证”为多见。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西药口服、介入治疗和手术切除进行干预,但较易复发,且副作用较多,甚至可能对患者生育能力造成影响。
中医Ⅱ期疗法中应用腺肌汤、消癥汤[2]。消癥汤针对妇科癥瘕积聚属痰热瘀结病因而设。其中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皂角刺、石见穿活血消肿;牡蛎、海藻化痰散结;三棱、莪术破血消积;荔枝核、橘核理气散结;制乳香、制没药活血止痛。腺肌汤中地鳖虫、水蛭破血散瘀,虫药功擅走窜,可下顽疾癥痼;三七活血散瘀,消肿定痛,《玉揪药解》载其“一切瘀血皆破,一切新血皆止”;肉桂温阳镇痛,续断活血疗伤,强腰续骨;金荞麦清热解毒,消肿活血。两者相较,后者破瘀止痛之力更著,具有活血破瘀,清热益肾止痛作用。
中医Ⅱ期疗法中应用中药保留灌肠的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功效。通过保留灌肠,药物透过直肠黏膜、肠壁,与盆腔沟通淋巴管,毛细血管直接作用于盆腔,改善盆腔病灶血液微循环,促进盆腔包块缩小[3]。子宫腺肌病患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而痛经1号贴穴位贴敷子宫穴、关元穴、三阴交刺激穴位,使药物循经导入,疏通瘀阻,调畅气血,改善痛经症状。中医Ⅱ期疗法非经期口服消癥汤配合中药保留灌肠,经期腺肌汤配合痛经1号穴位贴敷是根据子宫腺肌病的病变特点以及该病在经期、非经期病理变化特点,顺应女性生理期气血变化,具有经期行气止痛、化瘀消癥止血,非经期化瘀散结消癥、清热解毒利湿的功效。
CA125是一种糖类蛋白抗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血清中会明显增高,且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进展而逐渐升高[4]。本研究通过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后CA125较前降低,与西药妈富隆疗效相当。EMAb是子宫内膜异位症自体特异性抗体,其以子宫内膜为靶抗原,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及子宫内膜组织中存在特异的EMAb[5]。本资料中,两组治疗后EMAb阳性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均未能使湿热瘀结型子宫腺肌病患者EMAb阳性率转阴,考虑可能与疗程较短有关,且其在子宫腺肌病患者中特异性有待进一步科研证实。
中医Ⅱ期疗法在改善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多、痛经等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西药妈富隆;在缩小子宫体积方面与西药妈富隆治疗疗效相当;且较西药更安全,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