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问“一师一校”

2021-02-04刘胡权

教育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一师教学点农村

刘胡权

为实现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长期以来,我国在农村学校的规划布局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教学软硬件等得到更新和改进。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更关注大规模、大班额的学校和中心校等,而忽略冷落了那些人数较少的教学点,尤其是“一师一校”教学点。这些学校通常存在教学设施简陋、设备陈旧不齐、学生生源不足、教师年龄老化且学历偏低、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加之受到社会舆论和“撤并”政策的冲击,生存与发展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何为“一师一校”?

“一师一校”是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一种主要的办学形式,是最小、最薄弱的教学单位。国外通常把处于偏远地区,人数少、规模小,条件比较艰辛的农村小学称为“小规模学校”。在我国,则通常把规模小的学校称为“教学点”,规模最小的称为“一师一校”或“一人一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教学点中最小单位的“一师一校”,涌现出许多新的“代名词”——“麻雀学校”“空心学校”“草根学校”等。这些词语很直观地折射出“一师一校”的生存状态,即普遍不被看好,被歧视、被贬低。

“一师一校”是为适应我国复杂的人文地理特征而设置,且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办学形式,普遍存在于偏远农村地区,突出特点是有较强的灵活性、自主性和开放性。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学任务等都由一位教师全权负责,教师可根据自身的能力结合学生的需求自由支配教育资源,适时调整教育教学进度及教学方法。当然,若教师思想不积极、观念落后,也易产生多种不良影响。

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师一校”与其他教育单位的地位是平等的。但近年来,规模化办学、效率优先等导向日益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思想,“一师一校”通常被视为一种“教育质量低下、没有规模效益、迟早会被撤并”的办学模式,不论是学校的建设还是教师、学生的发展,都没有享受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一师一校”有何存在的必要?

现实的需要

我国各地区地理特征、人文历史、经济水平等差异较大,城乡之间、村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很大,办好农村学校,特别是“一师一校”,有利于保障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方便他们就近入学,而且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持续十年的“撤点并校”“学校进城”,使得农村小规模学校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在边远农村、山区、牧区,仍然有许多学生人数很少的村小和教学点,支撑着无法进城上学的孩子们的教育。对于他们而言,“一师一校”的存在让他们不用来回奔波,孩子、家长都方便,既能够减轻家庭负担,也可以保障孩子生命安全。一旦撤并,大部分孩子不得不去离家较远的中心小学或完小上学,这会派生各种新问题,如安全隐患加大、家长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升髙等。

理想的价值

与大规模学校相比,“一师一校”等小规模学校有自身的优势和存在价值。“一师一校”最大的特点是班级人数少、规模小,师生交往密切,能促进教师更充分、更全面地认识学生,根据学生的差异开展分组教学、复式教学,实施个性化教育。同时,小规模班级也更有利于师生感情和学生性格的培养。另外,小规模学校还有利于人性化管理、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出勤率、有利于构建和谐教育环境、有利于提高社会成本效率、有利于传承与发扬农村文明,等等。当然,这些优势能否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如何引领学生、如何有效开展教学。

撤并与存在,何去何从?

关于农村“一师一校”教学点的去留,社会上有两种看法——

主张撤并

“一师一校”是偏远山区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教师身兼多职,除了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外,还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学生思想、心理、生活的引路人。因此,师者的素质及能力至关重要。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师一校”教学点的教师年龄普遍较大、学历偏低、知识结构陈旧,严重制约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有人认为,“一师一校”应当撤并,整合资源,让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现存的“一师一校”面临外界不认可、政策不支持、资金缺乏、师资队伍质量低、学生生源减少、招生困难等问题,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

主张保留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村承担着全球人口的粮食生产供应功能,就此意義而言,农村不会消失,作为满足农村地区教育需求的“一师一校”因其内在合理性也必然不会消亡。世界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而农村又是穷、困、弱的集聚地,如何促进农村发展成为世界难题。学者安吉拉等人从扩大贫困地区学生受教育机会的维度论述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作用:“小规模复式学校对于扩大教育机会、让所有儿童接受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估计,全世界大约有1500—2500万儿童没有接受教育,这些儿童大多居住在偏远落后地区。因此,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的教育普及急需小规模学校的设立。”这既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又是充分体现人性平等的重要基石。

笔者认为,尽管城镇化发展迅速,农村生源在不断减少,但各自然村中还是会有一部分村民居住,为方便他们的孩子就近入学,哪怕只有几户村民,“一师一校”都不能撤并。教育应尽量避免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来自偏远贫困地区的儿童遭受歧视、冷落和排斥的伤害。虽然“一师一校”与中心小学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视,差距在慢慢缩小。作为推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和普及的重要力量,“一师一校”理应与规模较大的村完小、中心小学乃至城镇小学享受同条件、同地位、同质量的福利和待遇。

“一师一校”如何办好?

“一师一校”是推动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短板”,尤其是偏远贫困地区的“一师一校”。这一“短板”影响和制约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因此,社会应加强对“一师一校”的关注与认识,转变观念,力争探索出适合“一师一校”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进步,推动我国教育均衡发展。

“一师一校”主要聚集于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其存在和发展有利有弊。曾有学者在分析了西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及人口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师一校”的“四利六弊”。“四利”: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减轻家庭负担;学生的安全得到保障;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六弊”:浪费教育资源;办学效益差;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教学质量低;不便于管理;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如何整体思维、系统考虑、趋利避害、扬长避短、自主发展、办出特色,是“一师一校”发展的关键。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师一校”教学点仍会继续存在,只不过会有数量上的增减。党中央、国务院已出台了提高农村教学点办学水平的文件,强调要大力做好这项教育的基础工程。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办好“一师一校”,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放眼世界,各国都存在“一师一校”这种小规模学校。在教育现代化的坐标上,小规模学校其实是学校发展的一种趋势。“小”并不一定“差”,也可以是小而优、小而美,各具特色,充满活力。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一师教学点农村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对俞秀松教育理念形成的影响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我的自然笔记(二)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更正
新农村 新一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