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所校,一束微光
2021-02-04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今年是赵顺军在青海省化隆县德恒隆乡中心学校任教的第三年。学校有13名教师,210名学生,赵顺军每天接触的人不少,但他依然有些不善言辞——这是16年的“一师一校”生活给他烙下的印记。自2002年从湟中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德恒隆乡支乎具教学点任教,直到2018年教學点被裁撤,他始终是那里唯一的教师。
赵顺军的经历是某些乡村教师的缩影。他虽然已结束“一师一校”的生涯,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仍有许多教师在独守学校。仅赵顺军所在的化隆县,目前就有137个乡村教学点,其中,“一师一校”的教学点有64个。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教学点9.84万个,其中,乡村教学点8.68万所——可以想象,这中间不乏“一师一校”的情况。在那些贫困落后的乡村,一个教师守着一所学校,就像一束微光,照亮乡村孩子的未来。
然而,这些教师的未来却令人担忧。在一些地区,教学点专项编制较少,教师多为代课人员,未来是去是留充满变数;教学点需要全科教师,而招聘的教师专业性强,开齐开足所有课有一定难度;一个人负责整所学校,事多任重,教师平时鲜有闲暇接受培训,提升自己的机会相对较少,专业能力发展缓慢;教学点多处偏僻荒凉之地,教师个人安全存在隐忧……
这些乡村教学点和教学点里的教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他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在撤点并校背景下,“一师一校”教学点未来该向何处去?作为中国教育事业最基础的单元,乡村教学点在发展农村教育、改变农村面貌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乡村教师好,乡村教育才能好,乡村的明天才更有希望。为此,本期“专题报道”聚焦“一师一校”教学点及教学点里的教师,希望借由他们的故事,唤醒全社会对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