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对俞秀松教育理念形成的影响
2019-08-13杨沫江
杨沫江
[摘 要]俞秀松作为我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发展教育事业上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俞秀松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新疆工作期间,形成了以注重传授新知识新思想、提倡启发与自主教学、重视学生品格教育等教育理念。而俞秀松教育理念的形成,非一时之功,与他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下文简称一师)学习期间接受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一师校长经亨颐的教育改革思想,对俞秀松教育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一师;经亨颐;俞秀松;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9)07-0046-04
1913年,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更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著名教育家经亨颐出任一师校长,并兼任省教育会会长。经亨颐在一师大力推行“教育革新”运动,提倡教育要“与时俱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动能力”、倡导“人格教育”等。俞秀松在一师度过三年多时光,一师倡导的全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给他带来了深刻影响。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积极按照一师的校规校训和培养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离校后,他并没有直接从事教育工作,但一师的教育理念却使他受益终生,在涉及到教育宣传的革命工作中,他都能充分汲取一师校长经亨颐的教育改革精髓出色地完成任务。1920年,俞秀松进入上海厚生铁工厂开展了旨在提升工人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工人教育。同年,俞秀松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上海外国语学社任秘书,并在每周举行一次的报告会或演讲会中担任主讲。[1]1922年,俞秀松与他人在杭州太平门外创办平民夜校。1931年,俞秀松在苏联列宁学院毕业后,留校担任联共(布)党史和列宁主义课的教员。不断的教学实践,既是积累经验的过程,亦是教育理念形成的过程,至俞秀松发展新疆教育期间,他已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
一、注重传授新知识新思想
1916年8月,俞秀松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层层选拔成功考入一师。俞秀松一进学校,就感到耳目一新,大开眼界。此时的一师正在经亨颐校长的带领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育革新”运动。经亨颐学识渊博,思想进步,是当时浙江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倡导新文化运动,大胆改革教育。经亨颐本着时代精神应该“迎”不该“拒”的观念,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方针,使教学与时代潮流相结合,积极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新思想。他主持创办的《教育潮》,介绍世界各地新的教育思想,从教育的角度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刊物每期都以大量篇幅介绍《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经亨颐先后聘请陈望道、李叔同、夏丏尊、李次九、刘大白等一批著名学者来此任教。教师们支持经亨颐的教育改革,提倡学新文学、书白话文;宣传新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倡导自由平等。在经亨颐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校风。据陈望道回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从全国范围来讲,高等学校以北大最活跃,在中等学校,则要算湖南第一师范和浙江第一师范了。”[2]
俞秀松在一师“教育革新”的良好氛围下,不断探索新知识,汲取新思想。他经常阅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等,他认为这些报刊的内容都是顺应世界新潮流的。特别是在当时,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也是俞秀松的必读刊物。在一师进步教师的指导下,俞秀松成长为一个具有新知识新思想的有为青年。1919年10月,俞秀松与宣中华、查猛济等进步同学20多人,在陈望道、刘大白、夏丏尊等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发起出版《双十》半月刊,后改名《浙江新潮》,俞秀松撰写了发刊词[3],成为了新知识新思想的传播者。俞秀松一生对新知识新思想的追求矢志不渝,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是作为重要理念一以贯之。
1920年3月,俞秀松为践行“凡知识阶级里觉悟的人,应该打破‘知识阶级的观念,投身劳动届中和劳动者联合一致”[4],他主动到上海厚生铁工厂做工人,探索走与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俞秀松通过观察,认为工人中旧观念太深,应该“施一种工人教育,改变他们底旧思想,灌输给他们一种新知识”[5]。为此,他致力于在工人中传播新知识新思想,使厚生铁工厂工人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都得到很大提升。同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指导下组织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成立,有会员370多人,俞秀松做过宣传教育的厚生铁工厂积极参加,并成为几个发起单位之一。[6]
1936年6月,俞秀松受联共(布)中央派遣来到新疆协助盛世才治理新疆,同时也把一师“与时俱进”的理念带到了新疆。新疆的教育事业与全国相比有一定差距,1933年以前全疆只有学校50多所,学生也只有2000多名,且学生的思想也相对落后。在疆期间,俞秀松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亲自担任新疆学院院长、省立第一中学校长、航空学校和军官学校政治教官等职务,并带领新疆反帝联合会支持新疆当局发展教育事业。经过调查,他认为传授新知识新思想对于新疆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非常重要。俞秀松是新疆第一个公开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他制定了“以民族为形式,以马列主义为内容”的教育方针,并把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列为中等以上学校的必修课。为了更好地为学生传播新知识新思想,他充分借鉴一师模式,聘请进步专家、学者给学生授课。如聘任在新疆工作的陈培生教授政治学、刘佛吾讲授经济学、傅希若讲授社会学、边燮清讲授社会进化史等,他自己亲自讲授时事政治、民族问题理論等。[7]经过俞秀松等人的努力,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思想上获得了启迪,特别是对马列主义的追求与日俱增,当时马列主义著作在新疆已很受欢迎。
二、提倡启发与自主教学
俞秀松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启发,鼓励学生自主发挥。他在新疆推动教育改革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他支持成立学生联合会,以培养学生自治的管理能力。俞秀松以启发为主的教学理念,与一师一脉相承。
一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动能力”。1915年9月,经亨颐在对全校入学新生发表训练辞时讲到,“校长一人之训练暨诸先生之指导,亦不过提其大纲,最重要者莫如诸生之自动能力”[8]。1917年,经亨颐再次讲到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和重视学生个性发挥的重要性:教育即启发此创造力之事业,须尊重儿童之个性及其人格,以儿童教育为中心,教育事业之中心不当在教授,而在训练。[9]一师規定教师在授课之外,还要认真引导学生进行自修,并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培养学生自治能力上,一师鼓励学生成立自治会,并且规定学生的自治制度由学生自行议定,学校不予干涉。1919年11月16日,经过充分酝酿和筹备,一师学生自治会正式宣告成立。此事开全省风气之先,各地学校相继起而仿效。[10]一师为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自行组织力量办报办刊。此外,还经常组织各种演讲会,有国内外著名学者所作的专题报告会,也有学生自己宣讲的心得交流会等,学术研究之风很盛。
在一师注重培养“自主能力”的教育理念下熏陶,俞秀松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无论对于什么事总要追根究底,问个为什么,所以同学送给他个绰号叫‘三W主义,即英文中的谁、为什么、怎么样”[11]。与此同时,在不断的求学思考中,俞秀松的革命观也初步形成。一师新建的明远亭是学生们研讨辩论的场所,他经常来到这里与同学们一同交流探讨。在讨论以何种方式革命才能救国时,他坚定地说:“和平手段已不行,必须用暴力革命!”[12]在校期间,俞秀松也已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作为杭州学生运动领袖之一,组织学生成立宣传队,拿着小标语旗,不断到湖墅、拱宸桥、博陵女校等地宣传。他常常站在板凳上,把国家受帝国主义欺凌的情况及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等都给围观群众讲一遍,并且向大家提出“惩办卖国贼”“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等洗刷国耻的具体办法。他的演讲深受听众的喜爱,每次都是掌声不断。在一师期间,俞秀松已经完全具备了独立思考、学习、行动、组织的能力,这也是他后期在革命事业上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俞秀松既是这一教育理念的受益者,又是传承者。在他从事革命教育工作之后,也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发扬了一师所提倡的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理念,特别是在新疆期间,他通过考察新疆教育发展现状,取消了旧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大力提倡启发加自主的教学理念。自然科学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社会科学则大多采用上大课的形式,由学生记笔记、分组讨论、学生提问和老师即席解答等,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学生们既开阔了视野,又增强了学习自主性。
俞秀松为培养学生自治能力,提倡学生成立自治组织。1935年10月,在他亲自倡导下,新疆学院、第—中学、第二中学(俄罗斯中学)、师范学校、女子中学及7所小学共同成立新疆学生联合会。200多名学生代表出席成立大会,大会投票选出学联执行委员21人,其中汉族委员13人,维、回、哈、蒙、俄罗斯等民族委员8人。[13]俞秀松也鼓励学生创办刊物。1936年新疆学生联合会创办《新疆青年》,分为汉文和维吾尔文两种文本,每期印刷5000册,始为油印,两期后改为铅印,但因条件所限,仅出版了几期。同时,新疆少数民族较多,俞秀松在新疆期间一直向学生们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及加强民族团结的理念。新疆学联深受此影响,学联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民汉合校的学校原分为民汉两个学生会的均合并为—个学生会,以加强民族团结。此外,新疆学联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举行学术报告会,组织演讲、歌咏和篮球比赛等。俞秀松在新疆所倡导的以启发为主的教育理念,使新疆学校的学习风气和学生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三、重视学生品格教育
中国历来重视个人的品格修养,德育教育也有着悠久传统。一师博采古今,提出了“人格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该以陶冶人格为主。经亨颐认为,学校不是“贩卖知识之商店”[14],应以陶冶人格为主,师范学校更是“人格专修学校”[15]。学生到学校来不是单纯为读书,“求学何为?学为人而己”[16]。一师的校训“勤、慎、诚、恕”四个字,就是要求学生对待学习和工作要做到勤奋、勤劳、勤俭;在讲话和做事上,要慎思、慎言、慎行;在对待国家和事业上要有赤诚之心;在对待朋友上要做到诚信待人、严己恕人。[17]一师为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除要求学生遵守校规校训外,还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经亨颐校长以身示范,“他富有艺术修养,他勇敢负责办事,一生正直,不计较利害得失,不爱权位,不治生产”[18]。当时经亨颐校长在一师备受俞秀松等广大学生的爱戴和尊崇,学生们认为经校长“像是一株高大的松树,具有高风亮节”,对俞秀松等学生的品格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一师校训及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下,俞秀松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加强自己的品格修养,他勤奋好学、待人真诚、关心同学。他的好友邵仁曾评价他“超脱、伟大、勇敢、忍耐、勤俭,并且富有同情心和博爱心”[19]。俞秀松一生都非常注重品格修养,走到哪里都会把自己的人格光辉带到哪里。在留苏期间,面对王明等人的打击迫害,他刚正不阿、不屈不饶,展现了高贵的品格修养,也得到了党组织的认可。苏联党组织在给俞秀松的政治鉴定书上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他:“思想坚定,政治开展。应特别强调的是,他对待委派给他的一切社会——党务工作极为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在学术方面,积极主动,能力强……可推荐在党务——组织领导工作中使用。”[20]
俞秀松在从事教育事业时,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品格修养,他常常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并将一师的“人格教育”传承到了新疆教育事业中。他认为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对其良好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这既体现出一个人的自控力,又体现出对他人对集体的尊重。新疆的冬天很冷,学生们吃饭、住宿都在一间屋里,冬天需要火炉取暖,每天每间卧室都会供应固定量的煤炭。有一次,几个学生在没有经过学校庶务员同意的前提下,私自多取了煤炭。俞秀松知道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学校品格教育缺失导致的,他交代有关管理者要认真查清,并以此为例教育学生要遵守纪律,并加强对学生品格修养方面的教育。一师经亨颐、李叔同、陈望道等名师在品格修养上一直以来都给俞秀松以深刻的影响,这也使他认识到教师的人格感染对于学生养成良好品格的重要性。身为校长(院长)的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他每天起床比学生早,当学生起床取水洗脸时,他已经在操场上锻炼了。[21]同时,他聘请的陈培生、刘佛吾等教师等也都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着学生。
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疆省立一中新生入校的第一课,由俞秀松亲自教授“树立革命人生观”。他谆谆教导学生,要明确青年一代肩负着反帝、反封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重任。他强调学生要努力学习,扎实学好知识本领。他也教导學生要树立正确的婚姻观,择偶对象要以思想品德为主,结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工作和革命斗争。他的开学第一课,使学生深受启发。在俞秀松等教育同仁的不断引导和熏陶下,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品格修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大家也以俞秀松等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
在俞秀松等人的努力下,新疆的教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俞秀松在1937年2月召开的反帝会总结会上提到:“在文化教育方面……假使在杨金(指杨增新和金树仁)时代全省的学校总共不过六十所,那么现在至少在一千所以上。假使在那时候全省的学生数总共不过六百人,那么现在至少在十五万人以上。”[22]在学校数量和规模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认知及道德品格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部分学生因为成绩优秀,被选派到苏联继续留学深造;也有学生在他的教育下,踏上了革命道路,成为抗日救亡和民族革命运动的坚强斗士。
俞秀松在发展新疆教育时所提出的新方法、新理念,对当时的新疆教育而言是一次较大的跨步,为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俞秀松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在一个不断积累升华的过程中完成的,而一师则在这个过程中对俞秀松产生了深刻影响。俞秀松在推动新疆教育事业发展上的众多改革事项,都可以在经亨颐在一师倡导的“教育革新”中有脉络可循。这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在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必然联系。可以讲,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对俞秀松教育理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晏东.浙江籍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105.
[2]共青团浙江省委青年运动史资料征集小组.浙江省青年运动史研究参考资料(第1辑)[G].内部出版,1982:6.
[3][5][12][19][20][22] 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俞秀松文集[G].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437.116-118.374.10.435.272.
[4]俞秀松.浙江新潮发刊词[J].浙江新潮,1919(1).
[6]邵雍.俞秀松与上海工人运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7]朱顺佐.俞秀松[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0:156.
[8][14][15][16]经亨颐.经亨颐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22.60.249.98-99.
[9]张彬.经亨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0-111.
[10][17]张彬.经亨颐的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J].杭州大学学报,1984(1).
[11][21]俞秀松传编委会.俞秀松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21.150.
[13]张振东.试论俞秀松对新疆的贡献[J].新疆地方志,2005(4).
[18]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116.
作者系中共浙江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