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斌:教师的誓言,远山的呼唤

2021-02-04曹霁

教育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民办教师香草教学点

曹霁

距离首都不到三百公里的河北省阳原县去年刚刚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偏远山区的教育情况仍不容乐观。香草沟教学点是当地最偏远的一个教学点,建在半山腰上,学生来自香草沟、金卜罗和小井沟3个小山村,整所学校只有马斌一名教师。这样“一师一校”的日子,马斌已经坚守了30多年。

1984年,中专毕业的马斌,毅然回到乡村,成为一名民办教师,肩负起农村扫盲的重任。来到香草沟的时候,这里还没通水电,黄土到处飞扬,马斌每天都要挑着担子走好几里路去给孩子们打水。几十个不同年级的孩子挤在一间教室上课,一节连着一节,马斌感觉分身乏术。但看着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他暗下决心:再苦再难也要让他们学习,将来能走出大山。

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大都带着孩子到城里发展,只剩下不到一半的人在这里生活。“前些年还有几个学生,现在是两个,明年也不知道有没有。不过就算只有一个学生,我也会继续留在这里教书。”马斌说。

2018年,马斌迎来了唯一的学生琪琪。开学第一天,两人举行了升旗仪式,马斌担任旗手,琪琪站得笔直,两个影子虽然单薄,却很庄严。琪琪的爷爷、爸爸和姑姑都曾是马斌的学生,把孩子送到教学点,他们很放心。平日,马斌亦师亦父,一边照顾琪琪生活,一边履行教学职责。早晨他要走一段山路,从家长手里接到琪琪,开始一天的课程;中午做饭的间隙,他带着琪琪背诵《弟子规》《悯农》,用生活中的每一个素材教导学生;晚上他积极进行教学研究,经常备课到深夜。

师生相伴,两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去年念完二年级后,琪琪也随家人搬走了。好在教学点来了两个新学生,马斌的日子又围着他们转了起来。“如果没有学生,我也不知道该去哪、该干什么。”

这些年,马斌兢兢业业地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年度统考教学成绩中心校第一名”“年度英语学科统考成绩一等奖”……还有两年他就要退休了,可他的身份依然只是一名“民办教师”。

35年前,香草沟没有电话,更没有网络,下达通知都是靠信件。马斌的第一次“入编”机会因为一场大雪,与他擦肩而过——1986年,河北省要求民办教师进行注册,但香草沟地处偏僻,又逢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派送信件的人没能把注册的通知及时转达给马斌。雪化了,注册的时间也过了。

1992年,阳原县组织民办教师考试,通过的就可以转正留任,没通过的统一劝返辞退。马斌去参加了考试,据他回忆,当时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可几年后,当他到市里进行教师资格认证时,却被人事科工作人员告知缺少县里民办代课教师考试记录,不能给他认证。他不知道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与工作人员争论了起来。对方把名单递给他,他仔仔细细地找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没有自己的名字。他再次和“编制”错过。

从风华正茂到年逾半百,马斌始终在教育中,却也一直在编制外。现在,他的年龄已超过考取编制的限制,不知以后该何去何从。“正式教师需要的所有资格证书我都努力考取了,可是不知道什么時候还能有机会,可能这就是人生际遇吧。”马斌的语气中有一丝怅然。

偏远的教学点,几乎没有编内教师愿意扎根在这里教书,马斌拿着微薄的工资,在大山里一待就是30多年。他也曾想过离开这里去谋求更好的发展,但良知不允许他这样做,“如果我离开这儿,孩子们上学会更困难”。

“不敢说我是好老师,但也无愧于心。”马斌淡然的语气中有着乡村教师沉默的坚守。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马斌却一直扎根乡村,聆听着远山的呼唤,坚守着从教的誓言——“要让孩子学到知识,成为国家栋梁”。

(注:文中孩子名字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民办教师香草教学点
新民办教师进退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蘑菇头和小香草
我任民办教师工作时间能否计算为工龄并视同缴费年限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香草
中国民办教师的历史回顾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