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衡阳话语气词“喋”及其演变

2021-02-04邓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期
关键词:演变

邓莉

内容摘要:“喋”是衡阳方言中比较特殊的语气词,一般用于陈述句和感叹句,可出现在句首、句中及句尾,在语句中具有表达强调、提顿的功能。“喋”在衡阳话中意义发生虚化,已作为语气词被广泛以口头形式使用。本文通过梳理“喋”的功能及演变,来看衡阳话“喋”的特殊性。

关键词:衡阳话 语气词“喋” 演变

衡阳位于湖南的中南部,湘江的中游,因地处南岳衡山之南而得名。关于衡阳话的归属问题,《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把衡阳话归属于湘语区的长益片,《湖南省志·方言志》把它归于湘语新派。而2005年鲍厚星、陈晖等教授对湘语分区的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并在《湘语分区(稿)》中将衡阳方言从原长益片中划出,单列为衡州片。因此衡阳话属于湘语衡州片中的衡阳小片,主要分布在衡阳市、衡阳县、衡南县。衡阳话在湘语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兼有新派湘语和老派湘语的某些特点,是介乎新老之间的湘语。①

衡阳话的语气词比较丰富,包含许多古语词,如“嗟”、“啰”等。其中[tie11]比较特殊,普通话中没有该语气词,在其它方言中也不常见。衡阳话语气词“喋”在语句中具有强调、提顿的功能,表达惊讶、急切等种种语气,一般不用于疑问句。本文主要描写衡阳话中“喋”的功能和“喋”从到今的词义变化以及它的语法化过程。

一.语气词“喋”的功能

(一)表强调

衡阳话“喋”表示强调,并具有“示意”的功能,用于句首或句尾。

当“喋”用于句首时,仅限于指向较近、肉眼可及的人或事物,一般句子中会出现“这里”等指示代词或表示处所的词。通常说话时提高音量,语速急切,还伴随着下巴、眼神、伸手示意等动作,往往带有无奈的语气。

(1)喋,在箇里,看到哒冒?

(这,在这里,看到了吗?)

(2)喋,喋,就在你门口,你都找不到!

(这,这,就在你面前,你都找不到!)

(3)喋,箇不是啊?眼睛瞎固哒是不是?

(这,这不是啊?眼睛瞎了是不是?)

此外,还可在回答询问“某人/物在哪里?”的疑问句时单独使用,表示某人/物近在眼前。

(4)问:饭在哪里?

答:喋。(示意在近处)

(5)问:你晓得爸爸去哪里哒冒?

答:喋。(示意在近处)

当“喋”用于句尾时,可拉长尾音引人注意。例句(6)是在想盛饭但找了好久后才发现饭所处的位置的情况下所说的,强调饭的位置,并且带有“原来在这”的语气。例句(7)强调下雨十分突然,表示惊吓、急切的语气。

(6)饭在箇里喋。

(饭在这里。)

(7)落雨哒喋!赶紧收被子!

(下雨了!赶紧收被子!)

(二)表提顿

衡阳话“喋”还具有提顿的功能,位于小句的句末,引出后面说话人所想要陈述的内容,同时也根据内容变换不同的语气,如例句(8)表示惊讶,例句(9)表示赞扬,例句(11)表示失望。

(8)你看喋,箇几只细嘎崽几在地上打滚,身上脏死哒!

(你看,这几个小孩子在地上打滚,身上脏死了。)

(9)嫂嫂喋,比干娘还厉害。

(嫂嫂比干娘還厉害。)

(10)明天,箇只裤子喋,洗咖晒出去。

(明天把这条裤子洗了晒到外面去。)

(11)他咯成绩喋,班里倒数第一名。

(他的成绩是班里倒数第一名。)

二.语气词“喋”的演变

(一)“喋”的本义

从音来看,喋,《广韵》:“徒協切,入帖定,盍部。”现代汉语普通话“喋”[tie35],声母已清化,声调由入声变为阳平;衡阳话“喋” [tie11],声母也已清化,但保留了入声,读音基本上一致。

从意义来看,“喋”的本义据《汉字字源》解释:喋,形声兼会意字。从口,其形像张开的口,表示开口说话;从枼,枼是叶的本字,表示话多如树叶。本义是说话多。喋喋,形容话多,喋喋不休。在衡阳话中,“喋”是语气词,与说话有关,与“喋”的本义相联系。

(1)喋,便语也。(《玉篇·口部》|《广韵·帖韵》)

(2)喋,多言。(《类篇·口部》)

(3)口舌为喋。 “盍开膏唇喋喋”(庾信《擬连珠》)

(4)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汉书·张释之传》)

(5)嗟土室之人,顧無多辭,令喋喋而佔佔,冠固何當?(《史记匈奴列传》)

“喋”的异体字“啑”也有“多言”的意义。因此,音义结合来看,衡阳话语气词[tie11]本字为“喋”。

(二)“喋”的引申义

“喋”的引申义为:流血的样子,如今常见词语为“喋血”,同“蹀血”。

(6)喋,血流兒。(《广韵·帖韵》)

(7)喋,犹践也。“喋血乘胜日有开矣”(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此引申义与“蹀”有关。“蹀”本义为踩踏,顿足。《汉书·文帝纪》“新喋血京师”颜师古注:“喋,本字当作蹀。蹀谓履涉之耳。”

(8)蹀,蹈也。(《集韵·帖韵》)

(9)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资治通监·卷一九一·唐纪七·高祖武德九年》)

(三)“喋”的语法化

“语法化”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A.Meillet(1912)提出,Meillet将之定义为“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语法化指词义抽象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引起词义虚化,使之最终失去原有的词汇意义,变成只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法功能的语法单位。②

语法化是一个语义虚化、句法泛化、语音弱化的单向过程。“喋”的本义和引申义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喋喋不休”这一成语被广泛使用,含贬义,形容说话多,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状语。“喋血”指踏血而行,形容血流遍地,杀人很多。但是“喋”字偏正式,基本上作为书面用语使用,在口语中不常见。

在衡阳话中,“喋”的意义已虚化,不具有以上两种常用的意义,发展成特别的语气词,在当地被人们口头上频繁使用。语气词“喋”由本义“说话多”演变而来,它已经没有具体实在的意义,只表示强调或提顿,说话人通过使用这一语气词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此外附着性强,只能附在句子或词语前后,或者引出后面所强调的内容,同时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

因此,“喋”的语法化表现在它的口语化过程中,结构成分由之前的自由到黏着,成为语气词附着在句子或词语前后,这符合语言的普遍规律。

参考文献

[1]李永明.衡阳方言[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李荣.长沙方言词典[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彭兰玉.衡阳方言的语气词[J].方言,2003(02):171-176.

[5]鲍厚星,陈晖.湘语的分区(稿)[J].方言,2005(03):261-270.

[6]王建伟,苗兴伟.语法化现象的认知语用解释[J].外语研究,2001(02):32-35.

注 释

①李永明.衡阳方言[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4.

②王建伟,苗兴伟.语法化现象的认知语用解释[J].外语研究,2001(02):32-35.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