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探析
2021-02-04梁莉
[摘要]当前,智能制造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缺口。以“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为内涵的现代工匠精神,对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引导学生追求卓越。
[关键词]智能制造;职业教育;工匠精神;高职生
[作者简介]梁莉(1965- ),女,山东郓城人,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辽宁 沈阳 110036)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2017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GXDJ-B14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02-0109-04
所谓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实现制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效益、服务水平,推动制造业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随着智能制造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势必受到颠覆性改变,越来越多的岗位将被机器代替。即使这样,人类依然不会被机器完全取代,想要制造好的产品依然需要优秀的工匠。
当前,智能制造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缺口。据数据分析,到2025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900万人,人才缺口预测450万人。从中可以看出,在工业4.0所描绘的未来情景中,人仍然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因素,人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将成为决定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因素。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提出:“我国经济要靠实体经济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可见,应不断推进工匠精神的培养,促使职业教育大发展。
一、智能制造背景下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的现实诉求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各行各业的生产和服务中,却始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产生的,而职业教育的出现又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培养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以“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精神”为内涵的现代工匠精神,对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发展智能制造需要工匠精神。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工匠精神在技术变化与发展中演变,不同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方式与表现环境不一样。
传统手工业倡导生产者要具备“慢工出细活”、“精雕细琢”、生产个性化产品的工匠精神。这种生产方式虽然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但无法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而传统制造业恰恰相反,标准化、机器化生产满足了人们对产品的大量需求,但生产的灵活性较差,不适合生产需求量较小但技术要求精细的个性化产品。传统手工业生产和传统制造业虽各有优势,但又不构成互补关系。智能制造则兼顾两者的优势,既可以把产品做精、做细、做出特色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又可以规模化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工匠精神的低效率缺陷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而被克服;传统工匠精神的以人为本、精益求精、产品达到极致的优势将在智能制造的支持下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现代工匠精神既要追求极致的品质,也要追求生产效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顶梁柱”式人才。
2.培养工匠精神是解决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短缺问题的需要。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依托于智能制造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岗位应运而生,正在形成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同时,各岗位之间的交叉渗透也日益增多,从而对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就目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仍然滞后于智能制造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如学校软硬件环境、师资状况、课程设置等,但主要在于职业院校不够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国家需要工匠精神,社会需要工匠精神。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是与时俱进、不畏艰难、执着追求、勇于超越自我的人。
3.推进智能制造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智能制造前景可期,却同样面临发展瓶颈。当前,我国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构成智能制造装备或实现制造过程智能化的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高,受制于人。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我国智能制造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因此,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无疑成为破解智能制造发展难题的关键。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1.工匠精神培养简单化。智能制造背景下,很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以焊接、模具专业为例,某些学校的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操作阶段。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它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是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并存。如果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是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简单的操作上,则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智能制造本质上是把人类从繁重危险和简单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工匠精神培养简单化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工匠精神培养功利化。一些人认为培养工匠精神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导致工匠精神培养功利化。例如,某些职业院校为了学生的技能大赛,可以停课进行集训。把技能训练当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实质上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其本质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功利主义教育损坏了教育的唯美、唯真、唯善的本质。
3.工匠精神培养表面化。就学校而言,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需要有物质来支撑,包括先进的设备、智能化生产环境等。但由于资源、资金等问题,让一所职业院校随时更新设备是不现实的,因此职业教育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当前,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上,如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等,而没有从技术研发、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业院校由于技术研发落后,往往不能为企业带来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因此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不愿意与学校合作。特别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自身职业能力不足、技术不够娴熟,不但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校企合作的浅层次导致工匠精神培养不能落到实处。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讲好工匠故事。这既是对工匠精神的高度概括,更为如何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1.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专注专业是工匠精神的特质。专业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孜孜不倦,意味着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因此,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
第一,营造专业学习氛围,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智能制造是一个非常大、非常广的概念,除了涉及制造企业本身,还与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息息相关,包含自动化、信息化、智能物流、智能计算、智能决策等多个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应营造专业学习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智能制造对人才的更高要求。例如,加强图书馆建设,利用云平台及大数据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各类用书和资源。再如,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专注力,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一定的引导。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交流、一起查阅资料。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是教师和学生灵感的源泉,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第二,为学生构建专业学习路线图,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例如,增设导学课程和學科交叉课程。导学课程重点讲授学生所学专业发展历史、专业发展前景、专业技术难点等。通过导学课程,学生知道要学什么、用什么方式学习、学习过程中重点关注什么、学后如何去应用,以及要在什么方面有所创新等。导学课程会使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对所学专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科交叉课程,近几年来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学科交叉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它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当不同学科、理论之间相互交叉,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高职院校应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
第三,组建技能研讨班,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组建各类技能研讨班,通过对某项技能的研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技能研讨班打破专业界限,学生自由组合,这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交流,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所谓职业信仰,就是人们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认同、信任和崇拜,是人们对职业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和实际行为的统一。职业信仰对于高职生而言,是他们对所选职业的认可和热爱,并因自己的选择而感到人生是有意义的。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第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观对高职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把职业与学业、专业、事业及学生的人生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端正求职动机,科学定位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例如,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顶岗实习,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使他们热爱本专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第二,运用情境教学法。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智能制造的现状和前景,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例如,智能制造可以使人摆脱繁重体力型劳动和危险型劳动,从而更加轻松、高效、愉悦地从事更高价值的劳动。通过这种情境描述,让学生感受到未来职业既是对自己的挑战,也是实现梦想的良好机会。
3.引导学生追求卓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我国今天应该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提高综合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高职院校要形成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一个追求卓越的学校才能培养出追求卓越的学生。高职院校要坚持以“追求卓越,培养创造未来的人”为办学理念,紧紧围绕“让每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办学目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提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关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内涵是由六个一级指标构成,即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形成追求卓越的校园文化。在这种校园文化的滋养下,学生才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成为一个精益求精、追求至美至善的大国工匠。
第二,校、校、企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校、校、企联合就是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三方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智能制造所涉及的高新技术是一个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过程,因此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三类人才缺一不可。科学家研究出成果,工程师进行图纸设计,最后技术工人生产出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工人至关重要。因为技术工人是研究方案的最终执行人,决定了成品最终的品质。一名优秀的工匠可以把科学家的研究与工程师的图纸落实得尽善尽美,并能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更多的创意支持。校、校、企联合过程中,本科院校为企业提供高科技支持,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高职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能够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自身的价值,从而追求卓越,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韩秉志.智能制造求才若渴[N].经济日报,2020-05-21(9).
[2]孙兴洋.职业教育尤重“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2016-
03-24(18).
[3]蒋小华.咫尺匠心——新工匠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4]陈浩.工匠精神[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6.
[5]刘金金,杨丽艳.以工匠精神促进高质量发展[N].湖北日报,2020-04-27(15).
[6]马启鹏,孙龙存.为职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正名[J]比较教育研究,2011(1):68-69.
[7]赵国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研究(下)[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18.
[8]华业.专业精神:一切员工必备的信念与行为准则[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9]陈晓剑,钟琪.在创新范式改变中寻找没有天花板的黄金学科[N].中国科学报,2019-12-11(4).
[10]杨近.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