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青少年观众参观规范教育探析
2021-02-03湛思阳洪猛
湛思阳 洪猛
【关键词】参观规范教育;青少年观众;博物馆教育;行为学习理论
【摘要】在文化与旅游不断融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学习、休闲或娱乐走进博物馆。然而,个别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何防止这些行为的发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行为学习理论在开展博物馆参观规范教育中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以青少年观众博物馆参观规范教育为例,可以将其分为参观规范意识的养成、参观规范的策略练习、规范参观行为的奖励与不规范参观行为的制止三个部分。其中,采用规范先行、榜样示范等方式培养规范参观意识是博物馆青少年观众参观规范教育的基础;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中适当设计一些与参观规范相关的环节与课程进行参观规范的策略练习,是对规范意识的强化和对规范内容的宣传;奖励规范行为和及时制止不规范行为既是规范策略练习的辅助手段,也同样可起到强化规范意识和宣传规范内容的作用。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可以共同促进博物馆青少年观众参观规范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文化与旅游不断融合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学习、休闲或娱乐走进博物馆。然而,个别观众在参观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何防止这些行为的发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作为“非正式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学习理论,开展观众参观规范教育,以避免不文明行为的出现,为公众创造良好的参观学习环境。
青少年是博物馆的主要观众群体之一,且青少年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科学合理的社会教育能够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本文以青少年观众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已取得大量实践成果的行为学习理论的相关内容,探讨如何开展博物馆观众参观规范教育。
一般而言,行为规范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其核心内容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1]。而博物馆所具有的公共場所属性及其收藏物品的特殊性,使其对观众的参观行为有较高要求,因此,可以将博物馆对青少年观众开展的、在参观博物馆时应具有的文明行为习惯的教育称为“博物馆青少年观众参观规范教育”(以下简称“参观规范教育”)。
参观规范教育旨在通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帮助青少年观众养成文明的参观行为习惯。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行为学习理论在开展参观规范教育中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行为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关于学习的理论,在教育学习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华生、斯金纳是行为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学习是外部刺激与个体行为的联结[2]。之后,班杜拉对该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拓展,提出学习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行为与环境共同交互的结果[3]。行为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行为目标的清晰性,将知识的相对固定作为教学的前提[2]。对比来看,博物馆参观规范的内容相对明确、固定,这与行为学习理论开展教学的前提较为契合。同时,个别青少年观众无法表现出规范的参观行为,主要有两种可能性:一,青少年观众缺乏对参观规范的正确认知;二,青少年观众已经对相关规范有了清晰的认知,但受所处环境、朋辈群体的影响已经形成不规范的行为习惯。这些因素正与个人认知、行为的强化和环境刺激等行为学习理论发挥作用的着力点相对应。所以,从理论层面看,行为学习理论与参观规范教育具有高度的适配性。
斯金纳曾提出一套对行为问题的干预程序:制定明确规则、强化恰当行为、忽视不恰当行为[4]。这一干预方法常被用于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干预中,效果较为显著。从实践的背景和目的来看,引导青少年参观行为与干预中学生课堂行为有着相似之处,均是在某一特定空间环境下对不符合该空间规范的青少年行为进行干预。因此,从实践层面来看,斯金纳的行为干预方法对于参观规范教育也应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檀传宝在总结行为学习理论及相关教育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被称为“行为训练法”的德育方法。该方法通过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巩固个体的道德信念,磨砺其道德意志,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5],不仅可以巩固道德知识教学的成果,而且有利于道德技能训练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在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各类教育活动中被广泛采用。从博物馆教育实践角度看,行为训练法的可操作性较强,能够较好地融入已有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中。因此,本文将行为训练法引入参观规范教育,将其内容分为参观规范意识的养成、参观规范的策略练习、规范参观行为的奖励与不规范参观行为的制止三个方面。其中,规范意识的养成奠定了规范策略练习的基础;规范策略练习不仅是对规范参观行为的强化,也是对规范意识的强化和对规范内容的宣传;奖励与制止则是规范策略练习的辅助手段,同样能起到强化规范意识和宣传规范内容的作用。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可以共同促进参观规范教育的开展。
行为是意识的体现,只有先树立参观规范意识,才能形成规范参观行为。而在培养青少年观众的参观规范意识的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部分表现出不文明行为的青少年观众并非有意做出不符合参观规范的行为,而是不了解参观规范的具体内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参观行为存在问题。比如在观众留言簿中曾有一位家长语气强烈地质问博物馆工作人员为什么阻止孩子在展厅内吃东西、触摸展品,虽是个例,却也反映出确有部分青少年观众甚至成年观众完全不知参观规范为何物。因此必须加强参观规范的制定与宣传,同时借助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的力量,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参观规范教育的影响力,促使青少年观众形成规范参观博物馆的意识,养成文明参观博物馆的行为习惯。
(一)参观规范的先行与宣传
制定参观规范是开展参观规范教育的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行为塑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目标[3]。在没有目标行为的状态下,青少年观众会按照自己原有的习惯行动,就有可能表现出不符合参观规范的行为。有学者提出并经课堂实践证明,在小学课堂管理中应用一种“先行策略”,即在上课前先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可以有效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4]。借鉴这一成功经验,博物馆在开展参观规范教育时,应该先制定出明确的规范,表明其希望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行为状态,为青少年观众提供可参考的标准。
从内容来看,参观规范可分为普遍性规范和特定性规范两类。普遍性规范是在大多数公共场合中都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爱惜公物等。特定性规范则是在博物馆这一特定场所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一般包括不在展厅追逐打闹、吃东西,不触摸玻璃展柜等。根据博物馆类型的不同或展览主题的差异,特定性规范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历史类博物馆基本陈列一般不允许触摸展品,而部分现代艺术类展览和自然类展览则允许观众零距离接触部分展品,以更好地感受展览所传递的信息。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展览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参观规范。
参观规范制定之后还需要将其有效地传达给观众。青少年观众只有对参观规范有足够多的感知,才能对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逐渐将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以后的参观中随时进行自我监督与自我强化。然而,笔者实地调查后发现,部分博物馆对于参观规范的宣传还存在不足甚至缺失。如仅在展厅门口竖立一块明显的参观规范提示牌,提醒观众“保持安静,文明参观”,其他地方则提醒得不够明显,甚至缺少提醒。当前我们处于一个传播业态、传播技术迅速更新的时代,博物馆应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将参观规范信息更加清晰、有效地传达给观众。尤其是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除了在馆区张贴公告、宣传标语和发放宣传手册等较为传统的宣传方式外,还可以利用形式更加活泼的电视、广播、网络等传播载体,提升宣传效果。比如,可借鉴影院、游乐场的安全宣传短片,将参观规范行为用动画短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利用LED显示屏在观众排队等候区循环播放,在缓解青少年观众排队等待时的枯燥乏味的同时,加强博物馆参观规范的宣传。此类宣传片还可以推送到博物馆的网上预约窗口以及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使博物馆的潜在观众也能了解参观规范的内容。中国国家博物馆就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不仅制作了“文明参观,从我做起”的宣传动画短片,还绘制了宣传漫画,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进行发布(图一)。博物馆还可以与青少年广泛接触的综艺、动漫等电视节目以及手机游戏、网络游戏运营平台合作,拓展参观规范的传播受众。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天天向上》中曾有一个“中华文明礼仪之美”小课堂板块,以情景剧的方式为大家展示中华文明的礼仪规范,博物馆可以参照这一模式,与当下热门的文博类综艺平台合作,在其中添加“博物馆中的规范礼仪”内容,宣传参观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宣传标语,还是动画短片,都应该使用较为温和且富有趣味性的语言,使其更容易被青少年观众注意到继而接受其中包含的参观规范信息。比如河北博物院将带有卡通形象的提示标语粘贴在不同区域的地板上(图二),四川建川博物馆聚落则将写有“我们不说话!让文物说话!”“嘘,别盖过历史的声音!”等提示语的标牌放置在展厅内、文物旁,随时提醒观众文明观展。
(二)参观规范教育的榜样树立
参观规范意识的培养单凭博物馆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博物馆与家长、学校、社会等各方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家长、老师和流行偶像等青少年群体重要他人或榜样[6]的力量,对于培养青少年观众的参观规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1.家长与老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若家长在参观时做出大声喧哗、外放音乐等不文明行为,必然会对孩子的参观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家长不仅要以身作则,杜绝不文明行为,还应对青少年的参观行为进行引导、监督。美国史密斯博物学院曾提供了一系列针对家长的参观博物馆建议,其中明确提出要让孩子在参观前了解参观博物馆的行为准则[7]。作为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人之一,老师在参观博物馆时的行为同样会被青少年观察并模仿。博物馆应重视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作用,积极向他们宣传参观规范内容,不仅要让家长和老师为青少年观众的文明观展发挥示范作用,还应鼓励他们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进行参观规范教育,引导青少年将参观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文明参观博物馆成为青少年的一种自发行为。
2.流行偶像
对于青少年觀众,博物馆还可以借助偶像的力量宣传参观规范。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青少年阶段,个体的模仿对象选择更加集中,流行偶像、政治人物等可以对其产生更强大且持续的影响力[8]。青少年易于接受自己所喜爱的偶像的观点,并乐于模仿其行为。目前已经有很多博物馆尝试利用明星效应来扩大宣传,吸引青少年观众,例如敦煌博物馆赠送给王一博印有敦煌艺术图像的定制款滑板,北京卫视《上新了,故宫》栏目邀请邓伦、周一围等嘉宾带领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故宫博物院等,在参观规范教育中同样可以借助偶像的影响力。比如,与一些明星合作,邀请他们在各自的社交平台中发布文明参观博物馆的相关信息,或者将他们规范观展的过程制作成短视频、微电影等上传到网络上,引导青少年模仿学习。
参观规范的策略练习,指依据规范内容,在博物馆内有目的地开展针对青少年观众的文明参观行为练习活动,旨在帮助青少年观众将规范行为运用于博物馆参观实践中,是参观规范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博物馆可以在社会教育活动中适当设计一些相关的环节和课程,为参观规范教育提供“练兵场”。
(一)参与模式下的参观规范教育
参与模式下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指的是博物馆设计的一些角色扮演类活动,通过让观众参与博物馆事务加深其对文物和博物馆的了解,如许多博物馆开展的常规教育项目“小小讲解员”,长沙博物馆开展的“市民值班馆长”等。在开展参观规范教育时,博物馆可以开设“小小志愿者”“文明礼仪官”一类的角色扮演活动。自2016年开始,长沙市教育局与多所公益文化事业单位联合开展了“小小‘馆’理员”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在该活动中,各文化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需求,设置不同的岗位供青少年参与体验(图三)。其中湖南省博物馆设置了“文明小使者”岗位,其职责是指引观众参观,提示文明参观,岗位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活动参与者通过文明行为的监督与指引了解规范、遵守规范,做文明礼仪的传播者。通过参与此项活动,青少年观众不仅锻炼了社交能力,还培养了文明参观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在博物馆现有社会教育活动中融入参观规范练习
除了开展参观规范专题教育活动外,博物馆还可以在已有的较为成熟的社会教育活动中适当融入参观规范教育的内容。
馆校合作是博物馆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途径。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倡导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9]。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可以与中小学展开深入合作,将参观规范的内容写入教案、融入课堂,并将对该规范的实践列入教育目标,引导青少年在学校组织的博物馆“第二课堂”活动中相互监督,文明观展。活动结束后还可鼓励青少年分享在活动中看到的各种文明参观行为,以强化他们对参观规范的认知和实践。
博物馆开展的主题社会教育活动中都可以适当设计一些与参观规范教育有关的环节。以长沙博物馆开展的“文字的旅行”青少年导览活动为例,在该活动中,参与者需要在教育员的带领下观察展厅中的文物并完成导览单(图四)。为避免出现影响其他观众的不文明行为,活动开始前教育员会告知参与者需要注意的行为规范,在这一过程中即可适当加入参观规范教育的有关内容,如阅读参观规范的文字材料、展示各种参观行为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等。
此外,博物馆可以在馆区内开展的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引入“小组互评”模式,在活动前对参与者进行分组,并告知他们规范参观也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活动结束后会进行组内互评。行为互评可以使活动参与者具有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双重身份,转被动为主动[10],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监督与控制能力。这样一来,参与者们在活动中就会有意识地遵循参观规范,以后参观博物馆时也会自觉表现出符合参观规范的行为。
无论规范与否,博物馆青少年观众的参观行为常常表现为一种惯性行为。行为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强化、反馈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2]。根据这一观点,博物馆可以通过奖励规范行为和及时制止不规范行为来促使青少年观众养成规范参观博物馆的行为习惯。
(一)奖励规范参观博物馆的行为
青少年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表现出的规范行为,常常被博物馆默认为一种“应有的行为”而不做出任何的反馈。但实际上,对行为规范的学习是一个需要强化的过程,如果某些规范参观行为只是偶然性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强化,那么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3]。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有机体行为的强化方式可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以及自我强化三种[11]。对于那些已经养成良好参观习惯的青少年观众,奖励他们的规范行为可以起到直接强化作用,促使他们继续保持这种行为习惯。当这种奖励场景被其他青少年观众观察到时,就可以产生替代强化的作用,促使其表现出相同的规范行为。自我强化则是个体做出预期行为时给予自己的奖励,博物馆可以培养青少年观众的自我强化意识,鼓励表现出规范参观行为的青少年观众对自己进行肯定或奖励。
博物馆可以将培养参观规范行为作为开展各项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之一,并对目标的达成给予奖励。举例来说,博物馆的大多数青少年教育活动都需要在展厅内进行,教育员可以在活动开始前提出明确的规范行为要求,并在活动结束时为达到要求的青少年观众盖上奖励印章或者授予荣誉称号。而在参与人数较多的团体活动中,则可以由老师、教育员以及团队成员共同评选出在活动中表现出规范参观行为的标兵,授予荣誉称号或赠予纪念品。
对于自由观展的青少年观众,同样需要对其表现出的规范参观行为给予奖励。考虑到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学习场所,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对青少年观众规范行为的奖励主要通过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实现,且奖励的形式应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对规范参观的青少年观众予以微笑、点头或者口头上的简短赞许等。同时,由于工作人员精力有限,博物馆還可以积极号召陪同参观的家长、老师以及其他同伴在青少年表现出规范参观行为时给予肯定性的回应。
(二)及时制止不规范参观博物馆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提出三大学习规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其中效果律强调,一个行为若是得到了令人不愉快的反应,其再次产生的可能性就会降低[3]。据此可知,及时制止青少年观众的不规范参观行为可以有效降低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反之,如果不规范参观行为不能被及时制止,那么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就有可能增加,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破窗效应”——人们会默认这种行为在博物馆内是被允许的,从而诱发更多人表现出不规范参观行为。此外,及时制止不规范参观行为还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言语”,以进行参观行为的“自我控制”。“自我言语”指个体提供给自己、用于指导自身行为的言语,根据行为学习理论中以自我言语为中心的自我控制方法的理论[3],当不规范参观行为被制止时,青少年观众会认识到这种行为不符合规范,外部的制止语言就会内化形成正确的“自我言语”,当他想要再次表现出这种不规范行为时,“自我言语”会进行正确的行为指导,抑制不规范行为的出现。
对不规范的参观行为及时予以制止是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职责。如一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在展厅内使用“禁止使用闪光灯拍照”“请勿大声喧哗”等提示牌,用以劝阻观众的不规范参观行为(图五)。使用广播播放参观规范提示语和工作人员的口头提醒也是博物馆常用的制止不规范参观行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工作人员不能仅仅提醒青少年观众他的行为不合乎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不对,以及正确的行为是怎样的,这样才能帮助青少年观众理解参观规范,更好地做出规范行为。比如,当有青少年观众使用闪光灯对文物进行拍照时,工作人员可以走到他身边提醒:“闪光灯会对文物造成损坏,您可以关闭闪光灯后再进行拍摄。”此外,应充分发挥同行者的监督作用,家长、同伴等也是制止青少年观众不规范参观行为的重要力量。相较于博物馆工作人员,他们的制止也更易于被青少年观众接受。
另外,博物馆还可以借助一些仪器设备,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制止观众的不规范参观行为。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开放展示的石天禄周围安装了探测安保设备,如果观众超过警戒线触摸文物,安保设备就会发出声音进行制止(图六)。
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博物馆除了传播文化知识外,在帮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也肩负重任。博物馆青少年观众参观规范教育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工作,在具体实践中,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对于开展该项工作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仅是抛砖引玉,相信随着更多学者有意识地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引入博物馆的教育实践,博物馆教育会愈发专业化、系统化,并在社会教育领域中日益彰显其优势与魅力。
————————
*本文为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历史学专业实践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应用”(编号:2019GJJG013)研究成果
————————
[1]聂琴.探析日本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2008(5):83—86.
[2]周成海.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主要特征与信念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32):49—51.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6—150.
[4]席楠楠.小学教师应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现状及干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15.
[5]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1.
[6]贾晓双.家庭中幼儿规则教育的现状及对策[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9:8.
[7]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01.
[8]郑红,戴佳鹏.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责任伦理培育路径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22(2):93—96.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EB/OL].(2020-10-20)[2021-10-30]. http://www. moe. gov. cn / jyb_xwfb / gzdt_gzdt / s5987 / 202010/t20201020_495770.html.
[10]吴遐,高记,刘兵.以评促学: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同伴互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0,41(4):58—64,77.
[11]斯滕伯格,威廉姆斯.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