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颗粒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21-02-03王菁斐
王菁斐
在老年人常见炎症性风湿病中,风湿性多肌痛十分常见,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主要以颈肩部和腰部肌肉疼痛、ESR 增快、体温升高、晨僵等作为临床表现[1]。研究发现,该疾病一般以>50 岁的老年人作为常见发病人群,而随着发病年龄的增加,该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其中女性发病率相比男性较高。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药物,但由于该疾病具有疗程长、病程长等特点,在采用激素治疗后存在较大不良反应,导致治疗效果不佳[2]。而随着我国中医治疗在临床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八珍颗粒联合身痛逐瘀汤在风湿性多肌痛中能够发挥独特优势[3]。本文目的在于探究八珍颗粒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具体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的试验对象为2018 年5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纳入标准:①均为首次发病,且在入院前未接受其他治疗;②患者在颈部、肩胛带、骨盆带等位置至少有3处及以上部位伴有肌肉疼痛、晨僵,且持续时间≥7 d;③无肌肉萎缩、肌力减退、肌肉红肿疼痛;④近期未接受其他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⑤此次研究获得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存在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巨细胞动脉炎、感染和恶性肿瘤疾病者;②过敏体质患者;③伴有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者;④临床资料不完整,导致研究无法顺利进行者。将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 例。观察组年龄56~73 岁,平均年龄(64.55±2.85)岁;其中男10 例、女40 例;病程28 d~23 个月,平均病程(14.12±4.38)个月。对照组年龄57~73 岁,平均年龄(65.12±2.72)岁;其中男11 例、女39 例;病程29 d~23 个月,平均病程(14.56±4.52)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泼尼松治疗:泼尼松口服,10~15 mg/d;治疗2~4 周后,待ESR 和CRP 水平降低后,可逐渐减少剂量,每2~3 周减少2.0~2.5 mg;对于存在肌肉明显疼痛、体温升高、活动受限者,应给予其15~30 mg/d 泼尼松口服,直至上述指标恢复正常后,将泼尼松用量减少,维持用药。治疗4 周为1 个疗程。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八珍颗粒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①八珍颗粒:2 次/d、1 袋/次,口服;②身痛逐瘀汤:药方组成为羌活9 g、当归15 g、红花和桃仁各12 g、地龙9 g、五灵脂15 g、牛膝12 g、秦艽12 g、川芎15 g、没药12 g、甘草5 g。随症加减:对于疼痛明显者,加用乳香、田七、延胡索各10 g;对于睡眠较差者,加用合欢皮和夜交藤各10 g;对于心情抑郁者,加用白芍和柴胡各10 g,上述药方均用水煎服,于早晚分别服用。治疗4 周为1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活动性评分、治疗效果、ESR 和CRP 水平及不同时间段泼尼松用量。活动性评分选择澳大利亚LOWER 医疗中心的风险性多肌痛活动性计分法进行活动性计分。评价标准:>17 分为高活动性;7~17 分为中活动性;<7 分为低活动性。疗效判定标准: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CRP 和ESR 恢复正常,积分减少幅度≥90%,整体改善率>80%,视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积分减少幅度≥70%,整体改善率>60%,视为有效;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未改善或不明显,整体改善率<30%,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活动性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活动性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活动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活动性评分对比 (,分)
表1 两组活动性评分对比 (,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3 两组ESR 和CRP 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ESR和CRP 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SR、CRP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ESR 和CRP 水平对比 ()
表3 两组ESR 和CRP 水平对比 ()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2.4 两组不同时间段泼尼松用量对比 治疗2 周,两组泼尼松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2 周,观察组泼尼松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同时间段泼尼松用量对比 (,mg/d)
表4 两组不同时间段泼尼松用量对比 (,mg/d)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3 讨论
风湿性多肌痛是临床常见综合征,主要特征为四肢近端和躯干疼痛,临床表现为骨盆带肌肉晨僵和疼痛[4,5]。研究发现,该疾病的临床症状存在多样化,且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指标,多数疾病均可出现上述症状,比如多发性肌炎、纤维织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类风湿关节炎等,故增加诊断难度。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一般以常规西医治疗,比如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等,但对于合并其他症状者给予该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且复发率均较高[6-8],不良反应多,并且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存在激素应用禁忌证,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在我国中医学中,并无该疾病的详细记载,通常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于“痹病”范畴,具有病程缠绵、躯体沉重麻木等特点,故在治疗方面应以舒筋止痛、滋补肝肾作为治疗关键[9]。
八珍颗粒由多种中药组成,包括炒白芍、川芎、灸甘草、党参、当归、熟地黄、茯苓、炒白术等;而身痛逐瘀汤则由牛膝、当归、红花、没药、川芎、秦艽、羌活、甘草、香附、五灵脂、地龙、桃仁等组成[10]。药方中当归能够对机体免疫功能进行调节,同时能够产生抗动脉硬化、抑菌作用;桃仁则能够使机体微循环得到改善,并且能够抗肿瘤、抗过敏、抗炎;红花味辛、性温,具有散瘀止痛、活血通经的功效,能够用于痈疽肿痛、外伤瘀血肿痛、瘢痕等病症中[11];党参性平、味甘,具有止渴、健脾益肺、养血生津、补中益气的效果;茯苓具有抗肿瘤、抗炎和解毒之功效;川芎能够祛风燥湿、活血止痛、行气开郁,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通络止痛、活血祛瘀的效果。在本次结果中,治疗后,观察组活动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SR、CRP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观察组泼尼松用量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12 周,观察组泼尼松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八珍颗粒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具有用药安全性高、起效快等优势,且能够使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得以减少。
综上所述,八珍颗粒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风湿性多肌痛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