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发展战略探究

2021-02-03徐冬梅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发展战略新媒体时代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广播新闻编辑带来了一定冲击,广播新闻编辑需要与时俱进,转型创新,实现新的发展。文章在把握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对广播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从编辑工作前置、受众意识树立、融合能力提高等多个方面提出发展战略,希望能够提高编辑工作质量,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1-0180-03

一、引言

在互联网技术普及应用的背景下,新媒体时代已经全面到来,给广播新闻传播带来了较大冲击。面对新形势,广播新闻编辑依然固守过去的工作模式,将导致广播新闻传播效率下降,无法发挥广播新闻的应有价值,陷入影响力逐渐降低的困境。为满足行业转型发展需求,应加强广播新闻编辑发展战略研究,从而推动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传播特点

长久以来,广播新闻都拥有固定的播出模式,传播的新闻内容简洁明了,确保受众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精确的信息。在日常新闻传播方面,则具有实时性特点,如深圳交通广播等广播电台会实时播报路况,通过现场连线等方式介绍重点路段路况进行,服务广大司机群众,因此这部分受众对广播新闻的认可度较高。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量信息以网络为载体实现沉浸式传播,促使人们逐步习惯通过短视频、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获取新闻信息。新媒体的冲击、媒体融合发展的推进,赋予了广播新闻新的传播特点。

首先,不同于过去受众只能被动接收新闻信息。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得了新闻制造和传播的话语权,可以结合自身偏好获取感兴趣的内容。为加强与受众间的交流,广播电台通过增加有奖竞猜等方式吸引观众来电,同时开通了微信、微博等平台,与受众进行有意识的交流、互动,获悉受众对新闻事件或热点的看法。随着受众参与度的提高,广播新闻传播也朝着开放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不断丰富传播方式和途径,确保可以继续发挥价值[1]。

其次,随着广播新闻传播渠道的变化,新闻采编模式也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使新闻产品分类日渐细化,出现“声音+图片”“文字+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划分为长图新闻、直播新闻、短视频新闻等多种类型,由受众根据自身阅读习惯和喜好选择。广播新闻要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各种新闻信息和素材,然后根据目标受众的不同需求制作成不同类型的新闻产品,如此才能保证新闻顺利传播,广播新闻也获得更强的影响力。

最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接收新闻,促使人们对新闻深度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于过去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的时代,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通过不同的新闻传播渠道证实新闻内容,有意识地关注自身感兴趣的新闻进展。为向受众提供真实有效的新闻资讯,广播电台需要运用媒体技术对新闻事件、信息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通过多角度解读把握新闻重点,充分体现新闻内容的价值,有效增强新闻影响力。

三、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一)岗位界定逐渐模糊

在传统的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中,记者、编辑、策划等岗位职责明确,编辑只需要根据采集到的新闻素材开展新闻内容组合、排版等工作。但在新媒体时代,随着受众对新闻时效性要求的提高,新闻采编往往在同时间完成,甚至普通受众也可以通过简单操作新媒体平台在事件第一现场完成新闻内容编辑和发布。随着岗位界定的日渐模糊,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量不断增加,要求其能够熟练运用职业技能编辑新闻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新闻素材,确定新闻主题,尽快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新闻,充分展现新闻编辑的专业性。而想要实现这些目标,要求广播新闻编辑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凭借较强的能力实现工作模式的创新,确保为广播电台带来更多生机与活力,可以较好地应对来自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二)受众需求多元发展

借助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设备、软件随时浏览新闻,给受众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促使受众需求日渐多元化。不同于过去的受众,年轻受众几乎已经不通过纸质媒体获取新闻,对广播电台等媒体也相对陌生。对于广播新闻编辑来讲,想要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需要迎合年轻受众的喜好和习惯,以及年轻受众的需求变化。这促使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其需要对新闻主题、内容等进行实时调整,在成功吸引年轻受众阅读新闻的同时,还要使其能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有效增强新闻影响力[2]。而长期从事基本的编辑工作,使部分广播新闻编辑未能树立服务受众的理念,难以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其创作的新闻内容容易出现与受众需求脱节的问题。而面对热点新闻事件,由于不了解受众关注焦点,难以尽快把握新闻要点和重点,导致新闻传播效率不高。

(三)新闻素材鱼龙混杂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人们更加追求短暂的阅读体验,促使大量娱乐性新闻诞生,引发了“泛娱乐化”倾向。而且,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真假難辨,导致假新闻、反转新闻泛滥。面对大量无法确保真实性的新闻素材,要求广播新闻编辑凭借业务能力、专业知识、综合素养等准确辨别素材,从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且真实的内容,确保媒体社会教育功能可以有效发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素材涉及领域宽泛,给广播新闻编辑带来了较大挑战,容易陷入“娱乐至死”的陷阱中,进而丧失政治敏锐性,不能有效履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方针政策等职责[3]。而对不同题材的新闻内容进行编辑,也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不合理等问题,引发受众误解,给新闻传播带来不利影响。

四、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发展战略

(一)前置编辑工作,做好前期策划

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广播新闻编辑需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通过前置编辑工作、做好新闻前期策划、正确把握采编方向等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不再单纯是新闻生产链上的一个执行者,而应当成为新闻主题方向的把控者和采编工作的统筹者,确保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能够被及时提取、整理和发布。为此,编辑需要提前介入采访环节,围绕已知选题与记者深入沟通,做到一次性采集最全的新闻素材。在实践工作中,可以每天开展新闻选题策划会,由记者通过新媒体平台提前报题,然后由编辑从中遴选重点内容展开策划,结合不同媒体平台的播报需求编制发稿清单,明确新闻需要的素材范围和相关说明[4]。围绕清单内容展开讨论,确保记者掌握新闻采编方向,在采访时获取想要的信息,为后续新闻编创奠定扎实基础。

开展新闻策划工作,要求广播新闻编辑可以合理筛选新闻头条,在顺利抓住受众目光的同时,体现广播新闻制作的专业水平。所谓的头条新闻,多指涉及党和国家及地方党委政府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要政策等的新闻报道,应结合广播新闻传播特点进行筛选,确保内容适合通过广播形式播报。结合新闻内容特点,应科学排列信息,如播报有关政策内容时,为确保受众可以顺利理解政策,应从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出发,陆续抛出问题和解决方案,帮助受众建立信息模型。在内容编辑方面,还应运用通俗易懂的词汇,通过细致化、具体化的解读帮助受众了解政策信息,同时坚持正确、客观、全面分析,避免引入个人情感,保证新闻信息能够正确传达。此外,还应根据新闻传播途径进行新闻内容策划,充分发挥渠道叠加效应。如在播报洪涝灾害的新闻时,可以通过广播电台播报受灾数据和救灾物资等关键信息,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以“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当地民众生活现状。

(二)树立受众意识,提升传播技术

从服务受众角度出发开展广播新闻编辑工作,需要树立牢固的受众意识,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加强与受众的交流,编创出百姓喜爱的新闻节目。立足这一目标,应当建立长效沟通机制,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与受众互动,鼓励受众发表对广播新闻节目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受众反馈调整新闻内容、形式。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调查问卷,可以结合受众个性化需求设计新闻节目专栏,为不同层次的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服务。将受众当成用户,关注受众的体验,能够使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受众的情感和审美需求,吸引受众积极参与互动。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收集受众反馈信息,并进行动态分析,准确掌握听众收听情况。对照相关数据,能够完成受众偏好分析,确定受众喜欢的新闻领域、类型等,对不同时段的新闻信息进行调整,做到面向受众,精准投放新闻产品。

积极运用各种传播技术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也可以增强受众对广播新闻节目的黏性。如在节目直播中,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热门新闻资讯,与受众讨论相关话题,鼓励受众发表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见解。与此同时,也可以由受众上传随手拍摄的图片或视频新闻,获得更多新闻资讯。而运用音频转化器,对筛选和提炼后的新闻内容进行转换,将音频转换为SRL信号,将图文、视频等信号转换成SDI信号,能够通过广播电台音视频系统播出,实现与APP端观众的可视化互动[5]。如中国之声广播电台就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展有奖问答活动,将数码录音全波段收音机当成奖品,在有效加强与受众互动的同时,也加强了节目的宣传与推广,吸引了大量听众关注。此外,实现新闻演播厅无线网络全覆盖,也可以由观众通过微信、微博等途径发送互动信息,在演区大屏上实时呈现,根据收视数据随机对现场观众进行采访,也可以给受众带来丰富体验感,有效传播新闻信息。

(三)保持敏锐思考,恪守职业道德

无论新闻传播手段如何变化,广播新闻编辑应牢记自身社会责任,坚守节目底线,始终向社会传递正能量。针对网络媒体为获得流量一味进行负面新闻报道的现象,广播新闻编辑应从独特视角看待问题,可围绕选题进行深度挖掘,捕捉对民众生活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信息,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实现对社会事件的深度解读,给受众做出良好的示范。如针对共享单车被私人占用、毁坏等事件,广播新闻编辑可从共享经济秩序建立角度思考,对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等同类新闻进行挖掘,通过探寻其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吸引人们思考,如何抑制社会不文明行为出现,引领民众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可从社会发展角度客观看待和全面剖析问题,使民众认识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美好与便捷,充分展现新闻的社会价值。

肩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广播新闻编辑应对舆论保持一定敏感性,自觉抵制社会的各种不良思潮,通过主动出击引导受众转变观念,在发表评论前先思考和验证新闻的真假。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地暴发,为吸引人们的关注,各种网络媒体上出现了一些虚假新闻信息,如果不经辨别就采纳相关新闻素材,将加速虚假新闻的传播,引发群众恐慌,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此时,广播新闻编辑应做到恪守职业道德,从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角度思考,从虚假新闻内容中找出线索,通过直面问题、澄清事实,树立可信赖的媒体形象,引领公众冷静、理性地看待社会事件。为此,广播新闻编辑应具备较高的信息把控能力,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理性思维,把好新闻传播关口,正确使用新闻语言,向受众传递真实、有效的信息,获得良好口碑。

(四)提高融合能力,助推行业转型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需从大局出發,结合行业转型发展需求提升自身媒体融合能力,在运用各种传播技术实现媒介融合的基础上,探寻业务融合途径,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新闻采编流程、打造新媒体矩阵,提高新闻传播力。现阶段,多数广播电台入驻了喜马拉雅FM、网易云音乐等平台,并设置多种版块,能够实现新闻资源整合,方便用户获取新闻。加强与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开发适合广播新闻传播的平台,能够拓宽广播新闻的传播途径,确保受众可随时随地通过不同平台获得新鲜的新闻资讯。

在新闻编辑实践中,为提升自身融合能力,应当掌握文字、音视频、图片等各种素材的处理技术,学习AR、VR等技术,提高新闻采编和创作能力。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线上、线下平台联动,实现视频与广播同步直播,可以创新新闻传播形式,灵活开展新闻编辑工作,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较好融合。如在抗击疫情的新闻宣传活动中,中央广播新闻编辑就采取了中央厨房调度模式,突破媒体间的频道界限和物力隔阂,统筹运用H5、短视频、VR等元素产出一系列精品新闻产品,成功树立媒体品牌的同时,收获了较高的新闻点播量。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将新闻策划、编辑、审核、评论等各环节紧密结合,通过一次策划和采集生成多种新闻产品,并通过多元渠道传播和获得反馈,能够不断优化广播新闻编辑工作,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明确行业发展战略,结合新媒体新闻多层次的特点,集群式生产新闻产品,要求广播新闻编辑能够获得更强的信息搜集、整合和加工能力,能够实现广播新闻的可视化处理和传播,生产出类型丰富的新闻产品。

五、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开始参与新闻制造与传播,促使新闻分类更加细致,质量和深度也逐步提高。对于广播新闻编辑来讲,其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内容、多元的受众需求和鱼龙混杂的新闻素材等各式挑战,需要创新编辑工作,迎合时代变化,确保自身可以取得可持续发展。为探索现代化发展路径,广播新闻编辑需要尽快转变思想,通过前置工作做好新闻策划,运用多种传播技术服务受众。面对各种新闻题材,应做到敏锐思考,深挖新闻价值的同时,守牢舆论高地,通过发挥融合能力推动广播新闻行业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玉香.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提升技能与素质探究[J].记者摇篮,2021(10):91-92.

[2] 于小轩.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媒体编辑思想的重构研究[J].传媒论坛,2021,4(20):55-57.

[3] 张爱军.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创新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8):195-197.

[4] 宁雅秋.试析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和融合能力[J].新闻传播,2021(18):54-55.

[5] 周振华.新媒体时代广播电台新闻编辑发展路径探究[J].新闻前哨,2021(7):94-95.

作者简介 徐冬梅,本科,助理编辑,研究方向:广播新闻编辑。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国有企业文化建设需处理好三大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发展战略研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