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非典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比较研究

2021-02-03钟小萱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新冠肺炎

摘要:21世纪以来,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宣传报道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与使命。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从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报道主角、报道体裁四个维度对人民日报非典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对比。通过分析与比较,总结出两个时期人民日报报道的差异并探究差异的形成原因,最后对主流媒体日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提出启发性建议。

关键词:人民日报;非典;新冠肺炎;报道比较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1-0159-03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此次疫情无论是传播途径还是社会影响等方面,都与始于2002年的非典疫情很相似,二者可被视为类似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然而,时隔17年,随着社会环境与媒介生态的变迁,主流媒体的报道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分析这些变化,探析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当采取何种措施,对于疫情防控、舆论引导、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以人民日报为研究对象,对其非典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分析与比较,试图探究人民日报这两个时期的报道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由哪些因素促成,这对主流媒体日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有何启发。凡此种种,都值得关注与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资料搜集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人民日报的非典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资料搜集法对人民日报2003年4月20日至2003年7月13日的非典报道以及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4月29日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搜集整理;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报道内容进行客观、有效的描述;运用比较研究法从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报道主角与报道体裁四个維度对二者进行比较。

(二)样本选择

非典疫情初期,主流媒体的有关报道并不多。2003年4月20日,政府转变策略,向社会公众通报疫情,非典才更多见诸报端[1]。2003年7月13日,非典疫情基本宣告结束。以2003年4月20日至2003年7月13日为时间界限,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以“非典”“SARS”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符合要求的报道 1125篇。采用系统抽样,样本抽样框为该1125篇报道,样本编号按照时间倒序进行排列。在95%置信水平下,要使抽样误差控制在7%以内,需抽取204个样本。以5为抽样间距,以随机抽到的数字2为起点,每隔5个抽取一个数字,以此得到204个样本。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媒体报道也不多。2020年1月20日,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正式成立[2]。2020年4月29日以来,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3]。以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4月29日为时间界限,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以“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符合要求的报道268篇。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样本抽样框为该268篇报道,样本编号按照时间倒序进行排列。同上,抽取204个样本可使抽样误差控制在7%以内。在编号为1~268的268个数字中,通过简单随机抽样抽出204个编号,以此得到204个样本。

根据获得的样本,文章从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报道主角与报道体裁四个维度对报道内容进行分析。

二、人民日报非典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比较分析

(一)报道主题: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更重视疫情中官方话语的舆论引导地位

非典报道主题主要是政府举措,占据34.3%;其次是典型模范,占据15.7;围绕相关常识、疫情报道、负面事件及追责的报道分别占据8.3%、6.4%、6.4%;围绕国际报道、民间行动的报道都占4.9%;其他报道占据19.1%,包括民生、经济状况及媒体对社会发出的宣传鼓励等。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主题同样主要是政府举措占主导,占据53.4%;其次是疫情报道、国际报道,分别占据14.2%、12.3%;关于民间行动、相关常识、典型模范的报道分别占据3.4%、2.5%、1.5%;负面事件及追责最少,仅占0.5%。

总体来看,人民日报两个时期的报道都是首要突出政府举措和关怀,发布疫情信息,进行健康知识科普。在总旋律不变的同时,也做了一些调整。首先,疫情报道的比重由6.4%提升至14.2%,可见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疫情信息得到了媒体更高的重视。其次,有关典型模范、负面事件及追责、民间行动的报道比重分别由15.7%、6.4%、4.9%下降至1.5%、0.5%、3.4%,可见媒体对民间话语的关注度有所下降。最后,有关政府举措、国际报道的报道比重分别由34.3%、4.9%攀升至53.4%、12.3%,表明人民日报愈加重视疫情中官方话语的舆论引导地位,也对国际社会寄予了更多关注。

(二)报道倾向: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回归客观真实的新闻价值标准

非典时期,中立倾向的报道最多,占据63.7%。其次是正面倾向的报道,占据28.9%。负面倾向的报道最少,仅占7.4%。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同样是中立倾向的报道最多,占据83.8%。正面倾向的报道以15.7%的比例次之。负面倾向的报道仅占0.5%,几近于无。

整体上看,人民日报两个时期的报道中,其报道倾向的重要性顺序是一致的,都是首要秉持中立原则,辅以正面宣传和鼓励,较少报道负面事件。但各报道倾向的具体比重发生了倾斜,中立报道的比重由63.7%上升至83.8%,正面报道、负面报道的比重分别由28.9%、7.4%骤降至15.7%、0.5%。不难看出,人民日报的疫情报道更为严格地以事实为准绳,追求对事实的准确描述和客观呈现。

(三)报道主角:非典报道善于树立典型,新冠肺炎疫情报道重视追踪疫情信息

非典报道主角主要是政府机构的报道,占据37.3%;其次是典型人物,占据21.1%;围绕社会团体、普通群众的报道分别占据9.3%、8.3%;其他报道,如疫情动态等没有明确主角的报道占据24%。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主角超过半数为政府机构的报道,占据51.5%;其次是社会团体,占据6.4%;围绕普通群众、典型人物的报道较少,均为2.5%;其他报道占据37.3%。

人民日报两个时期最常见的报道主角都是政府机构的报道,同时各报道主角的受重视程度也有变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以普通群众、典型人物、社会团体为主角的报道占比都有所缩小,分别由8.3%、21.1%、9.3%下降至2.5%、2.5%、6.4%,而以政府机构的报道、疫情消息等为主角的报道占比则呈扩大趋势,分别由37.3%、24%上升至51.5%、37.3%。由此可见,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人民日报进一步强化了权威消息的地位,疫情动态也更公开透明。

(四)报道体裁:非典报道较单一,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更多元

非典报道体裁以消息为主,占比高达76%;其次是评论、通讯,分别占据7.8%、5.4%;其他报道体裁包括解释性报道、宣传报道、图片新闻等,占据10.8%。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体裁也大都为消息,占据64.2%;其次是通讯,占据18.1%;评论类较少,仅为1.5%;其他报道体裁占据16.2%。

在总体分布上,人民日报两个时期青睐的报道体裁同为消息,但各类报道体裁的比重有明显差异。相比非典时期,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消息、评论的占比均有所缩小,分别由76%、7.8%下降至64.2%、1.5%;通讯、其他报道体裁的占比都在扩大,分别由5.4%、10.8%上升至18.1%、16.2%。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通讯比重的扩大,表明人民日报的疫情报道越来越注重生动性和现场感;评论比重的下降,表明人民日报进行舆论引导的侧重点发生了迁移;其他报道体裁的比重上升,反映出人民日报的报道形式整体上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三、人民日报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变化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非典疫情被消灭后,17年间,我国在经济、医疗等各领域都飞速前进,主流媒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也得以更为有序地进行。非典初期,主流媒体纷纷“失语”,严重耽误了疫情的防控;由于防控不力,北京沦陷为第二个疫区;许多医院尚未设立专门的传染病科,一度有1/3的医护人员被感染。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更为成熟。武汉封城76天,有力遏制了疫情的蔓延势头;“火神山”医院10天内拔地而起,彰显了惊人的中国速度。主流媒体在汇报抗疫成果、强化公众对政府管理和决策的信心的同时,也本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面对坏消息也不惮于讲真话。此外,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國的国际影响力与17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人民日报对国际疫情的关怀便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

(二)媒体因素

在这两个时期的主流媒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能看到媒介技术不同发展阶段的烙印。非典发生的时期正值2G时代,信息发布较滞后。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技术的赋能确保了疫情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广泛覆盖。同时,移动终端的普及使传统媒体过去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不断被消解。尤其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达的传播技术也便利了谣言的扩散,干扰着人们对事实的判断。众声喧哗的当下,主流媒体要继续维持其舆论引导力,就必须借助新技术实现传播力的突破,用权威信息粉碎谣言。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人民日报对政府报道和疫情信息的重视,正是为了强化主流声音的舆论引导力。

(三)受众因素

相较于非典时期,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受众特征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卫生意识增强及传播权扩大,这些变化也促使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上作出调整。一方面,随着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加上有了抗击非典的经验,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公众普遍有了更强的卫生意识,能自觉适应戴口罩等卫生习惯,这些都有利于疫情的群防群控。非典初期媒体“失语”的教训,也让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公众充分意识到了疫情信息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受众的传播地位不断崛起,受众不再满足于单一形式的信息。因此,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人民日报更重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同时不断丰富其报道实践,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追求创新。

四、思考与启示

经历了非典与新冠肺炎疫情后,不难发现,主流媒体的报道在“非常时期”意义更显重大。在这两次疫情中,人民日报的报道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不管是及时更新疫情动态,平息恐慌与谣言,还是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避免舆论失焦,无不体现出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探究人民日报在这两次疫情中的报道策略,也能为日后媒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之策有所启发。

(一)坚持受众导向,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流媒体必须坚持受众导向,及时公布信息。官方信息源不发声或是发声模糊,只会招致公众的猜测和谣言的盛行,不利于社会稳定。政府及时将疫情产生的原因、真相、数据、后果及其走势公之于众,就是保障公众知情权、消除谣言、稳定社会的最佳方式[4]。只有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媒体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进而提高其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5]。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公众最想了解的是“疫情有多严重”“对我有什么影响”等问题。这就要求媒体对公众进行此类实用、必要信息的告知,而不是瞒报坏事、虚报好事。只有这样,媒体报道在控制局面、解决问题上的前瞻性意义才能得以体现。

(二)携手专业领域“意见领袖”,助推科普知识的扩散

要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效率,新闻报道必须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增强公众的防护意识与能力。有些相关知识可能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也有些涉及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不易于为普通公众所接收。为了打破传播壁垒,主流媒体在报道工作中可以借助专家的力量,让这些专业知识先经过专家的解读然后再向公众推广和普及。同时,专家也能作为“意见领袖”参与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中,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性和权威性。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等医学工作者作为“意见领袖”积极解读疫情信息、传播健康知识,对疫情的防控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三)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互补

在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政府举措都是人民日报最常见的报道主题。严肃、权威的官方话语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迅速凝心聚力,大大提高应对效率。但是,官方话语高居庙堂的距离感未必适用于所有新闻题材,民间话语对个体的聚焦有时更能拉近政府与公众的距离。可以在以官方话语为主导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民间话语的生存空间,用民间话语的亲和力和人情味弥补官方话语天然的距离感,建构官民互补的局面。例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流媒体除了报道政府举措之外,也运用微观叙事进行民生报道,聚焦疫情下普通人的生存状态,让报道的温度与力度并存。

五、结语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我国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流媒体也历经多次变革。不论是坚持让主流声音占领舆论高地,还是持续扩大对民间话语的关注,“守”与“变”之间,主流媒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都在不断走向成熟。在未来的报道实践中,主流媒体必须坚守初心使命,让主流声音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人民。

参考文献:

[1] 周婕.《人民日报》“非典”与“甲流”报道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4.

[2] 郎友兴,舒畅,万莼.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自保与协作: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385-393.

[3]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06-07.

[4] 李春芳,刘爽,高波.从新冠舆情论危害性新闻传播[J].新闻前哨,2020(9):65-66.

[5] 杜尚泽.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9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02-20(01).

作者简介 钟小萱,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新冠肺炎
情报体系在应急事件中的作用与价值
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的情报机制及体系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