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建华:特首生涯最难忘抗“非典”(香港回归20年)

2017-06-22范凌志

环球时报 2017-06-22
关键词:董建华特首中央

本报赴香港特派记者 范凌志

“香港进入历史的新纪元。”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在宣誓就职时这样描述回归盛典。转眼间,“东方之珠”已在祖国怀抱中闪烁了20年。近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接受了包括《环球时报》在内的中央媒体采访。在被《环球时报》记者问到“担任行政长官期间最难忘的事”时,董建华说,自己对2003年抗击“非典”的印象最深刻。他认为,“一国两制”给香港带来很多优势,香港很有条件在国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不但对国家好而且对香港好”的角色。

五星红旗升上去那一刻,“很感动、很感动”

“1997年7月1日,难忘的一刻是看着英国的国旗降下来,我们的五星红旗升上去。”回忆起20年前深夜的那场交接仪式,董建华说,一个60岁的人一直盼望的时刻终于到来,“很感动、很感动。”

然而,巨大的挑战立即降临到初生的特区政府面前,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在这场危机中,中央坚持货币稳定政策,为香港化解危机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年8月我们看清楚后,启动反击,将抛出来的股票买进来,实力斗实力,结果我们斗赢了,好像做了英雄一样。”董建华回忆道。

仅仅过了几年,更恐怖的“非典”让香港陷入恐慌,董建华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假如问我什么事最难忘,那就是‘非典时期香港死亡约300人,让我觉得最难过。4月份时,中央问我有什么要求没有。我说我的要求真的很多,那时香港医院里面防护服不够,街上的口罩不够,着急得不得了。我同中央讲了,大概三四天就送来了。我们很感动。”董建华说,国家的关心和照顾,香港都能亲身感受到。

谈香港“一国两制”优势:向中央“要自由行”

在董建华看来,“一国两制”给了香港很多优势,他向记者讲了一段2003开放内地游客赴港自由行时的插曲:“因为刚战胜‘非典,经济停下来了,游客可以帮我们忙。那时我想要内地赶快开放个人游(指自由行)给香港,温总理同意了,但又提醒我‘董特首啊,你吃得消吗?假如很多游客来,你吃不消怎么办?为此我还特别回香港和大家开会,第二次我同他讲时,他还是说‘你要不要再考虑下。我说,‘不要再考虑了,应该来了。”

董建华又以电影为例,“回归前,大家说香港是东方的好莱坞。那时我们拍了很多电影,但是,拍给谁看?香港600万人,台湾2000多万人,还有国外华侨,加起来只有4000万人左右。现在我的天啊,有14亿的人口要看电影!”他认为,香港还没好好地将电影重新发展起来,但相信是有机会的。

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的助力,离不开“一国两制”的成功落实。“绝大多数的香港人知道‘一国两制的落实对香港太重要了。”董建华说,在这个过程中,经常要提醒自己的是,有了“一国”才可以有“两制”,不能只关心“两制”。如何把握中央与香港的关系?董建华强调,中央从头到尾就是看大局的,确保“一国两制”能够落实。在国家安全方面,香港一定要支持国家的立场,在主权、领土方面一定要很清楚地站在国家的立场。

看香港的未来:有乐观的基础

近年来,香港的发展也历经波折,作为“过来人”,董建华指出香港面临的三大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土地的供应,房屋的供应,因为楼价涨得很高;第二是贫富差距的问题;第三是年轻人上游机会的问题。这些都是很迫切的事,也是将来候任特首林郑月娥必须要面对的。”同时他也表示,林郑月娥非常出色,“我认为她可以做好这件事情。”

“梁振英做了特首后,2012至2017年,我们的本地生产总值年均名义增长率超过5%,其实是发挥得相当不错的。”董建华说,假如能达到4%或5%的经济增长,香港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我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信心,因为我们还有一个非常庞大的财政储备放在那里,而不是像希腊那样。”

提到董建华,很多人会想到他说的“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这句名言。再次谈到这句话时,他告诉记者,“香港好,国家好”是自己实实在在看到的过程,“我们祖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改革开放,到80年代的时候,香港大量参与到改革开放里,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因此我说,香港繁荣,香港好的话,国家就好。”

至于“国家好,香港会更好”,董建华说,当时自己根本没想到,今天国家已是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好了,能为香港带来新的机遇,为香港百姓创造新的天地。那时就感觉到国家一步步地,一定会很成功,但没想到走得这样快”。

“我是一个乐观的人,但是这个乐观是有基础的。”董建华说,香港很有条件在国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不但对国家好而且对香港好”的角色。▲

猜你喜欢

董建华特首中央
李家超宣布参选香港特首
董建华:刻苦的“7·11”特首
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董建华为政改发声引热议
供养一位特首的价格
本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