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幼儿园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运用

2021-02-03赵彩红

甘肃教育 2021年24期
关键词:动手能力区域活动运用

赵彩红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应充分利用材料促使幼儿进行体验式学习,以此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促使幼儿在浸润式环境中增强成长的体验感,获得更多的成长经验。基于此,文章在充分总结幼儿教学经验的过程中,提出了运用区域材料激发幼儿动手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幼儿;区域活动;动手能力;区域材料;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24—0102—03

区域活动是一项充分调动手艺和脑力的艺术。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幼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传授,更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积极动手,逐步发现美,并创造美。此外,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通过对过程总结与发现,可从选择材料、留足时间、家校共育三个方面为幼儿营造动手操作的氛围与环境,提高动手能力。下面笔者谈谈具体的实践方法。

材料的选择是区域活动课堂有效开展的关键。一张卡纸、一把小刀、一支水彩笔,都将成为区域活动实践的重要元素,但需要教师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选择,如此才能促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学习的兴趣和意愿。

1.选择幼儿熟悉的材料,激发其动手兴趣。材料的选择必须要熟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也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动手能力。比如,教师要求幼儿画一幅关于铁锹的画。关于“铁锹”,农村的幼儿可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城市的幼儿而言,比较陌生。如果教师不引导其认识,幼儿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会投入积极性,更难以产生兴趣。鉴于这种情况,在幼儿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引导幼儿选择熟悉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动手兴趣。

又如,教师引导幼儿画自己的鞋子,在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不仅非常简单,而且容易获得。因为每一个幼儿都有鞋子,因此,搜集这样的区域活动材料可谓是不费吹灰之力,再加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提到了画鞋子,这就更让一部分幼儿充满了兴趣,大家都会觉得这样的材料好搜集,且这样的区域活动课更有意思。经实践证明,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都非常开心,表现都很积极。

无论从哪一个层面分析,选择熟悉的材料能够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进入区域活动学习中,能够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2.选择废弃材料,实现变废为宝。环保和变废为宝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为此,教师在区域活动教育中应该立足于当前的实际情况,在选择材料时既关注材料的方便可得,又关注当前时代的环保主题。所以,教师可以选择“变废为宝”的区域活动专题,让幼儿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生活中的废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促使废弃材料变废为宝。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搜集家中的废旧物品,然后将废旧物品进行改造,做成自己喜欢的东西。如可以将酒瓶的外表进行美化,让其成为新的花瓶;可以将牛奶盒子进行重组,让其变成储物小盒;可以将废旧鞋盒进行改造,改造为迷你小书架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都会充分感受到区域活动课的有趣,从而对区域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1.教师要给幼儿预留好操作时间。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区域活动的时间一般都控制在20至30分钟之间,为此,部分教师为了快速地完成课程任务,在教学中一味讲授、演示,完全没有预留一定的时间给幼儿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听得热火朝天,在听的时候也对区域活动课堂充满了兴趣,但是在听完课以后便将刚才所学的内容完全抛之于脑后。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就应该关注自身操作实践的设定,比如,在引导幼儿制作“五彩烟花”的时候,在讲述相关内容之后应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幼儿对这些内容进行实践,以此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并让幼儿感受到区域活动创作的快乐。根据实践情况得知,幼儿在教师所预留的时间内难以完成一幅画,或者一次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将这些预留的问题布置成家庭作业,以便幼儿在课堂之外能够继续完成画作,从而注重幼儿动手操作的连贯性,促使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1]。

2.让幼儿动手做一做,体会创造的快乐。在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让幼儿动手做一做,这是区域活动效率提高的关键所在,更是幼儿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幼儿体会动手的快乐。

比如,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理论的内容进行压缩,展示灯笼的制作方法后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红灯笼。鉴于做红灯笼的过程比较复杂,教师可以将其进行分步骤进行讲解,并在每一个步骤中留下相应的时间进行操作,引导幼儿一步一步完成红灯笼的制作。

此外,幼儿的思维大多还处在前运算时期,因此,在在线区域活动课上引导幼儿做一做就需要从细节入手,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象、具体的认识。同时,区域活动离不开幼儿的动手操作,所以,教师更应关注幼儿的动手能力,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促使幼儿加以实践和操作。

实践证明,幼儿区域活动离不开家校共育。幼儿的自觉性和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有效配合,这样才能够促进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效率。

1.静静地陪伴,发现动手问题。家长的监督是家校共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家长在监督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把握好尺度,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见有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幼儿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大多数却与家长本人有莫大的关系。尤其是在陪伴幼儿的过程中,部分家长习惯性地横加干预,幼儿想到了一种好的绘画方法,家长觉得不可行,还没有等到幼儿进行真正地实施便立刻否定。例如,有一位小女孩在学习拓印画的过程中发现了白菜帮子刷上颜料可以画出一个花朵的形状,家长却认为这样并不是她画出来的,不算绘画,一定要让她用纸和笔一笔一画地画一朵花出来。再如,有一位幼儿在区域活动上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当弹珠沾上墨汁以后滚出来的痕迹可以当做绘画用纸的背景,但是家长却認为幼儿应该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绘画,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和家长一直处在争执的过程中,反而让幼儿的学习过程受到了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给家长,让家长在监督引导幼儿的过程中摒弃不良方法,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且整个监督过程仍然以幼儿为主体。如,在学习“五彩烟花”的过程中,家长所要做的是静静地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让幼儿能够全身心投入区域活动的学习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并非无为,而是需要对幼儿的学习进行全程或者偶尔的观察,积极主动发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在课后与幼儿进行交流,帮助幼儿发现其中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

监督幼儿是静静地陪伴幼儿,监督并不意味着遇见问题就要马上纠正问题,而是应该在发现问题的情况下进行思考,寻找出现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然后再采取措施帮助幼儿积极面对自身的问题,并改正问题[2]。

2.细细反思,进行动手反馈。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提升幼儿动手能力时,反馈与互动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育时细细地反思,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反馈。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欣赏大师的作品,然后再进行自我创作。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了大师的作品,可以利用其中的波点元素让幼儿加以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动手操作。可以设计一幅具有波点的艺术画,利用波点的元素对日常的生活用品进行装饰等,这就需要幼儿进行反馈,然后教师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的反思,并根据反思的情况调整下一次的方案,力求方案能够更加符合幼儿特点与学习需要。

幼儿反馈是能够取得较好成绩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幼儿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和详细分析幼儿的反馈情况,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成长。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下,幼儿区域活动成了当前幼儿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幼儿区域活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待改进,为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教师应该合理选择材料,让幼儿在材料的作用下爱上区域活动。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对区域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合理安排幼儿的动手时间,逐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另外,还需要教师积极关注家园共育,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够更好、更有效地运用区域材料。

[1]廖海艳.幼儿区域活动课堂如何培养幼儿创新精神[J].幼儿(下旬刊),2020(04):19.

[2]胡敏.探讨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个性[J].幼兒(下旬刊),2020(04):20.

猜你喜欢

动手能力区域活动运用
动手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简谈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
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的主动发展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品三口而知味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