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中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1-02-01梁诗桦

歌海 2021年6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文化自信

梁诗桦

[摘 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党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下,各级政府增强了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视程度并相应地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与物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然而,通过对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个案调研发现,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代表之一的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仍存在着民众认知程度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相关产业融合不足、传承后继无人、生产效率低与技艺缺乏创新等问题。在国家大力支持传统文化发展的背景下,罗城仫佬族应从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相关产业融合、促进技艺创新、保障传承人相关利益等角度出发,推动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不断传承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仫佬族土布;传承与发展;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时光的见证者,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与勤劳汗水。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各具风采的民族特色,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广西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走过了500多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仫佬族人民勤劳奋斗的拼搏历程,研究其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借鉴意义。

一、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传承与发展基本情况

(一)历史渊源

仫佬族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后期的“柳江人”,是先秦百越族群中骆越民族的一支,魏晋隋唐时期称为“僚”,元代以前史书往往将仫佬族与“伶”或“僚”并称,明清以来相继以“穆佬”“木老”“姆佬”等名称记载于文献之中,1956年国务院批准定为仫佬族。

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始于明,兴于清,距今至少有500年的历史。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佬族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织布、染布技艺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母传女,师传徒,织布、染布技艺一直延续了下来。现今代表性传承人有梁金艳、卢玉玲等人。

(二)分布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它地处广西北部九万大山南麓,全县辖7镇4乡,总面积2618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其中仫佬族人口约12万人,集中聚居在东门镇、四把镇、黄金镇、天河镇、小长安镇和龙岸镇。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地处北回归线偏北低纬度地带,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县日照充足,气候宜人。境内地势高耸,峰峦起伏,山脉走向大致是由北向南延伸,石山土坡纵横交错。其间地表河迂回流淌,地下河潜流百里,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水稻、玉米、薯类、豆类、甘蔗、烤烟、桑蚕、油菜等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罗城矿产资源丰富,是广西著名的“煤炭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

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主要分布在罗城的东门、四把、天河、黄金、小长安、龙岸等乡镇村屯,早年间每个乡镇都有一到两家土布染制手工坊,但也有家庭自纺自染。

(三)制作工艺流程

手织土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多道工序,主要有十五道: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打线、染线、落线、整花型、整经做纬、闯杼、掏综、栓机、织布、了机、修布等。

仫佬族土布制染方式主要有蓝靛染布,做法为:将布放进染缸,用染料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反复清洗、浸染、晾干等。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仫佬族人民除了用蓝靛染布之外,还用一种根茎长得如金刚弥勒佛的植物来染布。这种特殊植物染料,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熬煮之后,会渗出红色的汁液,放入适量的牛胶(浆布),可以让染过的土布呈现出鲜亮的色泽。

染布之前,在土布上描绘出各种花纹,按照花纹扎绑或缝合起来,这些被缝合起来的部分经过浸染之后,由于巧妙地避开了染料而很自然地形成各种花色。充满智慧的仫佬族人,还对传统染布工艺进行创新,学会利用中草药制作汁液来染布,经过一些工序,就会染出色泽亮丽的布料。中药染布除了能防止褪色之外,还能防腐防潮,有益人体健康。

(四)仫佬族土布的特点

承载了500多年记忆的仫佬族土布,不论是制作过程还是成品的形成都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神秘色彩与宝贵的价值。

1.仫佬色彩浓厚

仫佬族崇尚青色,《广西通志》记载:“宜山姆姥即僚人,服色尚青……”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他们会在染过的布料上用小彩丝线绣上花、草、虫、鸟等图案,用来制作衣服、背带、布鞋、背背套、枕心套等,更显得生动美观、栩栩如生。罗城作为凤凰的故乡,凤凰是仫佬族的图腾,在仫佬族人的服饰上,大家都会绣上凤凰图案和双鱼图,绣工细密精整,针脚平齐如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此外,仫佬族土布制染技艺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仫佬族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研究仫佬族传统文化最好的史料,同时还是研究仫佬族历史与文化的钥匙。

2.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衣、食、住、行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仫佬族土布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冬暖夏凉、不起静电、抗辐射的作用,極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衣”这方面的需求。而且仫佬族土布与人体肌肤亲和力极强,有益人体健康。

除此之外,仫佬族土布的用途十分广泛,不仅可以制成姑娘们的“送嫁衣”和老年人的“防老衣”,而且姑娘们还可以用它做成“同年鞋”,在走坡节的时候送给自己心爱的情郎,且把此当做两人的定情信物。同样是用土布制成的鞋子,姑娘们的“同年鞋”代表了对情郎的浓浓爱意,而用土布做成的单梁船型鞋送给老人,则代表了对长辈的敬爱,也带有一种希望老人平安健康、延年益寿的美好期盼。

3.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

不论是土布制作的过程,或是土布成品,所用到的制作工具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传统仫佬族土布都是纯手工制作,不借助任何现代化纺织机械,每一张土布如每一片叶子,不尽相同,具有非常鲜明的独特性和古朴风格。这样制作出来的土布具有自然明晰的纹理、平针清爽的布面、交织分明的经纬线,透露出一股纯天然的古朴美感,在现代大型机械化生产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而且土布制作的主要工具,即弹棉器、纺车、挽线器、布线器、分线器、织布机、梭子、大活轮、小活轮等,扎染所用颜料及工具等,也各具形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五)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仫佬族青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知识传承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仫佬族从事土布纺织、染制的农户不多,年轻人极少接触。加上人工染布工艺流程费时费力,整个过程都是力气活,真正学会纺织、靛染、缝制仫佬族衣服的人很少,如果不加以保护,仫佬族传统土布染制工艺将会濒临失传。

目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政府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文化工作者到乡镇、村屯收集仫佬族土布染制资料。

2.由专家、学者筛选、编写、出版《蓝靛幽幽——仫佬族服饰》一书。

3.创作仫佬族舞蹈《碾》。

在资金投入方面,组织文化工作者到乡镇、村屯收集仫佬族土布资料,共计投入5万元;编写、出版《蓝靛幽幽——仫佬族服饰》,共计投入18万元;创作仫佬族舞蹈《碾》,总计投入3万元。

在采访了县宣传部有关工作人员后,得知对于仫佬族土布染制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当地政府初步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如下表所示。

二、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传承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众对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认知程度较低

通过调研访谈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对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造成了极大冲击,且现今服饰色彩、款式的丰富多样,使得年轻人往往追求时髦靓丽的现代服饰,而对土布了解较少,更不用说对土布染制技艺的制作流程、价值有所认识。对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有所了解的通常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者是从事土布制作研究的文化工作者,可见很大一部分的民众对于土布染制技艺不够了解。此外,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虽于2016年已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社会认知,但实际上,该技艺被列入保护名录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宣传作用。民众对于民族传统手工艺了解不足,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认可与传承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族自豪感的建立,且阻碍了文化自信的增强。

(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从现今政府所采取的保护措施来看,政府对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重视程度还比较低,且扶持力度有待加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根据对传承人的访谈得知,当地政府为保护与发展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而建立了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传承基地,为传承人免费提供了一个开展活动的场所。但据实际调研发现,所谓的传承基地实际上是由地下停车场改造而成的,传承基地里空气闷热,且环境简陋。此外,虽然政府为传承人免费提供了传承基地,且每年给予传承人一定的补贴,但实际上,如果传承人仅凭政府的补贴以及通过出售土布制成的产品维生,生活将十分困难。

另一方面,笔者通过采访当地政府相关宣传部门工作人员,了解到现今政府对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宣传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是通过当地举行的民俗活动、书籍、当地政府官方网站等途径进行宣传。当地政府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够,认为可以任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顺其自然”地发展,是“灭”是“生”听天命。此外,当地政府主要是根据上级政府指示而开展下一步工作,缺乏自主性与主动创造性,很有可能造成上级政府不下“命令”,当地政府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无作为情况出现。

(三)相关产业融合不足

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大力发展旅游业。随着电视剧《于成龙》在中央一台热播,依托于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出仕之地这一称号,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先后建成了成龙湖公园、于成龙纪念馆等,同时协同罗城境内的各乡镇旅游景点与民俗风情开展联动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由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旅游业起步较晚,结合、联动力度还较弱,作为民族传统手工艺代表之一的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宣传推广也因此受到影响。

比如,每3~5年立冬后举行一次的广西罗城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依饭节,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举办之时,都吸引了大量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游客数量的增加,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其中极具民族特色的土布制成的商品销量也得到大幅提升。但是,随着活动的结束,游客数量急剧减少,仫佬族土布商品又回到低销状态,土布染制技艺也随之“黯然失色”。

(四)生产效率低,技艺缺乏创新

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幾个方面:

首先,纯手工制作速度慢,耗时久,效率低。例如,手工艺者为了制成一件衣服,需要经过多项工序,往往要花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当订单量较大的时候,因为没办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不得不放弃订单,从而导致土布制品无法跟上市场需求。

其次,由于土布制成的衣服颜色比较暗淡,款式比较单一,在工业化发展的今天,相较于传统手工染制的土布制成的服饰,人们更热衷于用机器制成的服饰,它色彩丰富、款式多样的特点极大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最后,传统手工染制而成的土布制品由于工序复杂、耗时较长,且成本较高,导致它制成的商品价格也高于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此外,笔者在从事土布制作的农户谢奶奶那里得知,现今因为土布制成的产品越来越不受市场的欢迎,土布现主要用于制作老人过世后举行葬礼时用到的鞋子、衣服等,且当有客人联系时她们才会开始制作。

以上这些因素都制约了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发展,加速了它的衰败与灭亡。仫佬族土布因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与生活需求产生背离,从而使得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传承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五)传承后继无人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为纯手工制作,仫佬族土布染制成品也不例外,其技艺传承的难度较大。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工序复杂,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去学习,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耐心地学习。

2.受机械化生产与功利主义的影响,原本从事土布染制的传承人选择从事其他行业,并且年轻人也没有学习的欲望,在他们眼中,土布染制技艺已变成古董一样的存在。技艺传习主体不断流失,这也是现今摆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面前的最根本、最严重的阻碍。

3.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人因国家与政府给予的资金较少,政策扶持力度小,而自身从事传承工作收入又十分微薄,久而久之他们传授技艺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受到挫伤,部分传承人放弃现今的传承事业,从而选择其他收入较高的工作。笔者在对一位传承人的访谈中得知,他为了继承母亲的传承工作,放弃了原在广东的高收入工作,回到政府设立的传承基地工作,每月2000多块钱的收入勉强能维持生计。在访谈中,他告诉我们,传承基地的部分传承人已外出打工,因为每月苦苦守在这里真的赚不了几个钱。此外,他还告诉我們,今年已经32岁的他,至今仍未成家。

三、推进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对策

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受现代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传统手工艺的衰退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但是,对那些珍贵的、有价值的传统手工艺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传承,这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广西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大措施入手。

(一)加强对技艺的宣传力度,提升民众认知度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与地区之间都具有特色鲜明的优秀传统手工技艺。若是不对这些技艺进行收集、记录、整理、保护与传承,那么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就很有可能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消亡,从而对全人类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首先,可采用录音、摄像、拍照和文字记载等手段对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进行记录保存,再组织专家学者和土布染制技艺传承人更全面、完整地收集、整理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相关资料,接着编辑出版关于土布染制方面的书籍和影像,以生动有趣、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民众宣传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例如,可以在地方电视台、室内室外电子屏展播关于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视频,让更多人看到仫佬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次,静态宣传与动态宣传相结合。一方面,可在“非遗”展厅或博物馆开设土布染制的展示厅,对土布染制的制作工具、十六道工序图文、手工艺制品等进行展示,进一步推介、宣传土布染制技艺。另一方面,还可以专门举办土布染制技艺展示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精神价值,从而加入到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队伍中,努力营造出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社会氛围。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技艺稳健发展

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健康稳定发展。

1.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本地的发展政策。当地政府应贯彻落实好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将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摆在工作安排的重要位置,将其看作促进本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提高人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同时,相关文化部门可以制定关于推动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健康稳定发展的政策,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每一步工作的开展。

2.加大对技艺传承与发展工作的资金投入。首先,积极响应自治区“抓大壮小扶微”的号召,努力争取金融部门对土布染制技艺的资金扶持与政策倾斜,积极探索相关贷款扶持就业方式。此外,政府应专门设立对土布染制技艺传承与发展保护的资金,可适当向传承人发放传承补贴与生活补贴,让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传承人能够衣食无忧,在保证他们物质生活资料得到较好满足的基础上,便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土布染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中去。

(三)加强相关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与旅游行业的协同发展

一方面,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发挥联动作用。要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意味着既要做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又要大力发展经济,通过协同发展促进民族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因此,文化、旅游部门要充分发挥联动作用,积极协调交流,做好地方与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工作,使得旅游、文化产业能够稳定、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着力促进产业融合。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文化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旅游发展在产业化、市场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文化与旅游融合过程中,要学会扬长避短,共同谋取发展进步。针对广大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消费发展趋势,可在当地旅游景点打造精品展览项目,比如在较为著名的景点展示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部分制作工序,在进一步加大对技艺宣传力度的同时,做好土布制品与旅游纪念品的售卖,从而提升产品销量。此外,还应逐步探索文化与旅游两个领域的产业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共同培育与统一管理文化与旅游两个市场,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使之成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招牌与特色。

(四)促进技艺创新,转变经营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脱离了原有的土壤而失去生机,有些传统手工艺在岁月的流逝中渐渐地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它们的消失并非都是坏事,因为它象征了一种时代的更迭变换,但有些传统手工艺我们可以迎合新时代需求,融合当今时代设计理念,在传承中加以蜕变,从而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据调研发现,仫佬族土布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出现了,但是我们发现,土布作为一种民族特色,对一些前来旅游的游客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市场需求,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改良工艺,在植物染料中加入调和剂,使土布的色彩更丰富,稳定性更强。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其他民族的纹饰特色,在土布原有的凤凰图案和双鱼图基础上创新改良传统纹饰,追求自然的纹理感和肌理感,使其既有民族特色又不失时尚感,以满足游客对民族服饰的需求。

此外,在转变经营模式方面,改变传统的自产自销的模式,可以通过互联网宣传、销售仫佬族土布缝制的相关成品,扩大市场范围,提高土布商品的知名度,这样既可以达到宣传土布染制技艺的目的,也可以提高土布染制技艺传承人的收入。

(五)讓技艺传承者有所保障,进一步推进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任何一门技艺得以诞生、得以发展、得以传承,都离不开充满智慧的人。切实做好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传承与发展工作,传承人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必须构建起对传承者的保障体系,提升技艺传承者的幸福感。

首先,要加大对各传承人的经费支持力度。可以借鉴在这方面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的经验,比如玉林、南宁、柳州等地。市级政府部门可以争取给予市级传承人每年经费3000元,县级人民政府争取给予县级传承人每年经费2000元,并纳入当年财政预算,为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基本的经费保障。对于那些在传承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传承人以颁发牌匾的方式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奖励,提升他们的传承自信心与自豪感。

此外,还可以通过帮助传承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比如当地有关部门可以经常性地举办一些活动,组织单身男女传承人共同参与活动,为他们提供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让彼此擦出爱情火花,还可以在交流中促进技艺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不仅体现了一份民族情结,也代表了一种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应该抓住机遇,努力做好罗城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各方齐心协力,进一步提升仫佬族土布的知名度、影响力,在让其成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重要名片与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大大提升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文化自信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