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间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2021-02-01高艳芳

歌海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间故事对外汉语教学运用研究

高艳芳

[摘 要]民间故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民众智慧的集中展现。民间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及其多样化的呈现手段,为民间故事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内容特征等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达成。对外汉语教学中民间故事的选取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不断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须秉持适应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争取选好每一篇故事以促进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认知和传播。

[关键词]民间故事;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传播,运用研究

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魅力逐渐被外界了解和认可。世界各地随之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到中国来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逐年递增。学习汉语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逐步兴起,到現在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由起初的仅30多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到现在的300余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其发展之快,由此可见一斑。

对外汉语教学应是一门语言和文化教育并重的学科,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伴随对外汉语研究的深入,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的现象受到了广泛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此语境下,民间故事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相关学者的注意,并就此展开了详细的论证。本文主要就民间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展开讨论,探讨民间故事与对外汉语教学结合的可行性、契合性,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民间故事的选取等问题。众所周知,民间故事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泛指“人民口头创作中叙事散文作品的总称”1,狭义的民间故事指与神话、传说等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民间故事意指广义的民间故事,即民间广泛流传的叙事散文作品。

一、民间故事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可行性

“讲故事是人类最古老且最基本的话语方式,是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少的文化活动,不讲故事则不成其为人。”2讲故事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爱好,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各国各民族都发展形成了最具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各国各民族人民历史、文化、情感、审美、道德的集中反映。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育符合国际社会发展,充分了解中国文化的复合型汉语人才。从此意义上看,民间故事与对外汉语具有深层的关联性,将民间故事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内在的可行性。

(一)民间故事的教育功能

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娱乐休闲、知识传授、教育教化等多种功能。对于民间故事的教育功能,学界几乎有着一致的认同。鲁迅、周作人、胡适等都曾撰文强调民间故事的教育功能,其中鲁迅是较早指出民间故事教育功能的学者。鲁迅指出“当立国民文术研究会,以理各地歌谣、俚言、传说、童话等,详其意谊,辨其特性,又发挥而光大之,并以辅翼教育”1。这里,鲁迅提出了将民间故事作为教育辅助的倡议。陈伯吹《儿童故事研究》的编撰和出版则充分说明了其对民间故事教育功能的认知。鲁继曾指出:“故事的讲述对于儿童为至高无上的教育。为父母者和为幼稚园及小学教师者,若能将全部教学故事化,则其收效必较现在远超数十百倍了。所以儿童故事的研究实在具有很远大的意义和深切效能。”2与鲁继曾观点较为接近的是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其较早认识到了民间故事的教育功能,指出:“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3

以上论述主要就民间故事对于儿童的教育功能而言,需要指出的是,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虽然年龄多以青春期和成年的学生群体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留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和文化储备,确实犹如儿童,并且,面对中国文化的诸种好奇和渴望也恰如孩童对未来世界探索的渴望。从民间故事的教育功能讲,民间故事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具有相当的契合性和合理性。

(二)民间故事的共通情感

民间故事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是本民族民众情感和审美的展现,具有独特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不少民间故事又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具有共通性的特征。民间故事的共通性既与人类相近的发展历程、文化的交流融合等因素相关,又与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共有的价值观念判断紧密相关。如我国的《叶限》与西方国家的《灰姑娘》,我国的《梁祝》与韩国的《誓约》,虽然故事来源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故事的讲述也各有千秋,但还是反映了人类的诸多共通情感与价值判断。这充分说明,民间故事中蕴含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将民间故事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更容易引起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共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20世纪70年代,美国知名学者舒曼(John .H .Schumann)在已有的第二语言习得情感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适应”假说4。该假说指出学习者第二语言学习的成败和其自身文化与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合流程度有直接关联,合流的关键在于学习者与第二语言国家文化之间的社会和心理距离,距离愈近第二语言愈容易获得,反之则愈难获得。距离感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因为这关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等。在此意义上,将民间故事引入对外汉语教学无疑会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让学习者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觉,进而激发出学习的热情和信心。

(三)民间故事的多样化呈现

人类文化的发展与媒介存在直接关联,民间故事的发展演变离不开媒介的发展演变。近年来,伴随影视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相关可视电子设备的发展,民间故事的呈现方式日趋多样化,有以书籍为媒介的文字呈现,有以声音为媒介的音频呈现,有以影视为媒介的视频呈现,当然还有以语言为媒介的口耳相传模式。这些模式,无论哪一种,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民间故事的发展演变、语言的传播传承,都可以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助力于“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教学需求。

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民间故事可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读和写的辅助,促进学习者读写能力的提升。以音频形式呈现的民间故事可以用于学习者的听力训练,推进其听力水平的提升。以视频形式呈现的民间故事可以大幅度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快乐学习氛围的创建。口头形态的民间故事则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促进汉语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民间故事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契合性

让汉语学习者了解我中华文明,推广中华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1999年的第二次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会议上,与会人员即明确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努力加强汉语和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2018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除了教授语言,汉语教师还应自觉将中华文化融入其中,适当阐释文化内涵,让每一位外国汉语学习者走近和了解中华文化,从而提高其学习汉语的兴趣。”1民间故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和民众生活的鲜活反映,是中国人的生活习性、审美取向、道德判断的生动反映,通过民间故事的讲授可以让汉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民间故事与对外汉语教学有深层的契合性。以下主要结合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方面来探讨民间故事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契合性。

(一)认知目标

对外汉语教学的认知目标既包括语言方面的认知,包括字、词、句的认知等,这主要属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教学方面,同时还包括文化方面的认知,包括民众的是非观、善恶观、道德观等,这主要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方面。民间故事本身是由丰富的字、词、句组成的完整篇幅,因此自然能够达成语言方面的知识传授目标。

在文化认知方面,将民间故事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民间故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浸润了广大民众的情感诉求、道德判断和审美趣味等。我国的民间故事极其丰富,不同的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展示着意蕴丰富的中华文化。如,流传广泛的中国四大爱情传说集中展现了我国民众的婚恋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类故事充分展现了我国民众舍己为人的高贵品格,“手推长城”类故事体现了我国民众对集体主义的认同,“天鹅处女”类故事则体现了我国民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观念……

民间故事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汉语学习者,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并于潜移默化中达成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相较于教条式的说教,民间故事以更为完整、更具因果逻辑、更具说服力的形式达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认知目标。

(二)情感目标

让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情感目标的主要任务。具体地讲,让汉语学习者了解中华文化可以划分到对外汉语教学认知目标部分。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已经明白民间故事具备这方面的功能。这里我们主要討论汉语学习者如何认同中华文化的问题。

首先,民间故事往往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取胜。在故事的发展中,通过情节的推动演绎出广大民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判断,如此,将民间故事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从教学实施的过程来看,课堂的进行即故事的讲述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论证的过程。以“手推长城”类故事为例,讲课的过程也即该故事的讲述过程。讲述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人不论本领多么高强都无法对决强大的邪恶势力,但当十兄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时,就能够击败邪恶,获取胜利,真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由此,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形象的阐述。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学习者对该故事的学习,使学习者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精神。

其次,民间故事常用的二元对立结构和大团圆结局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可。“二元对立结构是人类思维产生意义的基本逻辑,是哲学与文化学的显著特征。”2分析民间故事可见二元对立结构几乎贯穿了每个故事的始终,故事中的善与恶、强与弱、爱与憎、成与败的对立贯穿始终。伴随故事的发展这种二元对立引导着故事结局朝着大团圆的方向发展,善良、弱小的一方在“得道多助”道义观念作用下,会取得最终的胜利,邪恶强大的一方在“失道寡助”道义观念作用下最终会被消灭或自取灭亡。大团圆的结局,正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代名词。民间故事的二元对立结构和大团圆结局在故事情节的引导下,较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民众情感、道德判断的合理、合法性,为中华文化的对外认知奠定了基础。

另外,民间故事的三段式结构强化了汉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三段式结构是民间文学典型的叙事特征。三段式“通常是一件事情经过三次反复,主人公遇到三道难题,或经过三次考验”1。对于三段式的“三”,有学者指出:“选择‘以三为度’是在矛盾中保持巧妙的平衡,既维持一定的刺激量,同时又不至于把读者赶跑。”2民间故事中善恶双方、强弱双方的较量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过多个回合,在这多个回合的斗争中,善良正义的一方,不断走向胜利,邪恶非正义的一方一步步走向败亡。这些回合一方面使故事情节更为曲折丰富,更能打动人心,另一方面,也是对民众价值观念的反复宣扬,于故事讲述中反复强调了中华文化的认知。

(三)技能目标

相较于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技能目标更侧重于学习者实践能力的培养。民间故事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习者讲故事的技能,而这种技能对于学习者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等都大有裨益。

民间故事是一种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通过口耳相传模式不断传承发展的文学样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的特征。由于这些特征,为适应口耳相传的传播传承模式,民间故事形成了明显的程式化特征。民间故事的程式化特征即民间故事固定的讲述套路,比如,开头一般为“从前……”,中间往往是善恶双方的对决,最后往往是大团圆的结局等,明白了这些程式也即掌握了讲故事的技能。鉴于各国各民族几乎都有相似的民间故事传统,因此,各国的汉语学习者基本都深谙这些程式特征。

民间故事程式化的特征为讲述者的讲述和听众的转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才会出现民间故事主体和客体同位、互动的现象,即此时此地的听众可以转化成彼时彼地的讲述者。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讲述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转述,往往是加入了讲述者自我文化和情感认知特征的讲述。汉语学习者通过聆听教师的故事讲述,可以迅速将其与自己的文化背景、个人情感等因素结合,创作生成新的民间故事。这既实现了对外汉语教学技能目标,同时还激发了学习者的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民间故事的选取

我国的民间故事数量庞大,浩如烟海,内容庞杂,包罗万象,这一方面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为民间故事的选择提出巨大的挑战。如何取舍成为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结合我国民间故事的现实情况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具体特征,这里主要从适应性和针对性两方面讨论民间故事的选取问题。

(一)适应性原则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是广大民众智慧的结晶。但不可否认的是,并非所有的故事都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中民间故事的选取,首先要秉持适应性原则。所谓适应性原则即对外汉语教学中所选的民间故事必须适应学习者的需求,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实现。

首先,要剔除那些思想内容消极的民间故事。钟老曾指出,民间故事是民族精华的代表,但“往往体现出极大的随意性,所以其中难免夹杂着‘民主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构成了独特的良莠混杂的形态”3。与之类似,陈思和在《民间的沉浮: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1中指出“民间”是一个藏污纳垢的自由空间,在“自由”精神的引导下,一方面民间故事可以真实反映民众生活和思想,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部分思想内容消极、不健康的民间故事的存在。诚如张冠华所言:“在那赞美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鞭挞假、丑、恶的叙事话语中,渗透着下层劳动者的许多扭曲的社会观念和社会心态。”2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间故事选择务必慎重,将这些思想内容消极或者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故事剔除在外。

其次,要选择那些内容积极向上,能够反映人类共通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展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活画卷、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等。受地理环境、发展历史、政治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国、各民族的民间故事又各不相同,但在不同之中,又总有一些故事几乎是被世界各国人民钟爱的。比如,灰姑娘的故事,两兄弟型故事等。究其原因,在于这些故事反映了人类共通性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这类故事能够拉近汉语言学习者与中国文化的距离,能够引发更多的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展。

(二)针对性原则

民间故事包罗万象,内容千差万别,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学中民间故事的选择务必坚持针对性的原则。所谓针对性原则主要包括兩个方面:其一,民间故事的选取须与学习者的汉语水平相符;其二,民间故事的选取须与汉语学习者的国别、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结合,力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首先,要结合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而定。民间故事的选取要考虑学习者的词汇掌握情况,词汇掌握情况主要包括词汇量和生字词覆盖情况。词汇量方面,《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明确指出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应掌握6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中高级阶段应掌握的词汇在1200到1500个。结合大纲要求和民间故事具体特征,有学者研究指出针对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故事篇幅在300字左右为宜,针对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故事篇幅在300到600字为宜。3在注意故事篇幅的同时,还要注意每篇故事中的生词数量。据杨寄洲的统计,初级阶段语料课每课的生词平均为21个,非常用语的占比仅为3%左右,中高级阶段每课的生词平均为40个,非常用语的占比达10%左右。4因此,在注意故事篇幅的同时,务必要留意其中的生词占比,做到科学合理地选择故事和分配教学。

其次,要针对民间故事语言表达方面的具体特征。民间故事中的语言表达和民间故事的类型、内容等不无关联。鉴于民间故事的生活特性,其语言表达往往表现出口语化特征。生活类故事中经常会出现的重叠式词语和动词谓语句,如“说说话”“拉拉家常”“品尝品尝”等就极大地加强了民间故事的生活性特征,能使故事的讲述更为活泼有趣。再如,ABB式形容词的使用,如“懒洋洋”“绿油油”“恶狠狠”等使得故事的讲述更为朗朗上口,更具生活气息。

再次,要兼顾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各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造就了不同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认同。民间故事是各国各民族文化和民众生活的展现,因此,在将民间故事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务必考虑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例如同样是爱情故事,我国的《梁祝》与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却在具体内容讲述上大为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关注文化背景问题,不能想当然地只讲故事,不讲故事背后的文化。

最后,要留意各种类型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特征使得民间故事具备了变异性的特征,各讲述者在讲述的过程中,都加入了相应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其自我的情感认同等,这就使得同一个故事有无数种讲法,这大同小异的无数种讲法同属一个“故事类型”。在民间文学专家、故事学专家的努力下,民间故事类型划分已相当完备,灰姑娘型、狼外婆型、两兄弟型、天鹅处女型等应有尽有。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学习者的国别、性别和汉语水平等因素,选择其较为感兴趣、较为容易接受的类型进行讲解。如针对韩国留学生,我们可以选择梁祝型故事,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故事类型在韩国也十分流行,另一方面这一故事异文众多,我们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进行故事的取舍。

四、结语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备受重视的语境下,作为“非遗”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故事也日渐受到重视,其价值逐渐被发现和挖掘。在当下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并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民间故事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具有内在合理性。从民间故事方面看,民间故事蕴含的价值观念、教育功能及其多样化的展示手段为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奠定了基础;就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看,其理应达成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等通过民间故事的引入,则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当然,民间故事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还处于开创阶段,相应的选择原则、标准等尚未出现,因此,在选入时务必小心谨慎,务必把握适应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猜你喜欢

民间故事对外汉语教学运用研究
让民间故事成为培养幼儿文学想象力的沃土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哪双是自己的脚
中国为何少有民间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