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2021-02-01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通识人文

李 由 杨 昕

(1.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2.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教学部 安徽合肥 2 38000)

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指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及实践活动,将大学生掌握的人文知识内化转换成人文精神,彰显人文行为。主要表现在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道德修养等内容,使学生成为拥有较为丰富精神世界的合格公民[1(]P101)。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大学生外在精神面貌及内在精神气质的结合,具有丰富人文素养的当代青年大学生拥有较为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且心理健康、情趣高雅、情感较为丰富。人文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在生活及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活力及热情,洋溢着生活的激情及人格的魅力。

一、美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美国高等教育较为重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具有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美国的高等教育基于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过程,将自然学科、专业技术及人文素养等融入教学计划中,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涵盖了基础性课程(Foundation Courses)、探究性课程(Exploration Courses)、综合性课程(Integration Courses)等。

其中核心的教学宗旨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况下具有独立应对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例如在美国哈佛大学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大纲中,明确规定学生需要至少掌握以下五种能力:第一,运用现代化数据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具有较强的思维逻辑能力及语言表述能力;第三,具有创新思维,并且能够承担风险责任的心理意识,能够鼓励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第四,在面对丰富的社会资源时,能够准确选择出自身需要的信息内容;第五,具有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坚强的意志力。[2](P40)

(二)课程设置理念及方式。美国高校大学生素养的教育培养以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全面发展能力及思维模式的创新性、多样性为主,继而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高校针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课程设置理念较为明确,推动着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完善,并使得美国高等教育成为国家未来发展中最有力的优势之一,并在世界范围享有盛名。美国的高等教育坚持以博雅教育为主要的教学理念指引,博雅教育即素质教育,也可译为通识教育、文科教育、通才教育等。[2](P39)

美国高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十分重视严谨性这一课程设置原则,并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素质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例如多数美国的重点理工科大学中,注重教学课程的创新及整合,众多院校开展了人文素质综合教育培养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及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美国高校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还将不同的学科之间进行融合,以培养大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为自然科学进行必要补充;通过构建综合性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环境;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中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中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目前侧重专业教育及职业教育,人文教育内容往往被忽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社会建设发展对于高等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过于重视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以专业课程为中心,因此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能力与人文素养发展不够均衡。[3](P114)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偏差将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及发展,部分高校对于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的忽视,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及个人素质较低,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人文素养等能力方面较为缺失。现阶段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及创新素质等方面的差距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理念及方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专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成为主流,人文素养教育培养被忽略的问题亟待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取得巨大的进步,在物质生活稳定且带给人们极大物质享受的同时,功利主义思想也逐渐发展,这种教育思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成长发展,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多考虑就业问题及职业生涯发展前景,文学、艺术等专业成为冷门专业。功利主义的设置使得大学生的价值主体及价值目标呈现出自我化及短期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通常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来选取特定的人文素养课程,没有较为宽泛的课程选择,如哲学、历史、美学、宗教等人文素养类课程。而通识类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多为理论性课程,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专业,并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4](P53)由于受功利主义取向明显的大环境影响,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处于为专业课提供辅助、补充的地位,这一现象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加突出。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实践(技能)课程等。课程设置以专业课为主,辅以少量的通识课及选修课,其中通识课中的大部分学分及比例为思政课程。重知识积累,轻知识类型;重科学技术,轻人文艺术;重技能训练,轻品德修养,使高校大学生强调智育发展,未能形成具备高尚情操、艺术修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社会人才。

三、中美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差异

(一)教育体系与指导思想。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之中,多数名牌大学十分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培养课程,学分及学时比例约占三分之一,并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重要的评价指标。在美国的教育法中已将学生的个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纳入人才教育主要内容之中。美国高等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培养的思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中主张采用创新型的方式,保证学生的知识储备及能力达到国际化发展的要求;第二,通过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强化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培养文科及理科交叉型的复合型人才,将人文素养培养结合至专业教育活动之中;第四,积极促进教育科学的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5](P16)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之中,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一方面由于受社会压力与冲击、矛盾与发展、功利主义等快消费精神文化盛行,导致大学生追逐物质享受,弱化了对人文素养的认同、欣赏与内化。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等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高等教育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够为社会生产发展培养出专业人才。[6](P180)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过于重视专业教育,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且高校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中缺少准确的目标定位。

(二)课程设计与实施途径。美国的高等教育活动在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使命感、个人品味、知识储备、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高等教育通识课程如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课程类目占据比重较大。美国高等教育主张通过人文学科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及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平台及空间。通过学生专业知识及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社会责任意识。

中国国内的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受传统教育理念的禁锢较深,多数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课程建设以公共课程形式为主,借助第一课堂组织实施。中国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实施途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抓手,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时候可以通过陶冶情操来沟通人情,审美育人。注重载体的选择,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人文艺术手段,增强大学生人文修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三)校园建筑与文化氛围。校园建筑是校园文化及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校园建筑、宣传语及校徽等物体,能够传递出校园文化信息。美国高等教育之中主要以尊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为主,校园文化有较为强烈的实用主义及个人主义色彩。美国高校的校园建筑注重视觉效果,开放的校园、分散的教学楼、人性化的设施见于细节,而并不注重校园与生活的区域划分。[7](P18)中国的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同时校园管理及教育方式皆侧重知识型和理论型。中国的校园建筑中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含义,校园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事实上,通过校园文化及校园建筑潜移默化的影响,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及学习活动的开展。

四、美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一)构建人文素养教育的科学体系。

1.注重人本精神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教育任务,通过通识课程熏陶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及创新精神。20世纪70年代中,美国哈佛大学通识课程改革设计者罗索夫斯基认为:通识课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心智的成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套经验体系。通识教育的主要形式为设置通识课程,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包含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基于美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教育的启示,中国高等教育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活动应按照国家的发展计划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其中主要课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英语、网络技术及心理等,并且应增设体育教育、人文知识、自然知识、社会科学、历史、哲学、语言学等多方面内容。

2.注重人文气息的专业教育。基于美国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模式的启示,中国高等教育应重视专业教育中人文内容的丰富性。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注入人文精神培养相关内容,优化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结构,借助专业教育环节鼓励学生更多地进行人文思考,通过专业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以及创新精神。在专业教育活动中应将人文观、人文思维方式等内容结合至教学活动中,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具体的实施路径可以是:(1)在专业教育活动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内容,形成教育合力,向大学生传达具有人文气息的教育内容。(2)基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促进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良性循环发展,继而在自然环节中熏陶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提升教师人文素养。高等院校应注重教育工作者人文素养的提升,因为教师是决定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有效融合的关键性因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育能力及人文素养将直接影响着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构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与专业教育活动之间存在一定差别,专业知识教育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则是关系到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意识及内心世界成长的内容,因此高校的教育育人工作不仅是单纯的传递知识、培养能力,教师也应发挥示范作用,注重学生文学素养及人本精神的培养。将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工作更好的结合至专业教育活动中,对于教师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应更多的关注教育工作者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环境与人的身心发展紧密相关,两者互为依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校作为一个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从自然、社会、心理等方面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通过建设、挖掘高校历史人文资源,打造特色校园文化:1.组织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培养集体意识。2.邀请名人名师,优秀校友来校进行学术讲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深挖本地自然、人文特色,构建地方性教学建筑风格、设施等。4.发掘音乐、文学、美术等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形成校本课程。通过类似方式方法,让人文素养精神融入大学校园,有助于增强文化的感染力,熏陶人文氛围,培养完美人格。

(四)加强实践活动。教育是一个不断促进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过程,在个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需要不断汲取知识、技能、发展道德情操、提升个人素养。其中,实践活动作为有效途径,内化的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为实现“知识—能力—品德”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环节的设置,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增强胆量与信心,加强大学生社会适应度,实现职业品格,培养健全人格。同时,通过提升大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叉运用,锻炼综合思维,提升创造性思维,也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通识人文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浅析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
人文社科
当代农民的农艺教育培养工作探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