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三条主线

2021-02-01张思军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空想资本主义发展

张 莎 张思军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9)

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是理论的发展史,也是实践的发展史。从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发展史呈现出三条主线:一是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三是社会主义运动走过了从一国到多国的进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三条主线,对于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其科学性。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从空想到科学转变的标志。社会主义思想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条重要线索,是创新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关键。

(一)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人类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还未充分发展的16世纪,既是无产阶级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起点。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6至17世纪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平均共产主义和19世纪初期的批判社会主义。

1.16至17世纪早期的空想杜会主义。16至17世纪的欧洲正处于由简单协作进入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以“圈地运动”为主要表现的资本原始积累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罪恶。面对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早期无产阶级苦不堪言,产生了“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追求理想社会愿望的空想社会主义”[1]。但由于无产阶级力量和阶级意志还很薄弱,这一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往往采用文学游记的形式,虚幻地描写未来理想社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托马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8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进入全盛时期,无产阶级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状况进一步恶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升级,空想社会主义随之有了新的发展。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相比,空想社会主义摆脱了对理想社会制度虚构文学描写的形式,形成了以理性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理论,以简明、庄严的法律条文形式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是这一时期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恩格斯称他们为社会主义的“最初代表”。

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大工业阶段,整个社会形成了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尤其是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这三大空想家,更明确、更尖锐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资产阶级。他们在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制度、探讨和追寻理想社会制度的过程中,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注入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原料。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指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处处突破幻想的外壳而显露出来的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的思想”[2]。

总之,“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2]空想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成为空想,但它所包含的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和愿望,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吸收、继承、借鉴了空想社会主义优秀思想成果而产生的。

(二)两大发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础。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社会主义思想完成由空想到科学转变的前提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为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1.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研究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一次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解释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科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客观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明确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社会生产方式中去寻找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创造的,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换句话说,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其第一阶段)必将实现。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否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英雄史观,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力量。

2.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英国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3]这一论断的现实性和力量,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揭露了资产阶级进行剥削的实质是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指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使无产阶级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通过革命形式来推翻,从而实现自身的解放。同时,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指出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的伟大力量。这就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找不到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力量的根本缺陷,为无产阶级实现自身的解放、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

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

20世纪初,人类历史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建立,真正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完成了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探索是我们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应该牢牢把握的第二条重要线索。一般来说,我国总体上可以把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即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新时期。

(一)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1917年,无产阶级革命在资本主义相对不发达、小生产占优势的俄国取得胜利,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不仅效仿俄国十月革命进行民族革命,还学习和借鉴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生的人民政权在这一时期面临严峻的内忧外患形势,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和“进京赶考”的精神状态从事新中国的建设实践探索,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为前进动力和目标。而在无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情况下,选择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显得十分必要。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4]但与东欧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苏联模式主要是外力的推动不同的是,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独立自主选择的结果。由于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随后的建设中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此外,毛泽东还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和步骤、经济建设方针、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和教育、知识分子工作等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是在理论和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无产阶级政党。在总结苏联模式的教训及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利弊中,中国共产党人对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历经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历程之后,中国逐渐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经济建设方面,突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桎梏,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我国在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实现了经济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着力建设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文化方面,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让更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斩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新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仅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非凡成就,而且形成了较为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传统和苏联模式发展路径的“现代化新路”。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运动

从历史发展看,社会主义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过程。而这一实践过程,是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影响和推动的。一般来说,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为开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致经历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第三国际三个阶段,囊括了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的演进过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从一国的发展到多国的运动,是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又一重要线索。

(一)第一国际与工人运动。第一国际,即“国际工人联合会”,是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是无产阶级运动发展的结晶。

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人阶级遭受的压迫日益加剧。19世纪5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各国的工人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敌人。19世纪50年代末,民主革命运动迎来高潮,工人运动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各国工人相互支援,逐渐意识到国际联合的重要性,并逐渐联合建立自己的组织。1863年,各国工人组织为声援波兰起义于1864年9月在伦敦举行大会。大会选出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为总委员会),通过了国际性工人协会决议,第一国际宣告成立。

马克思抱病接受了起草委员会的委托,担负修改章程草案的任务,并在一周之内草拟出《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这两份文件体现了坚定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在第一国际中央委员会上受到高度赞扬,获得一致通过。《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强调了总委员会的领导作用,提出无产阶级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宣布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国际工人协会自成立以后,积极支持了欧美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1871年,第一国际参加并领导了巴黎公社运动,但随着巴黎公社运动的失败,第一国际于1876年正式宣布解散。

(二)第二国际与工人运动。第二国际,即“社会主义国际”,是作为第一国际继续和发展的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

19世纪70年代,欧美地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垄断趋势增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激化。无产阶级为捍卫自身的利益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非无产阶级思潮也在工人运动中流行起来,严重影响了工人运动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与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进行了坚决斗争,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影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19世纪80年代末,国际工人运动重新高涨,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隆重开幕,这是继第一国际解散后,各国工人党和工人团体召开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会议,标志着第二国际的诞生。

第二国际成立后,在组织和集聚革命力量反对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第二国际前期的历次大会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但在第二国际各国党进行的合法斗争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国际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趁机宣扬社会改良主义,否认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要求党放弃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甚至公开要求“修正”马克思主义,随着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和泛滥,在第二国际后期,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这成为第二国际最终瓦解的重要原因。

(三)第三国际与工人运动。第三国际又称共产国际,是由列宁领导创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共产主义的国际组织。其成员最多时包括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和400万党员。

俄国十月革命后,亚欧革命运动迅速高涨,亟须无产阶级政党加强对革命运动的正确领导。1919年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在莫斯科召开,经讨论,会议改为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的成立大会,宣告共产国际成立。从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世界法西斯势力活动日益猖獗,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威胁,共产国际逐渐改变斗争策略,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20世纪40年代,各国共产党逐渐成长壮大并日益成熟,大多能独立自主地根据本国实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共产国际高度集中的组织形式不再适应各国革命斗争的需要。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公布了解散共产国际的通告。共产国际在其存在的24年中,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大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世界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空想资本主义发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警惕“空想”
小老虎种花
警惕“空想”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不空想不抱怨 有激情在线状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