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探析

2021-02-01徐晓莉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徐晓莉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2)

一、及时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紧迫任务

新中国成立伊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党的中心任务。在新政权建立以后,当时国内外敌对势力普遍认为善于革命和军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将会很快失败。与此同时,由于全国胜利的快速到来,党内大批干部对于突然而至的经济管理和建设事业相当陌生,这是党在新中国刚刚建立之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为了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尽快熟悉执政条件下的建设规律,带领人民顺利开展经济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向全党提出要加强学习,包括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党务和外交等,其中重点是学习经济工作和生产建设。毛泽东在全会上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P1439)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工作中心的转变,再学习成为对党员干部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党员干部的学习被提到了战略高度。1950年9月10日,刘少奇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掌握了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2]实际上,学习就是要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事业这一问题。在领导人民开展建设取得重要经验后的1953年,党进一步明确认识到结合中国自身建设实际展开学习的重要性。1953年党中央在发出《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中指出:“要求全党主要干部都能有系统地了解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以便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据我国具体条件正确地利用苏联的经验。”[3]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诞生并取得巨大建设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建设经验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党在利用苏联经验的过程中注意到了与我国的具体条件相结合。

1956年,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推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经济建设经验更加丰富,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认识更加清晰。1956年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4]“第二次结合”的提出表明党更加明晰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肩负的不同于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使命,这一新的使命要求党要像民主革命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终成功实现“二次结合”。

从建党初期就注重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决与党内教条主义作斗争,不断促进党的理论创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迅疾认识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问题,并为此作了艰辛的探索和努力。

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一系列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沉着观察和应对瞬息万变的复杂形势,经过艰辛探索和深入实践,着眼当时亟待解决的建国、改造和建设等问题,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的形成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立足中国国情,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结果。这种探索精神及其形成的理论成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前进道路上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首先,关于人民民主专政和国家政权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前夕,为了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过渡时期和国家政权的学说,针对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国家性质、各阶级关系和政权组织形式等方面实行了既不同于经典著作所设想的,又不同于苏联的形式和组织制度。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和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系统阐述党的人民民主专政和国家政权理论的代表作。这一理论阐明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其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新中国各阶级的关系即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它不同于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同时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新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召开的时期,由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责。人民民主专政和国家政权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的学说。

其次,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随即面临着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稳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问题。纵观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学说,虽然马恩没有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但他们认为实现社会主义主要还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而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则是通过暴力革命,虽然列宁也曾设想过和平过渡,但因资本家的激烈反抗而终未实行。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领导人民实现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后,经过对现实国情的客观分析,特别是对各阶级状况作出正确判断后,在统一全党认识的基础上,认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各方面条件均已具备。为此,1953年6月,党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决定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三大改造中,尤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最为引人注目,它是首次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经由和平方式对资本主义进行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阶级关系和国内生产关系现状,对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和创新。

最后,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以长期斗争的实践证明:只有对社会矛盾判断准确,才可能基于判断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国内各阶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生产关系得到根本改造。以这些变化为根据,准确分析刚刚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成为党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最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开始提出和形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在这一过程中,党的领袖毛泽东作出了杰出的探索和贡献。1956年4月,毛泽东听取了中央34个部委的报告后,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个方面的关系进行了概括,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十大关系就是矛盾,要正确地处理这些矛盾。9月,党的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正确估计了社会主要矛盾,认为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估计是八大得以提出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和工作任务的根本前提。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后来整理形成《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该文是对马列主义矛盾学说的重大创新,其阐述的理论和方针不仅指导着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更是改革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方针。

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形成一系列理论成果和探索深刻证明了只要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就能够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党的事业的发展。这些理论成果不仅在当时指导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而且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的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理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又因新的实践而发展,同时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前进。实践和理论就是这样相互作用,相互推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因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领导人民在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较为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

党依靠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并恢复了国民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以人民民主专政和国家政权理论为指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为巩固新生政权作出了艰辛努力。一方面,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为此,党在新解放区继续开展土地革命,使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严厉镇压各种反革命势力和土匪,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扼杀新中国的企图。另一方面,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恢复了国民经济。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脱胎而来的,经过长期战争的新中国满目疮痍,国民经济很多指标陷入历史最低水平。同时,国内外敌对势力又千方百计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妄图造成国民经济崩溃之势。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党遵循和利用经济运行规律先后开展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进一步稳定了全国经济秩序。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为了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违法犯罪行为和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党发动了“三反”“五反”运动,为恢复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以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为依据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坚持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在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推进工业化,既变革生产关系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1953年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确立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昭示着中国社会实现了几千年来生产关系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是改革开放后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和“魂”。与此同时,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开始领导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稳步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在“一五”计划完成的1957年,党领导人民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

党领导人民全面开始各项建设事业的初步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党始终注重结合中国自身实际和国情推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正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又不断指导着实践发展。这一时期,经济建设、党的自身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建设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经济建设上,在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初步探索,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建设道路的问题;在党的建设上,党尤为重视执政条件下自身建设问题,先后开展了“五反”运动、整党整风运动,建立党员干部教育制度、纪律检查制度和监督制度,党的八大更是突出强调通过完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建设;文化建设上,党在注重改造知识分子的同时,提出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双百方针”和“双为”方向,反对用行政力量和强制手段干涉文化事业的发展;在社会建设上,基于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思想,各级党委和干部都比较注意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实践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的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不仅在当时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权巩固的物质基础,而且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实践探索中党领导人民所积累的所有建设经验都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结语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结合自身具体实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创新,其所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既指导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来源。而党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经验更是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依据客观规律办事,顺应人民愿望。这一时期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教训对于新时代党继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而深刻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