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研究
2021-02-01张庆伟
马 红 张庆伟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概括、提炼习近平总书记海洋相关论述的基本观点,探讨其意义与价值,进而为人类经略海洋提供更好的中国式人海和谐发展方案,日渐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
一、习近平海洋论述的生成
(一)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的形成历程。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经过了一个不断拓展、演进的历程,与其在沿海地区的长期执政实践密切相关。习近平曾经提及,他对海洋有很深的印象和情感,同时也长期致力和探索发展海洋经济。
建国初期,各地共青团在党领导开展的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中,充分发挥了先锋带头作用,有力地配合党政领导推进运动胜利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后,为响应党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号召,各级共青团组织继承和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始终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跟形势发展的要求,连续参加并独立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生产活动,成为当时党的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85年,习近平开始在福建主持工作,对海洋的理论发展进行了探索。习近平先后在福建省的厦门市、宁德市、福州市领导工作。习近平针对厦门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首先制定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文件对厦门市的发展提出了建立自由港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末,宁德的经济发展一直在福建省中排名靠后,习近平来到宁德工作,提出要唱好“新山海经”,提高滩涂养殖的单产增加受益,发展高端海产品,打造海洋经济的半壁江山。1994年习近平调研分析了福州的地缘情况,出台了《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通过依托海洋,实现福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习近平随后担任福建省代省长、省长,高度重视海洋对于全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海洋经济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目标。
2003年,习近平主持浙江省工作,对于海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将海洋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度结合。浙江背靠大陆,面向海洋,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习近平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山海协作”的发展策略,充分发挥海域资源的作用,实现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互补。2003年12月习近平在“山海协作工程”情况汇报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发展海洋经济对于缩小人民收入差距,增加浙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还需要站在统筹发展的高度,做好经济短板,优化区域布局,扎实推进浙江的山海协作发展。
闻喜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包括河湖基本情况普查、水利工程基本情况普查、经济社会用水情况调查、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情况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普查以及灌区和地下水取水井专项普查。各项普查数据获取、填表和审核工作由闻喜县水务局各相关股室负责,局长与股长签订了水利普查目标责任书。制定《闻喜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制度》和《闻喜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获取工作方案》,层层分解落实水利普查工作责任到各专业股室、各水利水保中心站和每一个普查工作人员。
3.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习近平海洋强国论述的重要前提。“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1]海洋生态的保护是我们进行一切海洋活动的基础,我们要守住海洋生态环境这根红线。第一,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站在海洋开发总布局的高度。海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各个产业和区域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将科学开发海洋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因此,我们要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海洋资源开发的各个方面,统筹规划海洋各领域的发展,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向海洋进军。第二,确保海洋资源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减少海洋污染。“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2]世界人口逐渐增多,陆域资源面临日渐短缺的局面,海洋资源的开发是大势所趋,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可以在维护海洋生态的前提下实现海洋经济的有序发展。海洋资源的循环利用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目的,随着人类社会对陆地资源的不断开采,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可供人类开垦和利用的陆地资源逐渐减少,我们需要更加珍惜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既有港口、渔业、旅游等优势资源,也有油气、海水、林业、风能、海洋能等潜在资源。对于可供人类食用的资源,我们需要进行科学养殖与捕捞。对于海中丰富的矿藏,我们需要日益完善开采技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4.海洋政治合作是习近平海洋强国论述的必然要求。“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2]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要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国建立“蓝色伙伴关系”。第一,捍卫祖国海洋领土主权,维护海洋环境和平稳定。海洋与沿海国家的主权密切相连,海权是一个沿海国家主权的有机组成部分。旧中国沉重的灾难来自海上,西方列强逼迫清政府一次次签订屈辱的条约,与旧中国有海无防的政策息息相关。旧中国屈辱的历史使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要加强海防建设,捍卫我们的海权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与世界各国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就是在尊重各国海洋主权的基础上,倡导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交流合作,共同维护好海洋环境的和平稳定。第二,坚持合作共赢,一起牢铸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人在相对和平稳定的世界局势中利用各国资源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的机会。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抓住了利益关系这条主线,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和各国的共同利益。
作为加快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试点之一,2013年1月,天津市制定印发了《关于实行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地方行政领导负责制的意见》,标志着河道水环境管理地方行政领导负责制即“河长制”的正式实施。按照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和“河长负责、分工协作;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建管并重、强化管理;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属地为主、以奖代补”五个基本原则,提出了2013年、2015年和2020年三个阶段管理目标,以及加强截污治污和水资源保护、加强堤岸水面保洁和违章建筑清理、加强河道绿化和景观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四项主要任务。通过河长制管理,全市河道水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2.海洋文化交流是习近平海洋强国论述的重要载体。“当前,以海洋为载体和纽带的市场、技术、信息、文化等合作日益紧密”[3]。中国的海洋文化与“中华文化圈”乃至东亚文明息息相关、共生共荣。尽管近代伴随着殖民与掠夺的西方海洋文化强势冲击了中国的海洋文化,然而中国依然发展了“开放包容、互利合作”“海洋足够宽广,容得下大国的共存和合作”的海洋文化。第一,增强对海洋文化的自信,转变重陆轻海的社会心理。东方的蓝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农业性,其核心内容是“以海为田”,在以陆域经济为主的中国,海洋文明仍处于边缘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海洋文化不适合中国国情,海洋文明在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第二,助力中国海洋文化传播,建设海陆兼备的国家文明。世纪之交,海洋已成为世界的热点,西方的海洋文化长期以来在海洋文化中处于支配地位。由于中国的海洋文化及其产业发展较晚,其影响力在国际上较小。国家实施海洋文化发展战略,要挖掘源远流长的中华海洋文化,结合“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科学的海洋文化体系,通过多种媒体平台普及宣传海洋文化,为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和海洋文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探索海洋强国的中国模式。海洋促进了世界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中国人民素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中国古代哲人曾希望“乘桴浮于海”,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中国人就有对海外世界的美好想象和描述。中国古代航海者沿着这美好的想象,满载着中华文明的成果,毅然挥棹海外,开始了艰难的海上探索。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指南针对世界是一大贡献。然而,“天涯若比邻”却并非易事,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的地理位置与其他高度发展的文明地区之间相隔甚远,相互独立。
(二)习近平海洋强国论述的主要内涵。习近平海洋强国论述是站在统筹国家发展的高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海洋经济发展是习近平海洋强国论述的立足点。海洋经济的发展是牢牢把握“发展经济是一切工作的中心”这一基本原则。“要提高海洋开发能力,扩大海洋开发领域,让海洋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1]海洋经济的开发作为一切海上活动的核心,也是海上权益的最终体现。海洋风云变幻,争斗不息,大多无非是为海底油气、鱼虾贝蟹或航运通道而已。只有拥有了较发达的海洋经济,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海洋强国。对世界各沿海国家来说,谁能够很好利用海洋,海洋就会造福于谁,谁就能够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第一,坚持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挥海洋科技对经济的影响。“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2]随着历史的发展,海洋经济逐渐凸显出其特殊的位置。从陆地国土形势的紧迫性来看,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着能源危机和资源短缺,于是许多国家将目光从陆域转向海域,纷纷加快了海洋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需要通过海洋科技争夺这一新的“制高点”。科学技术中的海洋科技更是高科技中的瑰宝。海洋技术以它特有的力量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依靠把新时代海洋技术运用到海洋经济领域,从而勾画出和海洋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第二,合理布局海洋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了与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口径相对应,可以把海洋产业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海洋资源的功能性较强,海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某个产业,同一个海洋领域也可以并存不同的产业。1997-2011年我国的海洋产业由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海洋第二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晚,但目前对于海洋经济的拉动效果最强。海洋第一和第三产业对海洋经济的拉动效果也占很大一部分比例。海洋各个产业在开发中要相互配合,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实现海洋经济的长足发展。
2007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海洋的认识不断走向成熟。习近平到上海工作期间进行了两个月的密集调研,对于上海的发展策略和方向进行了认真研究,对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习近平提出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通过海洋实现上海市经济的新增长。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国家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顺应历史潮流发展海洋经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学习,此次会上以建设海洋强国为主题进行学习。当前是海洋经济的大发展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古丝绸之路发展沿线各国海洋经济。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居住在一个星球上,海洋将我们彼此联系起来,我们要树立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携手面对全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海洋的论述符合世界的发展趋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依托海洋,借助海洋的力量实现中国的崛起。
5.强大的海军是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海军机关时强调:“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重要标志,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支撑。”[4]现代化海军的建设有利于维护当前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对海洋国防力量总体建设的筹划和指导。第一,重视海军现代化转型建设,锻造海上精兵劲旅。“要用好改革有利条件,贯彻海军转型建设要求,加快把精锐作战力量搞上去。”[5]中国的海军建设需要强化作战需求牵引,使中国的军事力量跟上世界的发展潮流。积极引导海军转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新的海军变革更加符合中国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海军的现代化转型要牢牢扭住战斗力这个标准,海军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海军发展要有充分的预估,适当补充新兵种和军事装备,提高战斗力能打胜仗。第二,坚持党对海军的绝对领导,加强海军的思想政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海军高度重视,我国海军上下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用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头脑,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当前市场经济利益诱惑和现代战争考验面前,海军在选人用人中应该突出政治标准,坚持培养听党指挥、政治过硬的人才,使得海军人才能够切实担负起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海军的责任。第三,加强海军顶层设计,建设现代化海军。“海军全体指战员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担起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历史重任。”[4]海军的现代化既要实现海军装备的现代化,更要实现我国海军人员素质的现代化。培养海军现代化人才,需要海军人才培养单位肩负起历史使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海军人才培养落实落靠。
二、经略海洋的中西进路之思
地中海的航海者相对于中国的航海者更加灵活,在世界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交流。地中海民族主要在亚、欧、非三地之间进行交流和贸易。贸易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从食物、生活用品、工业产品到奴隶。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发现,地中海民族的海上贸易是历史的必然。而这种天然的自然地理优势和位置功能是无法在中国周边国家中寻得的,当人类的航海技能还不足以展望更遥远的海洋时,周边国家的情况自然对它的文明发展与特色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当然,也正是这种不理想的周边环境刺激了中国古代的航海者向更遥远的海域图谋发展。在不尽的航海探索中,中国人远渡太平洋取道美洲大陆,向南开通海上丝绸之路。
工业革命以来,很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沿海海域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对于海洋环境无止境地开发和利用使全球的海洋生态遭到了巨大的破坏。造成海洋污染、制约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复杂多样,石油及石油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的一大来源,远洋运输和石油的海底开采等会造成石油进入大海;近岸海域的污染主要来自沿海城市、未处理的生活用水排放和工业污水直接或间接流入海中;排放到空气中的污染物也会伴随着降雨进入海洋;许多具有长期危害的放射性物质也会随人类活动进入海洋。资本主义国家在实际生产领域,毫无节制向海洋进军,肆无忌惮开发海洋资源,缺少必要和稳妥的环境规划与保护,海洋的污染有时会随着季风与洋流,由一个区域飘向另一个区域。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海洋资源进行无节制开采,不断对其他国家进行殖民掠夺,破坏了世界发展秩序。
早在汉代以前,我们民族的祖先就航海远行,开辟了一条由我国通往世界各港口的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的海洋强国重要论述吸收了古今中外的经验,摒弃了西方模式的弊端,以人海协调发展为核心,与世界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带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繁荣发展,共同增进人民福祉。
2.1.2.1 提高护士业务能力 每个月组织病房小讲课,护理查房,科内业务学习,及不定期的医师授课,并定期进行考核。通过开展各类业务学习、培训,不断丰富专科知识,更新护理理念,调动和激发护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护士业务能力。
(一)19世纪以来欧美经略海洋的“异化”式发展理念。世界历史在人类文明发展不同时期跌宕起伏,在各种文明之间此消彼长。从“海上马车夫”荷兰到“日不落帝国”英国再到二战之后的美国。世界高度发展的文明中心不断更替,其实质是对海权掌握的变化。我国海岸线狭长,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近代的中国海防形同虚设,资本主义殖民者为了掠夺财富,使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国门,野蛮的侵略和残酷的强取豪夺赤裸裸地显示了其贪婪的野心和卑劣的行径。在这场硝烟浓浓的海洋争霸史中,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开始觉醒,我们要坚决摒弃西方殖民掠夺式的海洋模式。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人与人,人与自然都产生了严重的异化。人类开始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疏远。西方国家对于海洋的开发无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随意破坏全球的海洋生态环境。这种盲目追逐资本主义发展的野心,使我们忘记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习近平海洋强国的论述摈弃了中国古代海洋发展模式的弊端,吸收了中国古代人民经略海洋的优点,寻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之路,继承和发扬了古丝绸之路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创造性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使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把握好命运,迈向美好未来。
三、习近平海洋强国论述的意义
(一)习近平海洋强国论述的理论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海洋生态思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人类进行了提醒,我们存在于自然界中,同时也依赖于自然界,而不是站在自然界的外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海洋生态问题,将海洋生态纳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习近平的海洋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海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历届共产党领导人对海洋有着一系列的优秀思想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吸取了各个领域的智慧,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面向海洋的重点在于海洋权益的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秉承了毛泽东的“海防前线”的思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从经济的角度重视海洋的发展,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提出了“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沿袭了邓小平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线的思维,和平解决海洋争端的原则方法。[6]
天馈线匹配网络工作在恶劣环境中,季节交替温差比较大,在高温高压下工作,功率大容易遭受雷击,因此,应尽量使用电气特性好、耐压高的器件,元件留有足够的冗余量。在电压比较高的节点上,采用多只电容串联、并联相结合的方式,如果空间允许,电感的直径越大越好。这样做能保证整个网络的稳定性。
(二)习近平海洋论述的实践意义。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在于经济,经济得不到发展,民生问题得不到改善不能算是真正的海洋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论述对于中国制定国家战略具有实践意义。21世纪已经迈向大海洋发展的时代,海洋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和科技等领域的作用也愈加突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具有国际视野,西方国家大都通过海洋开拓发展。向海而兴、背海而衰,要想实现国家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农飞客则以植保飞防为切入口,搭建农飞客大平台,制定行业标准,探索不同作物的植保飞防解决方案和规模化绿色防控,赋能飞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论述对于中国制定内政、外交方针具有重大意义。建设海洋强国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全球的视角和先进的发展观念全方位谋划党和国家的工作而提出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海洋强国的建设,对实现新条件下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实现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倡导以建立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的和谐共赢式发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冲击了西方霸权思想和强权政治,有利于增进各国的平等交流。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重要论述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思想之上,继承并发展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充分吸收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海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海洋强国重要论述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理路,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的思想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