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路径探赜

2021-02-01贺金波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家思政

贺金波 张 红

(大连外国语大学商学院 辽宁·大连 116044)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是教育界近年的热点话题。除了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类各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由于学科性质的差别,不同类型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难度和特点存在很大差异。大学高等数学,逻辑严密,内容抽象,甚至号称“枯燥”,这样的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就有比较大的难度,其融入路径也更加值得深入探讨。近两年有些学者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高等数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1-2],或者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相关的针对性建议[3-4],但系统讨论其融入路径的工作仍有较大的空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训练数学思维,树立正确价值观”“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弘扬科学精神”“穿插数学史知识,培养爱国情怀”等三个途径,可以较好地把思政教育融入到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训练数学思维,培养正确价值观

(一)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提到数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枯燥,往往忽略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联系。著名美剧《疑犯追踪》第二季第11集有一幕典型的场景:数学老师斯威夫特在讲圆周率π,有个学生提出质疑:“学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我们什么时候能用得上?”全班学生哄堂大笑。老师说:“π,圆周长与其直径之比,3.1415926535,这只是开始,后面的数字无穷无尽,永不重复。在这一长串数字当中,包含着种种可能的组合,你的生日,储物柜密码,你的社保账号,都在其中某处。如果把这些数字转换成字母,就能得到所有的单词,有无数种组合,你婴儿时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你心上人的名字,你一辈子从始至终的故事,我们做过或说过的每一件事,宇宙中所有无限的可能……都在这个简单的圆中。用这些信息做什么,它有什么用,取决于你们自己的选择。”这位数学老师巧妙地把圆周率的数字组合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生动地诠释了无限不循环小数π的价值;而且,“用这些信息做什么,它有什么用,取决于你们自己的选择”,强调了不同价值观指导下“选择”的重要性。

(二)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等数学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手段

数学思维包含计算、逻辑推理、哲学思考等,在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的相关能力,特别是逻辑推理、哲学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教学层次。相比初等数学,高等数学更加抽象、复杂、难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驭繁难为简易,启发学生超越常规思维,放手让学生采用假设、归纳、分析、推理等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结构和数量关系相似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从简单情形出发,寻找规律或建立模型,并进行适当地检验,再运用它来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哲学思考方面,数学与哲学密不可分,例如,“微分和积分的对立统一规律、中值定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积分与不定积分的内容与形式范畴等知识点的联系”[5],很多数学知识,同时也都闪耀着哲理的光辉,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相关的知识点时,就应该揭示,或者启发学生思考其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三)训练数学思维的教学实践,也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数学知识传达出的对立统一、普遍联系等哲学思想,无疑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例如,在讲解导数的概念后引入极值和最值,讨论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制作牛奶罐可以使得用料最省,进而讲解极值与最值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应用等等。这一教学过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的本质,思考事物之间、相关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倡导俭朴节约、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价值观。再如,在讲数列运算时,自然会联系贷款利息计算这一经济学应用,可以有针对性地分析各种违法“网贷”“校园贷”的危害,告诫学生抵制享乐主义,学会量入为出,理性消费。

训练数学思维,培养正确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合理渗透的原则,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为师生积极互动的诱导式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化育人才。

二、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弘扬科学精神

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单向接受式学习,这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观察、阅读、听讲、分析、归纳、实践等手段,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方法与过程的优化,逐渐养成善于质疑、专注探索、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老师并不是一个局外的旁观者或者学术仲裁人,而是整个教学实践的组织者,是全程教学活动的总导演,肩负着课堂规划、情境设计、把握节奏、启迪心智、开展实证、查漏补缺的重要职责。

(一)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弘扬科学精神,首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梁启超先生说:“夫学问之道,必有怀疑,然后有新问题发生,有新问题发生,然后有研究,有研究然后有新发明。百学皆然,而治史特其一例耳”[6]。数学也是如此,有怀疑精神才能发现新问题,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而不能满足于传统教学的那种灌输式讲解。数学来自实际生活,人类现有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例如,著名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其中蕴含着朴素的极限思想,就源自《庄子》对于生活的精细观察;困扰世界数学界一百多年的“科克曼女生问题”,也是来自英国数学家科克曼的一次有趣的观察:某寄宿学校有15名女生,她们经常每天3人一行散步,问怎样安排,才能在一周之内,使每2名学生恰好有一天在同一组(任意两人分到一组且仅能分到一组)?①……这样的典型例子不胜枚举。那么,老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启发学生进行一种“返源式”的思考:这个数学原理,来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一种现象呢?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有没有潜藏着某种数学思想?

(二)要训练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更加优秀的科学品质,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教材,也不迷信权威,而是坚持真理,在任何问题上面都能够做到独立思考,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见解。人类社会的知识代代传承,经过数百年的学术积淀,高等数学的知识结构基本定型,但这绝不意味着它已经臻于“观止”了。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经常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数学原理、定理的理论条陈,是不是这类现象的最简表述,是否涵盖了这类现象的所有成员,能不能找到一个例外?有些证明、计算特别繁琐,例如利用泰勒定理证明二阶偏导求极值的结论,过程太过复杂,很多教材就将证明略去,这是不得已而为之。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有没有更加简化的证明?每一类题型都有一种常规的解题方法,在“常规”之外还有哪些新的思路?……这样的经常性训练,鼓励学生善于熔铸旧知,提出疑问,刻苦钻研,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三)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与时俱进

在信息时代,高等数学的教学怎么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最佳融合,包括整合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板书演示实现图像化、便捷化,突破交流的空间限制等,都要让学生深入思考,提出创新性意见,切实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就能实现教学过程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随着这样两个革命性的转变升华,敢于怀疑、重视实证、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持续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三、穿插数学史知识,培养爱国情怀

数学史不是高等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必讲内容,但在讲到某些数学概念、公式、公理、定理等知识点时,适时穿插相关的数学史知识,不仅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数学世界的未知领域,还能通过杰出数学家的励志经历、光辉成就、高尚情操等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献身科学、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

(一)卓越数学家拥有强大的榜样力量

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的华罗庚先生,早年因家贫辍学,但他顽强自学,用五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十九岁时又因病落下腿疾,终身离不开手杖,但他“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宵衣旰食,刻苦钻研,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陈景润也同样具有非凡的毅力,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坚守对数学的热忱,不屈不挠,顽强奋斗,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他在数论领域的成就,至今依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当年做这些研究还是在十年动乱时期,陈景润困在一个没有电灯、没有书桌、只有六平方米的房间,趴在床板上进行各种高强度的演算、推理、论证[7]。英国著名化学家柏廷顿(J.R.Parlington)说:“几乎没有例外,伟大的化学家都特别富有一种使我们羡慕和尊敬的个人品质”[8]。“伟大的化学家”是这样,华罗庚、陈景润这样伟大的数学家也是如此,他们献身科学,矢志不渝,自强不息,足称楷模!青年学生勇攀科学高峰,正当引为榜样。

(二)穿插数学史知识,宜精不宜多

在高等数学课堂穿插数学史知识,无需长篇大论,只讲精要即可。例如,讲授数论、偏微分方程,就当简略提及华罗庚,除了上文说到的自学成才、身残志坚两点之外,还必须强调一点: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他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华罗庚学成之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重金相聘,但他毅然放弃优厚待遇,回到祖国的怀抱。在归途中,他写下《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坚明心志,感人肺腑:“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这封信原载1950年3月10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日播出;2019年2月28日,《文摘报》又旧文重发,勉励新时代的莘莘学子追踵先贤,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其心拳拳,感人至深。

(三)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严格限制中国留学生的入境签证,禁止华为使用含有美国技术的高端芯片,就连哈工大使用美国商业软件MATLAB也被禁止,直接导致许多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陷于停顿,“由于MATLAB软件是哈工大四年级毕业生设计必用的软件,在做仿真、控制模型时处于无法替代的地位,将会导致该校毕业生无法完成毕业,该校研究生MATLAB做仿真研究也会受到影响。”[9]这无疑是在向我们提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我们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奋起直追,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更应该奋发图强,刻苦自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妄自菲薄,自甘落后,在课堂上讲到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骄傲地穿插介绍我国数学史上诸多领先世界的伟大成就:西方数论肇始于法国数学家费马的发凡起例,那是在十七世纪;而中国的《周髀》《孙子算经》早就开始研究数论了,《孙子算经》首创的余数定理后来还传到西方,成为数论中著名的“孙子定理”——这是在公元二世纪前后,比西方早1500年;两汉时的《九章算术》,最早提出了分数问题,还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则,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突破了正数的范围,扩展了数系,是一项里程碑式的重大成就;五世纪时,祖冲之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即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而德国数学家奥托算出同样结果是在1573年,晚了一千多年;在方程方面,《九章算术》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比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早一千五百年;南宋数学家秦九韶联立一次方程式的解法,比瑞士数学家欧拉早五百多年;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也比法国数学家毕朱早了四百多年②……青年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人类数学史上的卓越贡献,无疑会极大地振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还会生发强烈的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在当下以及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研究中做出不俗的成绩和贡献。

结 语

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高等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作为数学老师,如果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那是依然停滞在“术”的层次。而“术”“道”兼修,“道”以驭“术”,应该成为数学老师更高的教学目标。早在一千多年前,韩愈就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是把“传道”视为师者的首要任务,置于作为“术”的“受业解惑”之前。新时代的“传道”就是立德树人,就是把思政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到高等数学的课堂内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个融入路径是无限开放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尝试探索更多路径的可能性。

注释:

①“科克曼女生问题”已于1971年和1972年由两个意大利数学家查德哈里和威尔逊解决;我国数学家陆家羲1965年的遗作也解决了这一数学难题,领先至少6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成果没有及时得到公开发表。

②部分相关数据参考徐迟先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猜你喜欢

数学史数学家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买来的”数学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爱睡懒觉的数学家
数学家相亲
思政课“需求侧”
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四种运用方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数学史与微课整合的三大原则*——以“函数的概念”为例
穿梭时空看数学——谈解题中的数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