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路径
2021-02-01杜建雄任尉香
杜建雄 任尉香
(1.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1]。生态文明是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文明形态[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初期之后,生态文明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型社会文明形态,同时也是工业文明发展更高级的文明形态[3]。党的十八已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全员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担负着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任。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在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加强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对策,以期为今后加强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当代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是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4]。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历史使命。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工程,大学生是一支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通过开展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大力提升主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能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
其次,当代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是实现自我综合素质提高的内在需求[5]。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是以在读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接受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理念,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道德素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高尚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提升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能力。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攻坚力量,个人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而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中包括美丽中国建设,只有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大力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才能谈得上建设美丽中国。具备良好个人生态文明素养的人才能统筹兼顾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美丽中国建设的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一份担当。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全国上下统一行动起来,形成了全方位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从具体行动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全面治理和改善山、水、林、田、湖、草、耕地、大气、矿产、海洋、荒漠等多领域的保护行动,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治理效果,得到了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上的赞誉。建设美丽中国不是一句口号,中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是有担当的负责任大国。从顶层设计可以看出国家对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给予高度关注,无论政策出台还是方案设计都倾注着国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殷切期望。全国各高校陆续启动了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落实工作,制定了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培养方案,开设了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相关课程,开展了各类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这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当代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继续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按照教育部要求将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纳入全校教学体系中,但各个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仍存在一定差距,亟需今后进一步加强。究其主要原因,一是高校领导层对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未给予足够重视,工作的侧重点主要倾向于学校重点学科建设和提高学校对外知名度的发展上;二是学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高校师资团队。而且担任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背景差异很大,没有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背景的教师团队,甚至出现有些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认识不到位的问题,有的专业教师未能将自己专业课程和生态文明教育有效结合起来,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学校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教师培训体制和机制;三是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生态文明综合素养不高。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以“00后”为主,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善于追求和表现自我,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后虽已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理念,但对生态文明的发展内涵和意义仅仅停留在浅层的感性认知阶段,无法上升到理性认知的丰富阶段,更缺乏对一定生态安全危机的忧患意识,很难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与个人今后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6]。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国家这个强大的后盾支撑,反之国家的大发展需要个人的积极参与。因此,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二)课程设置有待完善,教学内容有待深化
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主要涉及环境、化学、生物、历史、经济、政治、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范围极广[7]。当代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大学生建立全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了解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窘境,着力突破学科专业局限,从不同专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育良好的生态文明品格,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目前,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一次创新,没有成型的模板作参考,也没有固定的设置标准,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高校没有专门设置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即使已经开设了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校也没有将其列为必修课程,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普及率偏低;而且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差异很大,目前大部分高校把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全校选修课,没有达到全体学生都接受教育的目的,而且未能形成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完整教学体系,教材选取多样化,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方面的教材。
(三)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宗旨是通过学生接受一定程度的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和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的深刻理解,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伦理观、生态保护理念、生态安全的忧患意识,自觉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存的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原理,科学指导自己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目前一些高校课堂教学仍然采用过去传统的的讲授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条条框框的一些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固化了很多知识点的传授,课堂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只能走马观花式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最后参加考试即可完成学习任务,呈现出教、学、考核单一化的局面,远未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保护理念的教育目标。
(四)教育实践活动偏少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粗放式的高速发展阶段之后,我们才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痛定思痛之后,在全面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的形势下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全面开启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序幕。当代大学生是将来积极倡导、践行、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力军,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文明综合素养才能承担此重任。然而,目前有些高校生态文明通识教育仅停留在理论传授层面。其主要原因是受客观教学条件及教学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实质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地感受体验等活动较少,学生切身体会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实例不多,因此不能有效地将大学生的认知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路径
(一)提高认识,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工程的完善离不开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各个高校应结合各自办学特色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这项基础工作,将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工作列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建立由校领导-各部门分工相协调的联动工作机制,成立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做到相关部门责任和目标都明确。大力完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教学的规划方案,科学合理设置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相关课程,创造性地开展体现本校特色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工具,如学校官网、校报、校刊、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宣传栏、各种协会等平台,广泛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及时报道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事迹,大力营造人人都关注生态文明的浓厚校园氛围。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团委、学生会、相关学生协会组织,可以利用“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节日,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可通过邀请有关环境学、生态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做主题宣讲,也可以开展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竞赛,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同时,提高全校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大背景下,各高校结合自己的学科设置和办学特色构建自己的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材选择方面目前国内已经出版发行多个版本的有关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教材,有国家林草局“十三五”规划教材、有省情为背景编写的省级教材,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课程设置层面各个高校要加强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要将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纳入全校各个层次学生教育教学规划体系中,应当把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公共必修课;还要注重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内容,比如:生态文明内涵、生态价值、生态安全、生态伦理道德、生态法治、生态审美等方面。
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的一环。要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强化教师的生态伦理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保护的法治观、生态安全观。这些都需要对教师进行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培训,树立先进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提高其生态文明教育水平,才能用他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目的。
(三)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自身具有一定实践体验的特点。因此,要提高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质量就要彻底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式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将知识点引入后,多采用视频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大胆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方式可采用小组或个人结合的方式进行,讨论后进行观点汇总,教师可作适当评论和总结,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态文明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初衷。
(四)建立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实践基地
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涉及多个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单纯靠讲授理论知识是远远达不到通识教育的目的的。只有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刻体会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发展理念,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最终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高校应根据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立一批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实践基地。比如学校周边一些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得好的场所,可优先作为生态文明通识教育的实践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动实践,触发心灵深处的思考,激发积极践行生态文明保护理念的热情,切实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刻理解,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列中,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结 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外在需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的内在需求。当代大学生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力军,将担负着维护我国良好生态环境的崇高使命。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髓融入到生态文明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发挥生态道德教化作用,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使其积极参与到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