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路径创新
——基于教学视角
2021-02-01张辉
张 辉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中专部 安徽·淮北 2350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的改革探索中,也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新时代新形势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做好思政育人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中心工作。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高职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必须适时调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而思政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不同层面、不同维度的若干子系统构成,其中包括教学层面。利用课程教学开展思政育人一直是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方式与渠道。本文基于教学视角,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予以考量。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育德明志、培根铸魂是一项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所在和教育职责所系,关系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高职院校以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德字当头,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地位,从根本上做好思政育人工作。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无论身处何种时空,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及价值观念等都始终至关重要,具有方向引领和行为导向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一方面,我国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稳步前进,经济领域繁荣活跃,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另一方面,国际局势和国际环境愈发复杂多变,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博弈与较量依旧,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如常。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高职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需要青年大学生思想端正、立场坚定、理想远大、品行高尚。由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愈加凸显。
二、教学视角下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现状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项根本任务及其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思政育人受到普遍重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扎实开展。然而,从微观层面切入,基于教学视角考量,当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孤军奋战”
诚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确是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但其并非思政育人的唯一路径。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认识方面存在误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思政育人的唯一课程载体,其他课程很少或没有参与介入,没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力,同向同行;思政课教师独自肩负思政育人重任,长期“单兵作战”“单打独斗”,思政教育存在“孤岛”困境。[2]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素质过硬、业务精深的教师队伍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确保其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必要前提与有力保障。当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问题,亟待改进。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改革创新意识欠缺,影响了思政课程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提升。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足
1.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接地气不够”,针对性不强,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不足;教学环节设计科学性与合理性不够,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2.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材是教学的唯一载体,教师课堂讲授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教学不足;“一言堂”现象较为严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与互动需要加强。
3.教学信息化程度偏低,没有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实现线下线上优势互补,与当前高职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存在距离。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象有所变化
当前,高职思政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为“00后”大学生。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来自各个方面的海量信息和资讯呈现于高职大学生面前,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和认知。高职大学生思辨能力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没有完全成形,容易受到误导和诱惑,容易受到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迷失人生方向,对现实和人生产生困惑。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代“00后”高职大学生,作为“网生一代”“网络原住民”,出生、成长于信息时代,对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等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与依赖感。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认知方式与接受习惯等普遍呈现或倾向信息化与数字化。
三、教学视角下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思政育人工作的路径选择
思政育人必须与时俱进,动态调整,不断改革创新,持续优化提升。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精准把握新形势下思政育人工作的新动向,更好地契合新时代对高职思政育人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思政育人工作
思政育人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职院校党政领导部门要强化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把思政育人作为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管理、教学、教辅等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统一思想,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职责和使命,积极配合,有效联动,协同发力。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明确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有机结合,深入研究,将思政育人工作落到实处。[3]
(二)加强学习,提高思政育人能力和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育人者必须先受教育。高职院校相关职能部门要重视思想引领,持续优化教学人员的育人理念,引领他们坚守“立德树人”思想,立足教学工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要加强教育引导和培训指导,引领全体教师强化本领意识,加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提高思政育人的能力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我加压,高标准严要求,重视自身政治理论素质的再提升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的再提高。其他课程教师要拓宽学习领域和研究视野,全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深入探究本学科课程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和育人路径。
(三)开展教改创新,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高职院校思政育人的主渠道。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4]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强化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新任务与新要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势在必行。首先,要切实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避免单调枯燥的理论“灌输”,合理使用案例教学,适时引入生动鲜活、贴近生活的素材与案例,用事实说话,增加亲和力,提高针对性,让高职大学生能够听得懂,并且学得深,悟得透,形成思想共鸣[5]。其次,要积极探索教学手段改革,将信息技术合理引入思政课教学,实施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各展所长,丰富思政课教学手段,使师生及生生互动、学习资源获取、学生学情分析更加便捷,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多元化与立体化。再者,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其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权重,使其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第四,加强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兼顾教师数量与师资质量,为该课程的创新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
(四)深化实践探索,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品质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意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专业课及通识课中去,发挥其育人功能,使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从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课程思政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是新的时代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及课程观。它拓展了高职院校的思政育人场域,使思政育人工作更加全面、立体与多元,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及其教学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深化实践探索,全面提升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品质。首先,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管理督导、质量监控与评价考核,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有序开展,规范前行。同时,立足课程思政实践需求,积极搭建跨学科课程平台,着力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形成引领和示范作用。其次,要积极践行课程思政,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效果。一方面,要秉持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觉悟,全方位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涵和德育元素,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提升课程在思想引导与价值引领方面的广度、深度及力度。另一方面,要将思政教育元素合理融入课程教学,注重思政元素的碎片化、案例化以及生动性和实用性,同时确保其融入的灵活性与合理性。
(五)重视交流合作,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
在“大思政”理念下,从教学视角观照,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一体两翼”,两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统一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必须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协同育人。首先,要打破两者之间的界限,实现互联互通,携手前行,共同发展,将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的隐形教育相结合,避免其各自为政。其次,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合作机制,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促使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对话沟通,就思政教育的内涵和要求、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及思政育人与其他各学科课程的融入加强交流探讨,分享育人经验。思政课教师要有效发挥专业特长及引领作用,其他各学科教师要积极学习借鉴思政课教师的合理建议与指导,促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有效互补,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全方位建设新时代思政育人的课程体系。
结 语
思政育人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体系中首要且核心的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育人工作面临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基于教学视角考量,高职院校必须坚守思政课程主渠道,优化教学质量和效果,必须全面实施课程思政,提升其品质和内涵。在此基础上,促使二者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共同发力,形成思政育人合力,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