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思考
2021-02-01刘童苏宫玉涛
刘童苏 宫玉涛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将其置于党的建设体系中的关键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1]。这为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的新提升和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的逻辑分析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从党的历史经验、理论发展和实践成果得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
(一)历史逻辑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结合不同阶段的需求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组织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与纯洁性是保障党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如果想进一步开展革命,取得全国性的胜利,必须要建立一个具有严密制度性和组织性的党,保持党员的党性纯洁、纪律严明和思想先进。著名的三湾改编,以创立“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而载入党的史册。党的六大提出“组织路线”这一概念。毛泽东为古田会议决议起草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明确指出“纠正的方法,就是要教育党员懂得党的组织的重要性”[2]。在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党的组织建设逐渐系统化、规范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把党的组织建设提升到关系党的发展前途的重大战略问题,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指出:“根据历史转折的新要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3],并积极推动完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围绕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免等相关制度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有效促进了党的组织以及干部的知识化、年轻化。他还对于基层的党组织建设提出进一步规范化的要求,规定了八项基本任务,并强调党员干部要自觉地遵守党规党纪,发扬优良的党风。
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组织建设制度化”的时代性命题,阐明了党的组织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民主集中制、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干部选拔。进入新世纪后,胡锦涛指出“加强党的建设,要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4],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强调党的组织建设应该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并将其放在关键位置。党的力量的支撑就在于组织,党的组织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强化组织建设的实效性。
(二)理论逻辑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内在要求,是任何政党都要面对的基础性问题。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夺取或掌握或参与国家政权的政治组织。良好的组织纪律和建设水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凝聚党内力量、实现政治目标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提出:“工人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他们的人数;但是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5]。因为有组织,一个政党才得以实质性存在;组织的成员团结起来,政党才能发挥合力。一个拥有强大的组织性的政党,可以把内部成员的意志统一起来,成为功能实体,在革命斗争中展现出非凡的战斗力。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提出,各级党组织“必须尽量有组织地、尽量一致地和尽量独立地行动起来”[6]。
列宁认为“党应当是组织的总和”[7]。他在领导俄国的革命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并通过建立广泛的基层党组织、严格把控党员资质等措施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正因为有一个组织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执政党的领导人,列宁从执政的角度重视和强调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例如,他主张对党内动机不纯的党员进行清肃,以保证党组织成员的质量;基层党组织应当发挥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党的组织细胞,密切与群众的联系,保质保量完成党的任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组织建设的探索逐步展开。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党组织若要长期发展并不断壮大,其关键是要形成有力量的、严密的、决策正确的组织。周恩来在1929年的《二月来信》中提出“党的组织力”的概念。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党内的“请示报告制度”正式确立,中央与地方各级党组织的联系更加密切,这也标志党的组织建设开始走向系统化。在《目前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问题》中,毛泽东对于基层的党支部建设、生活和作用进行了阐释,强调了支部作为党的基础的重要地位。
经过长期的思想酝酿、实践检验和理论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框架内围绕着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组织建设的思想体系。他强调:“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1]。组织路线的正确性,关系到党的事业能否顺利进行,并从坚持与加强党的领导、学习党的科学理论知识、培育德才兼备的执政骨干队伍等方面提出全方位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
(三)实践逻辑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建设一个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现实需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确立了不同的奋斗目标,党的自身建设也有了不同的发展要求。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一个具有强大组织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也意味着需要不断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长期来看,党的组织建设有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并随着时代发展继续完善的过程,且是在斗争中不断发展的。当前,就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任务来看,党的组织建设还存在着不少挑战。
其一,从党的组织体系角度看,虽然整个系统已经较为完备,且在不断健全,但从单个组织的功能发挥和规范要求来看,还有不足和短板。对于党的作风锤炼,尤其对少数党员干部组织纪律性不强等问题,其所依存的党组织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监督、制约作用。其二,从党员的数量质量角度看,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些单位发展党员也还存在一定问题。入党把关不严、质量不高,一些人入党动机不端正,入党后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部分有着较长党龄的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宗旨意识弱化、精神“缺钙”的现象,个人的思想觉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亟需改善。其三,从组织制度的执行角度看,目前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在贯彻执行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党的组织建设必须随着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不断改善与创新。唯有这样,我们党的组织优势才能较好发挥,党的先进性才能更加彰显,才能始终成为一个有着强大组织优越性的政党。
二、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的原则导向
加强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符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导向,特别是要坚持系统性、有效性、创新性。
(一)系统性原则
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要科学统筹推进,注重系统化、制度化。一方面,要建立规范化的制度体系,找出组织建设的问题所在,不能零碎片面发力,不能割裂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要抓住重点的同时全面推进。对于系统的各项指标,保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做到综合评定,并注重各类指标的合理设置与相互支撑,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党组织的整体水平。在追求系统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还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一刀切”、形式主义等不良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制定系统性的标准。要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组织建设,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要求进行科学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一定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8]。对于基层的组织建设,要优化程序步骤,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科学制定符合客观现实的具体标准。因为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文化、民风民俗等客观的不同,在不同的行业领域的党组织也有差异,因而需要深入调研,全方位掌握客观真实情况,并做到因时因势与中央步调一致地推进组织建设。
(二)有效性原则
加强组织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党的组织力,以便于更有效地解决实践问题,更有利地实现既定目标。因此,对于组织建设的考量就要着眼于实际效果。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的功能设置引领组织建设。这需要甄别标准化与趋同化,二者之间有本质区别,标准化是为了更好的规范建设,更有合理的程序流程,是以实际成效为目的,而不是只流于形式的统一。另一方面,提高制度执行力。建立一套可执行的制度之后,因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党组织的情况不同,所以需要根据不同党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建设,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真正发挥实效。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党的组织建设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改革深化,新事物层出不穷,对新形势下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品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坚持创新发展是对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把继承优良传统与创新发展相互结合。在全党范围内,树立创新思想,坚持创新理念,鼓励创新探索,对于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优秀创新成果要给予肯定、要给予荣誉,形成良性示范,促进组织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创先争优。在此基础上要注意研究组织建设规律,而后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持久的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总结属于新时代的组织建设经验并灵活运用,因势而为,在工作实践中实现党建理论与机制的一体创新。
三、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的实践要求
(一)以增强政治性为价值导向
政治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组织团体的根本属性,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对于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政治性是至高无上的,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等问题上是绝对不能含糊或模糊的。要全方位、多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政治性方面的教育,对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积极地引导,让他们从理论层面认识到政治性的重要,并在实践层面积极践行。积极的行动来自坚定的信念,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即通过增强政治意识,提升自身的政治站位;通过增强大局意识,树立适应新形势的战略思维;通过增强核心意识,夯实“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通过增强看齐意识,规范在工作与生活中的言论行为。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保证立场坚定,在思想深处形成对“两个维护”的高度认同。要做到“知晓底线、不碰红线”,注重规范和约束自身的行为,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并坚决抵制和纠正一切偏离“两个维护”的错误言论和不良行为。要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做到知行合一。每一名党员干部“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自制力,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8]。
(二)以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为重要目标
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重要组织基础,其建设水平关系到全党的先进性、战斗力。要着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尤其要注重从其组织体系、组织生活、教育管理、基本保障等方面入手。其一,在组织体系标准化方面。根据党章要求和实际工作情况需要来确定基层党组织的架构,做到精简高效。拓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文化空间,在有形覆盖的基础上形成有效覆盖,创新其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党在基层社会治理和政治领导中的功能作用。其二,在组织生活的标准化方面。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文件精神,严格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清楚地明白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对于党建工作的流程熟悉,严格执行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标准化建设组织生活不代表刻板与枯燥,而应理解标准的内涵,坚持规范性与创新性的协调互促。其三,教育管理标准化方面。基层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基层党组织一项常规工作,要立足于精准理论教学与日常互动教育结合,避免形式化、随意化。要注重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互通。其四,在基本保障标准化方面。加强思想保障,培养党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准,逐步形成思想自觉,并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出来,进一步发展为行为自觉。加强政治保障,确保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执行,并在组织建设中发挥好统领作用。加强作风保障,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培训,牢固树立务实奉献和廉政勤政意识。加强物质保障,不断健全组织建设的物质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保障水平。
(三)以锻造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主要任务
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问题和风险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各级党组织必须把提高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水平作为重中之重,特别是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应对当前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然要求”[8]。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要提高调查研究的能力,不仅要学会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提高工作本领,而且要善于利用调查的成果,及时将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要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在听取多方面意见、开展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决断;要提高改革攻坚的能力,要积极融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始终保持改革的勇气和决心,坚持正确的方法和创新思维,在尊重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改革创新;要提高应急处突的能力,增强风险意识,努力成为所在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不断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有效掌控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要提高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积极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服务群众。而在党员干部的能力建设中,政治能力又是第一位的,要千方百计提高政治能力,尤其要培养过硬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年轻干部需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8]
(四)以推进制度化建设为根本保障
持续推进党的组织建设的制度化,需从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和提高执行力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不断完善组织制度体系。新时代加强组织建设,必须注重并推进其制度化,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组织建设的各个环节,扎紧组织建设的制度笼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积极推动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的出台或修订,包括组织方面的法规制度,初步构建了党的组织制度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制度体系,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加快形成符合新时代的实际和需求的组织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只有有效的执行,制度的威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一是要强化组织制度意识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必须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价值认同,引起思想共鸣,产生激励效应,促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各项组织制度,并逐步形成一种行为习惯。二是要加强组织制度的执行和监督。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和监督检查制度,让各项组织制度成为强有力的刚性约束。启动问责机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严重破坏组织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追责,形成遵守组织制度、敬畏组织制度的良好氛围,切实维护好组织制度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