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团改革背景下地方工会改革模式比较研究
——以上海、深圳两地为例

2021-01-31徐景一朱晨朔

山东工会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群团职工群众深圳

徐景一,朱晨朔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015 年,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的印发,拉开了新一轮工会改革的序幕。上海、深圳工会贯彻中央群团改革精神,以强“三性”、去“四化”、激活基层活力为主线,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工会改革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上海市工会改革是中国特色工会道路的“提质增效”[1]72;深圳市工会改革超越了统合主义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凸显地方工会改革的能动性和自主性,重点发挥工会在基层治理、团结劳工方面的作用[2]。虽然两地工会改革是在相同的方针指导下进行的,但形成了不同的改革模式。本文通过对两地工会改革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探讨新时代工会改革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方向。

一、工会改革的制度环境与地方工会存在的问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离群众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会的三次大改革都是围绕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展开的[3]76,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逐渐形成了工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基础。但工会实际工作中却出现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存在不少问题。针对工会工作中存在的脱离职工的现象,2015 年2 月,党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同年7 月,党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11 月,中央深改组通过了全国总工会改革方案和上海、重庆两个群团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政策意见构成了此次工会改革的政策制度背景,即以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主线,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的现象,加大力量做强基层,着力进行制度创新。

(一)工会改革的制度环境

为了解决工会等群团组织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会议和政策形成了此次工会改革的主要政策导向: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的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为主线,加大力度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的现象,增强基层力量,创新组织制度。

2015 年2 月,党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深刻地指出了新形势下群团工作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详细地论述了此次工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具体地阐述了在新形势下群团工作需要坚持和注意的问题,以及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部分,是对群团工作的具体要求。这个文件的出台,基本完成了工会改革的具体部署,是此次工会改革的总指导。2015 年4 月,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强调了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了对工会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的新要求,指出工会要自觉运用改革精神推进工会工作[4]。2015 年7 月,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群团工作的重要性,从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阐明了群团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新形势下群团组织如何开展工作的问题,指出群团组织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努力开创群团工作新局面[5]。此次会议更加明确了工会改革的主线和重点,为各地群团组织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2015 年11 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全国总工会改革方案和上海、重庆两个群团改革试点方案,这三个方案对全国总工会和上海、重庆工会改革做出了详细的安排,对工会的组织制度、工作机制、基础建设、网上平台等方面作了明确部署。方案的出台拉开了此次工会改革的帷幕,为其他地方的工会改革提供了改革样本和借鉴经验,标志着此次工会改革的正式开始。

2015 年进行的工会改革要求各地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以强“三性”、去“四化”为主线,增强改革意识,创新组织体制,团结职工群众,服务国家中心大局,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

(二)当前地方工会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工会历史上,为了解决工会脱离群众的问题,中国工会一共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3]76,这三次改革都在理论上逐渐完善了工会的职能,使之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但实际中大多数工会仍是遵循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机制继续运行,产生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工会独立难,地方工会维权难,工会职工认同度低。

基层工会缺乏独立性。一方面,由于工会组建依赖企业资源,借助企业力量建立的基层工会,容易受制于企业,难以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会活动。组建基层工会,需得上级工会批准,由企业负责对基层工会进行组建,工会的经费由企业从职工的工资中进行扣除下拨。部分工会干部认为自己是企业行政人员,要听从企业指挥,代表企业利益。当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发生冲突时,工会干部可能迫于生存压力而站在企业一边。工会的组建形式决定了工会需要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开展日常工作,相对应,工会需要通过服从企业的方式获取企业的支持,这使基层工会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不得不依附于企业。另一方面,基层工会资源少,力量弱,没有能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基层工会由于各种资源有限,在职工面临困难时难以提供有效帮助。因为这一缺陷,基层工会便会把精力主要放到建设、教育职能上,最重要的参与、维护职能却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中工会行政化的工作方式和机关化的人员管理,导致工会干部忙于应付上级交代的各项流程性任务,忽视了服务职工、维护职工的主业主责。这一问题导致工会越来越淡化维护会员权益的目标,更专注于上级的满意[6]。

地方工会难以突出维权主业。由于工会职能众多,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职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履行,很多地方工会无法准确认清自身定位、明确自身主责、协调职责关系,维权主业难以突出。工会作为党的群团组织之一,不仅是职工群众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正是由于这一独特地位,工会被赋予了众多职能:参与、维护、建设、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相继出现,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太完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件日益增多,劳动者需要工会突出维权的主业主责。但出于对经济发展的考虑,地方工会对企业的侵权行为可能会采取漠视的态度。这种态度体现出工会更注重“参与”的职能,将参与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了工会主业。地方工会作为基层工会的上级、全总的下级,既有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责,也有治理社会的责任,地方工会应该在明确自身主业主责的前提下,协调好“维权”和“维稳”两大职能,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更好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

职工对工会认同度低。部分工会在职工维权问题上的缺位、站错队是导致职工认同度低的主要原因。由于各种原因,在职工维权困难、权益受到侵犯时,部分工会处于缺位的状态,在职工与企业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职工的代表却站在中立的调解者位置,甚至有些工会还会站在企业的一边。这种缺位与“站错队”的现象在逐渐消耗职工对工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工会为职工谋取利益的方式可能会给职工造成“企业协助者”的错误印象。由于基层工会的各项资源依赖于企业,基层工会可能会不自觉地为了保障资源的持续供给而和企业合作,通过提高职工生产积极性的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扩大企业生产总值,进而提高职工工资,维护职工权益。从某一方面讲,这种方式确实提高了职工待遇,但会让职工产生工会是企业“附属机构”的错觉。

二、上海、深圳工会改革的基本内容与主题创新

2015 年,在中央出台的政策文件指导下,各地开始了对工会改革的探索,其中上海、深圳两地的工会改革最为引人瞩目。上海、深圳作为中国各项改革的前沿阵地,代表着中国最新的改革成果,通过对上海、深圳两地的工会改革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工会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以及在社会治理转型大背景下工会的主要职责和工会所发挥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上海、深圳两地工会改革具体措施的梳理,探索新时代工会改革的新特点。

(一)上海工会改革:建设大学校、大舞台、大家庭、大平台,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上海工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职工群众为中心,通过建设学习发展的工会大学校、建功立业的工会大舞台、团结互助的工会大家庭、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会大平台[7],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思想引导、职工立场、联系广泛上的优势,为推动上海新一轮发展做出工会组织应有的贡献。

1.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职工技能素质培训,建设工会大学校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工会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强调要牢牢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开展党组学习、常委会及专题学习会、辅导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学习研讨,提高工会干部的政治意识和使命担当。通过组织职工参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上海工匠馆、上海劳模风采主题展等活动,引导广大职工认识经济社会发生巨大成就背后的制度优势[8],增强职工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利用全国和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工作,选树一批劳模先进典型,掀起广大职工学习劳模、宣传劳模的高潮。

2.创新群体性劳动竞赛和职工科技创新活动,建设工会大舞台

为了组织广大职工群众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上海工会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提升职工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通过加强与市教委、开放大学等的合作,打造职工网络教育培训服务平台,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新建职工学校、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等。鼓励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等建立职工技能培训校企联盟,为职工提升技能素质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广泛深入开展新时代劳动竞赛,激发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发挥好工会大舞台引导职工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重要作用。

3.扩大工会组织覆盖率,突出维护服务职能,建设工会大家庭

上海工会坚持精准服务、普惠要求、公平原则、互济特性,通过加强实事项目、困难帮扶、健康服务、文化服务四大体系建设,满足职工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首先,强化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建会入会方式,加强实地实体型工会组建力度,推进园区、行业、企业工会建设,完善街镇“小三级”组织架构;探索楼宇工会、商圈工会等“小二级”工会建设。其次,通过建立健全实事项目、困难帮扶、健康服务、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源头参与制度机制、工会维权制度机制、服务职工制度机制,健全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4.深化工会改革创新,推动职工参与社会治理,建设工会大平台

上海工会以共建共享为目标,注重工作统筹、整合资源,探索建立与政府职能相衔接的服务职工工作体系。此外,工会还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健全集体协商机制,搭建职工有序参与治理的制度平台,不断建立健全党建引领、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组织动员职工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构建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在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中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二)深圳工会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提高工会服务维权能力

深圳工会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通过探索新时代深圳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的内涵实质[9],依托有效覆盖的基层工会组织网络基地,依靠深入基层的工会积极分子、职业化工会工作者,建立健全基层工会工作的体制机制,借助集工联会、职工服务站、职工之家等“会、站、家”三位一体的工人服务中心,提高工会服务维权能力,做好中国工会改革发展的探路人。

1.通过建立以社区(园区)工联会为枢纽的基层工会组织网络,创新组织形式,破解基层组织薄弱的问题

“试验区改革的突出亮点就是构筑了一个以工联会为核心的坚实的基层工会组织网络,畅通了与职工群众联系的渠道”[10]。深圳市、区、街道三级工会和当地党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在人员、资金、活动场所上向基层下沉资源,做实社区工会联合会。一方面,工联会作为“中心枢纽”,连接着上级工会、社区、企业工会、工会小组、工会积极分子、工联会干部。另一方面,工联会又以大企业工会为骨干支撑,以中小微企业工会小组和工会积极分子为基础性力量,构筑对企业和职工有效覆盖的组织网络。同时,工联会采取“联合制、代表制”的方式产生委员,也就是在社区代表、企业工会主席、工会积极分子、职业化工会工作者中选举工联会委员,并将他们联合到一起。这种既联合基层工会又依靠基层工会的工联会组织方式,大大发挥了基层工会组织力量,有效增强了基层工会组织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工会覆盖率[11]84。

2.打造职业化工会干部队伍,培育工会积极分子队伍

深圳市总工会通过“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职业化运作”的方式,以市场化的方式组建培育了一支有理想、有情怀、有文化、有干劲、有能力的职业化工会干部队伍。这些工会干部进工厂、下产线,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增强工会干部与工人的情感交流,培养干部工人情怀。此外,按照“积极参与者—工会志愿者—工会骨干”路径,发现和系统化培养工会积极分子,使之参与到工会工作中来,成为工会骨干力量。工会积极分子的作用是值得关注的,其作为基层工会组织网络的“延长线”,有利于将职工群众组织起来并团结在工联会周围,在发生集体劳动争议时积极分子利用在职工身边的优势及时将信息报给工联会,由于与涉事职工处在同一岗位、共情能力更强,更利于做职工的思想工作。

3.建立健全基层工会体制机制,建好“职工之家”

“职工之家”是深圳市总工会推出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精准度的服务平台,着力于打造职工维权、关爱帮扶、教育培训、文化活动等项目,直接对接职工个性化需求,较好地解决了服务与需求供需对路的问题。同时深圳工会通过“职工之家”推出“圆梦计划”“聚力计划”等品牌项目,资助职工圆上学梦,提高职工专业技能;开展协商沟通技能培训,提高劳资双方的沟通协调意识和能力。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深圳工会加快网上“职工之家”建设,打造“CC+智慧园区”APP 服务平台。同时,为了服务职工各项活动的有效展开,工会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进行保障。在深圳市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市总工会主席彭海斌指出,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工会建设,做好中国工会改革发展探路人,深圳市工会将全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多方参与的工作体系,职工教育和劳动竞赛工作体系,工会组织建设工作体系,职工权益保障工作体系,“互联网+”职工服务工作体系,工会事业支撑保障工作体系六大工作体系建设,健全工会工作体系,为完善“职工之家”建设、维护好职工群众权益保驾护航。

4.探索职工参与社会治理,构建工会组织治理体系

深圳市龙岗区为了扩展职工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提高职工参与意识,探索出“5 个三”职工参与基层治理新模式,建立了“企业工会—园区工会联合会—社区工会联合会”工会组织治理体系[12]。龙岗区工会通过完善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街道总工会向党工委报告工作制度、社区党委听取工会工作报告制度加强党组织对工会工作的领导,通过推进企业工会、园区工联会、社区工联会建设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基础,通过搭建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园区治理工作、社区治理工作平台提升职工参与热情,通过完善联动机制、劳资纠纷处理机制、困难职工关爱帮扶机制提升职工诉求解决的有效性,通过“线上+线下”职工服务模式、职工社团组织模式、“职工之家”建家模式提升工会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上海、深圳工会改革的模式比较

上海、深圳工会改革模式在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会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对两地改革模式异同点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前中国工会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以及在社会治理转型期工会发挥的独特作用。

(一)上海、深圳工会改革模式的共同点

虽然两地工会改革模式存在差异,但两地都是在群团改革背景下,坚持强“三性”、去“四化”的改革目标,贯彻中央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两地改革的主线是相同的。

1.坚持问题导向,坚决突破瓶颈障碍,做实做好基层工会组织建设

基层工会是工会组织的“神经末梢”[1]73,任何政策执行都要通过基层组织将其传递给职工群众,可以说基层组织是“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关系到工会政策落实的问题。同时,工会工作中出现的脱离群众问题,是工会做好做实密切联系群众中心任务的主要阻碍。因此,上海、深圳工会坚持问题导向,坚决突破工会维权服务工作瓶颈障碍,扎实推进基层工会组织建设。上海、深圳工会通过顶层设计,改革工会组织体系,增强基层工会力量,提高基层工会维护职工、服务职工能力。上海市总工会通过改组整编下放工会资源,整合机关机构,实施“减上补下”,扩大基层工作人员资源[1]75,加强基层工会力量。深圳工会在几个园区设立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在试验区中以社区(园区)工联会为枢纽建立基层工会网络,由工联会开展各种活动、服务职工,加强与企业工会联系,大大加强了基层工会力量[11]83。

2.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始终坚持以职工为中心做好维权服务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顺应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海、深圳工会顺应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通过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服务平台,为广大职工提供精准服务。上海工会建设“职工之家”“工会大家庭”等工会服务平台,借助购买社会服务的途径为职工提供各种维权和服务惠民项目,提高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圳工会通过“职工之家”建设“圆梦计划”“聚力计划”等项目,解决职工生活问题,帮助职工实现继续教育的梦想,提高职工谈判能力,在集体谈判中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3.着眼于提高工会组织现代化治理水平,不断深化工会改革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会改革作为国家总体改革中的一环,也需要接受总目标的统领。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鼓励职工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上海工会通过强化职工民主参与的制度保障,购买社会服务,构建企业与职工命运共同体,融入和服务社会治理大格局。深圳工会探索新时代深圳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社会组织规范管理、园区工会治理建设、企业工会民主参与等方面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做到参与社会治理先行示范。

4.强化工会网络阵地建设,提升网络化群众工作水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由于具有便捷高效、信息传递快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运用。上海、深圳工会紧跟时代潮流,搭建互联网工会服务平台,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和服务的传递,同时收集职工群众的声音,及时进行反馈。不仅如此,上海工会还开拓了体制外职工网上入会的方式,提高了职工入会效率,丰富了职工入会途径,有利于工会对体制外职工的吸纳。深圳工会创建了工人在线网络问政平台,创新了工人与工会沟通的方式方法,使工人可以直接与上级工会领导干部对话,极大地调动了工会职工参与工会事务的积极性,提高了职工群众对工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3]。

(二)上海、深圳工会改革模式的区别差异

上海、深圳工会改革虽然存在着相同的改革背景、指导思想、改革重点,但二者改革的实践逻辑是不同的。上海工会侧重工会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来达到更好服务职工、维护职工权益的目的;深圳工会则偏重采取组织化的方法,直接联系工人、组织工人,将基层工会作为服务提供者[11]85。

1.从历史角度看,深圳与上海在工会改革的深度方面存在区别

深圳作为中国第一批成立的经济特区,在各个领域的改革都是比较前沿的,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深圳人民逐渐形成了敢为人先、敢于冒险、敢于改革的精神。同时,深圳是最早引入外资的地区,经过产业冲击的深圳工人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受到国外产业资本的不公平待遇,开始进行反抗。1986 年深圳率先进行了工会直选形成了蛇口模式,2002 年理光公司再次成功运用工会直选的方式形成了理光经验。由于深圳是在国家进行探索时期对外开放的“窗口”,对西方输入的各种文化没有甄别能力,导致深圳工人面临多种文化冲击,加剧了集体矛盾和集体纠纷的产生。从历史上说,深圳工会有着更丰富的工会改革经验、更大胆的改革精神和更开放的改革思路,另一方面,也有着具有反抗精神的产业工人和多元的文化冲击。相较于深圳,上海开放时间稍晚一些,上海地区的开放政策更体现稳健性,准备工作也更具针对性和具体性,面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措施也更充分和有效。因此,上海工会改革更加稳健,深圳工会改革更加开放。

2.从现实因素看,深圳与上海在工会改革的政策导向与具体方案制定方面存在差异

2015 年进行的工会改革对上海具有明确的政策导向。上海作为此次工会改革的试点地区,国家出台了《上海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对上海工会改革做出了明确规范。为了进一步落实方案中的各项规定,上海市在《上海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的基础上,推出“1+3+x”的群团改革方案,即全市群团改革试点方案、工青妇三家各自的改革实施方案和推进改革的相关配套文件[14]。上海市工会以国家政策为基础,制定工会改革的具体方案,这种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贯彻政策精神,体现国家意志。相较于深圳,上海工会改革的自主性可能更少一些,但更贴近此次工会改革中党的要求。

在这次群团改革中,国家没有对深圳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深圳工会改革的政策导向主要是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相关论述。为了贯彻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广东省总工会与深圳市总工会基于地方的具体情况,决定联合建立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决定建立试验区一是由于这是全国总工会和广东省委高度重视,部署要求的;二是由于深圳劳资纠纷多,而劳资纠纷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源头治理。因此深圳工会改革的具体方案主要是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以试验区为基础进行制定的,这种方案更适合深圳的实际发展情况,具有较强的问题导向。与上海相比,深圳工会改革增加了自主性,但政策匹配度可能相对较低。

3.从资源禀赋角度看,上海与深圳在产业类型、职工构成方面存在差异

上海第三产业非常发达,2019 年上海各产业在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占比中,第三产业高达97.6%,第二产业仅有2.7%[15]6。上海经济类型主要以楼宇经济、服务经济为主,企业类型也不均衡,大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林立。在职工就业类型上,职工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2019 年上海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999.73 万人,占整个就业职工总数的72.64%[15]44。由于上海楼宇经济、服务经济更为突出,职工大多具有较高学历。据统计,2019 年登记就业的青年人近六成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约占59.1%[16]。制造业就业的职工有一些是蓝领,还有外来务工人员。职工队伍大多是由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员组成,这部分人收入水平高,专业技术一流,市场竞争力强,较不容易受到不公平对待,即使遭遇不公正对待,也会采取合法有序的途径维权。另一方面,上海服务经济发达,社会服务类组织团体众多,需要合适的组织加以引导。基于上海以楼宇经济、服务经济为主,职工群众较分散,社会团体较多等特点,上海工会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由服务类社会组织对职工提供高质量的精准服务。

深圳较上海来说,工业比重相对更高。从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来说,2019 年深圳工业所占比重为30.6%[17]30,第二产业就业人数509 万人,占深圳整个就业职工的39.69%[17]60。深圳主要的经济业态以工业园区为主,企业在不同的园区内进行生产,职工也大多集中于园区中。2019 年深圳统计数据显示,制造业的职工人数为417 万人,占就业职工总数的32.55%[17]60,制造业职工占深圳职工总数近三分之一。而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大量流动性的产业工人,这些产业工人与社会其他阶层相比工资较低,工作比较劳累。进入大城市之后受到一些新的思想的冲击,很容易产生不满和矛盾,最后导致集体劳动争议。对于深圳工业园区多、职工聚集性强、集体矛盾多发的特点,深圳工会探索建立园区工联会,通过工联会将聚在一起的职工组织起来,并通过建立劳资纠纷预警、应对、帮扶机制等源头治理方式有效解决集体性纠纷。

四、新时代地方工会改革的启示

通过对上海、深圳两地工会改革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地在强“三性”、去“四化”、激活基层工会活力的方针指导下,有一些相似的做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将相同和差异进行分类总结,可以归纳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会改革的主要逻辑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服务中心围绕大局的主线,围绕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核心,因地制宜探索地方工会改革模式。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确保工会事业和工会工作的正确方向

上海、深圳工会改革是在群团改革大背景下,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宏伟蓝图进行展开的。坚持问题导向、顺应历史矛盾变化、参与社会治理、加强网络阵地建设,这些共同点的深层原因都是牢牢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工会改革的正确方向。切实增强工会的政治性,才能确保工会事业和工会工作的正确方向;努力承担工会的政治责任,才能确保工会工作富有成效。新时代地方工会改革必须坚持以党建带工建,将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作为地方工会改革的主要指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持之以恒深化工会改革。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奋力建功新时代

无论是上海工会建设工会大舞台,还是深圳工会建设劳资纠纷试验区,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团结组织职工群众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团结组织职工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建功立业。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节点上,更需要广大职工群众的勤劳与汗水,共同铸就中华民族新辉煌。因此,地方工会改革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理念,对劳模精神、劳动模范进行有力宣传,同时充分认识劳动竞赛、劳动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及时有效开展活动,提高职工群众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思想境界和技能水平,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三)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形势,坚持以职工群众为服务和工作中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海、深圳工会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职工群众为中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在上个世纪,由于单位制的社会管理模式和生产极度落后的经济状况,只有发挥好工会的建设职能,生产出足够多的物质资料,才能提供给职工有效有质的服务,因此工会更多的是履行建设职能。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地方工会要改革以往单一地以建设职能为主的工作模式,健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在发挥好建设职能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维护职能,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形势,以职工群众为中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满足广大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因地制宜探索工会改革模式,持之以恒深化工会改革

上海、深圳工会改革的区别鲜明地体现了地方工会自主探索工会改革模式应考虑地方特点,因地制宜找准自身工会定位,持之以恒深化工会改革。从历史传统、政策导向、资源禀赋等方面讲,不同地区是有不同特点的,不能一概而论。上海、深圳工会改革取得如此成功,离不开其将指导思想与实际相结合,利用地区优势资源政策,结合困扰地区发展瓶颈以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同时借鉴其他地方工会改革的有益经验,寻找自身结合点。在新时代,要深化地方工会改革,必须在对地方情况了解得较为清楚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地方工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中央政策为导向,围绕密切联系职工群众这个核心,抓住改革时机,利用现存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措施,循序渐进,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会改革模式。

猜你喜欢

群团职工群众深圳
数智群团:从分散的“群”到融合的“团”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国有企业群团工作的思考探讨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七师医院巡回连队为群众送健康
把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会的使命担当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贯彻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 我们有探索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略论中国梦视野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