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的德育价值运用与展望
——以任市陶牌坊为例

2021-01-31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牌坊群落文化遗产

彭 辉

(四川省开江县 教师进修学校,四川 达州 635000)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与沉淀,向世人呈现了不胜枚举的精品力作,为后代遗留了极富价值的文化遗产,并成为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利用,是我们不可懈怠的义务和责任。

一、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与现状分析

文化遗产的划分角度不同,种类繁多。根据其存在形态可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类文化遗产,即有形的和无形的。结合当前物质文化遗产的规模、分布及保护等方面的特点,本文试将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群落性文化遗产往往具有一定的规模,分布较为集中,保护开发良好,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大,多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它们多处于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的故宫古建筑群,西安的兵马俑墓葬群,成都的三星堆文化遗址等均属于此类。以大理喜洲的牌坊群为例,牌坊建筑极为丰富,在路边和街上就有“百岁坊”“进士坊”“题名坊”“给事中坊”等,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处于偏僻之地,分布零散,保护相对滞后,开发利用较差,仅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经济效益较差。如果说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是茂密的树林,那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则是旷野里的小草,后者更应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和文化遗产专家学者关注重视。建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的任市陶牌坊,位于四川省开江县任市镇街道(距县城约35公里),用以表彰刘姜二氏的美好德行,奉旨建造的是其子张锡笏,时为“诰授奉政大夫四品御赏戴花翎候选清军府,并加封为中宪大夫”。牌坊由几十块陶件组合而成,无一处铁活,其构图十分完美,布局疏密有致,图案精雕细刻,栩栩如生,被誉为“蜀中一绝”“牌坊奇葩”。2006年和10公里外的甘棠牌坊一起,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市陶牌坊是典型的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其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荣辱通常受其遗产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等多种因素影响。

由于任市陶牌坊地理位置较偏,且仅此一座,文化遗产规划打造滞后,前来进行研究和旅游的外地人寥若晨星。即便当地政府将其作为一张文化名片,不时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央视“国宝档案”也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但收效并不明显。任市镇人口数不足6万,且有不少人外出务工,也造成了本地人对任市陶牌坊的不重视。课题组就陶牌坊这一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进行了全面调查:在调查对象中,认为任市陶牌坊是国家物质文化遗产的为100%,说明文化部门宣传普及到位;在价值认可上,认为有艺术价值的占70%,认为没多大艺术价值的占21%,认为没有艺术价值的占9%;从教育功能认可上,认为有积极意义的占68%,认为是封建糟粕的占26%,认为与当今时代无关联的占6%;从文化价值的取向上,认为宣扬贞洁观念的占80%,认为宣扬孝顺思想的占15%,其它为5%;在知晓任市陶牌坊及其故事来源上,从长辈邻居口口相传的占26%,从电视、抖音等新媒体看到的占63%,从其它渠道获知的占11%;在陶牌坊文化运用上,有92%的人认为只是地方旅游经济的宣传名片,8%的人在家庭教育和美德教育中会提及陶牌坊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任市陶牌坊的基本现状也在其它非群落物质文化遗产上普遍存在。

二、物质文化遗产内蕴的德育价值

作为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群落性的,还是非群落性的,都蕴含着深邃的内涵和象征寓意,在文化研究、道德引领、旅游开发等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价值。金其桢先生在《论牌坊的源流及社会功能》一文中指出,牌坊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表彰、纪念、宣扬和标榜功能,而是具有旌表褒奖、道德教化、空间分界、情感承载、纪念追思、炫耀标榜、理念体现、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十大功能。[1]就德育价值而言,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对个人、社会、民族和国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一)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德育的“活教材”

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在建造之时,还是演变为文化遗产,都体现出很强的传统教化功能。在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德的功能,并进行教育和行为引领。古代帝王先贤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要进行道德教化,其主要方式为说服、教育和感化,几千年的华夏文化传承和当今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均说明了其积极作用。古代德育培养,一方面是庠序学校,另一方面是后来成为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坊、石雕等,群落性的如敦煌石窟的艺术绘画、大足石刻的雕刻艺术,非群落性的如分布较广的功德碑、牌坊。以牌坊为例,《辞源》中把牌坊称为“封建时代表彰忠孝节义、功德、科第等所立建筑物。”这主要是从道德功能角度出发对牌坊下的定义。任市陶牌坊的文字图案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德育教科书,楹联上的“苦节自能甘,看今朝芝诰荣褒,无负贞魂掴血,孝养承欢,可法可传,共仰皇恩旌楔永。”歌颂的品德正是当时对道德行为的期待要求。而松鹤、荷叶等图案则表达了长寿、幸福、清廉、吉祥的美好愿望,这同样是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才能获取的。牌坊的修建,不单单是崇尚功名、倡导忠孝、彰显节义,更是对当地广大百姓进行教化,发挥着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社会化的作用,它自然成了德育的活教材。

(二)物质文化遗产的个体、社会双重价值引领

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物化本体,也在于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前汉书》曰:“凡教化之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宋代欧阳修也说:“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足以证明道德教化的重要性,究其指向无非是两个方面——针对个体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无疑也是道德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家风族规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明代陈继儒的《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袁可立)盖先朝之宝臣,而亦后来学士大夫出处之榜样也。”正说明了榜样人物影响的广泛性。事实也是如此,立于显眼位置的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在路过观看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受到熏陶教育。对个体的影响更是明显的,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建构与实践,受英雄人物影响是重要的方面。即使是现在,我们都会有自己崇拜和效仿的英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无不对国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事迹在个人的内心萌芽,并促成了这种德行的效仿。任市陶牌坊的建造自然也影响了当地的青少年,不少成为于国于民有重大贡献的人。如帅至馨早年参加同盟会,成为川东同盟会的骨干,在推翻清朝统治和北伐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陈光世考入黄埔军校步兵科,是林彪的同期同学,虽弃戎从文,但也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三)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德育功能的载体为故事

在人类文化的演进中,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具备着基本元素功能,成为文化思想的重要标识,也最易被老百姓接受和传播并成为行动的指南。讲好中国故事是当前整个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工作。[2]物质文化遗产必然有着人物的事迹和动人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成了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且有效途径。杭州岳王庙前跪着五个人(秦桧、王氏等)的塑像蕴含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充满了褒忠贬奸的生动故事和道德追求。任市陶牌坊的故事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致可以提炼出五种优秀品质。就牌坊彰表的人物来看,主人公张九封的妻子刘玉竹、妾姜惠茜矢志守节驱赶色迷心窍的唐老爷是为从一而终、坚贞守节品质;刘姜二氏对公婆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儿子宽严有度的教育是为尊老爱幼、忠孝传家品质;张锡笏救助数十名孤寡老人与弃儿,出资帮助大家抵御瘟疫是为心存善念、造福百姓品质。就牌坊建造的过程来看,牌坊通体陶制作、天下无双是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精神;牌坊由江西匠人及当地工匠修建是相互交流、技术共享的精神。可以说,故事的传播将冰冷的建筑实体上升到源远流长的精神符号,使得德育功能得到了最大极限的发挥,这也是物质文化遗产的隐性价值体现。

三、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德育价值的运用实践

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物质财富、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将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物质形态的实体上升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因富有特色、植根于民、紧接地气的特点而成为乡土文化教育、乡风民俗优化的重要支撑,其德育价值的运用也得以广泛实施。

(一)在全方位整合中强化德育价值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非群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价值运用的冲锋号,渐离视野的非群落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物力、财力、人力的充分保障,文化自信和传统精神的强化使得文化遗产价值研究运用进入全方位整合的新征程。在认识宣传层面,开江县文化、旅游、电视台等部门及地方文化研究会、文联、作协等组织相互沟通、共同商讨,对任市陶牌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研与探索,一改仅仅作为地方旅游名片的宣传格局,更多地从地方文化、传统教育理念进行全方位的打造。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走近开江任市陶牌坊进行节目录制,在各方的建议下,大量篇幅进行了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介绍,让更多国人了解到天下独绝的陶牌坊蕴含的德育价值。文化人谭仕章以任市陶牌坊的传统道德精神为积淀,创作了乡土题材电影《姜二嫂》,主人公的品质德行正是刘姜二氏精神的再现,深受观众的好评。县作协多次组织任市陶牌坊专题采风活动,近20名作家用诗歌、散文等形式对陶牌坊蕴含的传统德育观念进行抒写,多篇作品在公开刊物发表,在主流媒体和公众平台刊发,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充分发挥学校、社区教育作用

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要求,学校和社区是开展这一工作的主要阵地,培养道德品质优良的青少年和社区民众已迫在眉睫。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与这一群体融合较多,容易形成文化和道德认同感,能起到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任市陶牌坊的德育价值运用便是以发掘地方文化、建设和谐社区为契机,充分发挥了学校思政教育和社区道德教育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得以有效内化。甘棠初级中学开展了文化经典进课堂活动,其中重要的一块就是牌坊的孝义价值运用,拍摄的校园影视作品《陈情表》教育意义明显。涂春红、曾苗苗等教师进行了了校本文化教学设计《走近家乡的陶牌坊》,在教学中深受学生的好评,促进了地方文化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任市镇所辖社区的文化工作者编写了“四个罗汉背靠背,四个狮子朝天睡……”等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儿歌,深受老百姓喜欢和传唱。当地社区与县作协推出了《任市陶牌坊故事》系列音频作品,在新媒体传播,影响力较大。一群众观后留言道:“以前只知道家乡有个文化遗产,听了陶牌坊系列故事才明白其中蕴含如此多的为人处世道理。特别是里面的孝道故事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很好的家庭教育资源,对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引领有很大的好处。”

(三)建构有效的德育价值开发运用体系

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局面,国家民族的复兴强大离不开所有国人在思想道德意识行为方面的提升,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推进。非群落性物质文化在形成共同道德理念,良好道德规范,实现和谐社会过程中充当重要载体角色,更需要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德育价值开发运用体系。为了更好地探索实践任市陶牌坊的德育价值,开江县教师进修学校、开江县作协承担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20年度项目《任市陶牌坊的文化价值审视及其运用思考》,旨在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促成开发运用体系的有效建构。课题研究整合了各方资源,使得研究、实践、推广有序开展和实施。专家学者的深入考证与挖掘,各个部门的科学合理宣传,学校社区的教学规划和落实,使得陶牌坊德育运用脱离了碎片化、随意化、偏离化等陈窠,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课题组将研究定位为:通过系统化的研究与实践,从培养精神层次的需要来提高人们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力,使人们不断完善家庭美德修养和社会公德提升,以克服个人主义倾向,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教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贡献力量。

四、非群落性文化遗产德育价值的展望

良好道德行为的习得与传承是一个渐进而长期的过程,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的助推作用也还有待探索与实践,可以确信的是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在德育运用中定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成为人类物质与精神的重要支柱。

(一)现实的困境与大好环境的长期并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势必加速前进,农村乡镇居住人口减少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给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两大影响:一是居住和流动人口的减少,让本就单一的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其认可度和宣传度将会有所淡化和弱化。二是由于人口、地方经济的制约,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难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加之,经济效益为重要指标的惯性思维决定着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衰境遇,政府或相关企业商家更乐意投资于底子厚、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抑或以仿古建筑、陈列展台等新方式存在于城市小区,用以替代对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忆。值得庆幸的是党和国家以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宣传力度、保障力度加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尤其对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引领,创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下的大好环境。[3]只要认真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和道德教育的政策,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专项资金、规划维护和价值运用都会与之倾斜,成为新的旅游和经济增长点,成为道德教育提升的增长极。当然,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的德育价值开发运用也会反作用于当地的旅游经济和开发保护力度,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二)现代社会的思想流变和传统道德的回归

信息时代、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可避免地受到新的洗礼和更新,网络文化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想道德的时代走向。科技越进步、经济越发展,对道德建设的需求也会更明显。早在1988年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会议上,就鲜明地提出了“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足以说明人类必然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客观需求。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历史孕育了极其深厚的文化思想,其中的精华部分博大精深,尤其是思想观念、道德行为、精神追求,体现着穿越古今、锤炼升华的时代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思维和行为方式。[4]非群落性文化遗产蕴含的道德指向将会被更高层面的重视,成为一种精神牵力。比如说,手机、网络的普及运用,人们过度依赖于手机,造成了亲情关系的淡化,人际关系的异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也促使大家最终放下手机,走出网络,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发扬孝道友善的传统美德,这样才能找到真实而富足的自我。由此可见,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此进行青少年优良道德培养,是造就新时代接班人的重要路径。

(三)文化遗产德育价值的有效开发和全面运用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公民道德建设已迈向新的征程,必将凝聚起伟大复兴的强大道德合力。[5]当前,人们对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德育价值的研究还不十分充分和深入,这无疑为文化和德育工作者提供了较大的研究和运用空间。特别是在21世纪,文化自信道路的确定,物质精神共同进步的需求,促使我们不得不加快在物质文化遗产德育价值开放运用的脚步。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完善,能促进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拓展,达到与生活世界交融的境界,从而扩充传统思想和行为美德的多途径弘扬。理性客观地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审视,不断与现代社会实践、个体生活实践、现代道德教育相结合是必然路径,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优势注定了在德育价值开发运用上大有作为。纵观时局,在经济繁荣的时代,各种诱惑层出不穷,抵住不良风气影响,就必须发扬自律、廉洁等传统美德,这在很多非群落性物质文化遗产中都能找到开发和运用点。例如,传染性疾病并未因科技的发展而消亡,反而产生了新的病毒危及人类生存,在挑战传染性疾病征程中,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精神无疑会激励人们奋勇前行。任市陶牌坊故事中的张锡笏在川东一带瘟疫流行时,一边积极救治那些上门求医者,一边迅速编印《医学三字经摘要》等普及画册进行防疫知识宣传,这对当前人们全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仍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牌坊群落文化遗产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小兔的“胡萝卜车”
合成微生物群落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我国西北某陆地油田采出水微生物群落结构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