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华南教育历史融入华南地区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
2021-01-31张敏敏吴永满
张敏敏,吴永满
(韶关学院 旅游与地理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粤北华南教育历史是对抗日战争时期华南许多中、高等院校纷纷内迁至粤北开展异地办学特殊历史的统称,对该段历史加以传承与活化利用既符合贯彻落实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具体要求,也可为新时期粤北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极具“历史感”“使命感”和“价值感”的典型素材。鉴于粤北华南教育历史蕴含的多元价值及其现实教育功能,合理构建该段历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引导机制与内容体系,将对深入推进粤北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一、粤北华南教育历史概述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省惠阳县大亚湾登陆,广州沦陷,粤北韶关成为广东战时省会。来自穗、港、澳等地的三十多所大、中学校先后辗转至粤北山区,在敌人的炮火中办学,广东教育的火种得以延续,反映了广东教育苦难、平凡且伟大的历史,为华南教育的延续和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粤北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大批后来成为国家学部委员或院士的大师们在抗战的烽火中坚守教育、排除万难维系学术研究并开展教学实践,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建设者。作为抗战艰难之际华南中、高等学校战火中坚持办学的历史印记,粤北华南教育历史体现了特殊历史时期教育先行者伟大的爱国情怀和进取精神,是广东教育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多元价值与思政教育功能
(一)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是价值对象在规范和优化人的生命存在方面所具有的“好”的特质,是我们生活中的理想性和超越性的内涵,能产生让人美善、文雅和文明的功效[1]。文化价值具有历时性、共时性和现实性的三维属性[2],其能基于历史借鉴、价值提取、与他文化共存发展和交流互动中形成对社会未来的价值体系建构和目标选择。内迁至粤北的各个高校普遍处于生活条件困苦、缺乏图书与实验仪器的艰难环境,而先师们尽力排除困难、以顽强的毅力投入教学与科研,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均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3],是“教育同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紧密联系”的生动展现,并从客观上形成了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文化价值。
从历时性视角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凝聚了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先师们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奋斗精神和责任担当,体现了特殊时期华南高等教育先行者的集体精神和利益选择诉求。通过梳理该时期华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一方面能为当下华南地区高等教育的相关学科建设和学科史整理提供历史借鉴,另一方面也能从先师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的具体实践中诠释凝练粤北华南高等教育的文化精神。进一步细化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将其拓展到华南高等教育的革命史、教育史、学术史和文化史等多元领域,有助于深度挖掘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各类文化教育主题、记录并展现各学科领域各位先师的学术成果与学术轨迹,为当代青年学生汲取先辈的行为价值营养和发挥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育人功能奠定基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在和平年代拥有极佳的求学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条件,未经历物资稀缺和生活困苦的动荡年代,难以深刻理解华南教育先师在民族存亡之际如何通过“读书救国”来练就个人本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激昂情怀。唤起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国家记忆和集体记忆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能迎合时代的需要,着力挖掘粤北华南教育历史文化价值的教育功能,使高校学生将个人的专业学习与服务祖国建设的目标相统一,在文化求知中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人生定位,并在思想上重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吸收先进的科技与文化知识,为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从共时性视角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呈现了特殊时期粤港澳三地的部分学校内迁至粤北山区互助克难的办学事实,三地的文化既有同源性也因历史的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无论在战时还是当下,始终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共存发展和交流互动。从现实情况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不是孤立的文化资源,它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紧密相联,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主体性体现[4]。广东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前沿阵地,多元价值观念在此产生碰撞并对区域的和谐发展产生影响。科学地活化利用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文化价值能有效增进三地文化教育界的情感联结、推进教育合作的共同记忆、加强多方的有效沟通和彼此认同,可为维护和促进华南地区的和平稳定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彰显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文化价值还能对该地区相关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产生引领作用,有利于激发其发奋图强、努力拼搏、认真求知和积极进取的超越精神,有助于其爱国、爱家和自爱行为的养成。
从现时性视角看,广东省正在推进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使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文化价值成为该地区文旅产业的新兴关注热点。粤北华南教育历史通过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向外发挥辐射力,先师们曾经居住的简陋民宅、烽火中授业的乡野“校园”、潜心创作的艺术作品与学术成果以及培养的优秀人才均被重新提及并成为相关高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的典范;与此同时,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还是新时期华南地区高校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学生可依托沉浸式研学体验与华南教育先师展开跨时空的学术对话,并从其对华南教育先师救国救民的思想感知中内化并建构个人自身的价值体系和目标选择,这将对新时期高校学生产生行为引领和价值引导的现实意义。
(二)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人站在社会主体的立场与高度对人的价值追求,是人们实践创造活动的体现[5],可从史实层面与社会需要存在的价值层面来分析和论证历史人物的社会价值[6]。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社会价值集中体现为华南教育先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课余利用自身所学服务于粤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他们对内坚守自身的理想信念、对外践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激发民众的民族意识和抗战激情报效祖国,通过自身所学为促进粤北山区的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从史实层面看,华南教育先师多是生于华南、长于华南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具有浓郁的爱国精神同时也对华南这片故土拥有深厚的情感,因此即使在抗战危艰之际,他们也不愿离开故土而仅围绕粤北地区反复开展多次迁徙[3]。华南教育先师将自己的职业奉献精神与故乡情结紧密相连,并且基于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大力推进抗日救亡运动。在内迁粤北办学的短短几年里,华南教育先师们通过聚焦粤北山区的国计民生和现实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并切实推进研究成果的生产力转化,从农业、教育、医疗、艺术等多个方面推进了粤北社会的发展。
从社会需要存在的价值层面看,华南教育先师辗转到粤北开展教学不仅延续了传统学科教育,还为推动粤北山区教育和提升当地民众的文化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内迁高校传播了新文化和新观念,为当地青少年(尤其是贫困人家的子弟)提供了就近求学深造的机会,同时还激发了粤北人民渴求高等教育的欲望,转变了粤北地区传统的守旧思想和落后的民风民俗,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人才[7],也为粤北地区创办高等院校打下了思想基础[8]。
(三)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经济价值
只有能被人们实际利用并产生的现实收益的历史文化遗产才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9]。粤北华南教育历史是广东教育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从当下的时间点去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发现多地都承载着推进粤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价值功能。粤北华南教育历史有待在进一步的挖掘和利用中实现其经济价值,并为广东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近年来,广东省和韶关市高度重视挖掘和整理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在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先后完成了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办学旧址、定友图书馆等一批研学基地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10]。与此同时,以“践行华南研学、传承星火精神”为主题,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相关建设成果逐步呈现在研学旅游市场,擦亮华南研学品牌、推动韶关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11]。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是新时期华南地区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也是联结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高校人文情感的纽带。粤港澳大湾区规模庞大的研学旅游客源市场是促进粤北地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以韶关市浈江区大村和乐昌市坪石镇管埠村为重点,相关研学线路的推介和旅游教育项目的实施为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活化利用提供了经济发展动能,也给粤北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增强当地乡村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以文带旅、多措并举”的旅游发展模式为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有效造福当地农民创造了条件,也可为由此开启的粤北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四)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思政教育功能
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展现了特殊时期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并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在还原历史真相、激发爱国主义热情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可将其视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素材。高校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主阵地,随着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当代价值的日益凸显,如何进一步发掘利用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有效推进华南地区相关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各高校思政建设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发挥历史的思政教育功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其人格塑造、道德养成、身心调节、品行塑造和行为激励具有正向作用。大力发挥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思政教育功能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合理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导机制,旨在解决粤北华南教育历史怎样与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产生关联并且如何进行关联的问题;二是建构粤北华南教育历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体系,旨在解决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应围绕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展开,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育人功效,同时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性、指向性和创新性的问题。
三、粤北华南教育历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引导机制
(一)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关联
基于上述讨论,可分别从课程思政教育、情感交流与价值认同、研学项目感知提升和社会实践参与等方面,进行粤北华南教育历史与高校思政工作内容的关联。首先,抗战时期共有8所高等学校从穗港澳迁至粤北办学,在教学内容上覆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以相关学科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为基础,发挥学科知识的思政育人效果,可为推进华南地区高校(以下简称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用素材。其次,鉴于粤北华南教育历史涉及的三地高校的办学历史以及当前该地区青少年多元价值观念碰撞现实,可通过加强三地高校学生的交流和协作,以进一步加深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并提升其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这符合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是高校思政工作应着重关注的内容。再次,随着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投入运营,以研学项目为主导的高校思政教育有了更为稳固的着力点,可通过精心设计研学项目来提升高校学生的历史感知,进而促进其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最后,应积极鼓励高校学生参与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理解,提高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愿,以此反哺其学习和综合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关联
高校是实施思政教育的重要空间和推进文化育人的主战场、教师是施行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关联有赖于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首先,过程关联要通过高校课堂教学尤其是依托对相关课程的设置、改进和讲解,真正发挥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和对自身专业能力与道德水平的认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勇于担当、善于协作、知行合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发其通过努力求学以报效祖国和回馈社会的主体意识;其次,过程关联还需利用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内化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践行和坚守,培养其爱国、求知、实践、创新的优秀品质和艰苦朴素、积极进取的生活作风。因此,在专业知识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在专业课的教学和讲授中合理融入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关键内容,使学生在了解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华南教育历史并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思政课程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选取适当的华南教育历史作为思政教育的素材,提高学生对华南教育历史的思想认识和文化认同;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径,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包括班会、科技文体活动、节日纪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多种形式。教师在课外应积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知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并将华南教育历史渗透在高校各类设施(如广播宣传、板报介绍)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和理解华南教育历史的珍贵价值。
此外,为提升粤北华南教育历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教师也需从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视角出发,全面加深个人对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的认知与理解,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向学生引入华南教育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关键内容,引导学生明白这段独特历史的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只有教师将华南教育历史文化讲解深刻且通俗易懂,才能让学生信服并引导其坚持新时代的个人担当、激发其服务地方、奉献家乡的理想愿望。为此,教师需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相融合,通过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建立以粤北华南教育历史为主线的课程思政体系。
四、粤北华南教育历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容体系
(一)推进多元课程设计并加强历史文化建设
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凝练了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有益依托,因此可将其融入高等学校爱国主义德育课程的体系范畴。组织学生到华南研学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寻迹历史的过程中追寻先师前辈英雄足迹、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家国情怀。可着力加强以华南教育历史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建设,将粤北乡村历史叙事的编写纳入学校新建课程项目,从乡土文化系列课程、教育历史课程、社会经济发展课程等开展课程设计,围绕粤北华南教育历史开展“人物篇、地理篇、文化篇、历史篇”等读物编撰,并且大力实施乡土教育课程,引领学生从“认识脚下的土地、记住美丽乡愁”入手,传承粤北教育历史,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内涵。
(二)加强校园文化培育并完善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属于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方法,校园文化培育已经逐步成为各类学校发展的时代主题[12]。人文关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树立“以生为本”的服务意识,切实解决学生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以求在师生间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在对华南教育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领学生,并以社团为单位开展保护和利用华南教育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华南教育历史文化品牌的大学生课外文创活动和比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引导学生自觉学习、践行华南教育历史的艰苦奋斗、志存高远、追求真知的核心价值观,力争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强化主题班会教育并创新社会实践
粤北华南教育历史鲜明地体现出民族存亡时华南师生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可通过针对性强、感染力大、教育面广的主题班会发挥这段历史的思政教育功能,也可借助社会实践的契机引导学生领悟和践行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精神。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并由学生围绕一定主题主持和组织的班会活动,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进行主题教育和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活动类型。主题班会及主题教育能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地认识自己、认知学习、认知职业、认知社会,有助于其挖掘自身潜能、合理地规划发展目标以迎接挑战。与此同时,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成,也为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活动内容与空间,将高校思政课堂搬到研学基地现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共情体验效应,有利于在追寻历史的过程中自然地将先师们的华南教育历史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如能在学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辅以节日纪念、实地考察、课外阅读与历史讲演等情景化的参与和表达方式,则将更有助于激励和鼓舞学生,并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以物化人”“以史育人”和“以事醒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