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葛洪对罗浮山旅游文化发展的意义1
2021-01-31赵佳丽
陈 梦,赵佳丽
(1.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2.惠州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东 惠州5160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旅游是文化的形和体,文化是旅游的根和魂[2]”。葛洪是罗浮山最重要的文化名人,他自号“抱朴子”,是岭南道教和岭南医药的创始人,号称“道教三祖”和“南药始祖”。葛洪在罗浮山栖居30余年,建庵修道,采药治病,著书立说,进行了大量的道教活动、化学实验以及悬壶济世行为,留下了众多珍贵的宫观建筑、炼丹修道的遗迹和日常生活的纪念场景,使罗浮山成为令人仰慕的中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和岭南最大的中草药交易场所,对罗浮山旅游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加强对葛洪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是提升罗浮山知名度、增加罗浮山旅游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一、葛洪修道传奇成就罗浮仙山的盛名
中国道教起源于先秦时期,在汉末开始兴起、魏晋时期逐渐成熟,隋唐以后达到鼎盛。道教文化延续至今,历经2000余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葛洪是魏晋时期神仙道教最杰出的代表和集大成者,拥有“道教三祖”“岭南道教宗师”“南药始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在罗浮山30余载的修炼活动对中国道教发展意义重大,罗浮山因此成为中国道教圣地。
道教在罗浮山的活动最早开始于秦汉时期。秦代安期生是在罗浮山从事道教活动的第一人。据说他的“金丹之法”在罗浮山修道之人中代代相传。三国时期,葛洪的叔祖父葛玄来罗浮山飞云顶修炼,郑隐(思远)在罗浮山泉源福地中修炼,拜葛玄为师,后来郑隐又收葛洪为徒[3]。葛洪出身江南士族,少年时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之言。晋惠帝太安年间,因参与“平贼”有功,赐关内侯之爵。后来看到官场黑暗,仕途艰险,对功名心灰意冷,沉迷金丹修炼,遍访名山大川。他向叔祖父葛玄之徒郑隐学道,终得郑隐的信任。在50余门徒中,郑隐唯独把金丹之法的经典传授给了葛洪。晋惠帝光武元年(公元306年),他第一次来到岭南,初进罗浮山,建毛庵、采草药。公元327年,葛洪携妻子鲍菇再次来到罗浮山,从此隐居于此,“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4]”。他在罗浮山陆续修建了南庵(都虚观)、北庵(酥醪观)、东庵(九天观)和西庵(黄龙观)。葛洪博学多才,在罗浮山著书立说,完成了《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等重要道学著作,构建一套神仙道教理论体系,为中国道教理论的发展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葛洪道教理论思想指引下,罗浮仙山千百年来的道家香火绵延不断,丹客如云,名人辈出。葛洪之后,慕名前来罗浮山修道之人不计其数。其中,南汉时期曾为惠州刺史、自号黄野人的黄励弃官入罗浮修道炼丹;唐朝有自号罗浮山人、曾被唐武宗和唐宣宗两朝皇帝宣诏入宫讲道的轩辕集;宋朝陈楠和其徒弟白玉蟾相继来罗浮修道,成为道教南宗五祖之二;明朝徐子明道名远播,曾隐居罗浮山明福观(葛洪东庵九天观)修道。清朝在罗浮山修道的杜阳栋被称为“杜祖”,道家全真龙门派的传人曾一贯被广东大史委任为罗浮五观的总住持。
葛洪的修道传奇成就了罗浮仙山的盛名,奠定了罗浮山道教圣地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罗浮山已经成为中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人们无不对葛洪在罗浮山的卓越成就而折服敬佩。葛洪为罗浮山留下的深厚丰富的道教文化资源,是罗浮山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为罗浮山文化旅游开发带来了广阔前景。
二、葛洪医药为罗浮山赢得世界关注
罗浮山自古以来堪称岭南中药圣山和百草药库。葛洪在罗浮山不但炼丹修道,而且潜心钻研医术,创立了多种先进的医学技术,堪称“岭南医药的开山之祖”,被人们尊称为“葛仙翁”。葛洪悬壶济世的动人事迹,使人们加深了对崇尚道教之情和仰慕罗浮仙山之感。葛洪医药为罗浮山赢得世界关注,竭力挖掘葛洪医药文化资源,对罗浮山旅游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一千多年来,葛洪医药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承,为罗浮山医药、岭南医药乃至中国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葛洪医药是罗浮山历代医家传承的瑰宝
习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5]。葛洪与罗浮山情缘深厚,两度到达,栖隐此山,修道炼丹,钻研医术,治病救人,广泛收集中国特别是岭南民间中医药良方,著述颇多,只可惜《玉函方》《金匮药方》等医学巨著已失传。葛洪现存最重要的医药著作是《抱朴子》和《肘后备急方》,均在罗浮山完成。
《抱朴子内篇》对后世的养生学、医学、气功学和体育学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了解决老百姓的治病用药困难,葛洪特意摘录《玉函方》中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和简要灸法汇,编写了《肘后备急方》,成为千百年来罗浮山人随身携带的简易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对历代医家有很深的影响。
据史书记载,1600多年前葛洪在罗浮山朱明洞建南庵“都虚观”,采集罗浮山上生长的近百种中草药材,熬制出功效奇特的“百草药油”,用于医治风寒肿毒、疠瘴之气以及瘟病时疫等岭南常见疾患[6]。葛洪研制百草药油广受传颂,罗浮山民间有“远古神农尝百草,东晋葛洪炼药油”的说法。千百年来,葛洪的“百草药油”配方由罗浮山道士通过口口相授而秘密传承下来。如今,百草油的配方和制作技艺由罗浮山国药继承,陈新泉和廖志钟是百草油第六代传人[7]。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主要是因为她从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获取灵感[8],开创了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罗浮山因而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医药名山。2016年,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罗浮山兴建葛洪博物馆。同年,中国中医药信息协会葛洪研究分会于在罗浮山成立。2017年,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在罗浮山成立。2016年和2018年罗浮山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和第五届中医科学大会。顶级科学家、国医大师齐聚罗浮山分享科研成果。2017年,第三届国际养生大会在罗浮山举行,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葛洪养生法。源远流长的葛洪医药文化成为罗浮山旅游发展的重要品牌。
(二)葛洪医药文化成为罗浮山旅游的新景观
近年来,为进一步弘扬罗浮山葛洪医药文化,罗浮山开发了青蒿园、珍稀植物观光园、百草油文化长廊和罗浮山下长寿村等一系列靓丽独特的葛洪医药文化新景观。
2006年,为纪念葛洪道教医学成就,罗浮山开始在冲虚古观旁种植青蒿,开发出新景观青蒿园,还在葛洪当年登山采药的地方竖立了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纪念碑。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成为加快建设罗浮山青蒿园等葛洪医药文化景点的催热剂。如今,青蒿园、洗药池等中医药文化景点成为游人们来罗浮山旅游的钟爱之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单位组团来此参观学习,认识青蒿等中草药,感受葛洪治病救人、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的崇高精神,赞扬葛洪对后世医药学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葛洪在罗浮山悬壶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中草药品,其中百草油最具代表性。罗浮山国药采用现代高新科技加以改进,把百草油制作成为岭南地区的特色名牌药品。2011年,罗浮山百草油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被纳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为弘扬葛洪医药文化,罗浮山国药在朱明洞景区洗药池上方,打造了一条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的悬壶百草长廊的新景观。
为了进一步宣传罗浮山中草药文化,罗浮山管委会根据葛洪在罗浮山的采药纪事,在葛洪博物馆旁边开发了一片特别的、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中草药珍稀植物观光园。
受葛洪道教养生文化的影响,罗浮山当地居民也特别注重养生,造就了罗浮山下的长寿村。据2018年的数据统计,罗浮山地区年寿最高的老人出生于1903年,百岁以上老人有10人,80-89岁老人有3466人①。罗浮山居民的长寿人数占比远超了中国和联合国颁布的“长寿之乡”的标准。罗浮山下长寿村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景点。
三、历代名人畅游题咏罗浮山缘于仰慕葛洪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葛洪仙去后,神游造访罗浮山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千百年来无数文化名人仰慕葛洪,纷纷慕名前往罗浮山,游览罗浮仙境,感受道教文化熏陶。他们撰写了大量有关葛洪与罗浮山的诗文、楹联、书画、音乐、工艺、建筑、民俗和学术名篇佳作,汇成罗浮山丰富的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使罗浮山成为一座群英荟萃、名胜古迹众多、艺术作品内涵丰高的文化大山。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李群玉和杜甫虽然没到过罗浮山,但都写下了敬仰葛洪、盛赞罗浮的诗篇。李白以诗吟诵:“心受名山游,身随名山远;罗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9],表达对罗浮山的十分向往。杜甫在其诗歌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9]。唐代晚期诗人曹松曾到罗浮山游历过,他有感而发,挥毫写下了《罗浮山下书逸人壁》一诗,其中脍即人口的佳句是“莫言白日催华发,自有丹砂驻少年”[9]。
宋代诗人白玉蟾在罗浮山修道多年,写下了不少称颂葛洪与罗浮山的诗句。他在《青华吟》对罗浮山的美景赞叹不已,诗的开头两句就清楚点出“罗浮山中春昼长,风吹兰花满面香”[10]。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历代文化名人中与罗浮山结缘最深的人,为罗浮山风物写下不少浸透高深道学的诗篇。他在惠州写下的第一首词就是《游罗浮山》,其中写道:“人间有此白玉京,罗浮见日鸡一鸣”“东坡之师抱仆老,真契早已交前生”[11]。由此可见,苏东坡特别喜爱罗浮山,并且尊葛洪为师。罗浮山因苏东坡写的《惠州一绝食荔枝》而更加声名远播。他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11]。
明代尚书湛若水,90岁高龄还坚持在罗浮山朱明洞建精舍讲学。他说:“游者三千余人,于时讲学之盛,海内莫有过于罗浮者。”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对罗浮山情有独钟。他曾多次游历罗浮山,并为罗浮山写下了20余首颂诗,汇聚为《游罗浮二十首》。其中,第五首和第八首对罗浮山的景观和历史进行了全面地介绍和概况,道出了人们游罗浮的普遍心态。此外,清乾隆年间编撰的《四库全书》中的《罗浮山志会编》,差不多有一半内容是咏罗浮山的诗文。康有为做了一首《游罗浮》,前四句盛赞“罗浮云气接蓬莱,紫霞照耀方丈璀。青绿画图似海岛,疑自十洲仙山来”[12]。
在近现代时期,慕名前来罗浮山游历的文化名人也为数众多。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蒋介石等都曾经造访过罗浮山。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也曾亲自来到罗浮山,指导和部署罗浮山的各项建设工作。朱明洞曾经作为人民军队的高级疗养院,新中国七位元帅和500余位将军都曾到罗浮山参观、度假和休息疗养。
历代名人历代名人畅游题咏罗浮山,传承葛洪文化,成为罗浮山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罗浮山旅游文化的厚重底蕴,为罗浮山旅游发展添光增彩。
四、葛洪修炼遗迹成为罗浮山珍贵的名胜古迹
葛洪在罗浮山栖居30余年,进行了大量的道教活动和医学实践,依靠罗浮山使道教事业达到顶峰。“葛洪四庵”经后世道士、丹客的不断扩建,成为罗浮山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宏伟壮观的道家宫观群。葛洪为后世留下的“冲虚观”“长生井”“洗药池”“稚川丹灶”、蝴蝶洞、衣冠冢、遗履轩、双燕亭等众多炼丹修道遗迹和纪念场景,成为独特的道教文化旅游景观。
(一)精美的葛洪宫观建筑遗迹
罗浮山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道教圣地,有“洞天福地”之称,山上道观遍立,建有九观、二十二庵,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道观群。葛洪携子侄栖居罗浮山,建庵修道,采药治病,著书炼丹,开启了传奇的登仙之路,也开创了岭南道教丹鼎派。葛洪为了炼丹传道,在罗浮山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建置了“九天观”“都虚观”“孤青观”和“酥醪观”四庵,还在白鹤峰建“白鹤观”。其中“都虚观”最为著名。葛洪在罗浮山修建的宫观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规模宏大精美,与自然和谐统一,在中国道教建筑中实属罕见。这些精美的葛洪宫观建筑遗迹是罗浮山珍贵的宗教历史文物。
冲虚观原名“都虚观”,位于罗浮山麻姑峰下朱明洞中,始建于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最初是葛洪修建的南庵,距今已有1694年的历史,建筑面积共有4400余平方米。冲虚观是葛洪在罗浮山修炼时的长居之所,因而成为岭南道观的祖庭。东晋义熙初年(405年)都虚庵扩建,增建祭祀葛洪的“葛仙祠”。1945年,东江纵队司令部设在冲虚古观内。如今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黄龙观位于罗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下,最初是葛洪修建的西庵,总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在罗浮山现存寺观中,黄龙观建筑规模最大、最为宏伟。相传南汉国主刘岩曾在金砂洞修建了天华宫,梦见到一条黄龙飞天,于是将“金砂洞”改名为“黄龙洞”。清代康熙年间,张妙升道士到此开创崂山派道场,并取名为黄龙观。“文革”期间,黄龙观殿宇尽数被毁。1993年,香港青松观耗巨资在罗浮山原址重建黄龙观。黄龙观古迹众多、楹联如林,是罗浮山宫观中风景最好的地方。
酥醪观又称神仙古洞,位于罗浮山的罗岭之北,浮山之西,是葛洪创建的北庵。酥醪观的名称来自一段美丽传说。相传秦代安期生来罗浮山修道,曾经在玄丘会觞仙女,共谈玄机之事,品尝玄酒之香,以致酒醉后的呼吸变成了“酥醪”,“酥醪观”之名由此而来。唐朝韩愈、宋朝苏东坡曾慕名而到此拜饮酿泉。民国时期,蔡廷楷、蒋介石和陈济堂都曾在酥醪观停留过夜,他们睡过的古道床至今仍保存完好。
(二)神奇的葛洪炼丹制药遗迹
葛洪之所以来罗浮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罗浮山盛产丹砂,可以炼丹制药。他和妻子鲍菇在罗浮山朱明洞附近修建了洗药池和炼丹炉,用冲墟观内“长生井”的井水炼出了修道之人梦寐以求的“金液”和“金丹”。这些神奇的葛洪炼丹制药遗迹,吸引了无数游客来此参观。
中国当代著名诗文学家、教育家和佛学家南怀瑾先生对葛洪盛为称赞。他说:“抱朴子葛洪修炼丹道于广东,此皆道家荦荦大端的事实。葛洪著作等身,留给后世丹经著述,及修炼丹道的规范”[13]。如今,葛洪所建的炼丹炉、洗药池和长生井都被保留下来,成为罗浮山朱明洞景区的重要景点。
洗药池是葛洪当年和夫人鲍姑采药归来的清洗之地。他们夫妇乐于在罗浮山采药制药,把从山上采回来的草药,都放在冲墟观后面的水池里清洗,“洗药池”由此而得名。洗药池是一个宽3-4米的椭圆形水池,据说葛洪当年经常把上山采药使用的白藤手杖放在洗衣池旁。葛洪飞天成仙后,白藤手杖幻化成白杖斑迹宛若游龙,印在洗药池畔青色石壁上,时隐时现,洗药池朝夕相伴至今。
“稚川丹灶”是葛洪当年在罗浮山采药炼丹的炉灶,“用二十四条青石按道家阴阳八卦图形砌成,顶高3.6米,基座由花岗石砌成八角形[14]”,四角的石柱上雕刻着云龙浮雕,四面以琪花瑶草和珍禽瑞兽装饰,按“五行学说分别填上青、黄、赤、白、黑五色,鼎盖为荷叶形,顶端有一个形状酷似太上老君的葫芦药瓢的三足鼎[14]”。此外,丹灶还设计有可转动的机关把柄,工艺水平之高超,堪称当时的世界之最。传说葛洪在罗浮山炼成了九转金丹,服食后飞升成仙。他的徒弟黄野人服食一粒葛洪遗丹,也成了地仙。美丽的神话传说为“稚川丹灶”增添了神奇色彩,以致成为历代游人来罗浮山必看之处和历代文人墨客来罗浮山吟诗作赋的好题材。有人曾专做《丹灶》诗一首:“灵迹曾传葛稚川,至今丹灶尚依然。谁云碧海三神岛,别是朱明一洞天。龙出玉京成往事,鹤归华表是何年。尘埃多叹空回首,到得仙山自有缘”[15]最为有名。
“长生井”位于罗浮山冲墟观的东钵堂内。“长生井”的井水四季不枯,水质甘甜清美,民间传说长饮此井水有益于健康,因此而得名。葛洪炼丹,据说最初是取用山中的泉水,百炼不成。一天晚上,葛洪梦到一位神仙说罗浮山有一个生长金茎花的地方,“此处有仙液,可使丹成。”第二天,葛洪果然找到了那个长有金茎花的地方。于是,他立刻带人在那里掘井一丈余深,泉水果然涌出来了。葛洪汲此井水炼丹,一炼即成。他吃了自炼的九转金丹,成仙升天而去。罗浮山道士由于长期饮用“长生井”之水,大多数都能高寿。《罗浮山志》对百岁道士的记载不乏其人。孙中山和宋庆龄等来罗浮山游历时,对“长生井”称赞不已,曾用井水泡罗浮山甜茶喝。如今“长生井”的井水经专业鉴定为“含锌的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确实对健康有益。
五、打造葛洪品牌是罗浮山文化旅游的发展途径
深入挖掘葛洪文化,将葛洪文化转化为实际价值,是促进罗浮山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发葛洪文化旅游资源,应将有关葛洪的民间传说、文献记载以及历史遗迹、著作遗存等结合起来,力求活化利用,以多种形式呈现葛洪文化的多彩价值和内在魅力,打造独特的葛洪文化旅游品牌。
(一)对葛洪文化进行准确定位
葛洪祖籍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江南士族出身,一生云游四海,往来于徐、豫、荆、襄、江、广诸州之间,国内许多地方留下足迹。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葛洪向朝廷自行请求出任盛产丹砂的勾漏(今广西北流县)令,途经广州时受刺史邓岳挽留,前往罗浮山隐居修道,采药治病,著书讲学,卒于东晋兴宁元年(363年),享年81岁。罗浮山是葛洪一生中蛰居时间最长、历史遗迹最多、成绩最为突出的居所。因此,罗浮山葛洪文化最具特色和内涵,最富有文化旅游价值。对葛洪名人文化进行准确定位,是开发葛洪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前提。
(二)提高游客对葛洪文化的认知
开发葛洪文化旅游资源,必须大力宣扬葛洪文化,让更多的人走近葛洪、了解葛洪,提升游客对葛洪名人文化的认知。出版葛洪传记,加大宣传力度很有必要。现在市场上关于葛洪和葛洪医学的专著并不少,但这些专著多是概括性地阐述葛洪的一生及其道教理论。罗浮山管委会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葛洪,整理出版葛洪在罗浮山的生活经历、历史事件以及有关葛洪的民间传说,拍摄成葛洪纪录片、电影或者电视剧,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媒体进行强化宣传,加深葛洪在游客头脑中的印象,提高游客对葛洪文化的认知。
(三)提炼葛洪文化形象与符号
鲜明的葛洪主题形象与名人符号是罗浮山的文化形象之魂。作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葛洪具有宗教、化学和医药等多重形象与符号。在宗教文化层面,葛洪是神仙道教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化学文化层面,葛洪是中国早期化学实验的代表人物;在医药文化层面,葛洪是岭南医药的开山之祖。罗浮山旅游可以抓住葛洪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凝练最具代表性的葛洪形象,强化“以文显景,以景传文”,将葛洪文化元素广泛应用于特色纪念品、景观雕塑、特色餐饮、主题公园、保健医药、康体娱乐等产品。葛洪崇尚中医药、强调养生是罗浮山进行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代表性元素,可以集文化教育、自然风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以及节庆文化等,开发综合型旅游产品,让游客通过亲身经历去获得美好的文化体验。
总之,“罗浮山之有葛洪,正如庐山之有慧远,开启了一段辉煌的文化历程”“葛洪与罗浮山的因缘际合,是中国道教思想史上重中之重的篇章,也是中国医学史、中国化学科技史大书特书的段落”[16],更是罗浮山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对罗浮山文化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此数据统计来源:个人图书馆,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427/00/30345922_6491943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