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转向视阈下高校空间布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创设路径1

2021-01-31温晓年余维法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价值空间

温晓年,余维法

(1.广东医科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2.广东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东莞523808)

“一直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青睐善于表现时间的文字文本,而忽视、遮蔽空间化思维[1]17”。20世纪中后期以来,空间这个以往被忽视的范畴和领域在社会演进中重新浮出水面,成为诸多学科、诸多学者的关注对象,对空间问题的聚焦从而催生了一种新的理论转向——“空间转向”[2]。以空间思维和空间逻辑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论框架已经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的潮流和热门方向,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注重从宏观和理论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变革背景、理论基础、出场逻辑、生成机制和价值表征,很少学者从实践角度和微观层面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实践应用。在实践层面研究的重点,也多把焦点落在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关照较少。高校校园空间既是育人的场所,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物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表征价值。以空间转向的视角开展高校空间布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理论与实践,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合力式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空间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它不仅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环境,使人类可以在不同的社会空间中进行生产和交往活动,空间还呈现了复杂的人类社会关系,集聚着各种不同社会价值理念、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3]33。空间已成为当代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隐性话语场所,蕴含了许多隐而不显的价值观念,承担着意识形态教化与认同的功能[3]33。“所谓空间转向是指彻底撬动时间之维的权威地位,打捞被时间遮蔽的空间,对在场空间维度给予观照[1]18”。探索“空间转向”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不同空间中的运行机理,阐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不同空间相互嵌入、相互作用的互动机制,以空间逻辑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的理论与解释框架[4]27。

高校空间的价值超出了其本身单一的物理场所功能,它还具有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比文本和语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灌输更具冲击性和视觉性。高校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网络空间、精神空间、实践空间等。高校空间布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将高校各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标识、符号、记忆、人物、事件等,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空间的有机结合。伴随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高校空间就具有了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功能、宣传功能、凝聚功能以及感化教育功能。这些功能能够将正确和科学的人生坐标根植入师生的心灵世界,达到价值输送的目的。

二、高校空间布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逻辑向度

(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理论的实践逻辑

现代化进程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个体所处的空间带来急剧的变化,无数个体正经历着生存空间由农村走向城市、社交形态由现实社会走向虚拟社会、个人身份由农民走向市民的“空间转向”,个人所处的空间变化也是整个国家、社会、组织面临的微型缩影,国家、社会、个体都在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这种存在着激烈矛盾与冲突的转型变化。空间的急剧变化必然给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思维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也在不断解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触角深入到这些长期被湮没和遮蔽的碎片化空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阳光照射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空间。因此,把“空间转向”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空间范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新的学术方向和理论框架,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时代[4]32。目前学术界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空间范式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论与实践起点。高校空间既是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物理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的精神家园。高校空间布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实质就是打造富含工具性、价值性属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以直观感性的方式呈现具象化的价值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显性的强制性灌输拓展到隐形的和风细雨式的渗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由理论形态步入到实践形态。

(二)建立党对高校空间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现实逻辑

高校空间不仅是物理空间,同时也具有意识形态价值意蕴。因此,建立和巩固党在高校空间意识形领导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有之义。意识形态作为信仰和价值观念的体系,规范和制约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向,扮演着加强政治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社会角色。传统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由抽象化、逻辑化的理论体系组成,而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推动意识形态认知方式由理论体系向视觉景观式转变,空间成为各种意识形态渗透和显现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日常生活空间乃至校园其它空间都存在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如校园里带有明显西方式的节日文化、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即隐含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激烈交锋中,各教育主体虽能发现和警惕西方软文化的传播和输入,但西方式的硬文化却常常被忽视。西方国家的科技产品、建筑雕塑等等硬实体所裹挟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更隐匿的渗透性和强大的冲击力,严重消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因此,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必须以空间思维、空间逻辑筑牢意识形态的钢铁长城,通过对高校空间布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优化和构建,发挥校园建筑景观、雕塑、教师走廊、图书馆、广场、公共食堂等的隐形的育人功能,把高校空间打造成为政治宣传的第一场所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政治制度的空间形塑与表征,从视觉外观上宣示高校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办学方向。

(三)拓展高校空间布局教育性的价值逻辑

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向教育界提出的政治要求。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空间场域,教学空间、精神空间、实践空间、网络空间、社会空间等诸多要素空间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多重复杂的空间关系,要求高校空间布局更具教育性和价值性。而高校空间布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高校空间布局功能的单一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在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进行理论灌输,对高校空间的运用主要局限于教学空间,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很少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空间,忽视高校空间中其他空间形态的运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受众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以空间思维去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运行空间,走出狭小的课堂教学,深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提高课堂教学的供给质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二是高校空间布局设计的教育性价值相对欠缺。一所高校空间布局设计合理,会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中成为这所大学独有的特色文化和象征符号,将对大学生起到特有的教育和教化作用。如果设计不合理、缺乏高校特色和政治特色、千篇一律,对学生来说只是一栋冰冷的建筑,没有教化作用。特别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各个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也在轰轰烈烈开展,高校新校区建设一方面要注重物理空间功能和观赏性景观价值的设计,另一方面要注重教育性价值的输送设计,要加强高校空间布局的育人功能,使高校空间成为滋养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家园[5]。

三、高校空间布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功能

高校空间是生产和演绎各种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高校空间结构的创造与重建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手段。实现高校空间布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要对高校空间中各种物理要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和价值导向嵌入高校空间各种组成元素中,使校园的各种空间形态成为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通过把高校空间布局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使校园空间充满浓厚的主流意识形态环境氛围,形成主流意识形态强烈的规训效应场。在这样的效应场中,矫正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而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规训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情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社会建构功能,蕴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它以共同意识、共同精神凝聚国民,起着精神纽带作用[6]”。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灌输,更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空间、网络空间及其它物理空间中,在教室走廊、公共食堂、生活广场及新媒体等空间中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大学生在高校空间中长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价值传播和信息洗礼,自然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入感,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情,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认同。

(三)精准思政价值的导向功能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视空间维度,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忽视不同教育对象的个性和差异性,这种教育方式往往实效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大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深入到大学生常常被遮蔽的日常生活以及个体精神世界,采取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精准思政转变,而不是说大话、上大课,讲大道理。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空间是多种空间形态的复合体,可以在高校空间内建构如纪念空间、仪式空间、实践空间、技术空间等空间形态,通过对不同空间形态巧妙的构建和运用,满足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样性需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精准育人。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例,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历史图片展、主题征文比赛、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建构记忆性空间,唤醒大学生对新中国70年历史发展的集体记忆;也可以通过开展升旗仪式、缅怀仪式、献花仪式等爱国主义仪式构建仪式空间,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构建的技术网络空间,高校不仅能精确掌握学生的健康信息和活动轨迹,实现疫情精准防控;还可以发送防疫真实信息、抗疫正能量信息,消除大学生的焦虑、恐慌情绪,为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凝聚力量。高校空间布局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是回应大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的。教育主体不仅可以通过对高校物理空间的改造和优化,也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空间形态,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以此发挥高校空间布局强大的精准思政价值导向功能。

四、高校空间布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创设路径

(一)物理空间的教育功能设计

高校物理空间是指学校的整体建筑、区域位置设施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通道走廊和生活休闲活动场所和各类附着物等。如果说语言表达和信息传递是软文化建设,那高校空间布局就是校园的硬文化建设,同样具有文化对人的滋养功能,它通过一些固定的器物形状、雕刻和造型艺术,将隽刻在里面的思想文化引进学生的思想世界,潜移默化的滋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物理空间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物质保障,使用价值是高校物理空间的基础属性。然而多种意识形态、价值思潮和空间形态存在于高校空间之中,高校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因此高校物理空间不应仅有使用价值属性,应赋含更多思想政治价值属性,它应具有教育价值属性,应具有政治教化功能,应是“会说话”的风景。一要发挥校园建筑景观、文物和校史校训校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2020年4月22日,国家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发挥校园建筑景观、文物和校史校训校歌的文化价值。加强高校原创文化精品创作与推广。”校园建筑、校园文化和校史校训是一所大学历史和精神的体现,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其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所高校不断发展壮大、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更是一个国家发展历史的经典缩影。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园建筑、文化、校史校训资源及其所包含的育人价值,并把这些资源和价值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增强大学生对高校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二是要加大对教室、走廊、饭堂、广场等公共物理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包装。如在一些公共空间悬挂政治标语、在宣传栏宣传党中央的各项会议精神,在教室走廊打造红色英雄人物走廊,在公开食堂播放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等等。通过对高校公共物理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包装,使高校一个个物理空间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大学生也必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三是高校应创设具有学校特色和政治教化功能的校园文化景观。各高校可以按照学校特色和办学方向规划设计具有办学特色,弘扬时代主旋律和校园文化的文化景观。以医学院校为例,可以选一批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为医学事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校友或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在教室走廊设置画像、在公共广场设立人物雕塑等,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学校办学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特色,同时发挥这些校园文化景观对大学生无声的价值导向功能和思想启迪功能。

(二)纪念性空间的打造

“纪念性空间是有思考、情感、精神和社会功能的场所,是一个回忆往事的地方,一个缅怀前辈的地方,一个沉思和集会的地方[7]”。纪念性空间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从古代的宗庙到现在的纪念馆等,逐渐成为社会群体或者个体记忆的情感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纪念性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记忆之场,具有记忆唤醒和增强“记忆认同”的功能。高校应打造纪念性空间,一是积极创新教育载体,提高“四史”教育的实效性。如利用校史纪念馆等场所举办反映“四史”成就的历史图片展,利用高校大型会议场所播放红色电影和纪录片,利用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传媒平台宣传“四史”历史变迁内容和发展成就等。二是定期设置政治纪念仪式。如举办升旗仪式、重温入党誓词等政治纪念仪式等。通过定期设置政治纪念仪式,打造高校纪念性空间,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自豪感、优越感,提升大学生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日常空间的价值输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和教育空间的价值输送,满足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发展需求。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内容生产要契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内容生产应真正贴近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这种内容生产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思想困惑,能够挖掘大学生自身发展潜力,能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真正适应现代大学生的思维认知逻辑,要把学术性、政治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效转换成大众化、生活化话语,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有温度、更接地气。二是构建“大思政”格局。要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激发大学生学习欲望,解决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增强精准思政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课堂、深入宿舍、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掌握大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实现精准思政价值导向功能。四是创设“红色文化”校园空间。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演讲、讲座、征文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浓厚校园红色文化氛围,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五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使教育对象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升华。高校要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空间,如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涵养和升华思想境界,更加坚定思想政治话语内容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四)网络空间的价值引领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网民占比较大、网络社交最为活跃的群体,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平台。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空间的主流价值引领能力。网络空间充斥着虚假、负面、诈骗、色情等不良信息,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潮和价值观也弥漫在网络空间中,这些不良信息、错误思潮和价值观严重毒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政治信仰、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造成巨大冲击,打击政府公信力,消解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网络空间的主流价值引领能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消除网络空间中负面信息和错误价值导向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伤害。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空间的叙事能力。叙事能力的提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空间中的叙事内容具备真理性和教育性价值,能够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指引,叙事内容能够在各类实践中得到精确阐释。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持续的学习能力,在工作中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仰,确保叙事内容与国家意志和国家主流叙事一致。

五、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转向”打破了时间维度所主导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轨迹,使思想政治教育重新关注个体的、感性的、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世界。空间逻辑是建立立体化、多维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支点,也是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高校空间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日常生活和教育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理论实践化的极好突破口和实验田。本文提出把高校空间打造成富含中国特色和高校特色的教育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公共空间,目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理论实践化的一个应用假设,其实施方案、操作技巧、运行机制以及效果如何,文中没有过多探讨和提及,有待深入研究和观察。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价值空间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空间布局图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