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述史在地方院校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21-01-31赵燕玲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历史学院校历史

赵燕玲

(韶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地方院校历史学本科专业,大多是在原来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来,为培养地方中学教师和社会其他方面的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当代历史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现象就是口述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西方国家和地区不仅在大学开设口述史专业,而且还建立专门的从事口述史的机构。早在1950年代,我国大陆学术界采用社会调查和口述史方法收集整理了大量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21世纪初年,部分高校历史系将口述史引入课堂,并走向田野,中山大学历史系还发起了“全国大学生口述史大赛”。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濒于边缘的困境,是摆在地方院校历史学专业面前的一个急迫任务。将“口述史”应用于地方院校历史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历史教学及课程设置,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地方院校历史专业实践教学特色,对提升专业竞争力有所裨益。

一、地方院校历史教学的主要困境

“传道、授业、解惑”是人们对于教师工作的定义,也是教师的自我角色定位。在这种自我角色认知下,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导致师生课堂教学观念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学中,但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课堂教学的核心依然是“讲述”。在这种“讲述”模式中,教师不停地向学生“倾倒”知识,而且经常觉得教给学生的知识不够,有教师抱怨:“课时太少,内容多,讲不完”。学生的学习兴趣却逐渐淡漠。如果教师讲授的内容缺乏新颖,那么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长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这种主动性难以得到激发,师生之间互动少,多流于表面的一问一答。

历史学本身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克·布洛赫曾说:“历史自有其独特的美感,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他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1]但由于教材内容“结构化”,使原本丰富的历史素材被分割成多个模块而显得枯燥,传统课堂教学又加剧了这种枯燥感,使历史教学陷入困境。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之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2]地方院校师生都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支持者”。学生也要转变自我认知,要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中心,在学习方式上,要增强自主性,转向“过程性学习”“个性化学习”“问题化学习”和“合作性学习”[3],以充分展现教与学的魅力。

历史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许多古代史学家就已经认识到实践对于史学的意义。目前,许多高校的历史学专业建设,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许多教师也呼吁历史学专业的学生要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但如何“走出去”?讨论得却比较少,走出的程度也较浅。一些办学悠久的重点院校,如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作为历史教学研究及实践的代表之一,多年来坚持在本科教学中开展田野调查,形成了鲜明的实践教学特色。黄国信教授在《走向田野:历史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尝试》一文中,对中山大学田野教学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中山大学历史系专门开设“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该课程在短暂的两周理论教学之后,即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调查期间,学生每天上午考察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名胜(古迹遗址、古建筑等),访谈当地居民,下午分组阅读田野读本的材料,将所获取的信息与课程读本的历史材料结合起来,晚上开会讨论,分组报告白天的收获和小组讨论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发言进行指导。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相比之下,地方院校的历史学专业,虽然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也开设诸如专业考察等实践课程,但囿于经费和师资的限制,加之又是师范专业(更为重视教育实践),专业实践大多是在短时间内参观一些历史遗址或博物馆,然后撰写心得或报告,虽有收获,但未能真正发挥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二、口述史在地方院校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口述史是历史学“走向田野”的重要方式,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口述史研究在我国蓬勃发展,先后出版了《新中国口述史(1949-1978)》《当代中国口述史》《改革开放口述史》《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等系列专著或丛书,口述史教学在许多高校开展起来,并发起组织全国性的大学生口述史大赛,至2019年已举办“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口述史”大赛。尽管学界对口述史概念的界定不一,但一般认为,“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5]1深入田间地头,走到历史亲历者的身边,面对鲜活的生命,使历史研究不再局限于浩瀚的文献资料中,使历史教学摆脱沉闷的传统课堂,走向广阔的社会,凸现口述史的独特魅力。

开展口述史研究与教学,需要资金、师资作支撑,目前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口述史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在一些办学历史悠久、教学研究实力强的综合性院校,地方院校还比较薄弱。在地方院校开展口述史历史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一)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现代教育强调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自发学习、主动学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其学习主动性难以被激发出来。口述史与传统的从文献史料中寻找历史结论的研究方法不同,它需要被访者和访谈者双方的参与。一个完整的访谈过程,需要经历三个过程:第一是访谈之前的问卷设计。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人做采访,必须事先安排好。第二,是访谈现场。这是最关键的过程。口述史的作业者要能够通过在现场与受访者面对面的交流,来捕捉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社会含义;第三;是对访谈成果的整理和发表[5]10。这三个过程,都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否则无法完成访谈。另一方面,在访谈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共同面对访谈者,共同解决访谈面临的种种问题,师生之间情感交流远非传统课堂所能比的。

(二)使实践教学走向深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口述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它的重点是在“做”上。在“做”口述史之前,学生先要确定口述主题、采访对象,与采访对象进行事先沟通,还要准备采访大纲;采访大纲的确定,实际上是对学生历史资料收集与理解能力的检验。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访谈现场有效地和访谈对象进行沟通,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口述访谈与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的实践方式不同,前者需要学生认真听讲、仔细观察,后者则需要学生和受访者面对面的交流。“被访者与访谈者一样,也是活生生的、时时刻刻都会发生变化和流动的人,也有他的主动性,并能够以此作用、影响访谈者。”[5]9能否得到受访者的信任与好感,能否使受访者沿着访谈大纲的思路讲述,能否使访谈深入下去,这些不仅考验着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更考验学生的社会交往等综合能力。如果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强,就会出现冷场、访谈无法深入的尴尬场面。为避免出现这种局面,教师在做集体口述史活动分组时,要尽可能地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综合能力有所了解,合理分组,尽可能地把控访谈场面,以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

(三)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凸现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

地方院校的办学宗旨之一是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地方院校所在地往往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地方史的研究,在过往史学研究中,又往往被学界所忽视。地方院校历史教学开展口述史实践,有利于将历史教学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既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又体现出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办学宗旨。

以韶关学院为例:韶关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资源涵盖了从史前时代到民国时期,涵盖了舜帝韶乐文化、古道交通文化、民族民系民俗文化、禅宗文化、名人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山区生态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特别是民族民俗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为口述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储备。我们曾组织了“始兴客家围屋口述史”教学实践,参加了韶关市浈江区的自然村落人文历史普查活动,学生对浈江区45个行政村370个自然村进行了访谈调查,了解各村地理沿革与人文历史发展概况,并将访谈内容整理上呈有关部门,受到了肯定,学生从中受益匪浅。此外,还可让学生对家乡的历史人物、风俗民情等进行访谈,将口述史与本地文化资源发掘工作结合起来。

三、地方院校开展口述史教学中的主要路径

当前,地方院校开展口述史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经费不足,访谈环境受限等。针对这些问题,地方院校应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寻求解决方案,使口述史教学的应用价值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一)努力改善师资力量,重视团队规模建设

地方院校多由原来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与重点院校的历史系相比较,尽管近年来许多地方院校大力引进人才,但总体师资还是相对薄弱。一方面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口述史教学实践需要口述史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且要形成团队。理想的是在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开设口述史课程,形成口述史教学理论,组织学生开展口述史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野”,接触社会,“抢救历史记忆”,锻炼综合素质。但囿于师资的局限,目前许多地方院校即使开展了一些口述史实践活动,也难以开设口述史课程,学生的口述史实践缺乏更为深入的理论指导。因此,地方院校应努力改善师资力量,重视口述史教学团队的组建和规模建设,使口述史教学得以切实有效的开展。

(二)加强地方合作,加大经费投入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野”,本身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如果口述史活动的规模大、时间长,经费问题就会比较凸显,这是制约地方院校口述史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口述史的三个环节中,访谈现场是最关键,首要条件是要有合适的受访者。寻找合适的受访者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支撑口述史最明显的假设,是“个人回忆被视为重建过去的最有效手段,它提供了被实际经历的人类生活的可信证据”。[5]10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历史事件的经历者或已离世,或年事已高,或生活在民间不为人知,即使找到合适的受访者,他们有可能因种种原因而不愿接受口述采访。这些问题仅靠师生自己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学校、学院层面乃至地方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合作。地方院校应充分发挥院校办学的地方性特点,主动寻求与地方宣传部门、文化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一方面可以缓解口述史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即使受访者接受采访,口述访谈也因种种原因,需要后期分析处理、整理有关文献相互佐证。这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也是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考验。

口述史研究将历史研究的关注对象从社会精英转向普通的人民大众而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它与传统史学单向研究方法是迥异的。尽管在地方院校开展口述史教学实践会遇到诸多问题,但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史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意义重大,应纳入地方院校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猜你喜欢

历史学院校历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竜林”文化与民族社会历史学(下篇)
军事历史和军事历史学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