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学分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2021-01-31曾保根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学分制师资

赵 丽,曾保根

(韶关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可以分为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两种比较成熟的类型。国内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具有很强的学年制烙印,学制缺乏弹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很小,严重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与学年学分制相比,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教师、课程、上课地点、上课时间,自由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业规划,没有留级的规定,没有明确的修业年限限制,学生修满最低毕业学分就可以毕业[1]。显然,完全学分制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2]。2014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颁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将学分制改革提到了全省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学术界有关高校学分制管理的探索也进一步拓展,既有针对我国高校学分制变迁[3]和发展[4-5]的研究,也有关于学分制实施的利弊[6]、改革的困境与对策[7]的分析,以及对地方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探究[8]等。大批研究成果的涌现,标志着我国高校学分制改革掀起了新的高潮。顺应学分制改革的大趋势,广东某学院于2017年启动学分制改革。时至今日,该学院的学分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处于推进迟缓的困境,有待从实践层面寻找根源并思考解决方案。

一、学分制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改革,实际上就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体制由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转变。完全学分制,从本质上讲,是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学分为管理单位,弹性计划,弹性管理[9],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主体地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现阶段,实行完全学分制,涉及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及资源、师资力量、教务管理系统等多方位的联动建设与改革,任何一个环节拖了后腿,学分制管理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该学院的学分制改革启动至今已三年有余,整体上看进程还是较为缓慢的。为了搞清楚其中的影响因素,笔者以学生为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学分制的认知、学生选课态度与动机、课程设置与课程资源、硬件支持系统等。通过数据描述和相关统计分析,问卷Cronbach’s α值为0.763,KMO检验值大于0.7,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在50%以上,信效度良好。本次调查主要面向文科专业的2~4年级的在校学生,共计发放了2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为印证调查数据,笔者还进行了随机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认知不足、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学分制管理硬件支撑不足等现实问题。

(一)学生对学分制的认知不足

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是重要的当事一方,他们对学分制的认知决定着学分制改革的成效。然而,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缺乏对学分制的认知,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分不清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的区别,认为二者的不同之处就是完全学分制实行了重修制度。在被问及是否了解完全学分制时,九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所了解”,但其中19.5%的学生表示自己不清楚学分制和学年制的区别。由于认知不足,导致学生在考虑选课问题时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67%的被调查者表示,如果课程资源充足,那么自己选课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其次是“课程通过的难易程度”,只有32.8%的被调查者将“所学专业的知识需要”放在了重要位置。在这种情形下,完全学分制的价值和作用很难体现出来,甚至会偏离学分制改革的初衷。

(二)课程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生的选课需要

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以结合需要自由选择课程,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的课程资源仍然比较匮乏,难以完全满足完全学分制下学生的选课需要。在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现有的课程资源数量少且类型单一,无法满足弹性学制下的选课需要,所有的被调查者均表示“实行完全学分制,学校应当提供更多的课程资源”;也有82.7%的被调查者希望能够尽快实现跨专业自由选课,以此扩大自己选课的范围,满足学习兴趣以及学分修读的需要。除了课程数量外,学生还对现有的课程结构提出了质疑,98.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必修课比例过高,学校应当改善课程结构,提高选修课的比例。97.9%的大四学生认为实践类课程对于个人能力发展很重要,学校应当增加实践类的课程比例,以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

(三)学分制管理的硬件支撑存在瓶颈

落实选课制和弹性学制是当前学分制改革的关键。在选课制和弹性学制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没有专业、年级、班级的限制,这首先就给教务管理系统带来了挑战,学籍管理、成绩管理变得更为复杂,选课和排课也面临更多需要协调的冲突,教师资源分布、课室(实验室、机房)分配、课程时间安排、主修与辅修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统筹考虑。而这一切,依靠现有的教务管理系统恐怕很难处理得当。目前,学生尚未真正进入跨专业、跨年级、跨班级自由选课阶段,仅仅是通识选修课程就已经让他们感受到了硬件系统的瓶颈。9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遇到过选课系统崩溃的情况,学校的选课系统应当予以改进。显然,学分制下学生在同一时间段集中选课将是常态,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很难支撑学生集中选课的需要,构建现代化的教务管理系统势在必行[10]。除了课程教学必备的条件和设施外,学校的各项教学配套服务也面临完全学分制管理的挑战,如60.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自习室、图书阅览室需要扩充和优化。

二、制约学分制改革的成因

上述种种问题,意味着该学院的学分制改革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实行完全学分制还需要经历一个比较艰难的历程。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缺乏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软硬件资源供给不足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学生反映的学分制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言,关键的掣肘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指导缺位

学生对完全学分制缺乏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教师的科学指导,以至于学生面对选课问题时感觉很茫然,不知道应该如何入手。97.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依照愿望的强度区分,70.3%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指导的愿望属于“比较强烈”和“最为强烈”的级别,他们认为自己十分需要教师给予学业及就业方面的指导。调查还发现,学生对学分制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不甚明了,在回答选课考虑的因素时往往偏重于某一方面,有考虑兴趣爱好的,也有考虑职业发展需要的,还有考虑知识结构和课程难易程度的,很少能够综合考虑各项需求,在回答“课程资源充足情况下你会按照哪个次序进行选课”时,63.9%的被调查者没有对各项因素进行排序,而是选择了1~2个答案,其中以兴趣爱好为主。然而,通过访谈得知,学生事实上更倾向于选择较为简单、容易通过的课程进行修读。这样进行选修的结果将会使以选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的要求流于形式。

(二)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学校推进学分制改革,课程资源短缺,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不足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而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处在瓶颈期,师资的数量和质量未能达到学分制管理的预期要求。从现实情况来看,完全学分制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应有充足的师资开出足量的课程;其次是同一门课程应有多人开设,以便给学生选择的空间。但是,学校眼下尚缺乏雄厚的师资基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选课需求,典型的表现主要有:第一,教师总量不足,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较少,很多时候一门课只有一位教师,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学生普遍反映,选课时“经常选不到自己想选的课程”,也“选不到自己想选的老师”。第二,教师队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一部分人成为讲课的机器,无暇更新知识,专业面狭窄,与前沿知识脱节,不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另一部分人则专注于“发展自己”,科研兴趣高于教学兴趣,也无暇为学生开设新课。第三,现有师资以“单师型”教师为主,普遍缺乏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无法满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需求[11]。近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现有的“师资数量和水平不能满足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因为他们目前的选课需求经常不能如愿以偿。

(三)教学管理系统建设滞后

在完全学分制下,为保障学分制教学有序、高效运行,既需要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如选课制、导师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等,也需要与之配套的现代化教学管理系统,以应对弹性学制、跨专业选课、跨年级选课带来的更加复杂的课程管理、学籍管理和成绩管理。尤其是在课程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生选课多半靠“抢”,因此产生的多选、少选、错选、没选到的情况会比较多,与之相应的退选、改选、补选工作量将大为增加,更加需要一个强大的教学管理系统[1]。然而,从调查得来的信息看,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建设滞后,已经成为有效实施选课制的主要瓶颈之一。据学生反映,现行的教学管理系统在选课高峰期经常出现网络缓慢、系统拥堵、同步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致使选课的体验很差,选课效率不高。可以想像,全面推行学分制管理以后,全校两三万名学生集中上网选课,现行选课系统的瓶颈制约会更加明显,如服务器超载、系统瘫痪等,甚至可能出现学生无法完成选课的情况。

三、深化学分制改革的对策

完全学分制的特点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使学生拥有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进程的权利。这种模式既可以避免一些课程、知识的重复性学习,有利于学习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其综合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的提升。为了充分发挥完全学分制的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深化学分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选课制是完全学分制的精髓所在。落实完全学分制,首先就要求学校有足够多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也就是要让学生有选择性。而要让学生有选择性,师资力量就必须充足,要有足够多的教师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程[12]。但是,现阶段学校的选修课程资源却十分稀缺,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较少,其中的主要症结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为了更好地解决选修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当其冲的任务应是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充实完全学分制下紧缺的一线教师岗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和激励力度,促进教师拓展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使广大一线教师具备应对完全学分制教学需要的能力,并且能够积极转变观念,主动变换角色,成为完全学分制管理中的良性竞争者和服务者,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建设之中,为学生开设更多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与此同时,还要着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建设一支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二)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积累是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供学生自由选择,那么学分制管理也就形同虚设。一直以来,由于师资、硬件设施的限制,学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缺乏弹性,必修课比例偏高,选修课比例偏低,使得学生疲于应付繁重的必修课程而无暇选修课程[13],更遑论自由选课了。据学生反映,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之后,他们已经“没有时间再去选择其他课程”。与缺乏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联,供学生自由选修的课程资源十分有限,无法满足完全学分制下弹性学制的需要。因此,实行完全学分制,必须重视选修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从而使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可能。当然,课程资源积累并非传统的课堂教学一种形式。在师资力量以及课室等硬件设施相对短缺的情况下,课程资源的积累更应该灵活多样,如开设更多的在线课程,丰富学生的选择机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合理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推行导师制管理

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12]。在完全学分制下,没有了年级、班级的限制,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凸显,同班不同级、同级不同班将会成为常态。此时,传统的班主任已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学业导师的指导,那么学生的选课及学业规划就会处于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学习也很可能没有计划性,这与学分制管理的初衷是相悖的。为此,推行导师制是实现完全学分制管理的必然选择。尽管师资力量不足,师生比例失调会影响指导效果,但以此为理由延缓导师制的推行未必明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考虑“导师+导师助手”的模式,邀请一些不急于提前毕业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导师助手,协助导师开展工作。从调查结果来看,这种方式有很高的可行性,因为超过90%的被调查者都选择按部就班在校修读四年,以便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更加从容,学到的知识更加牢固。推行导师制管理,宗旨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毕业要求及学分构成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选课计划,更好地安排学习任务,完成学业规划。为了避免导师制流于形式,建立学业导师管理制度也是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题中之意。首先,要明确导师的职责,促使导师更好地发挥学业指导作用;其次,要建立导师评价系统,由学生对导师的指导情况作出客观评价;第三,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将学业导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选课结果及学习效果挂钩,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学校处于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转变的阶段,这使得学校的办学条件面临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选课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要求学校必须开设足够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而课程增多以后,教室、实验室、机房以及其他一些软硬件设施的需求同样增多,自习室、图书阅览室的需求也会增多。此外,教务管理系统、校园网络也都面临更高的建设标准,要有能够支撑学分制管理需要的现代化管理系统和校园网络环境。因此,必须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学分制管理必备的设施与条件;同时要继续加大对教学管理系统的投入,增强教务管理系统的可操作性,给学生以人性化的选课体验,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构建一个优质快捷的网络环境,真正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提高学分制管理效率,使完全学分制真正落实到位。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学分制师资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