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向卓越教师的课堂情感教学实施策略与效果评价
2021-01-31何安明惠秋平
何安明,惠秋平
(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我国卓越教师培养与研究工作自2010年起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运用CiteSpace文献知识图谱方法分析2009-2018年我国卓越教师研究相关文献不难发现,研究主题集中在卓越教师、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师范生等方面[1],缺乏对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有效探索,迄今尚无旨向卓越教师的课堂情感教学的专题研究。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核心职责是教书育人,主战场是课堂,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能力,不仅关系其自身是否能够快速成长为卓越教师,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素质目标、尤其是情感素质目标——新课改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视域,从新课改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出发,课堂教学既是认知过程,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又是情绪情感过程,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对认知等行为活动具有动力、调节、疏导、强化、协调等多重功能。然而,反观目前的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情感因素,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等种种不良后果。因此,研究情感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卓越教师培养的现实需求,是新课改的必然选择,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也是优化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情感素质的有效途径[2]。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情感入手,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运用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使认知和情感相得益彰,创造轻松愉快的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唤起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主动、和谐发展的教学[3]。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卓越教师培养视域下,要实现新课改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改变现行教育教学中的种种弊端,特别是重知(认知)轻情(情绪情感)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的局面[4],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需要突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多样性、科学性、新异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重发挥情感的功能,以情促知,以情优教,实施情感教学策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实现课程目标[5]。
一、课堂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立足导入、讲授、提问等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地实施情感教学策略。
(一)导入环节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导入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开课伊始,教师要巧妙导入,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认知与情感的融合意味着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构和情感状态,精心设计和选择,找准切入点,激发兴趣,唤醒动机,点燃热情,从而提高导入环节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新课、探索新知奠定良好的情绪情感基础[2]。
在课堂操作层面,导入语言要中心突出,简洁明了;导入内容要主题鲜明,丰富多样;导入时间要长短适中,不宜过长或过短,最好在一开始就把目的和主题讲清楚;导入方法要灵活机动,可承前启后,可温故知新,可开宗明义,可曲径通幽,可声情并茂,可娓娓道来;导入形式要节节有异、课课翻新,针对不同内容,直奔要点、制造悬念等多种形式灵活运用,努力做到每节课的导入均有不同[6]。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情感转化、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强化内容关注的导入效果,为整个班级营造积极的情绪基调,使快乐、愤怒、悲伤、喜悦在师生之间同时传递;点燃智慧的火花,启动记忆,活跃思维。唯有如此,才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情感状态有机匹配,优化教学效果。
(二)讲授环节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讲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更是情感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境可促知,境能育情,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在课堂讲授环节,教学情境的恰当创设至关重要。运用情境教学既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枯燥无味,又可以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既可以减少学生的课堂烦恼和厌学情绪,又可以轻松愉悦他们的心情。譬如,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方法,在生活化情境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学习内容,直接、轻松地理解和运用,引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可以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让学生更熟悉教学内容,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过程符合奥苏贝尔所提倡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的同时又有效降低了难度,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更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7]。
角色扮演也是情境创设的一种有效方法。有趣的角色扮演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能产生显著的角色效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清晰理解、深入体会教材中角色的语言、动作和感受,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艺术化的多媒体呈现也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方法。多媒体所呈现的图片、画面、音乐、戏剧、舞蹈等,给学生一种新奇和生动的视听冲击,可以是画面或音乐作为内容展开的背景,可以是画面和音乐同时出现,也可以是音乐、画面和表演等结合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情境教学中,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都必须情境与师生表达高度一致。这样,既能引导、指导学生的认知活动,又能通过教师情境化的语言强化教学情境,实现向学生的情感传达,通过学生的感官调动其情绪情感,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情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课堂上进行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获得与师生情感交流有机统一的过程。课堂上进行情感交流,是指教师合理运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情感沟通、情感交流,发挥情感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效的课堂情感交流,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情感交流技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绪情感的多向互动。
(1)无论是任务型教学,还是情境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合作与参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有助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相互学习,有助于提升成就感,增强集体荣誉感。传统的教室布局容易造成教师“领袖”“权威”地位,造成学生的压力和自卑感,不利于师生间的民主沟通和平等交流。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学时可以将教室布置为圆形、半圆形、扇形等,灵活采用合作小组、结对子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这既有助于减轻学生面对教师时的心理压力,也有助于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生坐在一起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学习借鉴,有助于学生明确自我与他人的角色、职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团队精神,真正促进课堂学习。
(2)教与学是双向的。师生之间要建立共同反映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和谐民主关系,互帮互助,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通过设置教学场景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场景的设置可以从近到远,从浅到深,课本就是剧本,课堂就是舞台,教师就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师生均可以充分参与其中,深度交流合作,增强课堂凝聚力,形成友好协作的氛围,体验交流的乐趣。
(3)运用情感化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使用的专业语言,根据给定的教材,针对特定的对象,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8]。课堂情感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情感语言,富有激情,能够以情动情、以情感人[9]。教师的情感贵在真实,贵在善于根据内容变化随时调节控制,形成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情感曲线。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语气语调的正确使用是情感教学的一个方面,语言学研究发现,话语所传递的所有信息都依赖于面部表情和姿势、声音(即语气)和文字[7],这表明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声调的变化也要富有情感色彩。
(4)注重非言语交际。交际性和实践性是情感教学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要少说多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时间。非言语交际是加强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增进思想沟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补充手段。教师温柔的表情、欣赏的眼神、赞许的动作、亲切的语气……都有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师生间沟通交流的顺利实现。有时,非言语交际在调节课堂气氛方面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佳效果。如眼神交流能使学生的交际和尊重需求被满足,自尊心自信心将被提升;此外,通过眼神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还可以从学生的眼神中获取反馈信息——是否理解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等,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活动的反应做出及时的调整。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善于运用各种手势和动作,掌握手势、动作的准确含义,并恰当地使用。恰当的手势和动作,能密切师生关系,激励鼓舞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动机和期望。
总之,在课堂情感教学中,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学生要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充分实现师生间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的双向互动,形成教学合力。
(三)提问环节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它贯穿于有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2]。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10]贝拉克认为,中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另外还有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11]。提问引发思考,提问带来发言,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现有的知情准备情况,还可以激发他们新的知情反应。
第一,教师所提问题要具体明确,气氛要融洽和谐。问题应当是学生关心且亟需解决的,应当是中心突出、主题鲜明的;同时,鼓励学生质疑、期待学生发问,教师及时给予回应。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第二,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与学生的知情结构相匹配。教师提问不仅应该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储备,而且要针对学生的知情发展需要,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范围之内,在教师帮助下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有机衔接,以挖掘学生潜力,承前启后为目的。第三,所提问题的时机应与学生的知情转变相协调。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知变化和情绪情感转变,巧妙设计问题,引起学生思想的碰撞,激发学生的情感。第四,进行及时精准的反馈。科学恰当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与教师反馈的完美结合。教师的反馈不应该只是一个模糊的好或坏,而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精准反馈;不应该是否定性的负面反馈,而应该是建设性的正面反馈;还应该是判断性反馈、诊断性反馈与发展性反馈的综合运用,是结果性反馈与过程性反馈的有机统一[12]。与此同时,教师的反馈一定要及时,这样才能以疑激趣,以问动情,保证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问题探究与解决的愿望和动机。
二、课堂情感教学的效果评价
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评价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和保障,在课堂情感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实际教学效果的评价。
以往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偏重于总结性评价,注重考试结果,注重标准答案,致使学生缺乏发挥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学习过程本身的评价,忽略了形成性评价。新课改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情感教学中要重视评价过程,形成符合情感教学需求的、多元化、动态化的效果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全面化
全面化的教学效果评价是认知评价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的结合。传统效果评价强调知识而忽略情感,当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他们更加注重学生认知方面的信息反馈,容易忽视学生的情绪情感,从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求,缺乏情感交流的评价。评价一种教学方法是否符合知情整合的标准,可以以学生的身心变化为目标,以行为指标为直接观察依据。具体到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班级,教师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认知状态
认知状态具有积极掌握知识的心理倾向。学生希望他们的学习是开拓性和挑战性的,总是以一种渴望的态度对待学习中的难题。不仅积极吸收知识,而且积极探索其原理和规律,信息处理活动大多采用注意范围广泛的交替网络策略,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寻找线索和意义特征,发现新旧知识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进行更加简化的重组和转化;更多学习内容的归纳和整理,更灵活地运用定理和公式。
2.情绪情感状态
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体现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感兴趣,对学习内容有明显的期望和倾向,赋予学习以满意和快乐的性质;可以从积极的方面体会学习的主观意义,把学习看作一个促进自己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更加突出当前学习与未来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完成既定的教学活动后,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
3.交流状态
有尊重、平等、和谐、融洽、民主的教学合作气氛。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积极恰当的信息互动和情感交流,学生可以积极回应和参与问题、讨论和实验等教学合作活动,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4.学习达成状态
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收获和提高,达到一定的满意度;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运用知识解释和解决教学任务中涉及的问题;具备进一步发展的能力,能够在独立的活动中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方法学习知识和观念中包含的归纳和表达;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原则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对以后的学习有信心并产生新的兴趣。从长远角度来看,基于新课改的综合性三维目标,课堂情感教学的效果评价可以从能否构建学生的主体意义,能否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协调信息处理,能否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能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等方面来把握[13]。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既要继续重视总结性评价,合理开展总结性评价,恰当运用评价结果,更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组织统一考试是总结性评价的常用做法。考试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及时反馈的作用,通过考试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阶段性学习效果[14],预测未来的学习发展情况,但要避免出现根据考试成绩从上到下排列、在全班张贴、公布等可能伤害学生自尊心和情绪的行为。教师一旦这样做,所造成的后果是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大部分学生只能体验失败的滋味,太多的消极情感体验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更糟糕的是,一些学生可能会选择自暴自弃。教师要在做好成绩不理想学生信息保密工作的同时,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学会正视现实、横向人际比较与纵向自我比较相结合、合理归因、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不甘人后、力争上游的信心和动力。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因素。通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目的是了解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学习状况,尚未掌握或完成的情况,以便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弥补已有教学的缺憾与不足[15]。形成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在评价上角色身份的转变,从客体变为主体,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使学生准确把握学习进程,增强学习获得感和成就感。要把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全过程,营造开放、民主、宽松的氛围。评价方法可以采取测验与非测验、个体与团体相结合;评价形式可以灵活采用学习活动评比、单元考查、学习档案、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评价结果记录可以采用等级评价、描述性评价和分级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