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文化人”的价值与运用

2021-01-31琼,唐

韶关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校园文化育人

周 琼,唐 勇

(1.韶关学院 外国语学院;2.韶关学院 党委宣传部,广东 韶关 512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然而,文化的作用并不会自动显现,必须通过“化”来进行,即通过教化人、感化人这一过程才能实现。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更加要发挥好文化育人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以文化人”理念是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文化人”的价值意蕴

“以文化人”从词源上可以追溯到《周易·贲》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这里重点凸显“人文化成”的育人作用,意思是以伦理道德来教化天下。唐代李观《与膳部陈员外书》也提出“以文化人,四方翕然”[4]之论,这里彰显文化力量可以使得国泰民安。我们现在提出的“以文化人”主要指的是用优秀的文化来影响人、塑造人。这既是对传统文化中“人文化成”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及时代特征的理论创新。

“以文化人”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二者在价值取向、思想特性、教育目标等方面高度契合,准确理解二者的逻辑关系,切实将二者有机结合,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以文化人”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以文化人”理念中所涵盖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充裕的教育资源,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以文化人”是文化本身所赋予的职能,基础在“文”,关键在“化”,落脚在“人”。大学生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任务,通过思想教育的“以文化人”工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强化社会责任感,激发文化的创造能力,实现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

(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前网络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面对形式多样的文化冲击,缺乏了文化自觉意识,缺失了辨别真伪的能力,出现了文化选择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活动复杂化等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觉的前提条件就是要通过文化的魅力感染人、涵养人,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的效果,进而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观。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要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为导向,通过专业培养和通识教育相结合,通过大学校园文化、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让大学生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的熏陶,进而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侵扰和渗透。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勇于担当文化强国使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化育人是实现文化强国的基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文化人”的主要职责和使命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核心就是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进而让他们在推进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勇于担当历史重任。因此,不管是第一课堂还是第二课堂,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领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革命文化的深刻意蕴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创新,进而达到对我国先进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发达国家在文化发展中的优势以及我们存在的短板,比如文化创新不够、文化话语权主导地位还不够等,让他们自觉树立勇担文化强国使命的理想和信念。

(三)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勇立潮头的新时代奋进者和开拓者。文化创造力的高低关乎国家民族在未来发展中的成败。一个没有文化创造力的民族不可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力的主力军在于青年一代,在于大学生群体。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传承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因此,在“三全育人”体系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力必须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其中,并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党团活动以及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文化创新意识,培养文化创新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文化人”的困境

文化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凝聚着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彰显大学生特征品格和精神风貌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以文化人”,不断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内在支撑力和驱动力。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以文化人”面临着一些困境及挑战。

(一)对“以文化人”的工作重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要有整体的规划和完整的工作体系。”[5]当前高校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在整体规划中,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文化育人的比重却偏低,说明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内容单一。高校文化育人大多局限于依托传统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而对如何发挥音、体、美、文、史、艺、外等专业教育作用,全面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等方面做得不够。二是形式呆板。大多局限于校园文化活动,对“引进来”和“走出去”做得不够。三是保障不到位。大多高校,文化育人缺乏专项经费,难以满足新时代文化育人的经费保障,严重影响“以文化人”工作的深入和持续开展。

(二)对“以文化人”的内涵挖掘不深。目前高校开展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大赛比较多,但是对文化内核的挖掘不够深入。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比较缺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做得还不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待进一步深入。二是有待提升文化育人内涵,紧扣高校的发展定位。“以文化人”的思想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导向不明确,例如以学校的历史故事、身边优秀的人物事迹、办学成绩、学校精神等为主题的文化创作偏少,需要进一步凝练文化特色,加强文化内涵积淀,强化爱校荣校观念和敬业奉献精神。

(三)对“以文化人”的氛围营造不浓。目前高校的基建项目比较多,但是楼建起来了,与之相配套的文化环境还远没有跟上,文化阵地建设不充分,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现象。一是发挥优良教风、学风的引领作用不够。目前各高校对教风、学风精神的凝练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特色,容易形成“大而空”的口号,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二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建筑物,如文化长廊、文化雕塑、文化驿站、文化墙、校史馆、博物馆等比较匮乏,即使有也更新较慢。三是能展示学校办学成绩、优秀人物、活动成效的固定的文化宣传阵地比较少。

(四)“以文化人”的载体和平台不多。目前高校文化载体一般局限于讲座论坛、文体活动、文明教育月等,难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一是文化“组合拳”不够。高校的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创新文化、学术文化、活动文化等,如何将它们有机融合,达到化人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有关探索做得还不够。二是育人平台重点不明确,尤其在发挥网络文化、活动文化、社会实践文化育人方面的作用还需加强。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线上”的主阵地,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线下”的主抓手,任何时候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文化人”的实现路径及策略

立足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愈加严峻,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文化话语的侵袭、校园文化氛围参差不齐、校园文化载体单一等诸多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文化育人的地位愈发凸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发挥和运用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领、文化话语的价值引导、文化氛围的滋养浸润,以及文化载体的激励鼓舞等作用,不断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完成知行合一,实现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

(一)发挥和运用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领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6]“以文化人”的“文”主要由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生力。一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大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比例,纳入必修课的范畴,与学分考核挂钩,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元素。二要注重革命文化的教育。要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尤其要将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奋斗牺牲的感人事迹作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要不断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化教育的有效模式,比如,让革命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组织大学生到“红色文化景点”、革命遗址、革命老区等参观见习,比如井冈山、瑞金、遵义、延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等都是生动的历史教材。三要注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中的思想精髓,起着凝心聚力、思想引领的关键作用,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要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的关键作用,其他课程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同时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和第二课堂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达到全程育人的效果。

(二)发挥和运用文化话语的价值引导作用。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社会上呈现出来的某些道德危机、价值危机、信仰危机对大学生存在一定影响。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掌握当前大学生在想什么、关注什么,才能决定思想政治工作做什么、怎么做,从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力。一要牢牢把握宣传文化舆论的话语权。要通过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加强校园意识形态建设,强化责任担当,压实政治责任,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的作用,构建“课程思政”协同体系,加强宣传氛围的营造,牢牢占据校园宣传阵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狠抓网络意识形态,有效化解舆情事件,防止碎片化网络信息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学校网络的安全稳定。二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等新媒体文化元素。新媒体逐渐成为最为重要的传播方式,构成了新的话语体系,正一步步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要改革创新,优化官方新媒体制作理念、表现形态和呈现模式,融入短视频、音频等新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导,形成大学校园“互联网+思政”的新话语。三要创造性地借鉴与融合优秀的外来文化。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辩证地、创造性地借鉴与融合外来文化,既要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又要时刻警惕外来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袭,不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发挥和运用文化氛围的滋养浸润作用。和睦、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染作用。一要传承“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文化人”的根本就是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地位。要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深入一线,主动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怎样做才能让他们满意。要突出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导向,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操守影响他们,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高尚情操和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二要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不断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重点抓好教风,引导广大教师按照“四有”教师的要求,严谨治学、甘于奉献,真正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要抓好学风建设,在制度设计上对学风建设进行规范,在具体操作中凸显严管厚爱的原则,大兴读书之风,积极倡导师生“爱读书、读好书”,营造知书达理、好学求进的氛围,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推进学风建设。三要打造校园文化环境。要强化精神文化引领,大力弘扬“在校爱校、在校思校、在校忧校、在校为校”的思想观念。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浓厚文化氛围,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强化音、体、美、文、史、艺等科目的教育熏陶,开展系列“爱校荣校”主题文化活动。要塑造文化品牌形象,推进标识系统建设,推进高校校徽优化设计、楼宇道路命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制作、楼宇和灯柱宣传板更新等项目,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品牌项目,达到化人育人成效。

(四)发挥和运用各类文化载体和平台的实践育人作用。网络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以文化人”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条件和物质基础。推动“传统思政”向“现代思政”转变,让思政工作“活”起来,就需要依托网络文化载体。一要搭建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要结合高校实际,打造一批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新媒体矩阵,充分发挥校园网、微信、微博、抖音、校报、广播台、校园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功能,丰富新媒体的呈现形式,形成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报道和正能量信息,使大学生能第一时间就社会热点话题作出正确判断。二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文化素养、提升价值观水平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8]高校应通过组织开展新年晚会、学术沙龙、研讨讲座、体育赛事等活动,丰富师生文化活动,使大学生价值观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生成、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展,进而内化为他们生活实践的价值准则。三要拓展社会实践载体。“在高校以文化人实践中,需要结合文化的优势和特点,不断创新育人实践的方式与方法,努力提升育人实践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9]要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进集体情感。要在注重第一课堂专业实践教育和第二课堂行为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等三类活动。例如,依托暑假、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断贯通文化理念的教育,为学生搭建广阔实践平台,通过一系列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激发大学生对我国先进文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

总之,“‘以文化人’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利于将文化育人这一传统的命题落到实处”[10]。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强化社会责任感,激发创造能力,并在学习、生活中知行合一,实现文化自觉和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校园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