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构建
——以抗疫外宣翻译为例

2021-01-31

关键词:走出去译文原文

王 芳

(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110034)

文化“走出去”是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同时,中央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2]《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3]《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4]等一系列文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了文化“走出去”新的意义和内涵。

文化“走出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求。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5]的道理。

文化“走出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力支撑。文化是将不同的个人或共同体聚集在一起的无形纽带。国家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是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目的是让其他国家的人们理解和接纳中国文化及其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走出去”,既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交流,也能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从而增进共识,消解不良影响,使中国文化能与国外文化融合共生。

一、外宣翻译的概念与原则

(一)外宣翻译的概念

外宣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有别于文学翻译,它是应用翻译的一种类型。“外”字广义上来讲是指除宣传主体以外的地区,而狭义上讲特指面向国际。黄友义认为,外宣翻译就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需要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6]张健认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7]可见,二者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对“外宣”进行定义的,并对外宣翻译的背景、目的、内容、媒介及对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二)外宣翻译的原则

相较内宣,外宣在目的和对象上均有较大差异,尤其是在对象上,由于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国内外的受众对所接受信息的内容,在理解及需求上必然有所差异,如在宣传过程中一概而论、不加以区分,其宣传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可见,外宣翻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用内宣的思路搞外宣。黄友义根据自己多年的外宣翻译实践提出了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8]。因而,熟知“三原则”才能使外宣翻译这种跨文化的传播行为,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二、国家形象构建与外宣翻译策略

总体上看,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之后,很多国内外学者也都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巴劳库等人认为,国家形象是“对某一国家认知和感受的总和,是一个人基于该国所有变量因素而形成的总体印象”[9];管文虎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10]汤光鸿认为,“国家形象是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某国的总体判断和社会评价”[11]。尽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国家形象做了相应的阐释,但基本都体现了国家形象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特点。因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不但要展示一个国家的客观面貌,即国家各方面发展的自然状态,还要努力打造其主观面貌,即公众认知形象。国家形象的客观性,说明树立国家形象的基础是自身的塑造。国家形象的主观性,说明树立国家形象的关键是有效的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可以营造有利于外交的舆论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国家目标的实现;反之,将导致外国民众对其产生排斥心理,甚至敌视态度。

(一)中国的国家形象构建

国家形象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形象”已然成为国与国博弈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国家形象构建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些年,面对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威胁论”“资源掠夺论”等论调层出不穷。虽然我国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积极传播中国声音并取得很大成效,但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的总态势没有改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宣工作,开展深层次、多样化、重实效的文化思想交流,着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四个“大国形象”的概念,他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12]这四个“大国形象”的综合体就是中国故事必须塑造的中国形象,指明了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方向,也提出了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要求,为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制定了更加清晰的目标。

(二)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构建的关系

在文化“走出去”的浪潮下,我国一直稳步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此建立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事实证明,这个战略选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原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与凯度集团合作开展的最新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结果,中国整体形象好感度在发展中国家稳步上升,在海外受访者眼中,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是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调查显示,海外受访者通过媒体了解中国各方面信息的意愿呈上升趋势,其中对于中国文化信息的期待在所列的11个方面中仅次于科技信息排在第二位,可见能否树立好国家的文化形象,对树立好国家形象至关重要。当然,中国媒体在海外传播的障碍也不容忽视,如何突破“话语表达方式不地道,看不明白”这一障碍,让好的文化形象深入人心,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外宣翻译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艰巨任务[13]。

外宣翻译的文本内容、译文质量都会影响国家形象的构建。有效的外宣翻译可以影响外国受众的理解和认知,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一个国家,起到维护和提升良好国家形象的作用;相反,失败的外宣翻译非但不能宣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反而给有些国家制造了歪曲丑化该国形象的机会,增加世界各国民众对该国政府及人民的误解,进而破坏国家形象。

在北京抗击疫情的外宣翻译中“首都机场全部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进港航班,统一停靠首都机场T3D处置专区”,译为:“Allinbound flights to Beijing Capital International Airport from overseas as well as the Hong Kong,Macao and Taiwan regions of China will land at Area D of Terminal 3.”该译文措辞十分严谨,其中港澳台地区并没有直译成“Hong Kong,Macao and Taiwan”,而是运用了补偿的方法在后面加上了“of China”,明确了这三个地区都是中国的地区,虽然这对国内民众来说是不言自明的,但如果在翻译时不加以说明,从英语的语言结构上看便会让外国民众误解这三个地区是与其他国家并列存在的。这就会给那些居心不良的西方反华势力可乘之机,让他们借此离间香港、澳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关系,以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关系。相反,这个精准的译文明确了香港、澳门、台湾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使译文取得了预期的传播效果,维护了国家的形象。

新冠病毒持续在全球传播之际,“疫情(暴发)”的翻译也成了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在很多新闻报道中,这一表达的英文不尽相同,outbreak of epidemic,pandemic等表达都曾被用到。表面上看,这些词都有相近的含义,好像用哪个都可以,但实际上这些词的内涵意义却不同,翻译不准确就会给目标语读者传达不一样的内涵意义。epidemic表示一种传染性疾病迅速传播给许多人,epidemic发生之前会有outbreak(疾病暴发),即“某种疾病案例的突然增加”,outbreak可能影响单个社区或几个国家。如果一场epidemic不能被控制住,还在不断蔓延,公共卫生官员就要开始称之为pandemic,这个词表示全球性的流行病,侧重于病情传染范围广、感染人数及死亡人数多,还可能对社会和经济造成广泛的影响。从在中国暴发的疫情来看,虽然其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但通过全国上下艰苦卓绝的努力,不但在短时间内有力地控制住了疫情,维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我国在报道疫情时使用epidemic一词是比较合适的,pandemic这个词不宜使用,避免自我贬低。鉴于疫情在全球多地暴发后一些国外反华势力指责中国是病毒的源头,他们把人类面临的威胁当作地缘政治战略工具,不断散布中国疫情的负面报道,所以我国在提到国内疫情暴发时还应尽量避免使用outbreak一词,以免给国外反华势力以可乘之机。以上问题在北京抗击疫情的外宣翻译中就得到了很好的处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挑战”,可译为:“The sudden strike of Covid-19 has posed a challenge to us as we work to meet the goalsand taskssetfor theyear.”用thesudden strike of Covid-19来替代the outbreak of epidemic,既保留了原意,又有效地维护了我国的形象。

我国在世界抗击新冠病毒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成功控制疫情在本国蔓延,经济秩序逐步恢复,重要防控物资生产运输恢复正常,我国便通过分享抗疫经验、提供技术信息、派遣医护人员等形式参与全球抗疫合作,积极地为其他国家抗疫提供及时有力的帮助,充分展示了其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对外援助中由于翻译的瑕疵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回避。据悉中国援助亚美尼亚的一批抗疫物资上的标语就曾引发了土耳其方面的不满。其实此次抗击疫情援助物资上的中外标语可谓是一大亮点,这些标语的中文大都出自于我国的古诗词,蕴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与美好意愿,相应的外文翻译也基本都照顾到了外国民众的接受度与理解。该标语的中文是:“高山之巅,长江之滨”,英文是:“May Our Friendship Higherthan Mountain Ararat and Longer than Yangtze River”,表达了我国希望中亚友谊比山高、比水长的真挚祝福。从英文翻译来看“高山”没有直接译成mountain,而是翻译成了“Mountain Ararat”译者补偿了Ararat(阿拉拉特山)这一信息。阿拉拉特山对亚美尼亚人来说意义重大,这座山脉是《圣经》中诺亚方舟停靠的地方,如同黄河流域哺育了中华民族一样,阿拉拉特山孕育了亚美尼亚人。翻译中补偿了亚美尼亚人民都熟悉的信息,目的在于让他们的民众更能体会我国的美好祝福。然而,该译文却忽略了阿拉拉特山的归属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阿拉拉特山地区多次被割让、占领,曾隶属于包括亚美尼亚在内的不同国家,而现在是归属于土耳其,所以土耳其方面对该标语以存在争议的阿拉拉特山作为亚美尼亚的象征表示不满。中国原本在领土问题上并没有什么偏向,可由于翻译的原因导致他国误解,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我国的国家形象。

在印度赠予中国的抗疫物资标语中也出现了令人费解的信息,其英文标语是:“Agiftfrom the people and Government of India to the people and Government of China in this hour of need.”相应的中文翻译是:“人民的礼物和印度人民政府与中国政府这个小时的需求。”我们虽然知道这是印度想向中国人民表达友谊和支持,但从目标语汉语来看,这个语句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从英文原文来看,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应该是:“印度人民和政府赠予中国的礼物,助中国解燃眉之急。”可见,原有的翻译更像是用翻译软件完成的,表面上看这并没有影响印度支援我国的好意,也不影响我国民众的理解,但某种程度上却破坏了印度的国家形象,这一英汉翻译会使人认为印度这个把英语当成母语的国家非常缺少英汉翻译人才,至少在本次援助行动中没有得到专业翻译的支持,此外也会让人们对该国做事的态度产生怀疑。

(三)国家形象构建中外宣翻译的策略

外宣翻译的目的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外宣翻译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国家形象,而建构优质国家形象,是国家利益的一部分,对国家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有效的外宣翻译不但要关注语言转换,还要注意到其心理性、文化性、社会性、战略性等特点,清楚国外受众的实际需要,认真思考他们的文化立场,习惯他们的思维方式与阅读习惯,关注跨文化传播中的阐释方式与交流效果。因此在翻译策略选择上应该是归化与异化相结合,利用归化法译成流畅地道的英语,运用异化法尽量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使中国文化能原汁原味地再现,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14]。

1.归化法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英汉互译时有时直译原文就会使目标语读者费解,甚至误解。这时,就有必要借用目标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且具有自己鲜明文化色彩的表达法对原文加以归化。恰到好处的归化可以使译文地道简洁、生动活泼,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基于“三贴近”原则中“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这一原则,在外宣翻译时可适当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努力贴近英语受众的认知结构、思维定式和表达习惯,保证译文的通达。

原文1: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译文1:The protection of life is paramount;the fight against the virus is our mission;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our responsibility.

译文2:Beat Covid-19,protectpeople’slives!

原文1由结构相同的三个并列短句构成,说明了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重于泰山”出自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意思是说比泰山还要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是我国名山,五岳之首,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山在国外却鲜为人知,就更不用说它背后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了,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若是为了保留其文化信息,采用异化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译文1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移植字面含义把这个词译成heavier than Mount Tai,而是使用归化法将其内在含义表达了出来,贴近了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更便于他们理解与接受。与译文1相比,译文2更胜一筹,因为译文2不但句意采用了归化的译法,句子结构也采用了归化的译法,考虑到了原文的文本特点。从原文的字数及结构来看,很明显这是一个抗疫标语,标语的篇幅有限,故须简明扼要,不便交代背景,也不应该机械地对应复制,所以翻译时既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与心理因素,也应根据原文的意思,运用译入语的语言优势,进行简明的表述。

原文2:人心齐,泰山移。

译文1:Pool strength, and we can moveMount Tai.

译文2:When we are of the samemind,we can move a huge mountain!

译文3:When people are determined,they can overcome anything.

原文2出自《古今贤文》,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谚语,意思是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想,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比喻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在抗击疫情期间,这句话作为一句标语多次出现在不同场合,寓意大家同心,定能战胜疫情。译文1运用了异化的方法,将泰山译成了“Mount Tai”,但由于受制于标语的文本特点,并没有对泰山进行补充解释,这就让不熟悉中国文化的目标语读者不知所云,他们势必会对“泰山是什么山”“移动泰山的目的”产生疑惑。译文2中“Mount Tai”被改成了“a huge mountain”,相当于是对泰山的解释说明,意思较译文1更加明确,但对于国外读者来说,因为文化差异他们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人们要同心协力去移动一座大山。译文3是中国援助非洲的抗疫物资包装上的翻译,与之一同印在上面的还有其中文原文。和前两个不同的是这个译文采用了归化策略,没有直译原有的文化信息,而是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名句,直接对应了其内涵意义。非洲的读者们显然对他们自己领导人的名句再熟悉不过了,因而此处的归化译法汲取了捐赠对象国的文化经典,不但能让该标语的内涵一目了然,在中英文对照下还有效地助力我国自己的文化走出国门,让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传递四方,展现出了一个大国所拥有的真诚与善意。

2.异化法

与归化相对应,异化则可以不受目标语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保留原语中的文化色彩,虽然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却能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异域文化。异化法的使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基于“三贴近”原则中的前两个贴近“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外宣翻译的文化层面也可适时使用异化策略,即对于承载中国文化的词句翻译要符合中国国情,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例如:

原文3:入住宾馆酒店的,可凭借健康宝“绿码”办理手续。

译文:Peoplewith green health codestatus on the Health Kit(Jian Kang Bao)may check in at hotels.

原文3中提到的“健康宝”是疫情期间一个方便个人查询自身防疫相关健康状态的小工具,所有在京及进(返)京人员均可使用,查询结果可作为复工复产、出入公共场所等场景的防疫相关健康状态参考。由于健康宝是我国根据疫情需要自主研发的小程序,翻译的时候目标语中并没有与之对应的词,所以只能采用异化法对其进行翻译,英文意思附加汉语拼音的发音,使在华的外籍人士能够轻松地了解这个小程序的意义与读音,以便在需要的场合能正确使用。

原文4: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辩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全程参与深度介入疫情防控。

译文:China has leveraged the unique strength of TCMin preemptiveprevention,differentiated medication,and multi-targeted intervention,and at every step of Covid-19 treatment and control.

原文5: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颗粒,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三药三方为代表的针对不同类型新冠肺炎的治疗中成药和方药,临床疗效确切。

译文:Jinhua Qinggan Granules,LianhuaQingwen Capsules/Granules,Xuebijing Injection,Lung Cleansing and Detoxifying Preparation,Dampness Resolving and Detoxifying Preparation,and other TCM drugs and herbal formulas have proved effec tiveintreating differenttypes of Covid-19 patients.

原文4、5出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这两句话都说明了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这次抗疫战争中,中医药深入介入诊疗全过程,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新冠出院患者绝大多数都使用过中医药,而且在医疗专家驰援国外携带的医疗物资中就有中药金花清感和莲花清瘟,这两种药都源自我国两张古方,清代《温病条辨》银翘散和近两千年历史的张仲景《伤寒论》麻杏石甘汤。无论是中医中所倡导的“治未病”,还是那些“千古名方”,都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宝藏,因而在翻译时只有通过异化法才能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让更多的国外民众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

原文6: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译文:Good friends feel close to each other even when they areseparated by vast distance.

原文7:浮云游子意,明月故乡情。

译文:Floating like clouds are travellers in a foreign land,unchanged like the moon is their attachment tohomeland.

原文6、7是我国援助意大利的医疗防护物资包装上的中英文标语。一句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送韦城李少府》,意思是说彼此相互了解的人是不分远近的,即使相隔万里也可成为邻居(即彼此相知之人)。另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送友人》,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但同是为送别友人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流露。援助物资上引用这两句唐诗来说明中意两国古往今来政治、经济、人文交流十分密切,两国人民漫长岁月中结下的深厚情谊弥足珍贵,这也是中意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唐诗有着极为独特、崇高且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唐诗是我国文化精神的映射,这两句诗就反映了我国文化注重友情、尽心尽情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来自我国开放的时代气象和开明的政治文化。这两句诗在翻译时都采用了异化法的策略,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让中国的大国形象随着抗疫救援物资远渡重洋,深入人心。

三、结语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迫切需求,也是提升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要途径。而外宣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与交际中始终起着先导作用,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本着“内外有别”和“三贴近”原则,外宣翻译不但要准确可靠地传播信息,以符合受众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进行有效传播,同时也要力求运用最佳的策略获取最大的传播效果。通过外宣翻译潜移默化地让外国受众接受中国文化,用国际社会能听懂和接受的话语宣传中国的治国理念,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实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汇通,这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也是外宣翻译工作者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翻译工作者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和使者,肩负着极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使命,应信守外宣翻译原则与策略,切实承担起融通中外的崇高职责,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维护和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

猜你喜欢

走出去译文原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弟子规
弟子规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