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慢直播对增强地方新闻传播竞争力的价值
——以记者主体意识的重塑为例

2021-01-31詹旻婧

视听 2021年10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传统媒体媒介

詹旻婧

一、融媒体时代下的慢直播

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我们已然处于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播者与受众互动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媒体大融合的环境下,由于受到新媒体行业的猛烈冲击,传统媒体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条融合的道路上坚守住自己的阵地,并努力向新的方向继续发展,是各个省市级乃至县级广电机构的当务之急。

2020年,我国“直播医院建造现场”获得了现象级的关注,央视等媒体对武汉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造的不间断直播让“慢直播”这个小众的传播方式一下子进入了大众视野。所谓慢直播,就是以长时段、低剪辑、全记录和久陪伴为特点的直播,区别于多数日常所见直播,一般没有主持人,依靠一个监控摄像头,事件的传播与发生同步进行。快节奏、碎片化是当今社会信息传播最为显著的特征,在短视频、快直播盛行的当下,慢直播的出现似乎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特性背道而驰。然而,慢直播从最初的诞生到现如今逐渐成为一种热门的直播形式,也正说明了快直播信息过载的弊端渐显,受众对自主思考和参与媒介活动的需求增大,人们厌倦了快直播这种由主持人单向性灌输信息的直播方式。相较之下,慢直播这一节奏较慢、为受众展现客观现实并将事件的阐释权利赋予受众的直播形式就体现了其优势。作为一种可以向纵深价值方向挖掘的传播形态,慢直播适用于传统媒体,它符合传统媒体常态宣传的发展策略,有利于为传统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传播竞争力。

新闻部门是服务于人民的“瞭望哨”和“风向标”,肩负着监察社会和引导舆论的重要使命,在传统媒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媒体若想改革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一批适应融媒体时代背景的新闻人才。新闻记者要想以慢直播为形式创新的切入口,首先需要明晰慢直播对自身工作方式的影响。

二、5W视角下慢直播对新闻记者工作方式的影响

(一)记者主体弱化,受众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

在电视时代,信息被甄别和加工后再呈现出来供受众观赏,人们需要的只是接受。新闻记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线性灌输信息传播者的身份出现在各个媒体之中。而在新媒体时代,慢直播的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后期的加工包装,没有字幕、旁白、音乐、导语等,只是如实呈现现场情况,用户获得了更多的知晓权和自我判断的权利。通常,新闻记者在媒体平台发布慢直播,受众可以随时通过各种移动终端收看并在直播过程中发送弹幕留言,这就使得传统媒体一直遵守的“采编播”模式变成了“边采边播”,从而实现了传统单向传播方式向双向互动传播方式的转换。

慢直播的议题设置,由传统的媒介议题为主转向了公众议题为主,这就使得慢直播不需要传播者的舆论引导作用或作用大大减少,记者在其中的主体性就相对弱化。无论是第一层议程设置——直播内容需要关注的重点,还是第二层议程设置——信息传递出来的价值与意义,都由受众自主赋予,受众根据自身对新闻价值的理解挖掘出新闻,并在各个媒介渠道传播出信息,从而形成第三层议程设置。在整个慢直播实施的过程中,除了前期直播主题及视角可以把控外,接下来议题的形成、信息以及意见的传播都不是记者主观意志可以控制的,记者需要主动从公众议题中发掘新的媒介议题,更好地融入公众视野。

(二)传播过程简单化,但前端把关工作复杂化

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基本处于演播室主导、辅之以现场报道的模式,现场报道需要经过层层严格把控,因此直播内容在播出时就已经损失了一定的时效性。而慢直播出现后,媒体运用互联网进行信号的传递,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架设好机器,即可实时将新闻画面通过手机终端传输,完成整个新闻现场的直播。此外,传统电视直播的新闻被传送到演播室后,主播及评论员还需对其进行导向解读,以达到舆论引导的作用。而通过观看慢直播,受众相当于直接接触第一信源,信息采集、传送以及反馈同时进行,从而减少了中间的加工环节,过滤了信息传递中的“噪音”,有效地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率。

但同步上传直播画面要求新闻记者在前期更加注重“把关人”的作用,谨慎选取报道的角度,保证直播信息质量的同时提高应对各种临时状况的能力,避免出现给媒体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的新闻事故。

(三)传播渠道从单个媒介孤立化承担采编流程转变为多个媒介融合进行联动化运作

受特定播出时间和地点的影响,当出现突发性新闻时,地方电视台有时难以第一时间进行报道,从而损失一定的时效性。相比之下,慢直播就能通过长时间不间断的拍摄,捕捉到新鲜一手的新闻素材。但传统媒体的节目形态显然无法提供慢直播需要的播放时间,因此传统媒体需要改变新闻自采自播的孤立化状况,和各个新媒体平台联动配合,拓宽采集信息的渠道,并打造长尾产品,提高同一内容的利用率,延长媒体产品收益链。例如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新媒体矩阵就联合快手、咪咕视频、新浪微博等多个终端及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形成相应媒介形态的新闻产品,并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传递给受众。

(四)传播内容的重点转移,转向适合多媒体语态的融媒产品

慢直播的节奏之“慢”对记者而言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慢直播是对现场的真实呈现,符合新闻客观性这一核心原则;另一方面,因为直播时间长,想要持久地吸引受众观看相对较困难。因此,新闻记者的关注点需要转向丰富慢直播带动的融媒产品。

这些内容可以是在进行慢直播的同时,将常规新闻直播也同步播出,也可以是打造慢直播的衍生产品,将慢直播中吸引人的元素另行报道或者设置话题、制作周边产品,还可以是线上线下联动。地方媒体可将慢直播与宣传城市的活动结合,鼓励人们参与到慢直播中来。

(五)传播效果上信息的有效反馈越来越多,舆论监督压力增大

我国传统媒体大众传播下的反馈数量较少且有效反馈不多,由于反馈方式本身的复杂性,且受众无法得知自己反馈的信息在经过层层筛查后的反馈效果,因而传统新闻的反馈机制无形中降低了受众反馈的意愿。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直播大大提高了受众反馈信息的有效到达率。地方新闻媒体借助慢直播,就可以快速收集有效反馈,从而对官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舆论监督。比如在对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的直播中,网友全天候留言互动,形成不间断接力的“云监工”。

三、记者重塑主体意识和地位的必然性

虽然在新媒体汹涌浪潮的影响下,现在大多数的地方主流媒体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做出了媒介融合的实践,但从整体来看,其取得的实效仍然很小。大多数传统媒体都是形融而神未融,为了融合而融合,仅仅把新媒体技术当作辅助传统媒体的工具和手段,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融合。这就突显出除了体制机制这些硬件的升级更新外,新闻媒体组织内部的软件——新闻记者自身主体意识的重塑尤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慢直播虽然是一种不加修饰、没有解说的客观报道形式,但直播聚焦什么事实、选择什么样的视角、择取什么时间段等问题都不可避免地掺杂了记者的主观性。记者的政治倾向、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及个人情感等都会渗透在整个报道过程中,无形中降低事实的客观性,此时就需要新闻记者灵活理解客观报道,在利用慢直播与其他媒介融合的同时,也应时刻保持对自身主体地位的清醒认知,做到主观能动和客观报道的有机统一。

四、如何重塑记者在慢直播中的主体意识和地位

(一)强化做党和人民喉舌的意识

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合法性是记者“主体”意识重塑需要首先考虑的,只有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理念,能够实现国家、社会所要求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媒体才能生存和发展。作为中国传媒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媒体长久以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而存在,新闻宣传职能是其不可忽视的职能。

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是一个更为开放广阔的平台,自由度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仍应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引领。新闻记者利用慢直播可以更加便利地传播新闻事实、进行舆论监督,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发挥其在宣传引导、公共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喉舌作用,切实配合好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二)坚持走群众路线,将视角融入群众生活中

随着社会逐渐开放和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个人或群体都对媒介传播持积极态度,新闻素材的来源也变得愈加丰富。互联网的自由性和包容性促使每个人都享有发布、传播信息的权利,但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庞杂的信息常常也会让记者迷失方向。在对慢直播角度和内容的取舍上,记者应当时刻保持群众意识,做到用真实的事件感染民众,以向上的基调鼓舞人心。例如广东广播电视台就特设过一场《慢观广东“直”播小康》的慢直播,不间断直播广东各地生动的小康画卷。青岛广播电视台也在抖音平台开设了官方直播号“青岛文艺”,每天直播青岛民众的日常文娱生活。

(三)提升内容生产力,推动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

有价值的内容是慢直播的关键,慢直播一定要为网友提供观看的价值,比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是举国关注的新闻,故宫的银杏和武大的樱花则提供了欣赏和陪伴的价值。此外,野生动物园、长期拥堵区域交通监控等都有慢直播的“内容价值”。

根据内容性质,记者大致可以从两种类型的事件中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点。一是有时效性的事件。突然发生的新闻事件往往情节相对紧凑、需要连续跟进报道,就可以通过设立慢直播,满足受众的获知、参与、监督等各种需求。二是有欣赏价值的事件。如武汉的樱花季、五一期间的北京故宫、流星雨等,都能够通过设置慢直播,为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果只是简单地与新媒体平台联动,终究也将无法持久地生存,因此必须推动不同媒介间的深度融合。当今社会具有信息碎片化的典型特征,而纵深融合也就不能注重内容的“多”和“长”,应往“深”和“精”上挖掘。从受众角度而言,只要是受众普遍关注的新闻就都有开展慢直播的意义,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的深刻程度、涉及范围、立意高度等方面都比新媒体更胜一筹,传统媒体记者需要抓住这个优势,在选取有价值的新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媒介的优势从不同角度提炼出新闻的核心内容。

五、结语

在融媒体时代,各种新闻媒体竞争激烈,新的传播形式层出不穷。主流媒体新闻记者应当意识到,慢直播仅仅是撬动整个主流媒体新闻体系转型发展的一个支点。如果传统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只满足于追求技术层面的革新,而忽视或不正视深层逻辑的突破,则会陷入形而上的旋涡,迷失在与新媒体的内卷竞争中却难以望其项背。

因此,要想持之以恒地走下去,每个地方的主流媒体需要做到从形式到意识的转化:在把握受众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变革的主体、寻找新的竞争工具,再结合传统媒体与当地自身特色,凸显主体优势,深耕出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核心发展战略。地方传统媒体要想成为新型主流媒体,唯有明晰单点突破向纵深推进的转化思维,方能在融媒体建设的大浪潮中站稳脚跟并且有望成为时代的领跑者。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传统媒体媒介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