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十,而立》:个体微纪录片短视频媒介传播新范式
——以抖音短视频为例

2021-01-31余克东

视听 2021年10期
关键词:纪录片媒介受众

余克东

一、概述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变迁,纪录片艺术也不断迁徙、变化、融合,形成了电视、网络、手机跨媒介传播和多屏互动的样态。目前,新华社、人民网以及各纪录片企业与个人均在抖音开设了微纪录合集,如新华社的《国家相册》、西瓜纪录片的《灵长王国》等。伴随着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传播媒介的兴起,纪录片与抖音的融合进一步发展了纪录片的新形态——微纪录片。微纪录片并非是新鲜事物,早在抖音诞生之前,微信、微博、B站、凤凰视频等新媒体网络平台上就进行了诸如《故宫100》《我故宫修文物》《我的中国梦》等微纪录片的传播。但现在基于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微纪录片不再局限于网络时代纪录片单纯的跨媒介、多屏互动的传播,在纪录片的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均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十,而立》是由光线传媒视频部总监李程远继系列短视频《濒临30岁悲伤实话》在抖音平台获得大量关注后推出的微纪录片,每集2分钟左右,以个人叙述为主,辅之以视频、图片和当事人的采访等内容。截止到2020年11月,共获得“1.3亿次播放量,592.2万点赞量以及24.5万的互动量”①。该纪录片以“第一批三十岁的90后”为话题,以个体生命的变迁感悟来完成与时代、与自我的对话。与抖音上从其他媒介搬运而来的纪录片不同,《三十,而立》立足抖音短视频的传播特性,是第一部完全按照短视频传播方式而创作的个体类微纪录片,为纪录片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传播范式。

二、重回“魔弹论”:纪录片短视频传播的特性

抖音上的微纪录片在传播效果上重新回归了“魔弹效果论”。抖音平台的信息传播,尤其是视听艺术的传播比任何媒介都要快速、直接,并将传播效果予以量化反馈给创作者。在微纪录片《三十,而立》推出之前,博主李程远和大部分抖音博主一样,立足自己主持人的特长和电影博主的身份特性发布了关于30岁青年人的感悟合集《濒临30岁悲伤实话》,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因此,李程远乘胜追击,开始制作《三十,而立》在抖音上播放,一时间获得了1.3亿的播放量。相比传统媒体拍摄的纪录片,抖音平台的微纪录片呈现出以下独有的传播特性。

(一)碎片化传播

《三十,而立》微纪录片平均每集2分钟,最长的为第18集《最年轻的援鄂护士在武汉经历了什么》,时长3分14秒;最短的为第19集《八年后的三十聚会局面会如何》,时长1分31秒。1-3分钟的时间设置充分利用了当下都市人快节奏生活和碎片化娱乐的需求,无论是受众在等人的空档还是在地铁上的无聊时刻,短小精悍的微纪录片均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的传播。碎片不代表破碎,简短的分集制的设置给予了受众巨大的选择空间,观众可以选择一次观看一集,也可以一次连刷多集,每集互不干扰,却又与整体融为一体。受众可以随时进入随时退出,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抖音中设置的转发功能让纪录片的传播载有病毒式传播的基因,其传播体量与传播速度是其他媒介所无法媲美的。

(二)可视化传播效果的反馈

在抖音中,博主每发一个视频,在后台上都可以得到及时清晰的反馈,抖音设置的播放量、点赞量、浏览量、粉丝量以及评论区关注的具体情况,都可以用数字予以量化。

(三)粉丝经济助力纪录片生产良性循环

量化的反馈数据带来的流量与粉丝数为广告商提供了参考的标准,粉丝越多意味着流量越大,流量越大则广告收入越多,继而创作者得以继续拍摄、制作更加优质的视频产品,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为纪录片的商品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三、“悬念、情感、视听”:短视频媒介微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首先,《三十,而立》在选题上往往选择一些反差比较大的内容。例如,有当年的学生会主席老李,毕业8年后的30岁,陷入“还行”之状态;吉他社长没了音乐事业,成了一名普通公务员,当年快乐的胖子现在并不快乐;也有孤独症患者通过拼搏与努力,取得倒数第一的“事业有成”;更有朋友圈的“网红名媛”并非都是“租”的,甚至比朋友圈晒的还要真实……一反“群嘲”论调。悬念与戏剧性成为微纪录片的主要创作手法。同时,从受众心理来讲,悬念设置的戏剧性吸引了受众的好奇心,并在怀旧心理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和窥视欲。

其次,微纪录片《三十,而立》弥漫着怀旧与唏嘘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传递很好地契合了快节奏和高压环境下30岁群体的情感宣泄需求。30岁没有了20岁的朝气,也没能达到40岁的成功与成熟。夹在中间的30岁群体在生活的磨砺中逐渐失去棱角,陪伴他们的始终是世俗生活的琐碎以及梦想与现实挤压下的平凡。在这种时代背景和特殊年龄下,“现代人为了规避迷失自我而造成的空虚和利欲,找到一种能够使自身心理平衡的模式——追忆往昔。”②情感的传递也就成了个体微纪录的另一个主要创作手法。和传统媒体跨媒介传播的纪录片强调真实性、知识性不同的是,微纪录片不再停留在以知识性为核心的表达层面,而是更加强调故事文本的情感性与感染力,力求在更短的时间抓住观众,传递价值观,完成纪录片知识性向情感性传递的转变。这成为短视频微纪录片最为显著的特点。

最后,抖音平台发布的微纪录片在形式上更加注重视听的表达。与微博、微信不同,为了契合抖音短视频小窗口的观看方式,微纪录片更多使用的是大景别和碎镜头。音乐往往比画面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因此在微纪录片的音乐制作上,也更加考验创作者的艺术捕捉力。

四、影像泛滥时代纪录片的“危”与“机”

信息技术的革命带来的是媒介融合和多屏互动的传播格局,从电视艺术传播到网络艺术传播都未对纪录片的本质属性造成较大的冲击。但随着手机的普及,在人人都是时代的记录者、传播者、消费者的语境下,由于影像制作的门槛不断拉低,一方面繁荣了短视频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大量良莠不齐和庞杂影像的泛滥不断加剧着受众的审美疲劳。在利益和市场的双重裹挟下,虚假信息以及低俗影像大行于世,不断影响影像的真实性和媒介的公信力。与此同时,极具私人化的窥视心理以及纯粹的“视觉快感”加剧了受众的虚荣与浮躁心理,宏大叙事的纪录片很容易沦为一种宣传手段。知识性纪录片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整叙事等困难成为微纪录片创作的新挑战。

另外,抖音短视频媒介所蕴藏的巨大经济潜力和强大的传播效果也为纪录片带来了发展机遇。可视化的反馈和即时性的互动拉近了创作者和传播者对话的距离,微纪录片的低门槛、高灵活性为众多“草根”提供了实现创意和创业盈利的舞台。与传统纪录片高门槛、高协同性、高媒体化等特点不同,微纪录片立足抖音等平台,只需要手机就可以完成拍摄。短视频平台内置剪辑功能还有配乐功能,为创作者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从制作到发行均可一个人完成,形成有别于传统纪录片的个性化、低门槛、创意化的新特征。简单方便的纪录片创作条件带来的另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是,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抖音世界脱颖而出需要创作者拥有更高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十,而立》成功抓住了电视剧《三十而已》的话题性,将对30岁话题的感悟以极具个人化和主观化的私人表达呈现,在两分钟内用情感性与哲理性引起了1.3亿受众的认同。在艺术上,紧凑的画面编排,巧用图片、旧视频(回忆视频)、采访,加上简练而不失哲理的旁白,短小精悍却不失流畅完整,既很好地完成了故事的叙事,又很好地完成了情感的传递。在制作上,《三十,而立》博主凭借自身光线传媒视频总监的优势,从选题、内容到宣传都能准确抓住受众的兴趣点,如“网红名媛”“姜子牙导演”“新锐演员丁冠森”等都是热点人物,具有相对的话题性。此外,纪录片可以很好地与电影宣发和产品广告、人物广告结合,完成纪录片艺术与产业的完美融合,为之后的微纪录片创作提供新的机遇。

五、结语

在风起云涌的多屏互动和媒介融合的时代,不可否认的是,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媒介成为时下最主流、最大众的信息媒介和娱乐平台,各大主流媒体也在与网络平台、手机平台深度融合,以期达到信息的最大化传播。微纪录片《三十,而立》由传递知识向传递情感转变,由画面冲击向听觉冲击转变,从纪实性向戏剧性、悬念化转变,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纪录片创作的法则。可视化、量化的反馈机制,私信、评论的即时性互动,转发、点赞的病毒式传播革新了纪录片的传播方式和运营模式。个人化、低门槛、创意性的制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传统纪录片的制作思维。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影像泛滥时代的“审美日常化”。生活与艺术的边界越发模糊,如何在内容同质化、视觉刺激泛滥、竞争激烈的短视频环境下保持纪录片的艺术特性和艺术品格,则需要创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注释:

①戚金葆.《三十,而立》:长人生,短记录[EB/OL].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2020-10-28.https://mp.weixin.qq.com/s/zfXU9-k9oH_UtZpPoLe62g.

②傅新泉.唤醒民族集体记忆的影像叙事策略分析——以新华社微纪录片《国家相册》为例[J].新闻传播,2020(15):32-33+36.

猜你喜欢

纪录片媒介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