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重庆山城元素的电影意境
——以电影《日照重庆》为例

2021-01-31韦寓及

视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山城意境符号

韦寓及

电影《日照重庆》的导演王小帅曾说:“我的电影确实很少突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你的镜头应该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人物上。”的确,一部电影如果只是单纯地突出城市的地标性特点,忽略了城市整体的特性,那它必然在空间建构上有漏洞。王小帅导演爱好创作有关“边际”和“离散”主题的电影,但却不失人文主义关怀。因此,从王小帅导演成功的人物刻画来看,我们研究其电影意境如何为电影服务以及如何从感官上为我们带来审美体验是必要的。

一、山城的意境

关于“意境”这个词,我们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老子的道论和庄子的“无竟”。在现当代所讲求的“人与世界合而为一”的哲学结构体系里,居于最高层次的境界便是审美的境界,这是一种达到超越人与世界“主客关系”的精神境界,是意境的代表。“‘万物一体’既是美,又是真,也是美。”在电影艺术方面,美学的追求始终是影像具有独特魅力的原因。其中,电影对于叙事结构、叙事呈现、拍摄对象、空间选取以及气韵等都有着独立的取舍。但这种独立又并非与外界区分伯仲,事实上,它是对意境形成的促进,是基于现实条件下的对审美风格和文化身份的确立。

电影《日照重庆》,按照另一种翻译又可以叫做《重庆蓝调》(《Chongqing Blues》),该片在开篇即奠定了清淡又哀伤的基调。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与最后一个镜头相呼应,是一个极具奇异色彩的重庆长江索道运行的长镜头。镜头从仰视渐渐平视的下摇过程中,为观众描绘了一幅索道缆车高耸入云、从天而来的景象,配合着吉他弹拨声的响起,撩起了影片空间内和观众心中的悸动。到第二个镜头,缆车转而往上,凌驾于层叠万千的老屋之上,体现出新旧交替、天地交融的意象,对情绪的发起做出了铺垫,并以此为观众呈现出包容在城市内的咫尺天涯的清淡凄凉意境。在随后人物出场空间的选择上,影片选择了重庆的一个雾蒙蒙的晴天。重庆有雾蒙蒙的天气,也有艳阳高照的时候。强光之下就会有强阴影,直勾勾的太阳光让整个空间的明暗对比度增强,因此强光带来了强阴影,配合着薄雾,使影像具有了既能光亮又能灰暗的能力。同时,重庆的山城特质,又为阴影赋予了层次:地有阴影,人有阴影,空气有阴影,甚至由于雾、建筑、树木等对空间的遮掩,感觉上来看天都是有阴影的。再配合摄影手法上采用的手持镜头摇晃所带来的呼吸感,影片将有些僵硬静态的人物融入表面,看似喧哗浮躁的景象,实际上却饱含挣扎渴望的内心情愫,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文化的价值弥足珍贵,有文化内核的电影总有着脱颖而出的潜质。针对重庆的特质文化,从电影中观众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在重庆特殊的山城空间内,除了人们本身身体的高度不同的影像,参差不平的梯坎、变幻莫测的陡坡,也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站在不同的地理高度上,但是靠着人们的奔走、沟通,每个人虽不同而亦显得相通。这样的山城文化所带来的,正如影片中“寻找”的父亲林权海,在不停地奔走中,与前妻,同时也与自己达成了心灵上的相通。故重庆给人横冲直撞的外在观感,然而实际上人们正在用内在的关怀同坎坷的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和地理环境)实现相融相通。这样的一种特有文化内涵,蕴含着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因此它使影像也具有了由文化带来的一种审美境界。倘若没有重庆环境条件上的山水交融、人文氛围上的直率热情,影片中的意境会像欠缺调味剂一样不圆满。

二、山城的符号建构

在一定生活方式基础上的意义符号系统的建立构成文化。“符号的魅力并不是符号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意义。”符号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字可以作为符号的一种,但人们对文字的认知往往需要对一套识别机制有所掌握。然而在电影艺术中,影像符号与文字符号有些不同,一个在社会活动的普通人一般都能从影像画面里获得信息,从其中的符号解读出意义。

重庆作为历史名城,具有吸引人的特色。“在大众媒体时代,城市空间在社会运作中被媒介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意义体系,书写大时代背景下的个微体验与传统电影、电视惯用的宏大叙事并置,外在的物质景观与社会氛围和文化流变共同成为影视作品中的城市意象,蕴藏着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多重隐喻,构筑着人们关于一座城市的印象”。大多数人提到重庆的第一印象,是热辣的火锅,或是魔幻的都市,或是奇异的景观。的确,这些确实是重庆特色之所在。但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有些浮于表面,这也导致大多数人并没有抓住重庆成为“电影城市”的灵魂——重庆并不只是异质化的体现。重庆作为华夏文明的一方土地,本身就是一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符号。导演张一白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曾说:“我就觉得重庆就应该拍那种浪漫的,或者市井的故事,重庆从历史到现在都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城市。”重庆之所以能有独特的魅力,其原因在于它承载着浪漫与现实交融的、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它是带有那样浓厚色彩的符号。吸引大众的到底是什么?是冷冰冰的建筑,还是人们构建的烟火气住所?是陡峭的山峰,还是那峰回路转间的一抹象征生命力的绿植?答案不言而喻,重庆的生命力应高于奇异、伤痕。

在电影《日照重庆》中,我们就可以看见重庆文化通过符号被建构。坡坎、阶梯等符号,让影像空间具有重庆特色,即赋予了影像崎岖、躁动的意义。故而从感觉层面上,这些符号使重庆产生一种不稳定性以及矛盾性。过江索道、船等独特交通工具,以一种人类活动方面的符号,彰显了人们虽然居于这样一座表面看似异类的城市,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有着如水介质一般的平静,让影像透过人和物,产生人性对于生命的执著的意义。棚户区和老式居民楼这样的建筑符号,因有了人的居住,传递出重庆的烟火气,由此联系山城的现代高楼建筑,则又赋予了影像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照的独特意味,而纵观整部影片,这样的并置又产生了一种单纯与复杂的含义,使重庆这座城市具有精巧又深远的生活意境。影片中的水符号也因剧中人具有影片自身的意义,其中的海水被赋予一种外来物的含义,它吸引着主人公林权海奔赴其中,又吸引着林权海的儿子追随,有种冒险的意味。而江水则被赋予平淡保守的含义,开篇以一种平静的感觉呈现,最终却拥有拯救林权海的作用。江水最终让林权海感受、发泄愧疚于儿子的爱,让难以消解的情绪随波逐流,渐渐消散,有种救赎的意味。

重庆的符号象征因人而精彩,因人而丰富多元。在其他以重庆为取景地的影片中,为了建构独特的电影空间,导演也利用了其所需的符号来赋予影像意义。最广为人知的应属导演宁浩的电影《疯狂的石头》。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身处过江索道内,谢小盟俯瞰城市,对一旁的美女讲述:“每当我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就强烈地感觉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是生活在她的子宫里面。”在这个层面上,重庆又因环江半岛式的地形,以及城市内的封闭的过江索道缆车,再加上其中生活的人的独特想象,使重庆成为生命的表现,使影像具有一种超乎伦理的审美感。

三、山城的山水渲染

以山为德,以水为行,德行兼备,寄情山水,此乃中国人自身独特的由体验生活所带来的审美意趣。正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水情趣来自于生活,朴实无华却有淡雅的、高于生活的艺术气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从中国古代起,水就被赋予了灵性,山就被赋予了德性,德灵相融相通,渲染出别具一格的空气,以致提及山水,非枯燥,而深远也。

费穆对导演“法则”做出论述:“电影要抓住观众,必须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为达到这种目的,我以为创造剧中的空气是必要的。”影片《日照重庆》的“空气”是与众不同的,它吸收了重庆特有的山水质感,并以此融入城市中,将山水色彩与现代科技色彩调和,使山城成为一座由内而外绽放魅力的城市。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凯文·林奇将城市意象研究用来诠释城市空间:“每个城市的城市意象都是由各个不同的意象组合而成的,每一座城市对于人们来说都具有可意向性,即‘可读性’。”重庆山城的魅力,纵使看不见“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三峡,但其流通的水、承载的山地却在同一体系内,产生“失意”与“淡薄”的意境。如同影片中寻找儿子犯罪现实真相的林权海,在重庆这座城市里,可以说是爬坡上坎,观望江流,靠一步步的行走,让观众寄情于城市的山水,感受到那挣扎的动人气氛。

在影片《日照重庆》中,观众很明显地可以看到海与江的对比。这样的对比,使海之无边更远,江之归属更稳。但为何影片中的主人公林权海最终选择回到大海呢?那是因为他从江里已经得到了救赎。他是靠海吃饭的人,回到大海,也是他的归属。从中再深思水的巧妙,一种由内而发的人生体验进入观众的内心,甚至产生一种对“有”“无”的思考。这就是山水渲染空气的魅力。

四、结语

电影的研究离不开意境,无论是拍摄手法、人物刻画还是空间、符号等影像元素,都离不开对营造意境的作用。电影是有情的产物,机械的画面再吸引人的眼球,终将会成为浮影。以电影《日照重庆》来看,淡雅的画面却蕴含着无穷的意趣。所以,我们研究电影的多重意境,就是在对电影的无限可能性进行不断探索,并付诸实践。

猜你喜欢

山城意境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中山城怀古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符号的由来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山城的人情味儿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