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语文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021-01-30袁虹
袁 虹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习总书记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的战略思路。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统筹推进课程育人。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再次强调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是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一大转变。教育部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不能单单停留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而是要贯穿到高校教育的每一个层面。 这就对每一门学科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做到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对大学语文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始终承担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内容,这些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宗同源”。
2014年,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程要通过研读优秀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塑造精神,从而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合力育人。
一、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一直以来,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塑造人文精神、提升综合素养以及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一些院校把“一切以就业为指导”作为办学唯一的指挥棒,一味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对其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致使大学语文课时量一再缩减,大学语文课程流于形式,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学校不重视,所以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积极性都不高。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直接或间接导致学生失去信仰、丧失德行、缺乏社会责任感等,这对个人或国家的发展尤为不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提出和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创新性和发展性,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尤其在课程思政理念引领下,挖掘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新的教育共识。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振兴民族、激发民族自信心的需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曲赋、中医武术等都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厚德载物、忠孝仁悌等思想世代相传,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改革开放后国门大开,外来文化纷至沓来,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考验。一些西方国家借机进行文化传播,甚至是文化侵略。面对如此境况,就需要国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将传统文化打造为发展中的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凸显地位,保持我们文化的民族性,以此来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激发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增强了全民族的凝聚力。要想尽快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在国人尤其是年青学生的心中树立强烈的民族意识,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从而形成强大的聚心力。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名家名著,感受一诗一文所蕴含的优秀人文精神和优良品质,让经典润泽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自信心与使命感。
(二)了解祖国历史、传承优秀文化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世界呈多元文化发展,境外文化的渗透对我国各个行业均有影响,如服装、影视、餐饮等,这就要求我们对其持有一种辩证接受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受国外文化和新媒体信息的影响,一些青年一味地穿洋装、用洋货、过洋节,对自己祖国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顾,这种遗忘和丢弃是非常可怕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青年人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才能抵御外来文化的挑战和入侵,必须通过学习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培养对民族文化深厚的感情,坚定自己的信念,提升民族认同感,才能更好地用辩证的眼光面对世界多元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大学语文课堂正是让学生了解各种优秀文化最好的阵地,学习精粹,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提升人文素养、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大学语文课堂始终承担着提升人文素养的作用和功能。青年人是祖国建设的栋梁和希望,所以他们更应该是有文化有素养的新型人才。可是近期多项调查显示,国内大学毕业生文化高、素养低、境界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民族精神,缺乏担当与责任等。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一部分学生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崇洋媚外思想比较严重。青年学生一定要认清形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自我熏陶,培养深厚的人文修养和高尚的爱国情怀,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文化典籍的熏染和传统文化的陶冶。
三、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课堂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材要与时俱进,凸显文化传承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教材建设,党中央和教育部多次强调,要能体现传统文化精神,让优秀的作品深入课堂、深入教材。对于大学语文而言,更要在教材中彰显我们民族的文化魅力。
以《大学语文》教材为例,为了更好地完成大学生人文教育的任务,在编定教材时可以精选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尤其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佳作,以相近或相同主题为单元安排篇目,主题可以涵盖爱国爱民、鞠躬尽瘁、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纯洁友情、忠贞爱情等,教材内容以体现丰富的传统文化为主线,将伟大的民族精神贯穿始终。注重传承, 发挥魅力,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起到积极作用。
(二)教师要提升素质,展示自身魅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占主导位置, 要高效地完成大学语文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就需要大学语文教师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 作为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要求,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拓展知识面,不断提高欣赏水平。另外,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始终坚定文化育人的理念,做到以德树人,言传身教。因为这些精神本身就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修为,才能为人师表,使学生信服。
(三)教学要生动鲜活,融入传统文化
1.课堂讲解注重引导启发。大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不同于初、高中阶段,更侧重于理解与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优秀作品时,要尽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经典名著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要挖掘文字背后的含义,引导学生感悟、思考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并与自身结合用以指导现实生活和学习。
例如,在讲解苏轼的作品《定风波》时,一定要结合苏轼的生平进行分析。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沉浮,起起落落”,最令人钦佩的是每当他身处困境时,总能用乐观坚定的信念和态度去面对生活。解读这首词时,不仅要让学生品味苏轼词中的豪迈大气,更要让学生领悟作者屡遭挫折时不畏惧、不颓废的性格和旷达的胸襟。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这正是我们伟大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东方的精神力量。教师在讲解作品《定风波》时,就要抓住这一思想,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要用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把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无坚不摧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
2.教学方式力求生动新颖。在当下大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主动运用多媒体教学、微课教学、线上教学等多种方式,把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动画、音乐、视频等形式,使文化传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这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时,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电影《孔子》来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孔子的很多主张和思想在电影中都有所反映,通过这种形象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领悟这些思想,比枯燥的课堂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多模态教学方式,用更有效的方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课外活动力争丰富多彩。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不仅在课堂上,也应该大力拓展相关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因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实现大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的途径之一。例如,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汉字书写大赛、诗词大赛等,也可以结合五四青年节、一二·九纪念日等举行各种主题的实践活动,还可以邀请老革命、老红军给学生作报告,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倡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践证明,组织学生多参加有益的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与感悟,切实感受到悠久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理想和信念。
4.师生交流关注热点问题。在任何教学活动中, 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都尤为重要, 大学语文也不例外。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必要时给予引导。在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提问,也可以在教案中主动设计一些相关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等。教师平时还要多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以正确引导,并以此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魂”与“根”,在当今课程思政的教育改革要求下,大学语文课程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任。教师应领会课堂思政的精髓,做传统文化忠诚的传播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 为国家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高素质人才,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