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革新探究
2021-01-30李武玲王莎莎
李武玲 王莎莎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4)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组建,拉开了文旅融合的序幕。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拼凑,而是将二者的内涵、外延进行了质的兼容,是一种政府层面发展重心的前置与导向性要求,彰显了国家对文化业与旅游业的重视。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提出,要从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交流等六方面对文化与旅游进行融合,为文旅行业协同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文化与旅游的碰撞使旅游行业具有了“大文化”的属性,其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高职旅游教育作为旅游人才的重要输出端口,肩负着行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如何通过革新适应文旅融合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教育应当深度剖析人才需求特点,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培养文旅人才,以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教育进行人才培养革新的SWOT分析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高职旅游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通过对高职旅游教育进行人才培养革新的SWOT分析,明确其优势与劣势,认清其机遇与挑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人才培养革新。
(一)优势分析
1.多元的育人模式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新兴事物、新兴业态层出不穷,越来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以及高品质旅游产品的热卖倒逼着高职旅游教育不断调整育人模式。高职旅游教育作为国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面对行业人才需求方向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育人模式,较为常见的包括“产教融合”“岗技合一”“工学结合”以及“现代学徒制”等。这些已经付诸实践的育人模式为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丰富的教改经验为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高职旅游教育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与产业发展的变化,在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开发、教学方法改革、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方式重构课程体系。在教材开发与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采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等形式将新媒体教学资源与纸质教材相融合,同时围绕职业技能大赛,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将旅游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转化为学生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这些丰富的教改经验为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革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劣势分析
1.育人理念滞后行业发展。 目前,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多为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础上的“工学结合”模式,然而很多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没有进行实质性合作,存在学校授课与企业要求无法良好衔接的情况。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仍停留在培养提供基本服务的导游人员、计调人员、客房服务人员、餐厅服务人员等技能人才,并未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理念。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旅游教育应当转变原有“重实操,轻理论”的育人理念,摒弃培养单一技能人才的思想,对市场进行深度调研,以需求为导向,为文旅融合培养文化素质高、技能水平硬的行业人才。
2.人文类课程占比小,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对高职旅游教育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人文类课程占比小是共性问题。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除了教育部规定开设的课程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基本围绕导游证考试而设置,缺少人文类课程。从学时分配来看,心理健康类、文化拓展类、创业发展类等课程所占学时较少,平均约占学期总学时的5%。从开设形式来看,安全教育、形式与政策等课程多以考查课或选修课的方式进行,课程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监督和保证。近年来,高职生源多通过自主招生渠道进入学校,学生的知识理论功底较弱,文化素质较低。而旅游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之外的高层次精神追求,对从业者尤其是导游人员的知识底蕴要求很高,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更是如此。试想一个文化功底不够深厚的导游员,如何为游客提供一场精神盛宴呢?同时,文化水平低、理论基础差会阻断学生在未来职场上向管理层发展,不利于行业人才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
3.文化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实训条件落后。 高职旅游教育的专业教师招聘通常包括两个渠道:一是引进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学科研型人才;二是从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来学校任职。一方面,高职院校缺乏与旅游教育相关的文化专业教师,在职教师多数是经济、管理、地理、历史等专业,对文旅融合背景下所需人才的文化素质了解不够。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人员实战经验丰富,但文化理论功底较弱,无法真正将实践与理论进行转换。因此,高职旅游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文化教育方面师资力量薄弱将会影响人才培养素质的高低,这势必会影响地区文旅融合的进程。此外,高职旅游教育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活动通常集中在模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模拟门店、茶艺实训室等,这些实训条件难以满足文旅融合对相关文化实践教学的需求,从而影响到文旅人才的培养。
(三)机遇分析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一种包含政策性、时代性、思想性的新业态,为高职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机遇。2009年,国务院印发指导意见,提出要将文化作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领域。随后国家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促进文化旅游提升的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文化与旅游的发展目标,对面临的困境以及融合途径等进行了说明。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标志着文旅经济时代的真正来临。文旅融合为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革新指明了方向,在教育中突出文化、彰显文化成为共识,高职旅游教育应当成为了解文化、宣传文化、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如今,文旅融合已经进入深度推进期,高职旅游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抓住机遇,加快人才培养的革新。
(四)挑战分析
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高职旅游教育要认识并重视这一转变,更好地迎接挑战。
1.文旅融合的体验性模式需要文化素养高的人才。 随着深度旅游与体验性旅游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游客认为旅游的实质是获得一次别样的文化体验。人们通过在旅游过程中体验文化、收获文化,从而真切地感知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自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来,文旅融合成果丰硕,众多旅游演艺项目的演出、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展现、场馆类旅游资源延伸产品的创新等都需要文化素养高的从业人员。文旅融合要求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前者是旅游服务的要求,后者是文化体验的需求。专业技能可以满足旅游的基本需求,而人文素养则与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息息相关。
2.文旅融合新业态的产品开发需要创新复合型人才。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促进了相关产业新业态的转型升级,这就要求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创新复合型人才。从这一意义来讲,文旅融合是建立在了解和挖掘古建、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业以及红色文化等各种与旅游相关的资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演艺、文创产品等不同形态将文化展现出来,实现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这样的开发模式与展现形式要求从业者必须是“杂家”,具备旅游产品文化层面的原创策划技能,可以将不同业态的内容进行整合并以此来展现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文化层面的需求。
3.文旅融合的信息化产业链需要高技术型行业人才。 旅游产业范围宽泛,边界较为模糊。文旅融合后,旅游产业链向外整合延伸,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出现。目前较为先进的智慧旅游、大数据、云计算等服务模块与先进技术必将影响到文旅融合的速度与深度,其派生出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若通过通识教育仅掌握一门基础技能,将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因此,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要紧跟行业发展步伐,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文旅融合的新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输出的良性循环。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革新路径选择
(一)文化引领,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文旅与高职旅游教育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文旅的深度融合比任何时期都需要教育的智力支持。因此,高职旅游教育应对人才培养理念不断革新,只有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进行旅游教育,才能使最终的人才输出契合行业需求。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功能,高职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整合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优势,共同搭建合作平台,通过梳理现有课程,合作开发专业文化核心课程。在了解高职学生学情与掌握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邀请政府人员、企业人员、专业教师参与核心文化课程的开发,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进行传播,形成人人学文化的氛围。同时,根据政府政策与行业动态的变化,定期对相关的文化课程进行补充与修订,使其更好地满足文旅融合的需求。
(二)德才兼修,提升人才培养素质
文旅融合对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将素质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培养德才兼修的旅游人才。第一,坚持专业思政文化教育。针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思政课程,实施思想与德育的专业教学。第二,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德育与文化教育。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可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对中国的地理、历史、古建、宗教、园林等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式讲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导游实务课程教学中改变重服务流程与技能、轻职业道德与从业素质的现状,让学生在品德高尚的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职业道德以及爱国主义情感,将德育培养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第三,举办与德育相关的文化活动,将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真正实现德才兼修。
(三)课程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文旅融合背景下,新业态层出不穷,要求学生必须成为掌握多种技能的高素质创新复合型人才。因此,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模块显得尤为重要。高职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与地区支柱产业相对接,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比例进行调整,同时增加与行业相关的技术类、设计类课程比例。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对一年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管理学基础、旅游学概论、旅游情境英语等公共课与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基本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导游资格证考试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旅游文化、文旅产品策划与设计、旅游电子商务等延伸类课程,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三年级学生的课程应当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在文旅融合产业链上选取岗位建设核心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提升旅游职业教育的行业相关就业率。
(四)师资培养,搭建优质教学团队
优良的师资是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的重要保证,专业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避免被行业发展所淘汰。第一,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文化学习的机会,通过线上、线下等培训方式,对授课过程中所需文化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第二,建立教师进入企业锻炼考核机制。教师通过脱产入企、假期入企、碎片化时间入企等多种方式走进企业,了解行业动态变化,积累工作经验,并利用顶岗经验对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第三,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在“1+X”证书制度的引导下,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证书,了解岗位技能的需求特点,更好地充实教学内容。第四,高职院校应邀请行业专家及企业骨干人才进入院校担任教师,以此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搭建高素质教师团队,培养与文旅行业需求相契合的专业人才。
(五)择优而建,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文旅融合衍生出许多新型岗位,而传统的实训条件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高职旅游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对学校内部的实训基地进行改善与新建,通过硬件升级、环境布置、内容设计等满足文化教育的需求。同时,对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调研与筛选,增加可以展现历史风貌、接受革命教育、传承传统工艺等文化类实训基地,更好地满足文化实践教学的需求。通过改善实训条件,使学生可以在校内进行岗位技能模拟实训,在学习中期与毕业顶岗实习时进入企业,多方位感受不同岗位对人文素养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提升自身素质。
综上所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层出不穷的新业态使旅游行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转变。为此,高职旅游教育可以通过整合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力量,在人才培养理念中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功能,坚持德才兼备的素质要求,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置、师资力量培养、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等方面进行革新,为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助力区域文旅融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