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双C护理模式对高龄脑梗死患者FMA与BI评分的影响
2021-01-29陈吉红
陈吉红
蒙阴县人民医院老年病关怀科,山东 276200
脑梗死是常见脑血管系统疾病,又被称为中风,中老年人是该疾病的高危发病人群。脑梗死疾病特点为发病迅速、进展迅速、预后不佳等,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有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认识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概率较高,因此需在临床治疗中给予合理有效的运动训练和护理干预措施[2]。护理干预措施可帮助患者取得更好的疗效,本文旨在探讨在高龄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实施萧氏双C 护理模式的实际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76 例 2019 年 6 月至 2020 年 3 月本院收治的76 例高龄脑梗死患者,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76 例患者随机数字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8 例。对照组患者男 22 例,女 16 例;年龄(67.42±2.15)岁(60~75岁);病程(12.37±2.95)年(3~22年)。观察组男23 例,女15 例;年龄(68.35±2.43)岁(61~75 岁);病程(12.83±2.15)年(3~21 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症状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中的相关标准[3],同时患者经CT 诊断确诊为脑梗死;(2)无脑部既往病史;(3)患者本人及家属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意识障碍、精神障碍及造血障碍疾病;(2)合并恶性肿瘤者;(3)合并重要器官质变性疾病;(4)近3个月内有手术史。
1.2 方法 两组患者开展专科运动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包括按摩、健康宣教、饮食干预等在内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萧氏双C 护理模式,具体如下。(1)环境舒适护理:构建舒适病房,为患者构建隐私环境,室温控制在22℃~24℃,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最佳。规范家属探班时间及相关规定,为患者提供优质休息环境。(2)心理舒适护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可能诱发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初期对其进行舒适心理干预。(3)日常舒适护理:护理人员于患者入院初期与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兴趣爱好,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需求。严格要求患者在规定时间睡觉,协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及饮食习惯。(4)家庭舒适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充分交流,引导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康复中来,通过语言及行动等方式对患者给予支持。
1.3 观察指标 所有量表于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前进行两次评估。(1)肢体运动功能[4]:采用Fugl-Meyer(FMA)评定量表,量表分值100 分,分数与运动功能为正比,由医生代评。(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 Barthel(BI)量表,分值100 分,分数与能力为正比。(3)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分值42 分,分值越高缺损程度越高,由患者自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值30 分,分值越高认知功能越好,由患者自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分值30 分,分数越高认知障碍越严重,由患者自评。(4)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总分值为21 分,≥12 分则判定为睡眠障碍,分数越高睡眠质量越差,由患者自评。(5)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值80 分,<50 分正常,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由患者自评;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值80 分,<50分正常,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由患者自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用%表示,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FMA、BI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FMA及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FMA、BI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FMA、BI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n 38 38 FMA护理前22.12±2.41 22.35±2.37 3.251 0.872护理后76.39±3.17 62.15±3.47 7.429 0.002 BI护理前26.32±9.15 26.27±9.18 4.135 0.734护理后74.59±8.47 61.32±8.34 7.315 0.001
2.2 两组患者NIHSS、MMSE、MoCA 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NIHSS、MMSE、MoCA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神经功能较佳(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MMSE、MoCA评分比较(-x± s,分)
2.3 两组患者PSQI 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PSQI 量表中各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较好(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PSQI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PSQI量表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 n观察组 38对照组 38时间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入睡时间2.69±0.37 1.27±0.42ab 2.72±0.41 1.85±0.39a主观睡眠质量2.79±0.41 1.13±0.38ab 2.83±0.32 1.53±0.46a睡眠效率2.78±0.82 1.13±0.46ab 2.82±0.78 1.57±0.52a PSQI总分12.42±3.17 8.52±1.45ab 12.39±3.45 10.15±1.73a
2.4 两组患者SAS、SDS 评分比较 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n 38 38 SAS护理前55.72±5.17 55.43±5.25 3.097 0.942护理后40.29±4.63 45.57±4.35 7.482 0.012 SDS护理前58.83±5.56 58.69±5.37 4.158 1.092护理后41.16±3.27 47.95±3.69 7.312 0.001
3 讨 论
近年来我国脑梗死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以老年人为主。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相关数据结果显示高龄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存活患者中有约75%的患者伴有功能障碍。临床治疗中主要侧重于改善患者血运障碍,后期患者肢体和神经功能的恢复需要借助有效的运动训练和护理干预[2]。
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实际需求的新型护理也逐渐成熟,萧氏双C护理模式就是其中一种。萧氏双C护理模式中的双C 为comfort 和care,comfort 顾名思义即舒适,care 为照顾,因此该模式又被称为舒适护理模式[5]。萧氏双C 护理模式的核心理念为在护理过程提高患者各方面的舒适度,将舒适服务融入患者整体优质护理中,提高护理质量[6]。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FMA 和BI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萧氏双C 护理模式开展时加强了心理舒适护理,首先通过良好的沟通降低患者心理防线赢得其信任,为后期一系列治疗和运动训练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促进患者生理-心理-社会3 个环节的整体愉悦状态。常规护理中的护理措施较为笼统,缺乏特异性。舒适护理中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对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重点护理,从而提高其预后水平[7],与张桂芳[8]的研究结果相符。
同时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负性情绪指标评分和睡眠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萧氏双C 护理模式涵盖面广,包括心理舒适、睡眠舒适、精神舒适、生理舒适等。并且着重关注睡眠护理,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利于预后的恢复,同时配合一系列舒适服务调动患者治疗积极性,改善其心理状态[9-10],与谢静[11]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将萧氏双C 护理模式应用于高龄脑梗死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通过各方面舒适度的提升,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等,具有进一步推广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