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眼外伤患者围术期心理特征及焦点式心理干预的应用
2021-01-29柳胜男张晓平
柳胜男 张晓平
1聊城市光明眼科医院眼科 252000;2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 252000
眼外伤是眼科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指眼球及其附属器受到外来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伤害而引起的各种病理性改变,根据其发病因素分为机械性和非机械性[1]。未给予及时治疗容易诱发单眼失明或者视力障碍等严重疾病,同时眼外伤可能会造成眼球形状改变或者眼容量流失,给患者心理造成冲击,从而产生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2]。负面情绪严重时会诱发应激反应,从而延长治疗过程,降低治疗效果[3]。有效的心理干预可改善这一现状,本文旨在探讨将焦点式心理干预应用于青少年眼外伤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青少年眼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配原则对其进行分组后并开展不同护理模式,各40 例,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中男 29 例,女 11 例;年龄(15.29±1.38)岁(13~18 岁);受伤部位:左眼19 例、右眼21 例。观察组中男30 例,女10 例,年龄(15.48±1.42)岁(13~18 岁);受伤部位:左眼18 例、右眼2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于13~18 岁之间;(2)经诊断确诊为眼外伤并需入院治疗;(3)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均知情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器官质变性疾病;(2)合并其余眼部疾病;(3)合并智力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开展心理特征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开展焦点式心理干预。(1)心理特征分析:青少年眼外伤患者的心理特征分为焦虑、悲伤、恐惧和自卑4 大类型。(2)主导式心理干预:结合患者实际心理特征,护理人员置换人设为朋友或者长辈,以询问答疑的方式开展心理干预,该模式中护理人员处于主导模式,主动提出问题、询问是否有疑问并解答,在主导分析的过程中将治疗流程、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及相关处理措施告知患者,从而缓解患者心中的焦虑和恐惧。(3)引导式心理干预:于病房内播放相关记录片或者放置健康宣教手册,引导患者观看并思考,加强患者对该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4)鼓励式心理干预:该干预措施从两个角度开展,一方面以护理人员为主,护理人员在巡房期间对患者进行观察,一旦患者出现心理异常立即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内心想法后循循教导。另一方面以患者为主,建立互动小组,将年龄相近的患者组织到一起进行集体心理干预,并促进患者之间相互鼓励,建立治疗信心。
1.3 观察指标 (1)治疗依从性:采用依从性评定量表进行评估,由护理人员于患者出院前进行填写,表格满分为 10 分,>8 分为优,6~8 分为良,<6 分为差,依从性=(优+良)/总例数×100%。(2)护理满意度:采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估,患者出院前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填写,量表满分为100 分,>80 分为满意、60~80 分为比较满意、<60 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3)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量表总分均为80分,分值越高负性情绪越严重[4]。(4)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估,每个维度满分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用%表示,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依从率为97.5%,对照组为77.5%,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率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n(%)]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75.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 评分比较 护理前水平相近(P>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n 40 40 SAS护理前64.35±10.27 65.19±9.83 4.172 1.042护理后32.74±5.29 53.39±4.29 7.155 0.001 SDS护理前62.26±10.47 63.15±10.58 3.925 0.894护理后31.45±3.49 54.47±4.12 7.642 0.013
2.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 护理前水平相近(P>0.05);护理后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4。
3 讨 论
3.1 青少年眼外伤患者围术期心理特征 眼外伤具有发病突然、症状明显的特点,因此患者发病初期心理一时难以接受,同时由于对病情了解甚微且视力明显下降,患者易出现恐惧、焦虑、悲伤等情绪,心理防线崩塌,出现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患者入院后进入不熟悉的环境,无法继续正常学业,也会诱发患者焦虑情绪。同时对患者进行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患者会出现依赖性变强、情感脆弱、易哭易怒等心理[5]。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40 40时间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躯体功能58.47±5.29 84.35±4.71ab 58.39±4.78 73.83±4.93a心理功能59.27±4.72 87.18±5.61ab 58.95±4.78 73.94±5.39a社会功能60.16±4.63 84.36±5.29ab 60.38±4.21 72.38±4.65a物质生活58.71±5.28 82.95±4.73ab 59.12±4.75 72.18±4.63a
3.2 焦点式心理干预作用分析 据吴亚丽和赵雁[6]研究结果显示,眼外伤患者中有近80%患者存在负性情绪,给予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意义重大。传统心理干预模式中措施较为单一,以灌输式干预为主,将疾病相关内容以填鸭式模式灌输于患者,不考虑患者自身理解能力、接受程度等,导致干预效果甚微[7]。焦点式心理干预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发展出来的新型心理干预模式,该模式的中心内容为“尊重患者、相信患者”,措施为通过多种模式挖掘患者自身优势、自身特点等,引导患者积极发展[8]。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焦点式心理干预对传统心理措施进行改良,将主导式心理干预、引导式心理干预和鼓励式心理干预多重模式相结合[9]。在干预过程中将护患角色转变为朋友角色,可深层了解患者实际内心从而为其提高针对性护理,并且通过心理指导引发患者思考,从另一层面帮助患者转移注意力[10]。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后,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从而提高,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同时护理人员跟患者关系的促进,有利于满意度的提升[11],与李玉平等[12]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青少年眼外伤患者围术期心理特征以焦虑、恐惧、悲伤、依赖性强等为主,对其进行焦点式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和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可有效提高依从性和满意度,有利于快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