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V不住了”的句法语义研究
2021-01-29王新
王 新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3)
一、引言
“V不住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是原型式“V住了”的否定式。留学生经常会造出类似这样的句子:“*他头晕不能站住了,倒在了床上。”“*我饱了,吃不住了。”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未能完全掌握“V住了”的否定式;二是未能完全理解“V不住了”的含义;三是未能掌握何种动词能够进入“V不住了”结构式。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V不住了”的研究,而关于“V不住”的直接研究也比较薄弱,有一些文章在研究“V住”时顺带提及“V不住”。通过分析发现,前辈时贤多从词汇化、语法化、语法意义以及语用功能的角度展开研究。奇唯美、刘洋洋都从词汇化的角度研究了“V不住”的相关问题[1-2]。王晓红在研究“V住”的相关问题时提到“V不住”表达的是程度义或可能义[3]。姜秀婷将“V不住”的构式义概括为“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不可能/没能够通过动作实现某种结果”[4]。笔者认为,姜文概括的“V不住”构式义实际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认同了王文中“V不住”可以表达可能义的观点;二是指出“V不住”还可以表达一种结果义。笔者发现,“V不住”除了可以表达可能义、程度义和结果义以外,和“了”连用时还可以表达状态义。状态义跟事件的内部时间结构有关,实际上是一种事件内时间意义,表示动作的开始、持续或结束,又称为“体”或“情貌”[5]。因此,“V不住了”的这层意义可概括为“体貌义”。例如:
(1)这就造成了在危机期间南方失业率相对稳定的假象。而目前的经济危机使这种假象也维持不住了。(1)本文语料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BCC)。
(2)哎~,我的世界观崩溃了,终于熬不住了。头痛,躺一会去,一会起来继续~呼呼,已经开始有圣诞气息咯!难道今天要去平山堂嘛?
例(1)中的“维持不住了”表示“维持”这一行为动作已经持续到极限程度,内部时间已经结束。例(2)中“熬不住了”同样表示“熬”这一行为动作已经持续到极限程度,且结束,与此同时开始另外一个新动作。这正是“V不住了”体貌义的体现。
就笔者搜集到的文献来看,目前还没有关于体貌义“V不住了”的讨论。因此,本文拟从句法特点、内部各成分的语义互补、情状特征三个方面对体貌义“V不住了”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对“V不住了”的研究。
二、“V不住了”的句法特点
(一)“V不住了”是一个结构化程度较高的结构式
“V不住”自身并不能表达体貌义,必须与“了”共现。因为“了”不但可以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即结束,还可以表示出现新情况,即开始。表达体貌义的“V不住了”是一个结构化程度较高的结构式,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例如:
(3)被聘用的多是优秀士兵,他们也是部队的“骨干”力量,本来应该保留的也留不住了,这无疑是一种人才的外流,给部队的建设造成一定的损失。
(4)仿佛都是梦幻,可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事实啊!想到这,她的眼睛又活灵灵了,嘴唇又抿不住了。
例(3)表示本来应该努力保留的优秀士兵,最终也留不住了。也就是说,“留”的动作行为就此结束,“不住”指向“留”这一动作行为的结束点,“了”确认该动作行为已经结束,并产生了新情况,即人才外流,造成损失。例(4)同理,“抿”的动作行为结束。其中,“不住”指向“抿”这一动作行为的结束点,而“了”则确认该动作行为已经结束。
(二)“V不住了”常与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共现
第一,“V不住了”前经常出现程度副词“有些、几乎、实在”,两者共同刻画、描摹V所表现出的情状特征,即该动作行为已经持续到一定程度,即将结束或已经结束,并可能出现新情况。例如:
(5)店里的伙计给得一脸不情不愿,我边奚落说“这票该不是真的吧”边刮出了张10块……结果面子上难免有些挂不住了~如今这假票也能中10块真是厉害呢。
(6)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什么磨难都没能摧垮的这条山东硬汉,几乎支撑不住了……
(7)“谢谢了,我实在坐不住了。”说着,我打开车门,跳了下去。
例(5)中程度副词“有些”与“不住”和“了”一起刻画“挂”的情状特征,再结合其后“如今这假票也能中10块真是厉害呢”的语境可知,“挂”这一动作行为已经持续到极限,且结束。“有些”在这里照顾到了“我”的面子需要,具有特定的修辞效果。因此,虽然“有些”不是极限程度副词,但是具体的语境赋予了其极限的含义。例(6)中程度副词“几乎”与“不住”“了”一起刻画“支撑”这一动作行为,该动作行为已经持续到一定程度,即将结束。例(7)有所不同,程度副词“实在”与“不住”和“了”一起刻画“坐”的情状特征,即“坐”的动作从过去某一时间点已经开始,持续到说话人说话那一刻结束,并开始了另外的动作行为,即打开门、跳下车。
第二,“V不住了”前经常出现时间副词“就、马上、已经”。它们和“V不住了”一起描摹V即将结束或已经结束,并可能出现新情况。例如:
(8)他们说:“假如敌人进到重炮的射程以内,美国军队在釜山的阵地很快地就守不住了”。
(9)尼克松先生的信用已经丢光了;美国人民已经忍耐不住了。
(10)老周正在一个会上,看到短信,马上按捺不住了,不停打电话过来,说能不能再谈谈,再谈谈。
例(8)运用“就V不住了”表示“守”的动作行为从过去某一时间点开始,并持续到现在,即将结束。例(9)运用“已经”和“V不住了”一起表示“忍耐”的动作行为从过去某一时间点开始,持续到说话人说话的那一刻结束。例(10)运用“马上”和“V不住了”一起表示“按捺”的这个动作行为从过去某个时间点开始,并持续到说话人说话的那个时间点结束,与此同时开始另外一个新的动作行为,即打电话。
第三,“V不住了”也可以和动词“开始”连用,共同表达一种新情况的出现,是一种起始义。例如:
(11)没有下一次!再怎么不愿意都给自己一个限期好吗?我能做得到吗?开始控制不住情绪了,脸上藏不住心事了么?
(三)“V不住了”的扩展式
“V不住了”的扩展式理论上有“V不住了N”和“V不住N了”两种,但实际生活中前者的数量要远远低于后者。笔者在BCC语料库中检索这两个扩展式在各语体中的分布状况,得到表1:
表1 “V不住了N”和“V不住N了”在各语体中的分布状况
由表1可知,“V不住了N”在各语体中总共才出现7例,故本文不作讨论。这也说明N与“V不住”的关系更为紧密,“了”是对“V不住”这一行为动作或结束、或开始的确认。
研读语料可以发现,“V不住N了”常常位于句中,表示V这一动作行为的结束,其后通常有后续语段。
(12)等他冲到缆绳跟前时,冻僵的双手已经攥不住缆绳了,最后他用右臂紧紧地挽住缆绳,终于把两只小船用缆绳紧紧连在一起。
这里运用“已经V不住了”表示“攥”的动作行为已经结束,并有后续语段表明“他”开始了另一个动作行为。
再来讨论该扩展式中N的特点。首先,N一般都是无定的光杆名词。例如:
(13)吴老二的毛驴被炮声惊吓,撒开四蹄狂奔起来。吴老二勒不住它,只能握住车把跟着它跑。越跑越快,吴老二心慌脚软,快要掌不住车了,眼看就有翻车的危险,大旺冲过去,一下抓住了他的车把。
(14)太开心了太开心了~激动得都坐不住椅子了~
这可能是韵律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次,N不能出现在主语或话题的位置。贺阳在研究“V起来”与受事的共现情况时指出,具有位移义和结果义的“V起来”必须和受事共现,并把这种关系概括为“受事同现准则”[6]。笔者发现,表达体貌义的“V不住了”不能与处于主语或话题位置上的受事共现,否则表达的就是一种结果义。例如:
(15)天气已经变暖,大衣穿不住了。
(15a)天气已经变暖,穿不住大衣了。
例(15)中“大衣”处于话题位置,此时“穿不住了”表达的是结果义。如若将例(15)改写成(15a),表达的就是体貌义了,即“穿大衣”这一事件持续到“天气变暖”结束。
再次,N不能出现在“把”字句宾语、“被”字句主语位置。例如:
(16)太太的沉默令人发怵,我终于耐不住性子了。
(16a)*太太的沉默令人发怵,我终于把性子耐不住了。
(16b)*太太的沉默令人发怵,性子终于被我耐不住了。
如若将例(16)改写成(16a)和(16b),则不成立。由此说明,体貌义“V不住N了”不能改写为“把”字句和“被”字句。因为“把”字句宾语和“被”字句主语一般要求有定,而“V不住N了”中的N常常是无定的光杆名词。
(四)“V不住了”常为前景化表达
常娜指出:“前景信息是报道者用来报道事件进展、人物活动的,一般放在突出位置,成为注意焦点。”[7]“V不住了”结构式一般位于句子的前景位置,回答发生了什么,报道事件的进展状况,因而通常作为一个新信息存在,也就很自然地出现在句末焦点位置。例如:
(17)敌人的进攻原是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但遭到这次痛打后就承受不住了。七日,敌人调来四架飞机和七辆战车,配合两个步兵连向山上进攻。
该结构在句中的作用在于框定事件的时体,用来报道事件的进展,这可以从该结构前面的时间副词“就”得到验证,“就”在此有连接前后两个事件的作用。因此,“承受不住了”不能作为背景信息出现,只能是一种前景化表达。
三、“V不住了”内部各成分的语义互补
(一)体标记“了”和“不住”的连用
只有“了”和“不住”连用,“V不住了”才能表达体貌义。戴耀晶指出,体形态的合用一般表达了体意义的叠加,且该叠加是分层级的组合关系[8]。“V不住了”结构式中“不住”和“了”在刻画V时各有侧重。“不住”和“了”都表现出动态性,且都是非匀质运动,但“了”着重表达变化,要么是变化完成,要么是出现新变化。也就是说,“了”可以将事件动态化。虽然“了”在时间轴上表现为一个点,这个点可能十分短暂,但依然是有起始和结束的时段。如果从事件内部观察其时间构成,“不住”指向时段的结束点,表示结束,也表达变化,但这个变化是事件内部的变化,表示时间结束,也有可能蕴含一个新事件的开始。
换句话说,“了”表达的是事件整体的时间变化,是一种质变的过程,处于时间轴的上层,而“不住”表达的则是事件内部的时间变化,指向结束点,处于时间轴的下层。V和“不住”“了”一起表示旧事件即将结束或已经结束,并有可能出现新的情况。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体标记“了”和“不住”的合用[7]
(二)V的特点
“V不住了”结构式对能够进入该结构式的V在形式和语义特征上有一定限制。统计BCC语料库中微博和科技语篇(2)之所以选择微博和科技语篇,是因为它们基本上能够对应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语体和正式语体。中进入“V不住了”结构式中V的频次,得到表1和表2:
表1 微博语篇“V不住了”中V的出现频次(3)为了尽可能保证“V不住了”的使用不受方言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笔者统计的是BCC语料库中出现频次为5次及以上的V。表2也是如此。
表2 科技语篇“V不住了”中V的出现频次
由表1和表2可知,从形式上看,V既可以是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双音节动词,但数量和出现频次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微博语篇中有44个单音节词,共出现3 880次,有16个双音节词,共出现1 288次;科技语篇中有11个单音节词,共出现193次,有3个双音节词,共出现80次。由此可见,单音节词V在“V不住了”中占据绝对优势,且微博语篇中出现“V不住了”的频次远高于科技语篇,即“V不住了”倾向于口语表达,所以,V具有明显的口语化色彩。
此外,笔者还统计了文学语篇和报刊语篇中出现频次位居前十的“V不住了”,单音节词V各有6个,双音节词V各有4个。文学语篇中单音节词V共出现465次,双音节词V共出现278次;报刊语篇中单音节词V共出现1 536次,双音节词V共出现362次。这组数据很好地验证了上述单音节词V在“V不住了”中占据绝对优势的观点。此外,V同样具有明显的口语化色彩。具体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文学语篇排名前十“V不住了”中的V 图3 报刊语篇排名前十“V不住了”中的V
从语义特征来看,V通常具备如下特点。首先,能够进入“V不住了”结构式的V一般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动词,可称其为动作动词。也就是说,V一般具有动作性,这种动作性既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行为,如“坐、停、扶、吼、穿、包、挂、关、躺、睡、搂”等,主要以单音节动词为主;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动作行为,如“坚持、控制、承受、支撑、忍受、憋、熬、顶、挺、受”等,单双音节词皆可。例如:
(18)然而,女人的善良天性又使市子更加怜惜和惦记这两个纯洁的姑娘,她再也坐不住了。
(19)慧芳已经累得坚持不住了,便停下来,两手叉腰慢慢往前走。
其次,这些动作动词一般具有自主性。马庆株把动词分为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9]。笔者发现能够进入“V不住了”结构式中的V一般都是由动作者有意识地发出,也就是说,动作发出者可以自由决定该动作行为。例如“瞒、呆、盛、支持、忍耐、抑制”等。例如:
(20)队长朱道福、副队长华德龙看到许多社员知道了这件事,感到再也瞒不住了。于是他们就在九月二十一日晚上的社员大会上,向社员讲明了这件事。
(21)过了几天,人们已经忍耐不住了,就跑到路边上去等着,盯着驶过的每一辆汽车,有的甚至守到深夜。
再次,这些具有自主性的动作动词一般还具有持续性。马庆株把动词后能加“着”的动词称为“持续性动词”[10],所以,动词后添加“着”是验证其是否具有持续性的有效手段。例如“扛、留、收、绷、抵挡、克制、压制”等。
(22)她想着,我的命怎么这样苦哩!我是个肉人,我不是个铁打的人,我真有点扛不住了!……
(23)遛狗肯定是风雨无阻啦~太萌了,我已经抵挡不住了~
以上从动词形式和语义特征两个方面,就能够进入“V不住了”结构式的V展开了讨论。形式方面,进入“V不住了”结构式中V既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但以单音节动词为主;语义特征方面,进入“V不住了”结构式中V一般具有动作性、自主性和持续性。但需要注意,动作性与否、自主性与否、持续性与否三者本就是动词自身属性的辩证统一,所以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交叉,例如具有动作性的“坐”,它同时具备自主性与持续性。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上述语义特征越明显的动词越容易进入“V不住了”结构式。
四、“V不住了”的情状特征
关于“V不住了”结构式的情状特征是在事件的框架下讨论的,离开了事件的框架,其情状特征也就无从谈起。事件包括真实事件和虚拟事件,“在事件语义分析中,我们经常会考虑几个基本要素:事件的时间结构、事件的空间结构、事件的参与者、事件的报道者”[11]。从本质上看,“V不住了”结构式表现出的情状特征就是它的语法意义,即体貌义。下面分别讨论真实事件和虚拟事件下“V不住了”结构式的情状特征。
(一)真实事件下“V不住了”的情状特征
在真实事件下,“V不住了”表现出的第一个情状特征是事件报道者所描述的事件从过去某个时间点开始,但持续到某个特定时间就结束了,即该事件既有起始点,也有结束点。例如:
(24)这场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自有其历史意义,但无穷无尽的社会动乱、军阀混战也从此开始,山西商家怎么也挺立不住了。
该例中,报道者报道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后续进展,包括社会动乱、军阀混战,这对山西商家也产生了联动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山西商家在社会动乱、军阀混战前还能勉强维持,之后就难以“挺立”了,即山西商家“挺立”的事件在这一刻结束。
第二个情状特征与第一个密切相关,即事件报道者所描述的事件从过去某个时间点开始,并持续到某个特定时间点结束,但随后出现了另外一个新事件,且前后两个事件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前后事件形成递进关系。例如:
(25)在这寒天夜晚,阶级敌人又可能继续进行破坏,想到这里,小王躺不住了。他不畏严寒,悄悄地来到生产队仓库附近,用机灵而雪亮的眼睛察看着仓库周围的动静。
该例中,事件报道者报道小王从过去某个时间点开始躺在床上,但想到阶级敌人有可能破坏生产队的仓库,“躺”这一事件就结束了。与此同时,开始了另外一个新事件,即起身悄悄来到生产队仓库附近观察周围的动静。其中,后一事件是前一事件的进展,即“起身来到仓库附近”是“躺不住了”的进展。
(二)虚拟事件下“V不住了”的情状特征
这一类与前文讨论的有所不同,即前文讨论的都是真实事件下的“V不住了”,而这里讨论的“V不住了”出现在虚拟事件中,其具体情状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事件开始,并一直持续下去;二是事件开始,持续到某个时间点结束;三是某一事件从过去某个时间点开始,持续到某个时间点结束后开始另外一个事件。举例分别如下:
(26)欲望太可怕了,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就收不住了……
该例中,事件报道者采用了比喻的说法,将人的欲望比喻成潘多拉的盒子。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很明显是假想的情况,即虚拟事件,并非真实情形,这可以通过添加语言形式“~的话”加以验证,因为“的话”表示假设语气。这里的“V不住了”表现出的情状特征是:人的欲望一旦被点燃,就很难停止,并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收不住了”实际上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因为人的欲望不可能一直无限地持续下去,终究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但何时停止又不能判断。
(27)当时要不是他在,我早就绷不住了。
该例中,事件报道者用表假设的连词“要”勾勒了一个虚拟事件,即如果当时他不在场,我的情绪或者某一方面便难以控制。报道者用“绷不住了”一词,表现出的情状特征是控制情绪或某一方面的事件从过去某个时间点开始,但由于外在某一因素的影响,这一事件随即结束。
(28)开裂得那么厉害的屋子……要没有三合土的黏力,早已支持不住了。
该例中,事件报道者用“要”勾勒了一个虚拟事件,即假设报道的屋子没有三合土黏力的支持,其最终的结果是支持不住。其中“支持不住了”描摹了房子从过去某个时间点一直“支持”到现在,如果没有三合土黏力的支持,屋子将会坍塌这样一个情状。
需要注意的是,例(27)不同于例(28)。例(27)没有具体语境表明“绷不住了”之后会发生另外一个事件。而例(28)有明确的语境,即“开裂得那么厉害的屋子”,说明“支持不住了”之后,可能会发生“坍塌”这一事件。结合例(26)可知,在虚拟事件中,“V不住了”本身具有三层含义,即“事件开始并一直持续”“事件开始,到一定时间结束”和“旧事件结束和新事件开始”,具体是哪一层含义,需要语境去激活。这里需要强调一个概念“激活”。“激活”意味着它本身就具有某个或某些意义,由于缺乏具体的语言环境,它暂时处于休眠状态,一旦出现合适的“时机”,便活跃起来。
至此可以清楚地看到“V不住了”结构式所描摹事件的情状,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V不住了”结构式所描摹的事件情状
由表3可以看出,“V不住了”在真实事件下没有“某一事件开始并一直持续”的情状特征。这是因为世间万物的运行都有规律,有开始必有结束,在真实事件中,任何一个动作行为(事件)都不可能无限地持续下去。如若仅有开始没有结束,只能是在虚拟的情况下,抑或是事件报道者有意使用了夸张修辞格,旨在渲染某种氛围。
总而言之,“V不住了”结构式无论出现在真实事件中,还是虚拟事件中,它们在认知方式上都表现为从过去某一时间点开始,根据时间发展顺序连续、顺次扫描,展现的是事件逐渐展开的过程,这个事件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没有终结点;也可能在某个时间点戛然而止,从而凸显结果;还可能在某个时间点结束后,又开始另外一个新事件。整个事件过程具有渐进性、动态性的特点。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V不住了”的体貌义展示[7]
图4中E表示事件,Tr表示事件报道者的参照时间,Ti表示事件的开始时间,Tf表示事件的结束时间。用图4说明上述三个过程就是:(一)事件E从过去的时间点Ti开始,一直持续到结束时间Tf仍未结束,并将一直持续下去;(二)事件E从过去的时间点Ti开始,到参照时间Tr结束;(三)事件E从过去的时间点Ti开始,到参照时间Tr结束,与此同时开始一个新事件。
五、结语
本文以“V不住了”结构式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V不住了”的四个句法特点,即“V不住了”是一个结构化程度较高的结构式;“V不住了”常与程度副词和时间副词共现;“V不住了”的扩展式包括“V不住了N”和“V不住N了”,但前者在现实中极少使用;“V不住了”是一种前景化表达。分析这些句法特点的同时,也分析了相应的原因。其次,分析了“V不住了”内部各成分间的语义互补。“V不住了”的体貌义表达必须借助“了”和“不住”的连用,二者缺一不可,“了”表达的是事件整体的时间变化,是一种质变的过程,而“不住”表达的则是事件内部的时间变化,指向结束点。进入“V不住了”结构式的V,从形式上看,既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双音节词,但以单音节词为主;从语义上看,V通常具有动作性、自主性和持续性,且上述语义特征越多、越明显的动词越容易进入体貌义构式“V不住了”中。最后,分析了事件框架下“V不住了”的情状特征。当“V不住了”出现在真实事件中时,通常表现出两个情状特征:一是事件从过去某一时间点开始,到某一时间点结束;二是事件从过去某一时间点开始,到某一时间点结束,与此同时开始另外一个新事件。当“V不住了”出现在虚拟事件中时,除了表现出真实事件中的两个情状特征外,还表现出“某一事件从过去某一时间点开始,并一直持续下去”的情状特征,此时报道者往往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V不住了”和“V不住”的联系和区别。笔者认为,“V不住了”结构式是由“V不住”和“了”组合而成,更确切地说,“V不住了”的意义是由“V不住”和“了”叠加而来。众所周知,一个构式的意义是不能从其构成成分中推导而来的。这也是笔者称“V不住了”为结构式而不是构式的原因。从上文的论述可知,“V不住了”主要是用来表达体貌义,其中有“V不住”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了”的贡献。而“V不住”可以表达一种可能义,这可以从它的疑问形式得到验证,即“V得住V不住”;也可以表达一种结果义,即“不住”作为V的结果补语。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