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国培效果抽样调查与提质增效策略

2021-01-29张德成

关键词:国培培训教师

张德成

(盐城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2010年国家启动 “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14年将其更名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国培计划”)。十年来,国家投入经费172亿元,通过置换脱产、送教下乡、乡村教师访名校、远程培训,以及新教师入职、青年教师助力、骨干教师提升等培训方式,使约1 680万人次(中西部教师约1 574万)的教师参与了“国培计划”[1]。“国培计划”对全国中小学特别是中西部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未来教育示范引领能力、校长领导力等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精准评价等智慧交流与碰撞的催化剂,是迈向教育现代化、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

盐城师范学院是全国首家14个师范类专业全部通过二级认证的高校[2]。为发挥师范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优势,学校积极申报并组织实施“国培计划”,“把‘国培’当成事业做”[3]。学校重需求,挖潜力,做有“温度”的培训[4],同时,育文化,扬个性,凝练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跟踪返岗实践,解决教育问题,使培训入脑、入心、知行合一,学员培训满意度达99%以上。

近两年,笔者负责学校国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示范校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方案的设计与组织实施工作。在培训中,笔者要求全员参与,采用专家引领、名师示范、学员研讨、同课异构、实践训练等混合培训方式,运用师训宝强化过程管理,结合微课与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设计案例,不断总结与反思。为了解受训学员的培训学习效果,笔者通过问卷网对受训一年后的学员进行了跟踪抽样调查,利用NVivo软件对学员培训小结作了分析,得出有价值的“国培计划”数据,以期为以后的国培工作提供借鉴。

一、国培学员受训后的跟踪调查

(一)调查内容

教育培训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笔者作为学校国培方案主要研制人员,主持了宁夏、青海、山西、重庆等地的国培项目,2018、2019年共培训学员626名。笔者通过问卷网编写了结构化的调查问卷,在培训一年及一年以上的学员QQ群中发布调查问卷二维码,采用自愿填写方式对受训学员进行跟踪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培训的满意度与收获、培训后的示范引领与区域辐射情况、教研科研文章发表情况、比赛获奖情况、学员近三年参加国培的次数及返校后在团队中的作用、期望、对再次参加国培希望提升的领域及培训形式要求等。

(二)基本数据

本调查共收集问卷73份,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1.7%,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问卷网中设置了每个手机或每台电脑只能答题一次,因此不存在重复答题的情况。通过对填写数据的核查,每份问卷收集到的资料齐全、准确,73份问卷答题全部有效。基本数据统计如下:

1.学员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的学员中,男教师46人,女教师27人;30岁以下4人,30—39岁26人,40—49岁30人,50岁以上13人;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39人,初级职称19人;农村教师13人,乡镇教师29人,县城教师26人,地级市及省会城市教师5人。

2.培训满意度与收获

笔者采用五级制(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表示培训的满意度,调查显示:非常满意的有62人(84.8%),满意的有6人(8.2%),一般的有4人(5.5%),非常不满意的有1人(1.4%)。平均值为4.75,标准差0.68,方差0.47。国培的收获如表1所示。

表1 国培的收获

3.示范引领与区域辐射情况

因为参加国培的教师大多是学校的业务骨干,所以,对培训的收获与成果,学员都做过交流。89%(65人)的学员在本校做过学习交流,12.3%(9人)在区(片)做过交流,5.3%(4人)在县(县级市)做过交流,16.4%(12人)在各种会议中做过交流。

4.教研科研文章发表情况

培训结束后,6人(8.2%)三个月内发表过文章,4人(5.5%)半年内发表过文章,8人(11%)一年内发表过文章,9人(12.3%)一年后发表过文章,发表文章的教师占总数的32.9%。

5.比赛获奖情况

培训后的教师,在参加教学比赛中,有54人(74%)获过校级奖项,27人(37%)获过县(区)级奖项,8人(11%)获过地市级奖项,1人(1.4%)获过省级奖项:在参加微课、一师一优课比赛中,有61人(83.6%)获过校级奖项,14人(19.2%)获过县(区)级奖项,6人(8.2%)获过地市级奖项,5人(6.9%)获过省级奖项。

6.学员近三年参加国培的次数及返校后在团队中的作用

接受调查的学员中,19人参加过1次国培,18人参加过2次国培,13人参加过3次国培,23人参加过4次及以上国培。返校后,14人(19.2%)组建了团队,26人(35.6%)引领团队的教学与科研;40人(54.8%)认为在团队中的作用明显提升,12人(16.4%)认为与原来没有差别。

7.对再次参加国培希望提升的领域及培训形式的要求

对再次参加国培,教师希望提升的领域前三项依次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教学设计(83.6%)、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76.7%)、智慧教育理念(67.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是智慧教育的必然,因此教师希望能在新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新信息技术引发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维等方面有所提升。而对科研能力(30.1%)、跨学科教学(37%)这种需日积月累的能力培训,选择的人反而相对较少。

对再次参加国培希望的培训形式,学员首选的依然是名师教学示范(87.7%),他们希望能与名师面对面沟通、交流,取得真经。而对专家前沿讲座(59%)、跟岗研修(54.8%)这种理论引领与实践落地式的培训,学员认同度下降。线上线下混合培训(43.8%)、工作坊(23.3%)新型的培训方式,因缺少示范教学的现场感,学员认同度较低。

二、国培学员受训后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

(一)培训目标明确,重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的培训目标是切实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包括师德修养问题、教学理念问题、专业课程理解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问题、教学能力与方法问题等。从学员受训后一年的调查结果(见表1)来看,学员收获较大,效果显著。

培训学员在学习结束后对国培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惑等进行总结与反思是快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方法。对培训学员的总结进行分析,能了解学员的收获。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学员的学习效果,笔者利用NVivo软件对国培学员提交的108份培训总结进行了分析,前200的词频构成的词语云如图1所示,矩形网状结构如图2所示。

图1 词语云

图2 关键词矩形网状结构

关键词出现次数较多的依次是学习(1 361个)、教学(1 336个)、学生(1 130个)、教师(1 074个)、教育(1 008个),每篇总结这些关键词都在10个左右。从关键词的词语云结果看,学员重在解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关键词的矩形网状结构显示以及聚类分析图来看,学员主要围绕学习、教学、学生等问题,从工作实践、教育教学、知识技术、培训课堂感受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

(二)城乡教师培训效果差异明显,乡村教师在论文发表、比赛获奖、团队合作等方面进步较大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国培计划有着不同的设置,因此中西部教师有着多次参加国培的机会。从调查结果看,26%以上的教师参加过不止一次的国家培训。将受培训的教师所在地区位置与参加国培次数做交叉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数据来看,乡镇及农村教师参加国培的人均次数较多,培训力度更大。

表2 学员所在地区位置(Q4)与国培次数(Q6)交叉分析表

通过对学员所在地区位置与发表的文章作交叉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中可看出:乡镇教师有16人次(55.2%)、农村教师有4人次(30.1%)、县城教师6人次(23.1%)、省会城市教师1人次(50%)在培训后发表过文章。

表3 学员所在地区位置(Q4)与发表文章(Q9)交叉分析表

通过对学员所在地区位置与教学获奖作交叉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中可看出:10名乡镇教师、3名农村教师、11名县城教师获过县(区)级奖;3名乡镇教师、2名农村教师、3名县城教师获过地市级奖项;1名县城教师获过省级奖项。

表4 学员所在地区位置(Q4)与教学获奖(Q10)交叉分析表

通过对学员所在地区位置与微课、一师一优课获奖作交叉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从中可看出:1名省会城市教师、3名县城教师、1名乡镇教师、1名农村教师获过地市级奖项,4名县城教师、1名乡镇教师获过省级奖项。

表5 学员所在地区位置(Q4)与微课、一师一优课获奖(Q11)交叉分析表

通过对学员所在地区位置与团队作用作交叉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从中可看出:6名乡镇教师、6名农村教师、1名县城教师、1名地级市教师构建了自己的团队,12名乡镇教师、6名农村教师、7名县城教师、1名地级市教师认为自己引领了团队教学与科研;5名乡镇教师、2名农村教师、4名县城教师、1名地级市教师认为与原来没有差别。

表6 学员所在地区位置(Q4)与团队作用(Q12)交叉分析表

由此可见,国家培训对乡镇及农村的教师影响更明显,教师的收获也更大。

(三)教师年龄对培训效果的影响

教师成长是品德主动发展、经验不断积累、能力逐步提升的渐进过程,不同年龄教师发展的需求不同,对培训教师的年龄与培训效果作交叉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培训效果对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的影响是全方位的;30岁至39岁的教师精力充沛,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并相对稳定,培训后积极向成熟型转变;40—49岁教师则注重向专家型教师发展,更多关注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的能力等;50岁左右的教师,有的是学校的领导或业务骨干,因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较低,因此更为关注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信息化培训指导能力。

表7 学员年龄(Q2)与培训效果(Q7)交叉分析表

(四)学员对混合式培训方式认同低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在线培训、混合式培训、工作坊等成为国培的新形式。然而因缺少现场氛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工作坊式的培训只有23.3%的人能够认同。因此,从培训效果的视角看,教师还是比较认同线下的培训方式。

(五)学员对科研与跨学科培训需求较低

中小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是否要做提高科研能力的培训呢?调查中,只有30.1%的学员有科研能力提升培训的需求。科研的重要性所有教师都知道,提高科研能力,可以促进教育实践手段的改进,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然而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的培训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学员对科研能力的培训需求较低。

21世纪的社会是创新型社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创新教育,依赖于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跨学科的创新教育。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以升学为目的的课程设置,条块分割明显,教师缺少跨专业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因此跨学科教学方面的培训需求也较低(37%)。

三、国培效果提质增效的策略

教师培训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师个体或团队的教学能力,也是为了提高众多孩子的教育水平,更是为了国家的教育发展和未来。因此在开展国培的过程中,培训者要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大局意识、问题意识,要系统设计,精心谋划,认真组织,创新方法,使学员知、行、创合一,使培训达到最佳效果。

(一)把握目标,按需设培[5]

“国培计划”的任务是解决不同地区的教育问题。不同地区目标需求不同,教学内容也应当有所不同。如宁夏是国家级“互联网+教育”示范区,2019年信息化管理团队研修、示范校骨干教师研修、未来教育引领团队研修等,强调“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思维”培训,以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引领与应用。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虑到疫情对培训的影响,提出了“小班化同步在线培训”的需求。

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培训目标也应不相同。如新入职教师的培训目标是加速成为合格教师,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师德过硬心理康,教学常规要夯实,班级管理有方法,反思教研促成长”。骨干教师培训目标是教学有风格、研究有方向,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师德表率有魄力,教书育人有风格,教学研究有专长,引领示范有影响”。

因此,“国培计划”的申报、课程设置及培训形式等设计,必须是在研读国家、省、市的“国培计划”工作通知基础上,领会精神,把握目标需求,按需设培。

(二)训前诊断,满足个性

做任何事情只有找准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培训同样如此。中小学教师的国培,既有师德修养、职业认同、课程标准、教学改革等共性方面的培训目标,又有教师专业水平、文化素养、学习能力、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等个性方面的需求。培训者需要在对不同对象培训需求的普遍性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实地访谈、课堂诊断等个性化训前诊断,包括择业动机、学历状况、教学常规、教研能力、培训诉求等,形成诊断报告。对非师范专业出身教师的诊断,还必须包括其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等。只有根据诊断结果提供必要的拓展资源供教师自主研学的培训,才是让受训教师真正受益的培训。

(三)明确主题,构建模式

教师培训内容广泛,因此在有限时间内培训者不可能面面俱到。要使培训有针对性效果,培训者要在大的目标框架下设立鲜明的培训主题,主题越聚焦,目标越明确,培训才越高效。比如基于新信息技术的精准性评测与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技术与方法、小学语文的深度阅读教学、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等。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具有能动作用。在先进理念指导下构建较为稳定的系统培训模式是提升培训效果的关键。当前教师培训较为典型的模式有“知识-能力-实践-体验”(KCPE)模式[6]、“导训研考思”[7]“参与-体验-观察-思考-分享”[8]的集中培训模式,“问学践思行”五线贯通的网络学习模式,以及名师带教、工作坊、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等。笔者基于创客教育构建的“问题-协作-行动-创智”[9]的模式,以问题为指导,成果为导向,融任务驱动、实践体验于一体,转被动培训为主动研修,解决了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员协作与探究精神,调动了学员培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四)依靠课程,系统设计

培训目标的达成需要课程的支撑。培训课程设置中常见的问题有“课程目标笼统模糊”“课程内容分散”“课程目标与内容脱节”等[10]。培训者不能依据专家而设置讲座内容,不能因有示范基地而设置观摩与实践活动等,而是要具有系统的顶层设计思维,通过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成果导向等方式按需设置课程,将知识、内容间的串联、并联和递进关系梳理清楚,实现培训内容与模块的可视化系统设计。

(五)根据成果,多元评价

衡量国培效果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培训成果。培训成果不仅有显性成果,也有隐性成果。显性成果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学习心得、微课、研究论文、培训总结等。显性成果要具有高层次、实用性、示范性与指导性,对后续的学员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作用。隐性成果包括师德修养、团队协作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与培训活动中,培训者要以成果为引导,评价时也必须要有所体现。

培训效果的评价必须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合格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表现性评价与目标性评价相结合[11],这样才能使评价更具针对性。培训者可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大数据,对学员培训的签到、讨论发贴、资源学习、每日反思等过程记载,做到过程记录精准化、数据化,为每个学员做精准画像,这样才能发挥评价应有的导向、激励作用。

四、结语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长期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培训只是缩短成长的周期。由于受训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同,培训效果也会因人而异。培训的组织者,只有深入调研,从学员的需求出发,按需设培、系统设计、加强问题导向,才能使培训提质增效。

猜你喜欢

国培培训教师
最美教师
教育路漫漫 且行且用心——乡村校长第六期国培(郑州之行)学习感悟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教师如何说课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扬州大学国培计划阶段成果剪影
“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远程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领会国培计划精神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