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用词“翁”对“叟”的历时替换

2021-01-29顾春晖刘红妮

关键词:常用词年老同义

顾春晖,刘红妮

(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一、引言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近年来在理论与个案两方面均有丰硕成果。常用词主要是指自古以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是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在短时间之内难以观察到它的变化。梳理常用词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汇史。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叟”只有一个义项,指年老的男人,是书面上的文言词语[1]1245;“翁”的第一个义项是“年老的男子;老头儿”,有三个义项是年长男性亲属的书面表达,可以指父亲、公公以及岳父,还有一个义项是姓[1]1376。在现代汉语中,就词义而言,“叟”比“翁”的词义更单纯;就语体色彩而言,“叟”局限于书面语。

汪维辉在《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中指出,“翁”和“叟”之间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2]14。笔者检索语料后发现,二者之间确有明显的竞争与替换过程。学界暂未有论文详细描述表“年老的男子”义的“翁”“叟”历时替换情况。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对象加以讨论。

二、先秦至两汉时期“叟”与“翁”词义演变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翁”与“叟”作过解析:“翁”的本义为鸟颈毛,形声字[3]69;“叟”的本字是“叜”,为会意字,“叜,老也。从又从灾”[3]58。关于许慎对“叟”的解析,今人谷衍奎指出“析形不确,所释为引申义”,认为“叟”是“会意字,甲骨文从又(手)持火在宀(房屋)中,会在室内搜索之意”[4]473。笔者认为谷衍奎对“叟”的解析更具说服力。

“翁”和“叟”表“年老的男子”之义都是由其本义引申而来,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机制形成。隐喻是基于相似性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5]406;而转喻则是在同一领域内,用一个部分来认识另一个部分或整体,或通过整体来认识部分,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232。“翁”本义为鸟颈毛,与“年老的男子”义项的相似性在于:前者处于躯体上部,后者处于年龄层上部,同为“上部”,两者存在对应关系,可能形成由始源域“鸟颈毛”到目标域“年老的男子”的映射。于是,通过隐喻思维的运作,“翁”产生了“年老的男子”之义,有尊上之意。“叟”从本义引申出“年老的男子”之义则是通过转喻推理。转喻主要有两种模式:同一领域内部分和整体的转喻以及同一领域内部分和部分的转喻,前者包括整体代部分、部分代整体、成员代范畴和范畴代成员等,后者包括工具代动作、执行者代动作等[6]。“叟”本义为“举着火把在屋下寻找物品”,火在古代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一般都由家中老者掌管[4]473,所以,举着火把在屋下寻找物品的人很可能是年老的男人。于是,通过转喻的第二种模式,“叟”由一种动作引申为该动作的执行者,因此“叟”引申出了“年老的男人”之义。

“叟”在先秦时期已引申出“老年男子”义,出现在先秦各种文献中。

(1)管子对曰:“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以为民纪统”(《国语·齐语》)(1)本文语料均摘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和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第二版)。

(2)云将见之,倘然止,贽然立,曰:“叟何人邪?叟何为此?”(《庄子·在宥》)

(3)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

(4)顾曰:“赵傁(叟)在后。”怒之,使下,指木曰:“尸女于是。”授赵旃绥,以免。(《左传·宣公十二年》)

例(1)中,“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的意思大致是聚集年老有德行的男子来考察百姓中有道德的人。“叟”包含了[+年老][+男性][+德行高尚][+人]的语义特征,因此,这里的“叟”已经从本义转喻引申出了“年老的男子”的词义。在例(2)和例(3)中,“叟”都表示年老的男子,且这两例中“叟”都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一种称呼,例(2)中“叟”就是指云将,例(3)中“叟”就是指孟子。例(4)中“叟”置于姓的后面,用于指称某位年老的男子,以示尊敬。由以上四例可看出先秦时期“叟”除了用来泛指年老的男子,也常常用作对老年男子表示尊敬的称呼,一般单用;紧跟在姓的后面,则用于指称,也包含了对被指称者的尊敬。

“翁”的发展情况与“叟”有差异。先秦时期,“翁”尚未发展出“年老的男子”这一义项,而多用本义或作为其他字的通假字,如:

(5)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山海经·西山经》)

(6)声乐之象,鼓大丽,钟统实,磬廉制,竽笙箫和,筦籥发猛,埙篪翁博,瑟易良,琴妇好,歌清尽,舞意天道兼。(《荀子·乐论》)

(7)亓(其)翁曰:“自复不足乎?”对曰:“自复而足,楚将不出雎(沮)章(漳),秦将不出商阉(於),齐不出吕隧,燕将不出屋注,晋将不出逾泰(太)行,此皆以不复亓(其)常为进者。”(《纵横家书》)

例(5)介绍天帝之山的那只鸟有黑色的条纹、红色的颈毛,“翁”用本义。例(6)中的“翁”则是“滃”的通假字。先秦时期,“翁”指人的仅有一例,即例(7),但此处的“翁”也并非指年老的男子,而是特指君王,是根据“翁”本义“鸟颈毛”取其“上”之义,用来表示上位者。

两汉时期,“翁”才引申出了“年老的男子”之义,如:

(8)余尝与郎冷喜出,见一老翁,粪上拾食,头面垢丑,不可忍视。(桓谭《新论·辨惑第十三》)

(9)薛翁者,长安善相马者也。于边郡求得骏马,恶貌而正走,名骥子。(桓谭《新论·求辅第三》)

(10)如无大材,则虽威权如王翁,察慧如公孙龙,敏给如东方朔,言灾异如京君明。(桓谭《新论·求辅第三》)

(11)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东观汉记》卷十二)

(12)生有富骨,治生积货,至于年老,成为富翁矣。夫王者,天下之翁也,禀命定于身中,犹鸟之别雄雌於卵壳之中也。(王充《论衡·初禀》)

例(8)中“翁”与“老”组合,整体意义非常明显,就是表示年老的男子,尤其“老”字更是凸显现了年老之义。例(9)、例(10)和例(11)中“翁”出现了与“叟”同样的用法。例(9)“薛翁”这种在姓氏后面加“翁”的形式,用来尊称薛姓老年男子。例(10)同样是在姓后面加上“翁”,指称年老男子,这里“王翁”指的就是王莽。例(11)“翁”是皇帝对马援的称呼,从上下文不难看出马援年纪大而且受皇帝重视,因此,在这例中“翁”也是对老年男子的敬称。例(12)中两处出现“翁”字,即“富翁”和“天下之翁”,两者意义稍有差别,从“至于年老,成为富翁矣”这句来看,“富翁”的意思应当是有钱且年长的男子,而“夫王者,天下之翁也”这句中“翁”应该还是特指君王,是将本义引申来表示上位者,其中“翁”的年长之义并没有直接表现。

除上述情况以外,两汉时期的“翁”字经常被用在姓、名、字中。这些语料中的姓“翁”的“翁”自然不再表示“年老的男子”义;通常而言,出生取名,弱冠取字,名、字中使用“翁”的一般是男子,但不都是年老的男子。故本文对“翁”的这种用法不作详细讨论,也不将包含此种“翁”的语料纳入统计。因此,两汉时期,真正表“年老男子”义的“翁”的语料甚少。

先秦两汉时期,“叟”与“翁”先后引申出表示“年老的男子”的义项,并且在实际使用中均可被用作对老年男子表示尊敬的称谓。在这一时期,“叟”与“翁”在意义和用法上都近乎相同,为它们在常用词领域出现历时替换提供了可能性。

先秦时期,“叟”和“翁”的使用频率都不算高,按年份统计CCL语料库中的有效语料发现,指老年男子的“叟”在6部文献中出现,而同义“翁”并没有相关语料。到东汉时期使用“翁”的语料逐渐增多,为接下来“翁”与“叟”的同义竞争拉开序幕。

表1是先秦至两汉时期部分典型文献(2)本文表格所列举文献均是在CCL语料库中对“叟”和“翁”进行年代分检后挑选出的包括较多有效语料的文献,选择文献时兼顾时间跨度和文体形式。中表“年老男子”义的“叟”与“翁”的使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本阶段表示年老的男子时“叟”要比“翁”有优势。

表1 先秦至两汉时期表“年老男子”义“叟”与“翁”的使用情况

三、魏晋至唐宋时期“叟”和“翁”同义竞争

从魏晋六朝时期开始,表“年老的男子”义的“翁”和“叟”被频繁使用,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二者进入同义竞争时期。

(13)又以效神光无径寸之明,验灵变无纤芥之实,徒称无量之寿,孰见期颐之叟。(《全刘宋文·答何衡阳书》)

(14)毕万保躯,密贱伤领,梁野之言,岂不或妄。南、鲁北,甘此促生;彭翁、窦叟,将以何术。(《全刘宋文·定命论》)

(15)外臣曰,葛伯不祀,虽闻汤诰,野叟力弱,未敢振衣。(《全梁文·七励》)

(16)卖药无藏名之老,河泗无洗耳之翁。(《全梁文·七励》)

(17)夫收微言于将坠者,周孔之遐武也,情孳孳以为利者,孟叟之罪人也。(《抱朴子·外篇·守塉》)

(18)相如将献赋,未知所为。梦一黄衣翁谓之曰:“可为《大人赋》。”(《西京杂记》卷三)

(19)宽窥二翁,形状非人,令卒持杖戟将入问:“汝等何精?”(《搜神记》卷十九)

从例(13)到例(19),“叟”与“翁”的意义都是“年老的男子”,并且在魏晋六朝时期,“叟”和“翁”在这一意义上的用法已经趋于相同。首先,可以单独用在助词“之”的后面,被“之”前的词语修饰,如例(13)和例(16),“期颐之叟”“洗耳之翁”中“期颐”和“洗耳”都是对“叟”“翁”的修饰,“期颐之叟”就是指年龄一百岁的老人,“洗耳之翁”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洗耳朵的老人,此处应当是用了隐士许由的典故。其次,“叟”“翁”也可以直接被名词、形容词或数词修饰,如例(15)、例(18)和例(19),“叟”被“野”修饰,指乡野间的老人,而“翁”被“黄衣”和数词“二”修饰,分别指“穿着黄衣服的老人”和“两位老人”。再次,例(14)和例(17)中的“彭翁”“窦叟”和“孟叟”说明,魏晋六朝时期“叟”与“翁”也经常用在姓氏后面来指称年老的男子,以示尊敬。通过对这些语料的分析,不难看出,魏晋六朝时期“叟”与“翁”最常用的义项就是表示年老的男子,并且在用法上也基本相同,尤其例(15)和例(16)出自同一文献,二者中“叟”“翁”的意义相同,说明这段时期人们使用这两个词并不作区分。

通过年代分检得到的语料显示,在唐宋时期表“年老男子”义的“叟”与“翁”同义竞争的局面尚未改变,具体语料如:

(20)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李白《公无渡河》)

(21)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李白《和卢侍御通塘曲》)

(22)缘危路忽穷,投宿值樵翁。(马戴《山行偶作》)

(23)七里垂钓叟,还傍钓台居。(张祜《七里濑渔家》)

(24)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得神仙术。(《唐文拾遗》)

(25)后山行,有樵叟假碍前路曰:“先觉觉后觉,何须悋空壳。”(《唐文拾遗》)

(26)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苏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例(20)至例(26),“叟”与“翁”均是指年老的男子,语料中“樵叟”“醉叟”“垂钓翁”等都是偏正结构,分别指“砍柴的老人”“喝醉的老人”“垂钓的老人”,并且同时期有“樵叟”和“樵翁”,“垂钓叟”和“垂钓翁”,这两对短语在语义和用法上相同,可以说明,这一阶段“翁”和“叟”在表示年老的男子时从词义到用法完全相同。魏晋至唐宋这一阶段“叟”“翁”在部分典型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魏晋六朝时期表“年老男子”义“叟”与“翁”的使用情况

表3 唐宋时期表“年老男子”义“叟”与“翁”的使用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唐宋时期“翁”开始逐渐进入亲属关系语义场,常用以称呼家庭中年长的男子,指父亲、岳父或公公,形成“乃翁”“翁婆”“妻翁”之类组合,如:

(27)其三。惟我翁婆,辞恋削迹,清如庄叟,斋比周泽。(《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28)少习内则,贞顺自闲,事翁姑无毫发之憾。(《唐文拾遗》)

可见,“翁”已经由泛指义“年老的男子”发展出有亲属关系的老年男子之义,而“叟”从出现到被“翁”完全替换一直未能进入亲属关系语义场,仅用来泛指年老的男子。在这一用法上二者意义已经有了差异,本文仅对泛指老年男子的“翁”进行统计,特指亲属的“翁”并不纳入统计。

总的来说,从魏晋六朝时期到唐宋时期,“叟”与“翁”的使用要比魏晋六朝之前更加频繁,并且二者的使用频率不相上下,“叟”“翁”处于同义竞争时期。

四、元代至明清时期“翁”对“叟”完成替换

元朝开始,表“年老的男子”义的“翁”的使用频率大幅提高,频繁出现在一些通俗化、口语化的文本中,如:

(29)你这金榜挂名的书生,那里想我这渔翁之味。(《朴通事》)

(30)金老大道:“就烦老翁作媒何如?”邻翁领命,迳到太平桥下,寻那莫秀才。(《元代话本选集·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相比之下,这一时期“叟”的使用频率较低,通过检索发现,同在元代,“翁”大约出现了500多次,而“叟”大约只出现了100多次,并且“叟”常出现在散曲以及杂剧中,“翁”出现的文本种类则更加丰富:

(31)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冯子振《鹦鹉曲·野渡新晴》)

(32)樵夫觉来山月底,钓叟来寻觅。(马致远《清江引·野兴》)

(33)絮飞飘白雪,鲊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马致远《金字经·絮飞飘白雪》)

(34)黄花似得渊明意,开遍东篱,笑山翁醉似泥,喜稚子诗能缀。(赵显宏《殿前欢·闲居》)

以上四例中,“野叟”“钓叟”和“钓翁”“山翁”的“叟”和“翁”均指年老的男子,它们的结构也相同,都是偏正结构。“钓翁”和“钓叟”都是指钓鱼的老人,这再一次说明此时表示“年老男子”义的“翁”和“叟”在使用中不需要加以区分。

到明清时期,随着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盛行,表示“年老的男子”义时,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选择用“翁”这个词语,如:

(35)袁洪大笑曰:“料尔不过是磻溪一钓叟耳,有何本领,敢出此大言!”(《封神演义》第九十一回)

(36)老叟矍然怒起道:“吾年近八十,何畏一死?若见此奸贼,必手刃其头,刳其心肝而食之。虽赴鼎镬刀锯,亦无恨矣!”(《警世通言》卷四)

(37)余幼时读“北溟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以为庄叟寓言,未必实有是物也。(《熙朝新语》卷十六)

这段时期,“翁”被高频使用,其主要用法与“叟”大致相似,但在表示“年老男子”义时,“翁”的构词能力有所发展,在一些结构中,虽然意义没有改变,但身份已经从单音节词变成了构词语素,如:

(38)二人领旨,野狐顿开喉咙唱将起来,李谟即将仙翁所赠短笛相和,音声清彻,真个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足使近听增悲。(《隋唐演义》第九十八回)

(39)北静王见他语言清朗,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红楼梦》第十五回)

董秀芳指出,双音词衍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一是成为双音词的两个成分要紧密相连,二是从组合成为一个独立的词后,其意义要有一定的改造,且与组合义相比,词义要更加凝固[7]41。在例(38)和例(39)中,“翁”可以理解为年老的男子,但在“仙翁”和“世翁”这两个词中,“翁”与前面各自的修饰成分关系更加紧密。从字面上看这两个词可以解释为“仙气飘飘的老人”和“世家大族的老人”;不过,把这两个词解释为“仙人”和“世叔”要更加贴切,仙人就是指天上的神仙,世叔就是指与贵族世家交好并且身份同样尊贵的叔叔、伯伯等年长男性。“仙翁”“世翁”的词义更加凝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整体看作一个名词。

表4是这段时期表“年老男子”义的“叟”与“翁”在部分典型文献中的使用情况。

表4 元明清时期表“年老男子”义“叟”与“翁”的使用情况

从元朝开始,“翁”逐步对“叟”进行替换,大约在元末明初,“翁”完成了对“叟”的替换,成为当时人们指称年老男子时的主要选择。元至明清,表示“年老男子”义的“叟”的用法基本没有其他发展,与元代以前一致,可以置于助词“之”的后面被“之”前的词语修饰,可以被名词或形容词直接修饰,表示具有某一类特征的年老男子;或者单用来指人,也会放在姓氏后面,表示对某人的指称。不过,“叟”置于姓氏后用于指称年老男子的用法与元代以前相比,使用频率降低很多。以上这些结构常常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

五、现代汉语时期表示“年老男子”义的常用词及“叟”和“翁”的使用情况

到现代汉语时期,表示“年老男子”义的常用词又发生了变化,日常对话、新闻、小说等等都很少使用“叟”或者“翁”。在CCL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发现,“叟”整体语料数量非常少,大概400条,其中少量用在仿古小说等文言色彩较强的文本中,用于成语“童叟无欺”,更多是在谈论名称中包含“叟”字的古代文学作品或人物时出现,如:

(40)有些则是不健康的,例如《野叟曝言》,就非常荒唐、庸俗,这是应当加以排斥的。(时辑《谈谈俗文学》)

这一时期,“翁”有10 000多条语料,其中一小部分与“叟”情况相同,大部分用于中文姓名或对外文姓名的音译,另有1 987条“翁”用于“富翁”一词,由东汉时期沿用而来,不过在现代汉语中“富翁”更多用来表示有钱的男人,其中“翁”所带有的[+年老]的语义特征已经非常淡化。

现代汉语中用于表示老年男子的词是“爷”,并且“爷”在语料中也很少单用,在泛指年老的男子时多用“大爷”或者“老爷爷”这两个短语,差不多有4 000条现代汉语语料使用这两个词表示老年男子,也有许多语料显示“大爷”前会加上姓,用作对某位老人的称呼。

“爷”一词本义是父亲,由父亲分化出“祖父”的词义,后通过隐喻引申,泛指年老男子等[8]。在宋元以前,“爷”只表示父亲,后续词义的泛化从宋代开始,到明清时期完成。可以说,在“翁”对“叟”进行替换时,“爷”异军突起,引申出表示“年老男子”的义项,开始与“翁”竞争。但在近代汉语中,“爷”多是表现尊卑阶级的称谓语,最能体现[+年老][+男性]这对语义特征的是“老爷”一词,但也并非所有“老爷”都是老人,在封建社会“老爷”主要还是用于突显被称呼者的权势与地位。除此以外,一些由“爷”构成的短语,其[+年老]的特征更不突出,如“少爷”“老天爷”“琏二爷”等。“爷”也未曾出现在诸如“钓叟”“山翁”这种指人的偏正结构中,“爷”与“翁”“叟”在用法上存在差异。再者,“爷”表示“年老的男子”的义项固定下来也比较晚。因此,考虑到文章务求主题聚焦、脉络清晰,未将“爷”一并纳入对表“年老的男子”义的常用词替换的研究中。

六、表“年老男子”义的“翁”替换同义“叟”的原因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翁”对“叟”的历时替换属于同义相争,一方胜利的情况。同是表示年老的男子,“叟”出现得早,早期使用频率较高,接着表示年老男子的“翁”开始出现,使用频率开始增加,随后“翁”“叟”开始进入同义竞争时期,最终,“叟”被“翁”替换。

一般来说,常用词历时替换中,义项更少、更单一的词要比义项多、复杂的词更有优势,通常情况下都是前者替换后者。正如汪维辉先生指出的那样:“词汇系统可能存在着一种自我调节机制,通过词义的分担来不断求得系统内新的平衡。一个词随着使用的频繁往往会引申出许多新的义项,词义负担不断加重,表义的明晰性受到影响,这时就会把某些义项卸给其他词。”[2]419但在“翁”和“叟”的替换中,义项更多的“翁”却最终获胜,笔者将着重从语言自身发展出发,论述“翁”“叟”替换的原因。

首先,从构词能力来看,“叟”从先秦时期开始,直到清末,“年老的男子”一直是它的主要义项,用法更是从魏晋开始就没有新的发展;而“翁”虽然发展出的义项比“叟”更丰富,但它的主要义项还是“年老的男子”,即使在唐宋时期“翁”进入亲属语义场,可以指父亲、公公和岳父这些亲属,但其中[+男子][+年老]的语义特征并没有消失,并且清朝时期“翁”在“年老的男子”这一义项上发展出了如“仙翁”“世翁”一类的词语,“翁”在这些词语中的意义是年老的男子,但其身份已经由单音节的词变成了构词语素。可以说,正是因为“翁”基于“年老男子”义的词义发展,使得它的构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表义明晰性却并不减少。而构词能力是一个词进入基本词汇的“加分项”,因此,义项单一、用法单一的“叟”在这场同义竞争中被替代了。

其次,从文体色彩来看,“叟”跟“翁”相较而言,书面语色彩要更为浓厚,常常在诗词、韵文以及唐宋前文言意味更重的文献中被使用;而表“年老的男子”义的“翁”被更高频率地使用在通俗化、口语化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中。大多数常用词是在白话系统日渐成熟、许多文言词汇被替换、汉语词汇系统发生很大变化的近代完成历时替换的[9],“翁”对“叟”的替换同样是在这一时期,在文白兴替的语言潮流推动下完成。

再次,“翁”对“叟”的替换原因或者也可以从语音角度进行探寻。汪维辉先生曾推测“近”替换“迩”与同音词有关:“一个音节通常只允许有一个音义结合度/语义感知度高的词,如果同时有两个这样的词共用一个音节,就可能引起表意不明晰,在言语交际中产生歧义,这时其中的一个很可能就会退出。”[10]前面谈到,“叟”的本义为举着火把在屋下找东西,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本义几乎不用,“叟”主要用于指老年男子,而本义用“搜”来表示,谷衍奎也认为“叟”是“搜”的本字[4]473。“搜”与“叟”音节相同、声调不同,在CCL语料库搜索了元明清时期的“叟”和“搜”,其中“搜”出现了1 791次,“叟”出现了563次,可以看出在“叟”被“翁”替换的时期,“叟”在音节“sou”所包含的字中并不处于优势地位。而“翁”不计声调的近音字有“嗡、鹟、鎓、嵡、滃、螉、瓮”等,都是较为生僻的字,使用频率要远远小于“翁”,所以,在音节“weng”所包含的字中“翁”是优势字。所以,“叟”可能因为处于同音字中的劣势地位而被处于同音字优势地位的“翁”所替换。

七、结论

本文尝试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典型例句的分析和统计数据的支撑,尽可能准确地判断二者替换时间并描述替换过程。“翁”和“叟”分别通过隐喻和转喻由本义引申出表示“年老男子”的词义。在表示这一意义时,“翁”和“叟”同义且用法基本相同,通过对语料的检索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的确存在历时替换的关系。在先秦时期,“叟”和“翁”都已经出现,但在表示“年老的男子”这一义项时,“翁”直到两汉时期才有相关语料出现,此时“叟”是表示“年老男子”义的主要词语。魏晋六朝时期,“叟”和“翁”的使用频率都有所提高,两者用法也趋于相同,出现了相互替换的趋势。唐宋时期,“叟”“翁”基本用法相同,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以及相关文献的数量不相上下,两者进入激烈的同义竞争时期。元明清时期,表“年老男子”义的“翁”被频繁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同义的“叟”。元末明初,“翁”基本完成了对“叟”的同义替换。构词能力强和文白兴替的语言潮流是“翁”替换同义“叟”的主要原因,同音字优劣势地位可能也对“翁”替换“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词汇史角度来说,“翁”对“叟”的替换在东汉时期初露端倪,正式开始于魏晋六朝时期,完成于元末明初,佐证了李宗江先生[11]所描绘的汉语词汇发展轮廓,为学界进行汉语词汇史分期提供了例证。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时期,“翁”和“叟”都不再是表示“年老男子”义的常用词,“爷”和含“爷”的短语成为这一时期表示年老男子最常用的词。然而,“爷”与“翁”之间是否存在替换关系也不能妄下断言,需要后续进行深入探究。

猜你喜欢

常用词年老同义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被嫌弃的中年老母亲的一生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年轻
年老未敢忘忧国
春节用语的英语说法
同义句转换专项练习5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