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小儿腹泻中应用效果观察

2021-01-29李美凤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期
关键词:穴位患儿护理

李美凤

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儿科 363000

小儿消化道尚未发育成熟,相关酶活性低,而发育所需营养较多,导致胃及肠道功能负担加重,加之小儿各器官系统和免疫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易导致腹泻的发生,患儿可伴有脱水、发热等症状[1-2]。由于致病菌作用及多次腹泻影响,导致消化道黏膜损伤,易造成消化道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腹胀及食欲下降等症状,影响患儿生长发育[3]。西医从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护理;中医护理以运脾化湿为原则,通过穴位按摩、艾灸疗法对患儿脾胃进行调理,中西医护理相结合,产生更大优势,进而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中西医结合护理应用于我院收治的100例腹泻患儿,旨在探究其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腹泻患儿200例。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确诊为腹泻;年龄<5岁;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增多且伴尿少、烦躁不安等症状;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感染、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伴其他系统严重功能障碍。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6个月~4岁,平均年龄(2.57±1.02)岁;病程1~4d,平均病程(2.35±0.27)d;腹泻次数3~8次/d,平均腹泻次数(5.76±1.02)次/d;脱水情况:重度26例,中度42例,轻度32例。对照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5个月~4岁,平均年龄(2.52±1.06)岁;病程1~4d,平均病程(2.39±0.25)d;腹泻次数3~8次/d,平均腹泻次数(5.79±1.34)次/d;脱水情况:重度28例,中度39例,轻度33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补液、改善肠道菌群失衡以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护理,包括:(1)加强病情观察。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面部表情及神志精神,注意有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出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处理。(2)记录出入量。详细记录患儿大便次数、颜色、性状以及呕吐次数及量,记录患儿口服液体量及补液量,保证出入平衡。(3)基础护理。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温度在24~26℃,湿度在50%~60%,注意保暖,依据温度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患儿卧床休息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呛入呼吸道,预防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给予发热患儿物理降温及口服药物降温,依据体温适当增加补液量;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工作,定时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舒适,防止交叉感染。(4)皮肤护理。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大便前后使用温水擦洗臀部,并涂抹5%鞣酸软膏以保护臀部皮肤,防止红臀或糜烂。(5)心理护理。向患儿家长讲解腹泻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做好患儿及家长的情绪安抚工作,密切观察患儿情绪变化,采用看动画片、听儿歌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使其保持心情愉悦。(6)饮食护理。呕吐严重患者适当限制饮食,禁食时间≤8h,期间静脉补液,病情好转后依据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适当增加食物,待排便正常后恢复日常饮食,以清淡流质、半流质食物为主,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施中医护理,具体包括:(1)穴位按摩。主要按摩患儿腹部及下肢穴位,指腹按摩患儿天枢、关元等穴位,5min/次,早晚各1次;用拇指按摩足三里、上巨虚及下巨虚等穴位,连续按摩5d,50下/次,指导并教会患儿家长按摩手法及技巧。(2)中药贴敷。取吴茱萸5g,使用老醋调和制成吴茱萸散贴于腹部神阙穴,每日换药1次,5d为1个疗程;取枳壳、小茴香、厚朴、青皮等各30g,细辛、莱菔子各50g,用三花酒浸泡1d后烘干磨成粉,每日早晚敷贴于足部各1h。(3)捏脊护理。患儿呈俯卧位,采用食指和拇指顶住患儿脊柱皮肤位置,由长强穴沿脊柱两侧提拿皮肉至大椎穴,提拿过程中注意不要停止和脱手,反复5遍,1次/d。(4)艾灸疗法。选取天枢、气海、中脘、足三里、关内穴等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灸5min,1次/d。(5)饮食护理。评估患儿病因及病机,依据患儿病机不同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严格控制伤食泻患儿饮食,必要时禁食;对于风寒泻患儿,采用生姜和糖溶于温水;告知脾肾阳虚患儿家长严格控制患儿食物热量,保证食物温热、酥软;指导脾虚泻患儿适当进食山药粥,并在粥中添加莲子、薏苡仁等健脾利湿食物。

1.3 观察指标 (1)症状改善:观察并记录两组退热时间、止吐时间、止泻时间。(2)病情恢复:记录并比较两组腹胀消失时间、正常进食、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

2 结果

2.1 症状改善 观察组退热时间、止吐时间、止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2.2 恢复时间 观察组腹胀消失时间、正常进食、排气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恢复时间比较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消化道综合征,好发于<5岁患儿,以大便稀水状、发热、脱水等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影响患儿生命健康[4]。西医护理从心理、环境、病情等多方面实施护理干预;中医辨证护理则认为小儿腹泻与脾胃有关,通过中药热敷、穴位按摩等方法,以调节患儿脾胃脏腑,中西医护理相结合能够优势互补,以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腹胀消失时间、正常进食、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止吐时间、止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够促进腹泻患儿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西医护理以修复患儿胃黏膜屏障为主,为患儿提供基础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等多方面护理干预,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有助于提高患儿对护理配合度[5]。实施中医辨证护理,依据患儿常证,选方依据分型,分析导致患儿腹泻的原因,依据不同证型分别治以祛风散寒、消食导滞、清热利湿。湿热者多发病于夏秋之交,以藿香正气汤等清热化湿为主;风寒泻患儿脾胃虚寒,以温中散寒护理为主。脐为精气元神的门户,与肾互为表里,可联系全身气血,采用吴茱萸散等中药进行贴敷,吴茱萸具有降逆止呕、止痛之效,能够帮助胃肠道气体排出及扩张血管[6]。足为肝、脾、肾经之始,与五脏六腑紧密相连,采用厚朴、木香等制成的中药方制剂进行足部敷贴,厚朴可芳香化湿,还具有一定的肠兴奋作用;木香可行气止痛,改善胃肠胀气;小茴香及青皮能够疏肝破气,对缓解腹胀、积食具有一定效果;同时热敷能够帮助活血化瘀,加快药物吸收,进而改善脏腑经络气血[7]。方剂中各种药物能够起到健脾益气、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具有调畅气机、通宣肺气的作用,加快修复患儿胃黏膜屏障,恢复正常生理状态下胃肠激素的分泌。通过按摩患儿足三里、天枢、中脘等穴位,能够温阳散寒、补气益血,达到消食导滞的目的;对气海、神阙等穴位进行艾灸,能够增强患儿胃肠行气功能[8]。此外,中药外敷及推拿能够减少口服及静脉注射药物给患儿造成的痛苦,易于被患儿家长接受;脐周围皮肤薄且血管丰富,贴敷药物易于吸收,充分发挥药物作用;药物经脐吸收后,能够激发经脉之气,加速脏腑运行,进而温化脾胃。此外,中医注重健脾补虚,西医注重修复患儿胃黏膜屏障,两者结合可起到互补作用,进一步提高护理效果,加快缓解患儿腹泻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护理应用于小儿腹泻,能够快速缓解腹泻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穴位患儿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小儿惊厥不要慌,记住这些护理知识
夏季穴位养心
“足底穴位袜”能养生?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