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机制探析
2021-01-28刘亚敏
摘要:高校心理委员制度在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滇东某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的情况分析入手,以小见大发现目前高校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选任机制不健全,培训体系不完善和工作效果不明显等。要改善现状,促进心理委员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全方位的完善和改进其工作机制,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心理委员的工作内容、完善心理委员的选任机制、完善培训、考核和监督机制以及建立心理委员工作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完善;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机制;滇东高校
高校心理委员制度源于2004年天津大学的首创,这一制度自创立以来,因能很好的解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而广受关注,各个高校纷纷效仿。客观的说,这一制度在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受到重视,在2016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更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由此可见,不断完善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作为一所2000年后由专科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的的新建本科学校,滇东某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不断丰富,教育效果逐步显现。心理委员制度也是该校一直以来都有的班委设置,目前该校有近15000名本科学生,301个行政班级,每班根据各班自身情况设有1-2名心理委员,全校心理委员数量在300名左右,根据对各班级心理委员的选任、培养及使用情况来看,存在不少问题,而综合全国各地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问题其实是具有共性的普遍问题,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分析和完善高校心理委员制度便可以此小中见大。
一、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滇东某高校现行的心理委员制度来看,心理委员选任过于随意、心理委员的培养不够充分、缺乏连续性,心理委员的工作缺乏有效指导和监督,心理委员长效工作机制没有建立,这些都严重影响者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促进作用。而放眼全国,这些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并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学校单独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委员选任机制不健全
从滇东某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心理委员的选任上,都是采用班级自主选任为主的模式,即以班主任为主导,以民主公开为原则,通过班级成员自荐或推荐的方式,选拔愿意承担这一工作的同学担任。在某些班级,因为没有人愿意主动承担这一工作,甚至是由班长、团支书或其他班委兼任,更有甚者是将工作强压到某些同学身上,这就为心理委员作用的发挥埋下了隐患,其效果就可以想见了。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校级层面对心理委员的职责和作用没有清晰完整的界定,对其重要性也没有积极宣传到位,导致很多班主任都将心理委员视为一般的班委,没有注意到其在参与心理健康工作方面的特殊性意义。其次,校级层面没有对如何选任班级心理委员予以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其实心理委员对于其本身的人格特征、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方面都有严格而具体的要求,不是随便什么人都适合担任的。但是在现实中,各班级在选任过程中,因缺乏指导,很少有班主任能意识到这些问题,或者通过更客观、更科学的角度来关注这个问题,因而很少有班级能做到科学而有效的选任心理委员。
(二)对心理委员的工作重视不足、培训不够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该校也开始逐步关注并挖掘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但是总体效果并不明显,对于心理委员的培训仍然是以会代训的方式开展,而且会议数量较少,一般为一个学期1——2次,培训的范围往往是全校性的,因此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心理委员对于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方式、工作关系仍然不很明确,有些甚至不清楚自己的工作应该从何下手。
(三)工作效果不明显
基于前述两方面的原因,该校心理委员的工作效果并不明显,心理委员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很多心理委员对于自己身份并不认同,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如其他班委工作任务明确,班委身份名不副实。还有部分同学认为,心理委员就是一个摆设,平时什么事情都没有,还担着班委的称号。在这样自我认同和团队认同感都较低的情况下,心理委员的工作热情无法激发,工作效果自然难以提升。
二、完善心理委员制度的途径分析
综上所述,心理委员制度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有些是制度设计本身的问题,有些是制度落实过程中衍生出来的问题。但不管怎样,心理委员制度是有效的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改善,以此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稳步提高。
(一)规范心理委员的工作内容
心理委员的工作与其他班委的工作在形式上是有明显差异的,其他的班委一般都是通过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形式来开展,主要就是把学院、学校的工作要求落实到班级,把学生的情况和诉求反馈给教师和上级领导,他们的工作内容相对比较程式化,一般就是完成老师的工作任务。心理委员的工作从形式上则更加灵活,如果没有具体的、规范化的工作内容,很多学生是无从下手的。就心理委员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特点来说,他的工作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既包括课堂形式的教育,也包括各种谈心谈话、游戏互动、团体活动等形式,而且事实证明,很多非正式的心理教育形式,其效果更加显著。心理委员就是在学生中开展各种让人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的主导者,通过他们开展各种“接地气”的,符合大学生口味的活动,把心理健康知识潜移默化的传播给学生。
第二,落实并带头参加校院两级组织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基于各个高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队伍缺乏的现状,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落到实处,还是需要廣大的心理委员的积极参与,他们在其中即是倡导者、组织者也是受教育者,能体现学生“三自教育”的理念。
第三,监控并初步干预心理危机,发挥心理预警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心理委员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机制,主要包括:(1)对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做好危机预防、预警与信息传递工作;(2)辅助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危机干预工作;(3)危机干预后,做好对周围同学的心理支持和信息追踪反馈工作。【2】
(二)完善心理委员的选任机制
心理委员的工作需要参与者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还要有灵活的工作方式,因此在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开展各方面能力、素质的考察,有研究认为,心理委员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人际沟通、自信心、影响力、自控力、概念性思考和专业知识等六项胜任特征。【3】由此可见,要完善心理委员的选任机制,首先,各班级在选任之前,需要学校或学院的心理咨询中心等主管机构就此项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和部署,最好形成书面的选拔指导意见,让各班级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同时也清楚如何选择合适的心理委员。其次,在各班级选出后,心理辅导员或其他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对心理委员的面试和考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来对其进行把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SCL-90测试以及胜任力测试等方式开展。确保把最合适的人选挑出来。
(三)完善培训、考核和监督机制
培训是促进心理委员工作效果提升的有效途径,学生心理委员对于心理学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的人生经历也不足以支撑其服务其他同学解决心理困扰的作用,因此,系统化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系统化的培训,既包括岗前启蒙培训也包括在岗提升培训。培训内容应当系统、完整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不需要很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但是一定要有可供灵活运用的实际方法和措施。除此以外,培训应当贯穿大学四年的始终,且在不同的年级,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有所区别,充分体现培训的针对性原则。
任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考核和激励,心理委员的工作也是如此。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最差的管理,对于心理委员工作而言,工作布置了,其过程如何、效果如何,对于工作的落实而言是最为重要的。考核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激励是促进工作提升的重要手段,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要从心理委员工作的特点入手,以公平、公正、公开为指导原则,以奖励先进激励后进,带动队伍整体发展为主要目标开展。
监督和反馈是完善工作制度的有效措施。心理委员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工作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对其工作开展持续性的监督是促进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果的重要保障。具体的监督形式可以是正式的工作报告反馈,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工作经验推广、工作心得交流等,对于高校的学生心理委员而言,既要有正式的监督形式,也要有非正式的监督方式,这样既能确保工作的严肃性得到尊重,也不会打击大学生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建立心理委员工作的长效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形式,它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长期的、持久的工作保障。高校心理委员的工作应是从大学一年级一直持续到大学四年级,因此要建立一种心理委员培养的长效工作机制。所谓长效工作机制,就是既要体现工作的连续性,也要体现工作的可持续性。
首先,需要确保心理委员人员的工作持续性,也就是要保证班级选拔出来的心理委员能够坚持工作四年。有研究发现,高年级心理委员人格特征更加稳定,因此心理委员更应做连续性培养,待高年级是更有利于人格优势在工作中的发挥。【4】要促进心理委员工作的持续性,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让心理委员能够从工作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其次,就是培训和教育的持续性,也就是将对心理委员的培养持续到其整个大学生涯的结束,且在不同的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他们能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都清楚如何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第三,要实现心理委员工作的长效机制,还必须由完备的制度保障,这就需要学校充分的重视和适当的投入,投入既包括人才资源的投入,也包括财力的投入,资金的保障是促进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体制,做到职责明确、任务明晰。校领导——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委员的三级工作队伍能各司其职、充分合作、互相支持,这样才能建立其良性循环的长效工作機制。
心理健康教育是除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之外的重要教育内容,是促进大学生成才成人的重要基础。现在政府、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关注,作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不断探索、研究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韩熙.以心理委员制度为代表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发展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6):64-67
[2]黄士华.心理委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62-80
[3]来燕.刘曼曼.高校心理委员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J).心理卫生评估,2013(5):19—21
[4]杨琴.基于胜任角度的大学生心理委员人格、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73-77
作者简介:刘亚敏,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65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