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画中人文精神对高校德育的路径研究

2021-01-28郜梦成

锦绣·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校德育人文精神传统文化

郜梦成

摘要: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和提升德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德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情操,高等学校德育的开展需要借助“三全育人”的机制,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运用新方法探索新时代高校德育的路径。国画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跟高校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将国画中的人文精神与高校德育相结合是推动德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校德育;传统文化;教育

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是德育教育的目的。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内在意蕴是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才会自觉投身于社会建设当中,改变过去形成的依赖、顺从的心理,主动地去做社会道德的主人;自觉抵制、批判某些陈旧且不合理的道德体系、道德规范;自觉遵守新型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勇于和一切不道德行为作斗争。中国人物画自古就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功能,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的书题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这段话点明了个人品质修养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作品对人文精神的具体要求的反映。大学生作为代表新事物、新文化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会对社会的进步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校开展德育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画中人文精神对高校德育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中国画是哲学和诗意的,山水画的根源是老庄道家哲学,其主张“道法自然”。庄子主张要以虚静之心去体验“道”的天地大美。大学的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而大学的艺术教育例如国画学习,则优先承担起了培养道德之美的作用。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时,可以通过从传统国画中感悟的道理,去对社会现象和事件行为进行道德评判,这样能客观和全面地感知到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善与恶。在追求道德过程中,洗涤灵魂,净化心灵,筑牢根基,摆脱和摒弃掉平庸与小我,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最终形成高尚道德品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动力

审美能力不仅仅在于艺术作品的赏析,更在于辨别美丑、善恶和真假的能力。它绝不止单单的艺术技巧或是技能,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正确的三观,也可以说是追求“道”。何为美?将自己融进宇宙万物、天地山川的节奏之中,即为“美”。线条急缓、水墨浓淡、氤氲雾气和潺潺山川这都是节奏,所以说山水画可谓是悟道最好的一种形式了,众多山水画家就是在山水间领悟了天地精神和艺术真谛后“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才有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自然山水之美对人的精神激励是溢于言表,它使人们敬畏自然、探索求真、对世界宇宙充满无尽好奇。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的写意山水画运用的是散点透视的方式,推进和拉远全凭画家的自主判断,在一方画纸中表达和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画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参考,可以将不同時间空间的自然景象、季节变化绘在同一副图中,它凝结了画家的审美意趣和哲理思考。通过学习鉴赏中国画,学生可以汲取深厚传统文化的积淀;传统的人文思想也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信仰和方向。

学习和鉴赏国画作品,有利于培养审美,形成“美”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以促进大脑机能的开发,对空间还原和形象思维能力也有显著的辅助作用。国画中的点线、笔墨也都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皴擦点染无一不饱含巧妙的心机,非常值得学习。

二、国画中人文精神与高校德育培养的内在联系

(一)前置性

高校德育培养的理念为促进实现德育改革奠定了基础。德育是一项对人的全面教育,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道德教育。德育涉及了思想政治、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德育育人也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的多个环节。高校德育培养的理念为促进国画人文精神与德育相结合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同心性

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核与高校德育的终极目的都是立德树人。高校德育的意义在于构建全员全面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改革中加入的关于传统人文精神的学习,侧重培养爱思考、能思考、会思考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感性教育。它通过放松身心、感悟自然规律,促进人的思考,从而使人变得高尚、健美,提高人的德行修养。总体上来说,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核和高校德育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都是立德树人。

(三)实践性

高校德育改革在现阶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新形势下,高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总结了一些经验,但还存在着现实问题。其核心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所以改革势在必行。形成正确的机制,从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

三、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德育项目任务多于培养

当前高校道德教育过程当中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能动性,把受教育的学生当作被塑造的客体,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很低。德育不是学校简单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德育通过净化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来构造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大学生的思想活跃,主体性增强,因此灌输式的教育作用会越来越差。高校德育的项目多于培养的现状,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互动性,与社会现实脱节,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德育培养理论重于实践

长期以来,高校虽然设立了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大多只浮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有的学校能够践行国家相关政策,但也只是做表面功夫,没有实际行动;有的学校真正落实了德育教育工作,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大都是被动的,基本是教师播放德育相关视频并加以讲解,而未赋予学生实践。这种只强调道德认知,轻视道德行为的教育,会使学生在道德行为中给自己降低标准。同时道德教育的课程规划也会影响德育的效果。

(三)德育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社会和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充分重视是由于开展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欠缺。应试背景下,中小学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不重视道德教育,也不把道德教育作为评判标准,导致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根本不关心高校德育教育。德育工作的开展不被了解,家长也很难理解学校因为学生德育不合格而不能升学和毕业。另一方面,由于德育作为一种隐性教育,很难直接体现出育人效果,评价机制较为滞后或者缺失。

四、国画中人文精神视域下高校德育培养的实現路径

(一)国画中人文精神要求学生进行主体教育

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源头精神哲学是老庄思想,是“道”,也被当做统治宇宙一切精神运动的法则。中国的写意山水重视画家的修养和人品,画技则是其次,画家的所思所悟寄情于大自然,将自己的认识、感受用画笔表现出来。国画中人文精神视域下高校的德育培养,通过传统人文精神的引导,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新站在主体地位,不再被动接受理论灌输,而是主动思考、行动,积极主动参与道德养成过程。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国画鉴赏和创作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国画创作,学习古人的思考方式,运用笔墨创作属于自己的含有自己情感的画作。

(二)国画中人文精神要求兼顾显性和隐性教学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科技在教学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利用新方法教授知识。德育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和学生交流,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从而针对性的改善教学。学生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有助于学生发自内心的价值认同。高校也应该打造德育的软环境,强化人文关怀精神,将各学科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将德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三)国画中人文精神要求多元化的道德评价模式

建立科学的道德素质评价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大学生在同一道德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具有差异性。因此高校德育不能一刀切,整齐划一,而应该多元化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价值。高校德育需要大学生积极参与道德价值养成过程,内化价值认同,形成正确和稳定的道德信念才是高校德育的目的。

德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情操,利用传统国画中蕴含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使学校德育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从而使高校的其他教育与管理得到更好的保障与推动。

参考文献

[1]王颖. 新时代文化繁荣背景下大学生德育教育[J]. 汉字文化,2020,(15):187-188.

[2]尤文梦,刘煜.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2):7-12.

[3]游春明.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开展美育工作路径研究[J]. 高校后勤研究,2020,(03):73-75.

[4]张建国.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人文精神[J]. 艺术教育,2017,(17):241-242.

[5]赵健. 中国画高等教育之人文精神建构与策略方法[J]. 前沿,2012,(19):197-198.

[6]杨红英. 培养道德生活主体: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内在意蕴与路径[J]. 科学社会主义,2011,(02):99-102.

2019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国画中人文精神对高校德育的路径研究”

(铜陵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61)

猜你喜欢

高校德育人文精神传统文化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试论如何提高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生命教育视野下高校德育和谐研究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意义
中美日三国高校德育比较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