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着力点

2021-01-28黎日明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民主监督民主党派

黎日明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710119)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了一种新的政党政治模式,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纵观新中国70多年奋斗史,我国创造了彪炳史册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型政党制度则是“两大奇迹”背后的一个“制度密码”,同时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力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进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宣言书。同时,该《决定》对新型政党制度作出了重要阐释,把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纳入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一部分,使之成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探讨把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供了理论指南和行动纲领。为充分发挥新型政党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需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新型政党制度有哪些优势?二是如何更好地将其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目前,学术界关于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意蕴、治理优势、价值功能,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国家治理能力的逻辑关系等。而对于如何把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研究比较缺乏,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研究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如何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探讨其显著优势及其转化的主要着力点,即挖掘和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集中制、利益共同性、民主监督,对应从领导力、聚合力、决策力、驱动力、监督力五个主要着力点协同发力来提升治理效能,进而不断开辟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

一、把共产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治理主导力量,从领导力上提升治理效能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列居首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共产党领导,而新型政党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领导自然成为这一政党制度的最大优势。正如“白皮书”所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征[1]。由于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共产党的领导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最大优势,这就决定了在多党合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共产党处于核心地位,共产党的领导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总枢纽。可见,把共产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治理主导力量,从领导力上提升治理效能,这是新型政党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根本政治保障。

一方面,加强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为提升治理效能提供根本政治保障。共产党掌握领导权和主导权是与其他政党联盟合作的前提,只有掌握了领导权,才能在思想、政治、组织上保持独立性,才能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实践的选择。早在1927年三湾改编中毛泽东就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党领导一切。”[2]在建设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他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3]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势,党中央更加重视党的领导地位,党的十九大把“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党的领导制度确立为根本领导制度,表明对党的领导地位上升到新的高度。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来看,共产党的领导优势是实现多党派合作的前提,只有加强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更好地领导各民主党派治理国家,为提升治理效能提供根本政治保障。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充分彰显了共产党的领导优势。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全力展开“时间战”,并向全国乃至世界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这就要继续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一个基本方略,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方方面面。此外,还需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健全和完善党领导各项治理工作的体制机制,以管根本、管长远的制度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以持久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国家治理。

另一方面,不断增强共产党的领导能力,为提升治理效能提供持久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4]党的强大领导能力是“大的样子”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提升和保持强大领导能力则来自党的自身建设。共产党自身建设关乎党的长期稳定执政,事关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如果共产党自身建设“宽松软”,领导能力就会被削弱,国家治理效能随之减弱。为确保共产党有力领导各民主党派治理国家,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必须不断强身健体,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党的各方面建设,不断增强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面貌,党的各方面建设成绩斐然,党的领导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同时也应看到,党的各方面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党的领导力因素尚未根除。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也暴露出有些党组织领导力不强,有的领导干部能力不足等问题[5]。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鲜明特征。纵观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总是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砥砺前行,矛盾和问题越突出,党的自我革命就越深入。这就要求勇于直面党内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敢于与侵蚀党内政治生活的各种“病菌”和“毒瘤”作斗争,确保共产党的领导能力不被削弱。

总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不论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还是提升党的领导能力,最终都是充分发挥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在领导各民主党派治理国家过程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进而充分调动和协调多党派的治理智慧,使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发挥到最大化,推动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治理局面,迸发出巨大治理效能。

二、把多党合作的优势转化为多元协同治理,从聚合力上提升治理效能

在恩格斯“历史合力论”视域中,历史不是由单个人创造而来,而是由众多单个意志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合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也需要这样的合力。新型政党制度自从确立以来,就确定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在我国,除了共产党之外,还有8个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共产党与各个民主党派之间不是“独奏”和“独唱”,而是共奏和谐的“交响曲”。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成功突破欧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二元对立”和原苏东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一元绝对”的制度范式,创造性地形成“领导—合作”与“执政—参政”相结合的多党合作、政党互动新模式[6]。这既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模式因各种利益纷争而导致国家动乱的弊病,又有效避免了多党轮流执政、恶性竞争的流弊,使得多党合作成为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

合作、参与、协商是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精神[1]。为充分激发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效能,“着力点在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7]国家治理不仅仅依靠共产党的领导力量,还需要多个党派的通力合作,并通过多种协商民主的形式广泛汇聚众智、增强合力,使多党合作的协同力量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拓宽多党合作参与治理国家的领域和空间。可见,把多党合作优势转化为多元协同治理,从聚合力上提升治理效能,这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元力量。70多年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目睹了多党轮流坐庄造成恶性竞争的“西方之乱”,见证了“这边风景独好”的“中国之治”。特别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无党派人士始终同共产党风雨同舟,积极协助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好思想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并且号召成员捐赠物资[8],充分彰显了多党合作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优势。与“西方之乱”对比,“中国之治”的奥秘之一则是实现多党派共生共存,有效避免了西方政党“金钱政治”“竞争政治”“投机政治”所造成的治理乱象。然而,多党合作在国家治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领导干部忽视民主党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民主党派对多党合作的认知意识欠佳、民主党派的意见表达渠道不够畅通等。为此,必须坚持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多党合作的优势,使之更好地转化为多元协同治理,从聚合力上提升治理效能。

(一)以包容互助为襟怀构建和谐政党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千多年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9]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以和为贵”,“和合”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思想。如《中庸》所倡导的“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尤其在治理国家方面,主张“政通人和”“协和万邦”。同时,《国语·郑语》主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论语·子路》提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些思想精髓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也内化融入到政治制度建设,成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处理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原创性地形成了一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新型政党制度范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党派既可以通过人民政协等民主形式实现政治参与、利益表达和民主监督,又能使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紧密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应当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胸襟接纳各民主党派,构建和谐融洽的新型政党关系,营造一个敢于说真话、愿意听诤言的民主氛围,切实保障“一元主导”与“多元参政”的有机结合。

(二)以共同价值理念为纽带凝聚多元力量

在新型政党制度中,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合作的重要基础。新型政党制度逐渐生成一种崭新的政治价值理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广泛凝聚了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的价值共识,使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上形成强大的价值感召力和价值凝聚力,对于多党合作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明确了价值方向,发挥了价值引领作用,这是巩固和发展和谐政党关系的价值纽带。尤其在国家层面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集中体现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共识。谋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是多党合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又是多党合作的政治目标。因此,在各民主党派之间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提高凝聚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推进国家治理培元固本,确保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保持持久稳定的价值聚合力。

(三)以协同共治为格局强化多党合作

协同共治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多元主体之间是协同合作的关系。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除了共产党的领导主体,还有各民主党派的参政主体,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构成了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形成协同共治的局面,一方面要明确各民主党派作为治理主体的定位,增强参与国家治理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多党合作的渠道,尤其是要充分利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通过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书面协商等政党协商的形式,使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广泛参与到国家治理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家重要事务上,形成一元主导、多元协作、合力共生的协同治理格局,进而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治理效能,为画出国家治理最大同心圆聚合力量、整合资源。总之,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密友。共产党只有充分发挥多党合作治理国家的优势,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才能汇聚成国家治理的最大向心力,从而在多党合作共治的聚合力上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三、把民主集中制的优势转化为高效治理水平,从决策力上提升治理效能

民主集中制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多党派协商合作的重要政治保障,事关治国理政成效。各民主党派在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事务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诉求,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在参政议政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这就需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组织原则。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可以形成发现和改正错误、减少失误的机制,有效克服决策中情况不明、自以为是的弊端”[1]。这就表明,民主集中制是新型政党制度的一个独特优势。在民主集中制的优势下,既坚持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扬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精神;既能使各民主党派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献计出力,又能在综合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形成统一的认识、计划、指挥、行动,进而提升国家治理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最终转化为高效治理水平。这就有效避免重大治理决策的独断专行和散乱不一,推动形成科学、民主的治理决策力,这是把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在推进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过程中,以民主集中制形成的决策力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着力点,这是由我国政党协商的本质内涵所决定的。在2015年12月通过的《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政党协商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以共同的政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在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家重要事务等问题上,于决策前及决策实施过程中而进行政治协商的一个民主形式[11]。政党协商也是协商民主的一个重要形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政治参与、政治吸纳、政治沟通等多种价值[12]。在这些重要价值的引领下,促使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重大问题上进一步加强商议合作,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事多商量、好商量、会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来商量,这是政党协商的题中之义。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重大问题上多沟通、多商量、多献计,有助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进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共同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正因为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政党协商这一协商民主的形式,在国家治理重大问题的决策前及决策实施过程中加强沟通和协商,才能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推动治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而从决策力上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目前,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总体情况趋向良好,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民主和集中两方面在具体的制度和程序安排上不够规范,往往出现民主不够广泛而导致集中也不够强的现象。这就需要把民主集中制贯彻到底、执行到位,使之更好地转化为高效治理水平,从决策力上提升治理效能。首先,无论在治理决策前还是在治理决策实施过程中,始终都要坚持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以广开言路、博采众长的胸怀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的多种不同声音,以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人才库”“智囊团”的创造潜力,形成一个广参与、多献策、同发力的民主治理大格局。如果缺乏民主,各民主党派不敢“发声”,在国家治理上将会缺乏创造活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将会错失一些“金点子”、好办法。其次,需要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健全集中意志的体制机制,以便把各民主党派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从而作出科学、民主、合理的决策选择。倘若没有集中,各党派在国家治理上将会形成“你唱你的调,他吹他的号”的纷乱无序,容易误入“极端民主化”的陷阱。最后,健全和完善参政党参与治理决策的体制机制,把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纳入治理决策程序,并且“完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的落实机制”[13]30,确保在民主参政过程中提高决策效率,形成高效决策力,激发出更大治理效能。

四、把利益共同性的优势转化为共同治理目标,从驱动力上提升治理效能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以谋求全人类解放、实行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白皮书”明确指出:“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实现利益代表的广泛性”[1]。也就是说,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在利益代表上形成一个具有真实、广泛且持久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不仅代表着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利益,也代表着为民族谋复兴的长远利益。正如此,才能真正把各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在一起,为着共同奋斗目标而献计献策。可见,新型政党制度具有一种利益整合功能的制度范式,具有利益共同性的独特优势,有效避免了老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利益的缺陷。正是在这种独特的优势下,才能转化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所共同追求的治理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使多党合作为了共同治理目标而产生不懈奋斗的内在动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才有了强大驱动力。

把利益共同性产生的驱动力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着力点,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所决定。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红船诞生之日起就立下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随后带着初心和使命砥砺前行,开启了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新起点,28年后开始了在全国执政的新征程,57年后步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91年后踏进了新时代的长征路,迎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大好前程。同时,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紧接着向实现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发力,进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雄厚基础。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具有内在一致性,两者不可割裂。共同理想是阶段性目标,而远大理想是终极目标,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之路。回顾将近一百载风雨烟云,共产党从南湖红船起航,以一团零星之火熊熊燃起燎原之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历史赞歌。然而,我们党还肩负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重任。从共产党的历史任务来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大任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第二大任务还在继续奋斗;从实现民族复兴的完整事业来看,救国、兴国、富国已经完成,强国还在努力奋斗;从共产党的历史时期来看,已经走过了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征程,党的十八大到21世纪中叶是我们党正在经历的复兴时期[14]。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催生了利益共同性,在利益共同性的推动下,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朝着相同的治理目标不懈奋斗,从而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了强大驱动力。

为充分发挥利益共同性的优势,使之转化为共同治理目标,从驱动力上提升治理效能,一方面要全面增强共产党的执政本领和执政能力,为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提供有力保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为了实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全面提高执政水平,不断提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执政能力,增强各方面执政本领,全力以赴贯彻落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个阶段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注意的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是一致的,实现了强国伟大目标也就全面实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和共产党一同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各民主党派虽然有各自的差异性和独立性,代表着各自所在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但在国家治理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上,始终与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根本利益保持高度一致,共同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之,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共同利益上的一致性,能够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上形成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能够最大化地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和社会各方资源,进而形成同心同德、同力同为、同向同行的治理驱动力,集聚成治理效能的最大向心力、最大公约数。

五、把民主监督的优势转化为有效治理督导,从监督力上提升治理效能

“白皮书”指出: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对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是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有效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1]。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一直以来,各民主党派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在推进共产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等方面贡献了很大力量[15]。由此可见,各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对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有效避免了一党缺少监督的弊端,这是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制度安排和显著优势。正因为共产党居于领导和执政地位,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必须虚心和主动接受各民主党派乃至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确保“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通过民主监督,使各民主党派更好地成为共产党执政的好参谋、好帮手,在领导国家治理过程中自觉接受各民主党派提出的意见、批评和建议,以强化对共产党执政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进而转化为有效治理督导,推动共产党高效完成各项治理任务,从而在监督力上提升治理效能,助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推进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过程中,以民主监督形成的监督力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着力点,这是由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所规定的。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回答“党和非党的关系”以及阐明一个党还是多个党优越时,就明确了多党的关系,那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6]同年,这“八字方针”写入中共八大政治决议,确立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尤为重视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合作,邓小平多次强调作为多党合作的“八字方针”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方针,同时把民主监督摆在重要位置。1982年1月召开了第15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要同党外朋友真正建立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17]党的十二大把“八字方针”深化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指出我们共产党要一如既往坚持这“十六字方针”,以进一步加强和民主党派、各方面党外人士的交流与合作。从“八字方针”到“十六字方针”,表明了共产党一直重视与各党派的和谐共存,一直保持与民主党派的相互监督关系。党的十二大至今,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都明确指出要坚持“十六字方针”。其中,“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双向监督,是一种协商式和合作性监督[1],而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的共产党更应当自觉接受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在国家治理中,通过各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民主监督,强化对共产党治理运作过程的监督,推动监督力转化为治理效能。事实证明,在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下,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从2016年开始,各民主党派受中共中央委托,直接对口8个扶贫脱贫任务繁重的中西部省区,持续开展为期5年的民主监督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大贡献[1]。

然而,民主监督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作为民主监督的主体,民主党派的一些成员尚未充分认识到民主监督的职能优势,还有少数成员认为民主监督只是“花瓶”,与其他监督相比缺乏权威,因而产生不愿、不想、不敢履行监督职责的思想;另一方面,作为民主监督的客体,部分共产党党员干部对民主监督的职能存在“无关论”“无用论”等片面认识[18]。为把民主监督的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有效治理督导,从监督力上提升治理效能,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共产党自觉接受各民主党派监督的意识,以便广开言路、开门纳谏、虚心公听。早在1945年7月,毛泽东用“民主”“人民来监督政府”回答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办法。新时代以多党合作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更需要这样的民主监督,更需要共产党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的声音,防止独断专行、权力腐败的滋生。第二,明确各民主党派的角色定位,不断强化履行民主监督职责的意识。各民主党派要明确自身作为合作党和参政党的角色定位,并增强职责意识,履行好民主监督职责,主动参与国家治理事务,与共产党一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第三,进一步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和丰富民主监督形式,确保各民主党派有路径可“发声”。这就要求不断拓宽和完善信访监督、网络评议、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舆论监督等多种民主监督渠道,在知情、沟通、反馈等多个环节提高民主监督的实效性。第四,完善执政党与参政党相互监督的各项实施和保障机制,从长效机制上保证民主监督健康运行。民主党派履行民主监督离不开一定的实施和保障机制,这就需要完善相互监督尤其是共产党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落实情况实行专项监督等机制[13]29,以推动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保证民主监督健康运行。

结语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课题。新型政党制度具有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集中制、利益共同性、民主监督等独特优势,把这些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这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大任务。为进一步优化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效能,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厘清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从而深入探讨把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民主监督民主党派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七个重要关系辨析
大数据运用于参政党民主监督初探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论多党合作视角下的“同心”思想
民主党派“同心”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