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物消风散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7水平的影响※

2021-01-28杨春艳

河北中医 2020年9期
关键词:风团血虚次数

李 艳 杨 瑶 练 娜 杨春艳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皮肤科,四川 泸州 646000)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一种较顽固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主要以反复发作的风团、红斑同时伴有剧烈瘙痒为表现,大多数患者发病时间超过6周,每周至少发作2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研究表明,CU的发病可能与细胞免疫失衡有关,尤其是免疫功能异常越来越受到临床学者的关注[2-3]。抗组胺药物是临床上治疗CU的首选方案,能快速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但停药后易复发,且无法达到根治的目的[4-5]。2019-01—2019-12,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四物消风散治疗血虚风燥型CU 30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9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59例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血虚风燥型CU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性16例;年龄20~65岁,平均(31.87±6.24)岁;病程3个月~15年,平均(3.27±0.86)年。对照组29例,男15例,女14例;年龄19~63岁,平均(29.59±5.35)岁;病程2个月~18年,平均(4.25±0.67)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4版)》中CU的诊断标准[6]。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血虚风燥型瘾疹的诊断标准[7]。风团迁延难愈,反复发作,午后或夜间加剧,伴烦躁易怒,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沉细。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入组前1个月内未使用过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入组前1周内未使用过抗组胺类药物;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3 排除标准 合并其他皮肤病者;合并有恶性肿瘤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异常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西医常规治疗。①依巴斯汀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119)10 mg,每日1次口服。②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嘱患者治疗期间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发物,避免搔抓患处,注意休息,生活规律。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四物消风散治疗。药物组成:当归15 g,生地黄10 g,防风10 g,牡丹皮15 g,地肤子15 g,蛇床子15 g,山药12 g,赤芍15 g,川芎15 g,白鲜皮15 g,蝉蜕6 g,薄荷6 g。日1剂,水煎取汁450 mL,分早、中、晚3次温服。

1.3.3 疗程 2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2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并评价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CU病情活动度变化情况,包括风团数目、风团最大直径、瘙痒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按4级评分法[8],风团数目:0分,无;1分,≤10个;2分,11~20个;3分,>20个。风团最大直径:无,0分;<1.0 cm,1分;1.0~2.5 cm,2分;>2.5 cm,3分。瘙痒程度:0分,无;1分,轻度,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2分,中度,影响正常生活、工作;3分,重度,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持续时间:0分,无;1分,<4 h;2分,4~12 h;3分,>12 h。发作次数:0分,无;1分,每周1次;2分,每周2~3次;3分,每周>3次。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变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兰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5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未再发作;好转:风团明显消退,发作间隔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减少,瘙痒感程度缓解;未愈:风团消退、发作间隔时间、发作次数及瘙痒程度均未有明显改善[7]。

2 结 果

2.1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风团数目、风团最大直径、瘙痒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评分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风团数目、风团最大直径、瘙痒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评分变化比较 分,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风团数目、风团最大直径、瘙痒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风团数目、瘙痒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风团最大直径评分虽然也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IL-17水平比较 治疗组30例,血清IL-17水平治疗前平均为(80.82±10.56)ng/L,治疗后平均为(52.81±9.54)ng/L;对照组29例,血清IL-17水平治疗前平均为(79.58±12.07)ng/L,治疗后平均为(62.11±12.67)ng/L。2组治疗后血清IL-17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降低。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17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

3 讨 论

CU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病,可导致其发病的诱因较多,常见有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食物、药物、失眠、环境变化及尘螨等,此外精神刺激也是常见的诱因之一,以剧烈的皮肤瘙痒或刺痛难忍为临床表现,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9]。目前,CU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认为其主要是因为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变应原刺激引发肥大细胞脱颗粒,同时诱发组胺及炎症因子释放,血管通透性增高,致使蛋白质含量高的体液外渗,而出现风团、红斑等表现[10]。国外研究证实,细胞免疫在CU发病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IL-17是由T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炎性反应的发生,当IL-17与其受体结合后,可迅速激活核因子κB(NF-κB)、JAKs/STATs等信号转导通路,进而引起系列的炎性反应[11-13]。在CU的发病过程中发现,IL-17可以诱导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多种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诱导角质细胞活化,进一步参与T淋巴细胞介导的皮肤免疫反应过程[14-15]。有学者研究也表明,CU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其水平变化与患者病情表现呈正相关,可作为反映CU病情严重程度的观察指标[16]。依巴斯汀属于第2代抗组胺药物,其对组胺H1受体特异性高,能有效抑制组胺的释放,改善CU患者的临床症状[17]。

CU属中医学瘾疹的范畴,认为其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气血亏虚,卫外不固,腠理失密,易致风邪外袭,郁于肌表,阻滞营卫,而见风团频发,血虚不能滋养肌肤,肌肤失养,且血虚日久易生风化燥,而见红斑、瘙痒。故临床以血虚风燥型患者居多,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四物消风散是由《医宗金鉴》中的四物消风饮化裁而来,依据的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方中生地黄、当归、赤芍养血滋阴,润燥止痒;川芎养血祛风止痒;防风祛风解表止痒;蝉蜕、白鲜皮、薄荷清热疏风止痒;地肤子、蛇床子清热利湿,通络止痒;山药补中益气;牡丹皮清热凉血。诸药合用,共奏养血补血、疏风清热、祛湿止痒之功,使气血合畅,邪痒自去。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鲜皮的主要药用成分白鲜皮香精能抑制组胺及炎症因子的释放,抑制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对过敏介质产生直接拮抗作用[18];防风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升麻素苷,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19];当归中的当归多糖具有抗凝血、抗血栓作用,能够有效的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此外当归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2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风团数目、瘙痒程度、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四物消风散治疗血虚风燥型CU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CU病情活动,减少风团数目,缩小风团直径,减轻瘙痒程度,减少病情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IL-17水平,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猜你喜欢

风团血虚次数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石榴补血糖浆对血虚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突然来的风